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新时间:2023-09-03 01: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NUIST

校徽

校风校训 校训: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 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原名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 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 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 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 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 动站。学校致力于建成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江苏省主管, 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江苏省 “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始建 于1960年,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 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 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 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 10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达70%以上,占地2189亩,校 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3万册,中外文电 子图书和电子期刊140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800种。拥有国 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 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 院等5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气象台、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等42个专业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及校内外教 学实践基地100多个。

学校是国家2011计划“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 新中心的牵头学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历得到美、英、加等国家的广泛认可。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等21个学院 (部)以及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 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48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 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博点涵盖所有本科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 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立项。,获省高校优势学科3 亿元经费支持。气象学科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形 成以大气科学为核

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 科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1400人,70%为高级职称或拥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 61%,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同时,还聘请1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的名誉教 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23名(含双聘院士),近年来学校先后5次面向 全球高薪招聘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引起 巨大反响。通过引进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著名院校近50位的高端人才, 使得学校的高端师资力量和团队创新力量大幅度增强,仅2011年就新增国家教育部科技创 新团队1个、国家“千人计划”2人、省创新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2人、省特聘教授3 人;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成果斐然,2011年我校学子在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唯一的特等奖,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二等奖,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继续稳定在全省先进 行列。2012年,我校学子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 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人。众多 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 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 级官员等。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全国气象领域70%的技术骨 干来自该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科技创新,长期参与国家气象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气象科技 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连续四年实现科研经费翻番式增长。仅2011年学 校新增“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转化中心),4个校企联盟研究机构,创办多家学科型公司,共建 “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中小企业气象传感器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国气象局气象探 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获 批省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公益性行业专 项3项,科技经费达3.18亿元;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政府 “‘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奖励 成绩显著高校”称号;学校承

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 科技奖项,另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 奖多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 国的 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乔治· 梅森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 戴尔豪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韩国的朝鲜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外著名高校、 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 究生。学校拥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学校已 为近百个国家培养高级管理及业务骨干600多名,高质量地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气象教育与培 训大会、“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批重要会议。学校同时在耶鲁大学、佛 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设立博士基金,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机构,在雷丁大 学等设立教师国外培训基地。

学校历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是南京气象学院,当时在建院的 时候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的大力关怀,并且在那个 时代很多清华北大的老师和毕业生云集南气院,中央气 象局的好多留洋专家也来到了南气院,那时的南气院虽 然招生少,老师少,但实力在南京的老牌重点高校里是 不容小视的,现在很多著名的高校当时还不存在,或者 只是职业技术学校,当时在南京的排名确切地不打折扣 地说应该是第六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南京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当时最强的应该是气象学, 1960年的南气的学生是和南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后就 分了出来,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就选择了江北的龙王山下 独立建校。而南京大学在气象学在分出后受到重创,但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52年前能比 的了。

南气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比南京其他老牌的重点高校少多少。例如现在的东南大学、南京 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百年校庆,但真正了解南京高校变迁的 人都明白,比如东南大学和建国前的国立东南大学不同,他们只是拥有南京大学的一个学 院或者一个系而已,现在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独立后的成果,却将南京大学的历史算进自己 学校的历史,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气院,如果同理而推,学校的历史不再 是52年,因为南京大学,也就是建国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拥有气象专业是1930年的事了,在

这之前是否有类似的专业出现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南气的历史就是中国气象的历史,在由于国家对气象的重视和需求气象学院成立了,并且 在78年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但在之后气象学被冷落,气象在社会的地位一 落千丈,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多南气院的学生都转行了,直到现在气象被受关注再度升温, 并且在十一五计划中国家也加大了对气象领域的投资,气象事业目前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段, 这也是南京气象学院为什么能顶住南京大学的合并压力,并且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 因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没有可以向外人炫耀的历史名人,因为这不是它的实力的原因,而是它 建院的历史决定的,它错过了建国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必将有它光彩 的一笔。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到市的气象局长和首席预报员都是南气院毕业的。谭震林的 儿子、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封面、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神六的副总指挥、中 国银行的副行长、主持风云卫星发射的许建民院士、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 大学的教授、曾力挽狂澜舌战最终影响加拿大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首席科学家等等都毕 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外NIM的名气不是国内的人所能感受到的,在国外受到大家 尊重的大学不仅有综合大学,更有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学院,这就是南京气象学院以及南 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同的原因了。

师资力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年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 科研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快速和稳定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 量。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建成一支政治素质高、结构趋于合理、整体 水平较高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近70%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 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7人,入选“千人计划”1人,入选“双创计划”2人,省 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4人,省“六大 人才高峰”高层次项目资助6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2人,省普 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人、“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4人,科技创新团队1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力争 使专任教师数到达1500名,依据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需要,培育高层 次创新团队;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中青年教师培养“111”工程,全 面提升全校师资队伍素质,为把学校建成一流特色重点大学提供人力 资源保证。

部介绍 大气科学学院 学院下设大气科学系、气候学系和海洋科学系。校气象台、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与学院实行“三位一体”的运行管理体制。现有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气 候学方向)、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和海洋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大气科学专 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有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 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三个硕士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地球流体力 学和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博士点,设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60年,气象学系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天气 动力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气象局重点专业。1993年,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 予权。1997年,气候学学科被确定为国家气象局重点学科。1998年,获大气科学一级 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 气象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专职实践教学人员25名, 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3人、副高2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8名, 有博士学位的64人,40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程度达100%。学院另有海内外兼职教授60余 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6 人、江苏省“青蓝工程”1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1993年,天气动力学学科获 “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称号。1996年气象系被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全国 气象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气候学学科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 称号。2001年和2004年气象学教师党支部两次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称号,2002年,气象学学科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称号。2006年, 原大气科学系荣获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大气科 学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大气物理学院

大气物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其前身为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王鹏飞教授 于1960年创建的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系。现设有大气物理系、大气探测系、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系、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教学、 科研机构。学院现有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方向)、大

气科学(人工影响天气方 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方 向)。学院现设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和雷电防护科学 与技术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硕士学位授 予点于1981年设立, 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十· 五” 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 “十一· 五”重点学科。大气探测1998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雷电防护科 学与技术2007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41人,其中具 有博士学位教师约占70%。有2名教授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有 3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获“江苏省高校优 秀学科梯队”和“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称号。

应用气象学院学院设有应用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本科专业。1978年获得 应用气象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应用气象学专业博士 学位授予权;2007年同时获得城市气象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 权。应用气象学与城市气象学都是隶属于一级学科大气科学的二级 学科,应用气象学专业特色鲜明,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排 名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 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55岁以下 专任教师100%博士化。并聘有江苏省“双创人才”、国家“千人计 划”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的教师数人。科学研究:学院教师 长期从事应用气象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 项目20项以上。几年来科研到帐经费不断增长,仅2010年度到账经 费已达1000万。近年来,教师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申请的专利数量 均有显著增长。研究成果曾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 世界气象组织MUMM奖,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应用水文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10月17日, 这是全国第一个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也是全球第二所水文气象本 科学院, 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下设水文气象研究所、工程水文气象 应用研究所、气候变化战略对策研究所等,旨在研究解决我国国民 经济生产建设中与水文气象自然灾害有关的重大课题;组建一支世 界水准的科研梯队,为在中国创建水文气象学科和组建水文气象专 业培养人才;促进该学科领域内的国际学术交流。此前,全球

仅有 四个水文气象专门研究机构,分布在日本、英国、俄罗斯、乌克兰。 学院宗旨 1. 研究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建设中与水文气象自然灾害有关的重 大课题。 2. 培养一批该研究领域内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研究人才,组建一支 世界水准的科研梯队,为在中国创建水文气象学科和组建水文气象专 业培养人才。 3. 促进该学科领域内的国际学术交流。

遥感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多年大气遥感和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 的基础上,于2006 年8月成立了遥感学院。学院设有遥感 科学与技术系、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系统系、资源环境 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四个系。学院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为中心, 以探测、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继续保持大气遥感 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遥感在资源、环境、海洋、防灾 减灾等领域中的应用,努力建设遥感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为国家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培养本 科和研究生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与控制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后调整更名为 信息与通信系,2006年进行院系调整成立了信息与控制学院。学院目前设有仪 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物联网工程5个系,设有信 息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气象仪器与自动化装备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自动 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和复杂系统研究所 等研究机构以及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金工实验中心和14个专业实 验室。本科教育包括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 (系统工程方向)、物联网工程。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400多名。近年来学生 的毕业去向有考研、就业和出国,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考 上研究生。 学院具有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系统分析与集成和系统理论 两个专业,现有在读研究生200多名,本学位点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7名,其 中博导4名,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师队伍全部博士化。 系统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为中国气象局局级重点学科。学院同时招收气象信 息技术与安全、雷电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博士生。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 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承担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课题和横向项目100余项。部分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巨大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2006年8月组建成立,现有教

职员工80余名,其中教授10 余名、 副教授20余名(含高级工程师)。教师队伍中硕、博士学位占80%左右, 是一支学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生机勃勃的教师队伍。 学院教师近年来共出版 著作、教材、译著15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 20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横向课题多项,数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国 家专利。在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科研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学院设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示范中 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示范中心下设通信工程实 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微弱信号检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室、 光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并在建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实验 中心以及微波与电波传播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学院目前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 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点(工程硕士)等四个硕士点, 另与校内兄弟学院共享遥感科学与技术博士点、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博士点、系 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 本科设有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四个专业。电 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建设中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是我校发展最快 的学院之一,也是我校重点发展的三大学科群(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 境科学与工程)之一。经过9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拥有四个系、六个本 科专业、51名教师、900余名在读本科生、11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规模的学院。 学院在学生教育和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实力雄厚、特色鲜明, 近年来在同类学科中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 学院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同时,高度重 视科学研究,教师先后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 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近40项,横向课题70余项,在核心以上刊物上共发表科研 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及ISTP文章近百篇),编写教材9部,专著10部,获 得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7项。学院拥有“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 研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基础化学”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设有环境保护研究所、耶鲁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城市资源环境创新中 心和“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具有清洁生产资质证书。学院还与美 国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 师5人,硕士生导师2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75%以上。教师队 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学院有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二、三层次各1人,国家“百千万”培养人选1人,国家教 育部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 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7年的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软件教研室,1993年成立计算机科学 与信息工程系;2002年初,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划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工程系;2006 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基础成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 系、网络工程系三个系;建有一个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两个中央和地方共建实 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高性能网格计算与并行处理实验室;一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计算机 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网络工程与嵌入式开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5个专业实验室。学院 是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挂靠单位。 学院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 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两个国际课程合作专业:电气信息类(计算机应用方向)、软件工程(国际课 程班)。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网络工 程专业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专业。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传感网与现代气象技术装备已被列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学院现 有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 授12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21人,中青年专任教师博士化比例已 达到100%;同时学院还聘请了1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中国气 象局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中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南京市"紫金人才 计

划"资助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近10人。有10余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奖”和“优秀教学质量 奖”等荣誉。 近年来学院科研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网络与信息安全、物联网、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 气象信息处理等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公益性 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教育部、江苏省、中国气象局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 他产学研合作项目多项。近三年来学院专任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200 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0余项。研究成果在军队、国家安全、中国气象系统等行业和领域有 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g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