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20 05: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论证报告

06021918 姚娇娇

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1、 研究现状述评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 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它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参数。Diener

[1]

[2]

(1984)指出它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等特点。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主要是针对个体的生活满意感而言,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并且积极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情感则降低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来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评判,而不是根据专家和学者的看法来制定的标准。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ilson(1967) 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对大学生的研究一般。在我国,当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属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这一阶段一些学者开始接受西方实用主义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广泛吸收其中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测查工具。其中的代表就是范肖冬 (1993)等人介绍了西方一系列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2)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属于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教师和老年人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在400人以下,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3)本世纪初至今,属于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突飞猛现,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和城镇居民,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现端倪。这个阶段著述颇丰的学者有郑雪和邢占军。随着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及积极心理学的推动,国内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从概念界定、测量工具、产生机制、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做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但以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局限在资源分类和人口统计项目上,认识到外部因素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很少部分;气质特点、认知方式,以及适应、应对策略都缓冲了生活环境与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主观

[7][6]

[5]

[4]

[3]

幸福感的研究还可以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编制适合本国的研究工具;研究群体进一步扩大,重视对社会各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对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的探讨,如归因方式、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方面。

心理控制源(Psychological Contro1)是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它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罗特的控制源理论认为自我信念决定人的归因,罗特将控制源分成两类,一类是内在控制源,另一类是外在控制源。内在控制源意指一个人所得到的强化或惩罚是其自身所用手段、智谋或努力的结果;外在控制源则指一个人所受的强化或惩罚与自身无关,非自己所能左右和控制的。心理控制源来源于归因研究,是针对原因部位提出的。

国外对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的研究主要研究针对具体范畴的心理控制源,证明对健康内控与健康行为正相关技巧

[11]

[10]

[9]

[8]

;学术心理控制源,证明在学术方面内控的学生倾向于有一个更好的学习

[12]

;还有关于体重心理控制源的研究,证明对体重的内控导致消极的社会结果。近几年

来国内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有所增加,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控制源与其它心理因素的关系上,以心理健康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居多,得出的结论为内控者更为健康学业成绩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认为内控者学习成绩高于外控者

[14]

[13]

;其次有关

。纵观国内外对心理控

制源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与自尊、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其中也涉及到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控制源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两者的影响方向上,即研究是心理控制源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是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控制源,初期研究多支持前一种结论,但近来的研究主要认为后一种结论是更可能的。(2)一般对两者关系的结论认为内控有利于心理健康。(3)研究被试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酗酒者等人上,研究中很少有以大学生作为被试的

[13]

。此外,对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是认为内

控型的人主观幸福感高,其二是认为外控型的人主观幸福感高,近年来研究得出了与第一种结论相反的研究结果,如王登峰,张吉连的研究都得出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高的结论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关系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4]

。因而有

2、 选题意义及实际价值

从学术价值来看,虽然关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并非十分新意,但是本文关于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师范生的研究还甚少;其次,关于两者的研究虽已有一些文献,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因此两者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究;再次,以往两者关系的研

究着重考察主观幸福感与一般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基本在年级、性别方面做了分析,相关分析不多,并且在交互方面的研究较少。

从社会学意义看,幸福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如果能够寻找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那么就较容易地通过归因训练来改善自我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体验幸福,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重点就在于了解和分析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具体讲,主要是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师范生主观幸福感和一般心理控制源的分析。(2)确定师范生这两个一般范畴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 基本思路

1、查阅有关本课题的资料,制定整个课题的研究计划。2、初步查找合适本课题的量表和参考资料。3、以湖州师范学院学生为例进行样本的抽查。4、统计问卷的结果并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5、分析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5、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

主观幸福感问卷主要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国内段建华对量表进行了修订,通过研究发现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 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生为0.91,在女生为0.95,重测一致性为0.85。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本量表平均得分在男生为75分,在女生为71分;标准差分别为15分和18分。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为对健康的担心14.9分、精力14.9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7.2分、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2.4分、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1.5分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11.4分幸福感越高。

心理控制源量表采用Rotter等人在1966年设计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此表含有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得分范围在O(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该量表为自评式量表,在15分钟内完成,最常应用于大学生。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间隔一月的重测信度r=O.72,二月后r=0.55。该量表I—E量表的常模不尽相同,Owens(1966)报告男性X=8.2(SD=4.0)女性X=8.5(SD=3.9);Parkes(1985)报告男性(n=146)X=11.6(SD=3.3)女性(n=260) X=12.6 (SD =

[16]

[15]

。得分越高则

3.7)。

6、 主要观点

对于两者的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的争议,根据各自的理论以及即将着手的本次调查,笔者提出以下假设:(1)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控制源存在显著相关。(2)师范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存在性别差异。(3)内控者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但与外空组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7、项目可行性

1)在做课题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不仅翻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而且制定了研究方案,思路清晰、明确。

2)本人已承担过两个校级课题,并有一篇论文发表,已有一定的科研经验。

3)本人已经学过心理统计、心理测量、SPSS、实验心理学等一些与本选相关的课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4)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支持以及本系有许多科研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的老师做指导。 5)被试为本校学生,取样简单,实施方便。

8、参考文献

[1] Diener,M.S.Eunkook,E.Richard.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

[2]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 - being 1 Psychol Bull,1984,95(3):542-575 [3] 赵淑媛.重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6,69(3):59- 62 [4] 汪宏,窦刚,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

29(3):597–600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C].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3.69-92

[6] 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5):97-99

[7] 朱来珍,沈芳,蒋春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33(4):250-253 [8] 黄楚玉,冯明晖,林舜亮,等.大陆、港澳地区研究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广东医学,2005,

26(2):251-252

[9] 赵勇.人类动机的透视-归因理论的成就与未来.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82-85

[10] Andrew Steptoe(2001),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behaviour revisited: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young adults from 18countrie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92,p.659

[11] Onwuegbuzie,Anthony J.(1998),Study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as a function

of academic locus of control,self-perception,and socialinterdepende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 [H.W.Wilson-SSA],83,p.595

[12] Tiggermann,Marika,Rothblum,Esther D.(1997),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nal

beliefs about weight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self and others.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 [H.W.Wilson-SSA],21,p.581

[13] 杨莉.心理控制源与师范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58-61 [12] 高珂.心理控制源、个性及焦虑与学习成绩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85-91 [13] 阿盖尔.《幸福心理学》,(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P140

[14] 张海仁.善的求索-亚里士多德德行幸福论浅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3

[15][16] Robinson,Shaver,Wrightsman:《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上),远流出版事业

股份有限公司,2000,P9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h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