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5 03: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提要
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 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l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
1
“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入、劳动者。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2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和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3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赫拉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9.古代希腊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柏拉图 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13.世晃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5.“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17.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18.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1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0.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____________的科学。
4
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________” 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 ________、法国的蒙田和________ 等。 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 ________,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一书中。 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
7.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 _________ 的按 _________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 _________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 _________系统的形成。
10.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 __________ 。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 _________。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______________ ”。
13.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 ____________。
14.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即 __________学校和__________教育。 1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 __________化和教育的 __________化。
1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7.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 __________的社会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6.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和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3.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5
一、单项选择题
1.A.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故可判断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2.C.见对教育概念的解释。 3.D.见学习精要。 4.D.见学习精要。 5.C.此话出自《论语》。 6.A.有关此原则的最早论述见于《学记》。 7.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8.D.见学习精要中古代西方的教育学思想。
9.A.苏格拉底是一位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 10.C.见学习精要。 11.B.见学习精要。 12.A.见学习精要。 13.C.《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见学习精要。 14.C.见学习精要。 15.D.见学习精要。 16.B.见学习精要。
17.D.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18.C.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9.B.素质教育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别于应试教育。 20.A.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二、填空题
1.教育规律 来2.癸卯学制(或《奏定学堂章程》) 3.四书五经 4.维多里诺拉伯雷 5.卢梭爱弥儿 6.林哈德与葛笃德 7.一定层次结构 年龄分级 8.基础科学知识 9.学校教育 10.学校教育制度 11.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废科举、兴学校 13.助产术 14.教会骑士 15.民主普及 16.教育立法 17.培养人 三、简答题
1.《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理论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6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3)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的新观点有:(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 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实行“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等。 这些缺陷也带给我国教育一些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
1.赫尔巴特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35年又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时,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
7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摒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后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 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 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第二章 小学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详细地阐述了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并论述小学教育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
8
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l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l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9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5.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小学教育的目的,难点是理解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10
第二章 小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 A.4年 B.6年 C.9年 D.9年 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6.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10.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 1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二、填空题
1.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__________。
2.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________、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_________。
11
3.《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________。4.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_________教育。 5.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__________。
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________”的管理体制。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_________和 _________。 9. _________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0.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制”、 “五四学制”及“_________”。 1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2.什么叫“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3.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4.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6.小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7.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2.B.见学习精要中中华民国的教育。
3.A.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4.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A.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 个
12
教育方针。
6.D.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 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见学习精要中的定义。
7.B.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 务教育。
8.B.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B.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1.C.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三方面,见学 习精要。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 2.有文化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 4.劳动技术
5.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九年一贯制 11.培养创新能力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 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 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 “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 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13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培养的人是在德、智、体、美、老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 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6.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小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
14
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7.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 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 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 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四、论述题
1.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即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 等方面
15
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概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
16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
17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18
⑤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4、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相关概念,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及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难点是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基因复制 D.肌体成熟 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9
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笥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Ⅲ页序性 D.不平衡性 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12.教学中“拔卣助长”、 “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 ) 。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需要论观点 D.实质论观点 1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________是________的发展,二是________的发展。 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的发展。 3.心理成熟则以_________的能力、较稳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形成为标志。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5.人的______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7.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方面。
8.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20
件。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学生的本质特点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学生的权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和重要性,难点是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来分析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无差别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3.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 )。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4.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26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6.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 A.管理能力 B.组织能力 C.教育能力 D.教学效能感 7.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趋势 D.先降后升趋势 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9.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0.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二、填空题
1.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_________。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___________。
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成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
5.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________。 6.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___________。 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___________关系。 8.师生在人格上是 ___________的关系。
9。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所决定。
10.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__________。
12.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__________素质、__________素质、__________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13.我国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我国儿童少年享有__________的权利、__________的权利、__________的权利、__________的权利等。
14.我国规定少年儿童合法权利的主要有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中华人
27
民共和国 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简答题
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的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6.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2.试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与教育。 3.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4.试分析师生关系的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
1.B.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A.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3.D.学生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人格尊严权。 4.D.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C.《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6.D.见学习精要中教学效能感的定义。
7.A.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师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8.C.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多样性。
9.A.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10.C.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填空题
1.未成年公民 2.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3.受教育权 4.个体与环境 5.专业素养 6.教育专业素养 7.授受
28
8.民主平等 9.任务 职业角色的多重性 10.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长期性 11.教师资格制度 12.科学文化 教育理论 教育能力 13.生存受教育 受尊重 安全 14.宪法 义务教育法 三、简答题
1.(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人身权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
(2)学生所应履行的义务包括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T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第二,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第三,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第四,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3.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教师应该情绪乐观、稳定、兴趣广泛,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2)有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首先,教师应相信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获得成功。其次,教师要有主动进取的精神,发挥自己的潜能。
(3)善于合作,兼容并包。教师工作是个体性和协作性的统一,教是要善于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成功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表现在:
第一,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把所传授的知识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自己和学生。
第二,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这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育工作
29
者的重要_T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
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5)父母与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创新。
6.第一,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用软件的能力。
第四,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要负责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
第五,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四、论述题
1.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树立现代思想观念等两个方面。凡是培养现代
30
人所要求的意识观念,要求存学生身上形成的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素质,教师都必须首先具备。
(2)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有良好的一般社会道德,而且,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做榜样的内容,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
(3)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掌握真理、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引路人。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4)教育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育发展史、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T作。
(5)教育能力素养。教育工作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工作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6)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其次,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南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的。总之,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应是整体性的。
2.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第一,感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
第二,注意力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发展中一般已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听讲、读写、计算等学习活动。但他们的注意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比重较大,注意的情绪色彩很明显。
第三,记忆能力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无意记忆为主发展为以有意注意为主。
(2)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小学生的记忆优势还在机械记忆方面。
(3)由对形象事物识记为主,向增强对抽象内容识记能力的发展。
第四,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突出表现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思维品质需要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
第五,想像能力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迅速发展,但小学生的
31
想像多属于再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成分还不很多,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其想像内容,发展想像力,更要特别注意创造性想像能力的培养,它对提高认识能力,乃至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活的能动体,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满足和尊重。同时师生之间还有心理和情感上的联系。
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社会、对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需要 ①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于成年人,有自己的独特性。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成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4.师生关系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这种授受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师的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学生的选择、内化后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应该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帮助与信任的关系。
32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第五章 课程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课程的一般概念、类型和主要制约因素,分析了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详细论述了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设计及发展趋势。 知识点梳理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4.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层次。 5.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
33
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4)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6.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4
(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②以实现教育`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③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重点难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课程等相关概念,理解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编写的原则,难点是结合小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如何合理安排小学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课业及进程是指( )。
A.教程 B.课程 C.课表 D.学期 2.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3.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4.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 A.专业型课程 B.结构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本位型课程 5.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6.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 A.后记部分 B.原则部分 C.说明部分 D.序言部分 7.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省级课程 B.地级课程 C.县级课程 D.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 8.课程结构的编制即( )。
A.课程计划 B.课时分配 C.课程设计 D.课程改革 9.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
A.形象性与兴趣性 B.娱乐性与生活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 D.知识性与个性 10.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35
正在阅读: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05-25
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02-11
夏天的唯美图片02-10
保险公司员工2022年度个人工作计划范文03-24
输配电地理管理信息系统01-22
精细化管理文件09-03
养 肾 话 题09-11
慕课学习平台技术参数 - 图文03-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模拟试卷
- 小学教师
- 教育学
- 资格考试
- 甲级单位编制鱼腥草注射液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
- 消防实习报告
- 专题14 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试题精练-2018年高考生物黄金20天黄金
- 对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进行研究
- 2015年网络工程师下半年上午试题--超详细知识点分析
- MIS习题集及答案
- 2013-2017年中国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行业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
- 精选+详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 中国电动托盘搬运车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 架空输电线路中重冰区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
-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第一单元教案
- 完整打印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 2010学年七年级( 上)语文期末卷(五)
- 201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 IRM - Chapter - 6e - 02
- 李春城案
- 柬埔寨金边十一郎区块链共享单车营业所财务日报表
- 六年级数学易错题
- 粉末冶金
- 计数原理学案(孙平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