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09-14 16:04: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黄冈经济开发区统计局 洪应政

二OO七年十月八日

县域经济是黄冈经济的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认真剖析,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症结,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探索符合黄冈实际的、具有黄冈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稳步向小康迈进。

1、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2006 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GDP)达到39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分县市看超过全市县域平均增长水平的有团风、英山、浠水、武穴等县。全市县域GDP平均达到39.19亿元。超过全市县域GDP平均水平的有黄州、红安、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等县市区。

全市县域GDP总量与2002年相比,增长44.3%,五年平均递增9.6%;县域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20.42亿元扩大到 29.22亿元,增长43.1%,五年平均增长9.37%;县域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11.41亿元发展到 15.35 亿元,增长34.53%,五年平均增长7.7%。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提高。2006年县域工商税收达到5.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3.9%,占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8.78%。工商税收大幅增长,为改善县级财政状况发挥重要作用。县域投资规模逐渐加大,对经济增

1

长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县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62.94亿元,比2002年增长95.46%,年均增长18.24%。

2、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近几年,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来投资势头强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市四年共引进项目4148个,总投资达到724亿元,实际到资193亿元,外来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县域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4亿元,增长20%,有5个县(市、区)的增速超过30%。全年县域开工工业项目510个,比上年增加了21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的工业项目196个,实际完成投资55.83亿元;投资过1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实际完成投资22.31亿元。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目前,全市10个县(市)初步建立了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园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06年,全市10个县市已建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79亿元,增长41.3%。当年新开工项目303个,增长47.1%,外商投资额达到1.52亿美元。县市开发区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41.22亿元,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68亿元,增长29.9%,占全部县域的89.7%

3、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近几年以来,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我市已经逐步形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粮、棉、油、蔬菜、板栗、茶叶、中药材等八大农业产业系列。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37.64:27.28:35.07调整为30.1:32.26:36.77,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了 7.5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突出。2006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 100.21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7%,比2002增长76.72%,五年年均增长15.3%,高出县域

2

GDP增幅5.7个百分点。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由2002年19.62%提升到2006年25.6%。县域规模工业企业578家,实现增加值48.7亿元、利税 9.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4.52%和39.6%,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38%。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2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7家。

4、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2006年我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53亿元,比2002年增长50.73% ,各类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各地,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品流通领域呈现勃勃生机。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1元,比2005年增长9.8%,比2002年增长45.43%。农民收入扭转了“九五”及“十五”初期低速增长的格局,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比2005年增长8.22%,比2002年增长 34.26%。城区道路宽畅整洁,交通方便快捷,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2006年全市综合城镇化率已达到30.96%,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县域中城区面积596.62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6859公里,供水管总长达1147公里,排水管总长达912公里,城市出租车1751辆,公共汽车1385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

二、发展中的问题不可忽视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特色不显,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从发展水平和结构、效益上看,我市县域经济还是处在经济起步期,传统的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比重大,发展情况各异。我市县域经济都以农业为基础,但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2006年县域GDP中,农业增加值平均占30.96%,最高的英山县比例达到42.96%,占比超过35%的有3个县,分别为麻城市、英山县、黄梅县。按照产业结构状况,七县二市一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业主导型,英山、麻城、

3

黄梅,浠水,罗田,其特点是GDP中农业增加值占比高,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在全市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对全市农业增长的贡献较大;二是工业主导型,红安,武穴、蕲春,表现在GDP中工业增加值占比高,整体经济由工业支撑,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服务主导型,黄州区,GDP中的三产比重上升明显。四是建筑业主导型,团风,是全市建筑行业的龙头。

整体水平偏低,人均GDP不足全国一半。2006年我市县域人均GDP是585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7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76%,除黄州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九县均离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从全省76个县域经济考核情况看,人均最高的黄州区只有13190元,与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第一名的宜都市相比,比宜都低4921元,只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8302元,高4888元。人均GDP最低的团风县5235元,比宜都低12876元,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低3067元。

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不平衡性明显。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自然环境差,区位优势不显,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总体表现出“三大差距、二大矛盾”。三大差距:一是人均水平的差距。我市十个县市中人均GDP 分别为黄州区13190元、武穴市9277元、黄梅5151元、蕲春6265元、麻城4624元、罗田4406元、红安5205元、英山6426元、团风5235元。人均GDP最高的已达13190 元,最低的仅4406元,最高的是最低的2.99倍。人均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最高的武穴市353元,最低的浠水县仅144元,相差一半以上。二是经济总量的差距。我市超过全省县域GDP平均水平(50.87)亿元的只有麻城市和武穴市。2006年GDP最高的已达到53.31亿元(武穴市),最低的才17.72亿元(团风县),相差3.01倍;财政收入最高的达到4.7亿元(武穴市),最低的才1.04亿元(团风县)。三

4

是增长速度差距。2006年与2002年相比,GDP年平均增速最高的达到13.6%(黄梅县),最低的只有8.27%(蕲春县)。财政收入年均增幅最高的达到18.3%(武穴市),最低的只有5.4%(浠水县)。两大矛盾:一是县级财政收支的矛盾突出。2006年,全市县域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49.08亿元,而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仅为13.18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35.9亿元;10个县(市)中,都是支大于收。可见,目前我市的所有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眼下县域普遍面临着必须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为改变落后面貌,又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开发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等等,必然增大财政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的失衡。二是金融存贷差的矛盾突出,资金倒流严重。10个县市区从2000年起由贷差县变为存差县,2006年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68.02亿元,贷款余额145.91亿元,存大于贷222.11亿元。一方面花大力气在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却让存款大量外贷,显然是不利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

发展的基础不牢,阶段性明显。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受不同的发展环境、不同的政策导向和不同的市场环境的影响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78至1985年间表现出明显的恢复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间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8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7%,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986至1991年间又表现出明显的低速运行特征。由于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各项改革全面铺开,此间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了6.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了5%。1998---2001年间表现出明显的增速回落态势。产品的相对过剩,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回落,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g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