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在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16 21: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

——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8日)

仇 和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昆明跨越”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37亿元,当年增长14%,

年均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83亿元,当年增长25.9%,年均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0.88亿元,当年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9亿元,当年增长22.6%,绝对量分别是2005年的4.13倍和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8.28亿元,当年增长15.8%,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年均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039.21亿元,年均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8:45.2:49.0。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五年来,我们大干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启动和建成了一批市政、交通、环保、水利、民生等重大项目。主城支次道路改造稳步推进,二环快速系统建成通车,三环实现闭合,“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和支撑路网初步形成。地铁1、2、3、6号线开工建设,泛亚铁路枢纽、沪昆客专、云桂铁路、昆明新机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暨云南炼油项目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新建和改扩建等级路2900公里,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2467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掌鸠河引水工程建成投用,清水海引水和牛栏江调水工程全面推进。完善规划体系,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呈贡新区建设取得突破,市级行政中心顺利搬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6个县(市)区进入

全省十强县行列,14个县(市)区大都争先进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市”政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稳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园区实体化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0项。制度创新成果丰硕,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比达到44.1%。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成功举办昆交会、旅交会、南亚商品展、滇池泛亚合作等国际性活动,缔结国际友好城市达到15个。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引进市外资金分别达到10.09亿美元和950.32亿元,分别增长12.21倍和6.63倍;进出口总额达到101.09亿美元,增长2.93倍。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加速构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8%,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速。扩大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达到9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开展。建设廉租住房29309套、经济适用房269.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4523套。解决3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10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和8.5%。平安创建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不断加快,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口计生、体育、广电、新闻出版、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优先,狠抓滇池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深入开展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思路更加清晰,治理举措更加有力,滇池从污染治理湖泊向生态恢复湖泊转变。松华坝、云龙水库等重点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阳宗海水质总体恢复到Ⅲ类。主城集中式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110.5万立方米,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湖四片”在建的污水处理能力91.5万立方米,主城分散式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9.61万立方米,在建的雨污水收集调蓄池25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6.3%。大力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狠抓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100%,优质空气天数由2006年的18天,增加到去年的116天。开展城乡环境

综合整治,“四创两争”全面推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综合评审。 五年来,我们夯实执政基础,提升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富有成效。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扎实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坚持党管人才,人才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大、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制度创新成效显著。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双拥、国防动员、港澳台侨、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归功于驻昆中央和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兄弟州市的支持帮助,归功

(四)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加快市域交通、水利、环保、能源、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桥头堡交通、能源、物流和信息战略通道的核心枢纽。加快滇中城际快速交通和市域高等级路网建设,推进环滇中高速外环线、滇中北环线、西北绕城、东南绕城、昆武、昆嵩等项目,推动功山—东川—格勒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完善城市路网体系,主城规划区40米以上道路100%建成,25米以上次干道90%以上建成。完善市域干线路网,促进城乡交通网络化。到2015年,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围绕构建“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配合完成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及东南环线建设,促进昆玉、云桂、沪昆和渝昆客专、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确保“十二五”前半期1、2、3、6号线建成营运,4、5号线开工,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迅速启动主城与四个辅城之间的都市快线建设。加快空港交通枢纽建设,确保新机场顺利通航。配合国家和省实现中缅油气管道和炼油项目“十二五”建成投产。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打造“智慧昆明”,使昆明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讯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顺应城镇规模、产业规模和人口

规模的迅速扩张,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整合城管、公安、安监、消防、卫生、气象、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县城与主城同标准、同要求,并逐步向乡镇、村社拓展,形成与城市国际化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城乡综合管理全覆盖。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抓起,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引导居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推进公众素质国际化,塑造昆明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宜居指数和文明程度。

五、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 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 全域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根本途径。要以工业化的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以城市化的先进文明熏陶和改变农村,以市场化的先进模式转变农民的思想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全域城镇化新路子。

(一)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

制机制,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七个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三板块城乡统筹。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要继续实施“543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县城规模扩张行动”,全面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提高产业支撑力,吸引人口进城就业创业、居住生活,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到2015年,力争2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6个以上县(市)区进入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要深入推进“新城镇建设行动”和“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要优化镇村建制,加大“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力度,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市民转变。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经营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要优化农业布局,建设滇池流域生态观光休闲型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和北部特色农业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烤烟、畜牧、蔬菜、花卉、林果等产业,推进生物创新产业发展。要大

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和开放型农业,全面推进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园区、宜良鲜切花生产基地、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8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和企业集群化。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市场准入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把昆明打造成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抓好防洪抗灾工程建设,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嵩明、宜良柴石滩、寻甸清水海、石林月湖等大中型灌区建设,新建续建罗白河水源组工程、寻甸木嘎利等10座中型水库。完成集镇供水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县、乡、村公路和村庄路面硬化,提高县乡村公路等级,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和公共交通覆盖率均达到100%。推进农网城网化,加大农村电力、通讯、燃气等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和工业品下乡、农

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

(四)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居住和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要深入实施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要鼓励建立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强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和服务。 (五)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市域发展协调性,加快一板块率先跨越、二板块竞相发展、三板块迅速崛起。一板块要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楼宇经济、CBD经济和各类总部经济,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努力成

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二板块要强化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板块要改善基础条件,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以及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要加大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全市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六、加快促进改革开放 构建全省桥头堡建设新高地 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领域有多广,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广。要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发展前沿和开放高地。

(一)构建大开放格局。开放的本质是把不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变成“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要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在地昆明,打造成在场昆明、在版昆明、在线昆明,用信息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使昆明零时空融入外部世界,形成接轨省域、接轨国内、接轨国际的大开放格局。接轨省域,就是携手曲靖、玉溪、楚雄,共同建

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强与保山、普洱、临沧、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等八州市的边贸合作,共同建设国际大通道,形成整体开放优势。接轨国内,就是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川滇黔十市地州的交流合作,强化与西南六省区市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大西南经济圈;接轨国际,就是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拓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探索与新加坡—加尔各答—昆明“黄金三角”区域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形成泛亚合作经济圈。 (二)推进大通道建设。配合国家和省促进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建设,构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 “五通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立足云南、辐射西部、联通泛亚的通道枢纽。以昆明新机场、泛亚铁路、昆明至北部湾快速铁路和昆河、昆曼、昆仰高速公路等为依托,加快构建昆明—皎漂、昆明—北部湾、昆明—曼谷等大通道,推动昆明至河内、皎漂、曼谷、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实现借港出海、连线出境、互联互通。以南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沪昆铁路、滇藏铁路等为依托,推动昆明至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昆明至成渝经济走廊、昆明至西藏昌都经济走廊建设,为内地省区市和企业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提供服务。

(三)加快大平台搭建。以滇池泛亚合作为龙头,办好昆交会、南亚商品展、旅交会、农博会、泛亚石博会、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等系列国际性经贸活动,争取在昆明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南亚国家部长级会议,打造一批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按照昆明国际空港、昆明国际陆港和出口加工区“两港一区”构架,加快向国家申报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以经开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龙头,扶持建设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在昆设立领事机构,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昆设立办事机构、研发机构和区域性总部。加快泛亚产权交易、国际性矿业交易、生物医药交易和国际花卉拍卖交易等综合市场建设,打造泛亚市场品牌。依托在昆高校,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留学生基地和国际语言教育基地。 (四)实施“三外”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科技兴贸,支持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创建国家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投资便利化,建立境外投资绿色通道,鼓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企业采取投资办厂、控股参股和资源开发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建设。

支持企业承揽境外工程项目、开展替代种植。坚定不移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到2015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250亿美元以上。

(五)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坚持市域经济市场化、经济运行方式股份化、国有集体资产资源证券化、基础设施和竞争性社会事业产业化、政府行为法制化的改革方向,突出改革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和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的协调、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的协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继续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全面发展非公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运作资源、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能力。理顺价格关系,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和职能职责,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 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 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要实施文明素养提升、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体制创新和文化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使昆明真正成为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不断提高昆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创新力。

(一)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重点,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要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分析研判制度和新闻要情通报制度,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不断丰富和提升昆明精神内涵,加强社会动员,利用媒体动员、竞争动员和参与动员,增强市民对昆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

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级文化传媒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民俗文化中心和文化馆(市文庙)、图书馆、博物馆(二期)、科技馆、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文化站,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抓好村镇、社区、校园、企业、家庭文化建设和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坚持文化惠民,向公众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扩大数字电视覆盖面,加快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品牌,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三)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重点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工商企业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研发总部,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

年,培育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3个以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要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扶持一批有带动性的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能参与全国乃至世界竞争的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四)增强文化发展生机活力。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投资文化产业。要健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化、专业化、便利化程度。要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现代传媒的融合发展,加快在地文化向在场文化、在版文化和在线文化提升。

(五)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品牌,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双馆”名城,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要实行市场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民俗民间文化,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风采。要着力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出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市场效益良好、独具昆明特色的精品力作。要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使昆明成为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外文化经典荟萃的重要舞台和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在城乡居民增收上下更大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上花更多气力,在完善保障体系上行更实举措,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更新突破,在社会和谐稳定上做更多工作,让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共建共享幸福昆明。

(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

策,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要拓宽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二)全力以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到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全力办好昆明学院,加快呈贡高校集中区和安宁、嵩明职教园区建设。加快主城“退高初中、进小学幼儿园”进程,规划建设高初中集中区,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实施80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中心。

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青少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三)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每年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坚持社保安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提高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应保尽保。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实施安居保障工程,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四)群策群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不断

国家级生态县(市)区,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创建市级生态村1000个以上。

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推进思想解放,把解放思想变成解放行动,把思想解放变成思想实践、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和法治实践,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各类资源,努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干部培训体系。要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创新学习方式,把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个人自学、在线学习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健全完善学习制度,规范学习管理,改进学习考核,强化注重学习的导向,营造

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逐步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扩大党代表公推直选范围,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实行各级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提案制度和提案办理反馈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双拥、人武、预备役、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

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探索实行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的合理布局和梯次配备。要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健全干部进退留转机制,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精神上关心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先进性教育活动、“云岭先锋”工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完善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把党

的组织建立到最小的社会组织单元,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最小的社会生活群落,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健全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改进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踏实,对工作倾注心血,为事业燃放激情,把所有精力和全部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以实干求业绩,以实绩赢民心。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的作风。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勇于攻坚、勇于克难,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决不允许故步自封不改革、墨守成规不创新、消极畏难不干事。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

各项权益。要大力弘扬谦虚谨慎、团结拼搏的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以班子的团结带动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大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力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严守党的纪律,自觉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干部财产申报等制度规定,建立完善制度审查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更加严格的问责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各级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历经艰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共同肩负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更加紧

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gu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