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下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3 23: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 2015.2.27

内 容 观察物体(1) 设计者 吴凤岚 课时 第1课时 1、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目标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流 程 片1 片2 片3 片4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 师 行 为 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导入☆ 合作学习摆放的方法。☆. 学生行为 生看课题。 生理清学习目标。 独立思考并回答。 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摆放的方法。 动手探究摆放的方片5、片6 放手让生合作摆放增加一个正方体的方法。☆. 片7 进一步合作摆放再增加一个正方体的方法。☆. 法。 片8 片9 片10 知识应用☆. 进一步检测☆.. 回顾与小结☆. 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用所学的知识拓展。 生回答并完成作业。 1

观察物体(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

年级:五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 2015.2.27

内 容 观察物体(2) 设计者 吴凤岚 课时 第2课时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学习目标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学习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能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学习难点 块。 流 程 片1 片2 教 师 行 为 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行为 生看课题。 生理清学习目标。 2

片3 片4 片5 复习导入☆ 合作学习摆放的方法。☆. 知识应用☆. 独立思考并回答。 小组合作,交流。 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片6 进一步检测☆.. 用所学的知识拓展。 片7 用所学的知识拓展。☆. 生回答并完成作业。 观察物体(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数学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程萍 上传时间: 2015.2.25

内 容 因数和倍数 设计者 王秋林 课时 第3课时 1、能认识因数与倍数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习目标 2、能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习难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流 程 片1 片2 片3 教 师 行 为 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导入☆ 合作学习。讨论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及联系学生行为 小声阅读目标 学生能正确计算. 片4 ☆. 小组合作,交流 片5 出示两组不同的计算题. 学生正确解答. 交流讨论汇报这两组题片6 展示学生的计算,提出问题.。 的不同之处 片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出示题目让学生回答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理解概念 片8—10 数。☆. 讨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片11 知识应用☆. 小组合作,交流 4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 片12 当堂检测。回顾与小结。☆. ☆. 班内评比。回顾小结。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 2015.2.25

内 容 因数和倍数 设计者 王秋林 课时 第4课时 1、能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目标 2、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3、能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 能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5

学生行为

片1 片2 片3 片4 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导入☆ 合作学习。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小声阅读目标 学生能正确计算.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正确解答. 学生正确解答 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小组合作,交流,评比 片5-片7 18的因数怎样找 片8 30,36的因数 片9,片10 18,30,36的因数☆. 片11 片12 片13 知识应用☆. 当堂检测☆. 回顾与小结☆.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因数 = 求能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板书设计 求这个数能被哪些数整除) 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周昌福 上传时间:2015.2.13

6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2 P3 因数与倍数 2的倍数有哪些 设计者 程萍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5课时 1 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索新知。 教学电脑。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自学-对学—交流 P4 2的倍数有哪些?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找出2的倍数。 独学—交流汇报 交流汇报:汇报自己找2的倍数的方法。 出示汇报结果 P5 P6 P7 P8 P9 P10 P1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用集合图标示的倍数吗? 从上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 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展示结论 汇报展示 交流汇报—展示 独做—交流—展示 独做—交流—展示 自由说 2的倍数有2,4,6,8,。。。。。。。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7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2015.2.13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2 P3 因数与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者 吴刚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6课时 1 能自主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 2 能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理解并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百数表,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情境图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 2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问题探究? 出示问题,引导探究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学生观察思考 交流-汇报-展示 合作探究—展示 P4 P5 P6 P7 P8 P9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百数表”中 独立尝试--对子交流—汇报展示 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 找出2的倍数 知识检测完成相应习题。课堂小结 独立尝试、合作探究、展示结论 独立尝试、合作探究、展示结论 组内检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偶数:2的倍数,如:246,462,666??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121,377,453??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8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2015.2.13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2 P3 因数与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者 吴刚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7课时 1 能自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 2 能理解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发现这些数在个位上的特征。 理解并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百数表,常规学具5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百数表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看看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5的倍数的特征: 探究新知出示问题,引导探究,得出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学-对学—展示 集体展示 合作探究集体展示 P4 P5 P6 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说一说:你发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展示 现了什么? 知识应用按要求填空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思考: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P9 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 数的和呢? P10 课堂小结后完成相应习题 P7 P8 独做—交流--展示 独做—展示 群学—展示 板书设计 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 教学反思 9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周昌福 上传时间:2015.2.13 课 题 具体内容 因数与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者 程萍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8课时 1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目标 2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2 P3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采取自主探索新知法。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 探究新知;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学—群学—交流展示 独学—群学—交流展示 P4 P5 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 + 2 = 3,3是3的倍数。 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 么发现。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根据前面的探究得出结论。把前面的发现综合梳理,得出结论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 知识拓展:思考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 小组讨论---集体展示 独立尝试,展示结论 独做—汇报 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P6 P7 P8 P9 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0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2015.2 课 题 具体内容 因数与倍数 质数和合数 设计者 王小雄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9课时 ?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 探寻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学习目标 ? 培养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 P2 P3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探寻知道100以内的质数 采用列表观察与比较发现规律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电脑 彩笔,百数表,常规学具5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找一个数的因数(奖星)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按因数个数分类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奖星) 观察1~20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奖星)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学-对学—展示 P4 P5 P6、 P7 P8 P9、P10 参与作答 独学-对学—展示 独学、合作、展示 独学—合作--展示 独学—合作—展示 独坐—展示 参与作答 独立完成 按因数个数分类自然数。 出示百数表,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小结分类方法(奖星) 知识应用--判断、填空、选择 (奖星) 课堂小结 P11、12 P13 P14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奖星) 质数和合数(自然数:1、质数、合数) 11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2015.2 课 题 具体内容 因数与倍数 数的奇偶性 设计者 王小雄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10课时 1、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2、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举例验证与比较发现规律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奇数与偶数的判断。(奖星) 出示问题,理解问题。 用具体数字来探寻问题答案。(奖星) 探寻问题答案的理论根据。(奖星) 加法中数的奇偶性规律。 验证结论 知识应用 —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奖星) 知识应用—乘法中数的奇偶性 12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参与作答 P4 P5 P6 P7 P8 P9、10 P11 独学—合作--展示 独学—合作--展示 小组交流、展示 独做—交流--展示 独做—展示 独做—展示 独做—展示 P12 P13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奖星) 当堂检测(奖星) 参与作答 独立完成 数的奇偶性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我能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2、我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式认识到长方体的特征,并能用自己学习目标 的语言概括出来. 3、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我的推理能力,发展了我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中长、宽、高的相对性。 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认识长方体的面。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欣赏 设计者 王瑾文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1课时 P4 P5 摸—数—看 摸—数---量 认识长方体的棱 13

P6 P7 P8 P9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动手实践,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自主作业(奖☆) 摸---数 观察--画—独立完成 独做—交流 独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对,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有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通过整理,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理解棱长之和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之和。 理解棱长之和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之和。 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练习,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电脑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探索新知,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做—交流 设计者 王瑾文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2课时 P4 P5 P6 P7 观察---发现 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认识长方体的交流--展示 长,宽,高。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独做—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讨论—交流 不同点? 14

P8 P9 P10 P11 P12 P13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 布置作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棱长×12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熟记。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者 程萍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3课时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学习目标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探索新知,出示问题,理解问题。 在展开图中表明六个面(奖☆)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参与作答 P4 P5 独学—合作--展示 独学--展示 15

P6 P7 P8 P9 P10 P11-12 P13 板书设计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奖☆) 理解什么叫表面积。(奖☆) 强调:要求的是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奖☆) 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奖☆) 知识应用 群学—-交流展示 自学—对学--展示 独做—展示 交流—展示 独做—展示 参与作答 当堂检测(奖☆) 独立完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者 程萍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4课时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学习目标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奖☆) 复习旧知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奖☆) 探索新知,注意;求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自己试一试!(奖16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做—展示 P4 P5 集体展示 独做—交流—集中展示 ☆) P6 P7 P8 P9 总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奖☆) 理解应用。注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奖☆) 了解几何学和欧几里得 当堂作业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独学—-交流展示 自学—对学-交流-展示 群学 独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者 程萍 课 型 课 时 练习课 第5课时 能够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练习、交流讨论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背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公式 (奖☆) 长方体面积和正方体面积公式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学 P4 P5 展示 独做—交流--展示 检测练习,填空(奖☆) 17

P6 P7 检测练习,判断(奖☆) 检测练习,知识应用分析:玻璃鱼缸要几个面?(奖☆) 检测练习,交流讨论:先求宽是多少?在思考要求瓷砖的面积实际上是求几个面的面积?(奖☆) 交流--展示 独做--展示 独做—展示 P8 P9 自主作业(奖☆) 独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设计者 吴刚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六课时 1 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从而建立立方米 、 立方分学习目标 米 、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3 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里面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感知体积的概念 初步建立立方米 、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 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索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参与作答 18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12 P1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探索新知,出示问题,理解问题。 讨论—交流 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讨论---交流—展示 呢?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333成cm、dm和m。 速记---抢答 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知识应用 当堂检测 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 速记---应用 参与作答 独立完成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设计者 吴刚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七课时 1 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从而建立立方米 、 立方分学习目标 米 、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3 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里面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感知体积的概念 初步建立立方米 、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 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索新知。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19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参与作答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12 P1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探索新知,出示问题,理解问题。 讨论—交流 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讨论---交流—展示 呢?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333成cm、dm和m。 速记---抢答 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知识应用 当堂检测 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 速记---应用 参与作答 独立完成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2 P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设计者 吴刚 课 型 课 时 练习课 第八课时 1 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对比、类推的能力得到提高,感受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综合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练习,交流讨论,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出示,引导学生答题。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参与作答 P4 独立思考—交流 20

P5 P6 P7 P8 P9 P10 P11-12 P13 板书设计 选一选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交流—讨论-展示 独做---交流---展示 交流—讨论--展示 独做---交流---展示 交流—讨论--展示 思考---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知道体积和长和高,怎样求宽。 实际操作,怎样分。 引导搞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引导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知识应用 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

年级:五 (下) 审阅人: 上传时间: 2015.3.16

内 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者 吴凤岚 课时 第9课时 1、我能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习目标 2、培养我认真审题的习惯,使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流 程 体积单位的进率。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 师 行 为 21

学生行为 片1 片2 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 学生理清学习目标。 生讨论计量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后回答。 片3 体积单位有哪些?☆ 合作学习:1dm3=______cm3仿照上面的方学生合作完成,再汇片4 法,你能推算出 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报。 1m3=______dm3☆ 师出示后让生探究: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片5 习了哪些计量单位?请整理在表中。 师出示后让生合作探究:(1)3.8m3是多少立学生试一试,再汇报。 生合作探究得出并回答。 生合作探究得出并回答。 生合作交流并回答。 片6 方分米? (2)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师出示后探究: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片7 少? ☆ 片8 师出示后探究:想清楚单位间的进率! 师出示:要砌一道长15m、厚24cm、高3m的生合作探究得出并回片9 砖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一共要用砖多答。 少块?☆ 片10 回顾与小结☆. 小组合作完成。 2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板书设计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进率→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进率→相邻的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教学反思

23

数学教学设计

年级:五 审阅人: 上传时间: 2015.3.19

内 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者 吴凤岚 课时 1课时 1、我能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习目标 2、培养我认真审题的习惯,使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体积单位的进率。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流 程 片1 教 师 行 为 出示课题。 回顾:常用的、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 学生行为 片2 率是多少?☆ 师出示后,让生理清要解决这个首先要弄明生讨论后回答。 片3 白什么? 师出示填空:1.02m3= dm3 960dm3= m3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小组讨论后回答并说3片4 960dm= m 36000cm= dm33 3明方法。 ☆. 生讨论后回答。 片5 师出示后,让生说说解题思路。 片6 师出示后让生讨论:这些凳子共用混凝土多少小组讨论并汇报解题思24

方?☆. 路。 师出示名数改写☆:8.63m2=( )dm2 6270cm2=( )dm2 片7 7.94m3=( )dm3 小组讨论后说明方法。 2090cm3=( )dm3 师出示后让生弄清题中的“厚”是指什么?学生独立回答后再讨论解题思路。 小组讨论后指名生回答再请学生板演。 小组合作完成。 片8 ☆ 师出示后让生讨论:要求“正方体的棱长是片9 多少分米”先要求什么? 片10 回顾与小结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常用的、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设计 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1m3=1000dm3 1dm3=1000cm3 教学反思

25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萍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容积和容积单位 知道容积的意义,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目标 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 P2 P3 容积的意义、容积单位、计算物体的容积 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电脑彩笔,常规学具5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设计者 王小雄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11课时 复习旧知—体积计算公式及体积单位。(奖星) 独学-对学—展示 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展示图片认识容积单位 参与作答 看片了解 看片了解 体验 看片回答 看片学习 看片明确要求 参与展示 独学-交流—展示 参与作答 独立完成 26

P4 P5 P6、 P7 P8 P9 P10、11 P12 P13、14 P15 P16 认识量筒、量杯 体验1mL和1L 出示图片常见物品的计量单位(奖星) 了解容积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出示问题及导学提示 组织展示(奖星) 知识应用(奖星) 课堂小结(奖星) 当堂检测(奖星) 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设计 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1L=1dm3 1L=1000mL 1mL=1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上传时间:2015.3 课 题 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1、 P2 P3 长方体和正方体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体会体积变形\\转化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生活实用性。 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体积变形\\转化的思想 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电脑 彩笔,常规学具5 教 师 行 为 激情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求容积(奖星) 提出问题,出示导学提示 组织展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变形法) 组织展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排水法)学 生 行 为 小声读学习目标 独学-对学—展示 设计者 王小雄 课 型 课 时 新授课 第12课时 P4、5 P6-8 P9-11 P12 P13 P14 P14 板书设计 看片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参与展示 参与展示 (奖星) 综合小结(奖星) 知识应用(奖星) 课堂小结(奖星) 独学—合作--展示 独学-展示 参与作答 独立完成 当堂检测(奖星)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变形法 排水法 27

教学反思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 上传时间:2015 3 课 题 具体内容 整理和复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 设计者 王秋林 课 型 课 时 复习 第13课时 1: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过程,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目标 2: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 3:在复习整理中学习整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应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自我梳理,交流 教学电脑。常规学具 教 师 行 为 出示学习目标 导学提示 本单元梳理的内容。 学 生 行 为 小声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明确梳理的内容 出示表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学生完成表格 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 导学提示 出示表格(★) 完成表格 明确要合作学习的内容 正确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解答,观察,小组讨论汇报 知识应用长,宽,高都为原来的2倍它的表面积,体积有什么变化。(★) 28

P10-p14 P15 知识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 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知识回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设计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审阅人:程 萍 上传时间:2015 3 课 题 具体内容 综合实践 探索图形 设计者 王秋林 课 型 课 时 复习课 第14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合作交流,找规律 教学电脑。魔方。 教 师 行 为 出示学习目标 学 生 行 为 小声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流程 P2 P3 复习导入;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正确回答问题 大正方体,说一说每个大正方体分别 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 导学提示 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P4 P5 P6 把问题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出来。看看 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能否找合作学习找规律。 到规律。(★) 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④、⑤个正合作学习找规律。 方体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29

P7-p9 P10 P11 P12 板书设计 观察上表,你能发现什么?(★) 知识应用 当堂检测(★) 总结回顾(★) 探索图形 合作学习找规律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完成检测内容 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h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