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应回归生活_袁春晖

更新时间:2023-05-10 12: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二 七年第四期

德育教育应回归生活

袁春晖

(盐城工学院社科部,江苏盐城 224003)

摘要:欧美学校的德育教育做得 深 、 细 、 实 、 活 ,效果显著。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反思我国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德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德育教育要 回归生活 ,需要从整合德育教育的课程、转变德育教育的方法、注重校园环境的营造、建立更加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个性化辅导等几方面进行努力。关键词: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07)04-0035-04 通过在加拿大短期的学习和访问,我们了解到欧美大多数学校不仅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公民课、道德哲学等知识性德育课程,而且也没有那种通过榜样、学校规则控制学生生活,形成特定道德品性的活动性德育教育。可以说,现代欧美学校无德育。但是实际上欧美大多数学校,除了在各科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外,更有通过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各种校内外活动(学习、生活、闲暇活动与劳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从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们正是在这些日常的活动中,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成长的。看起来 无德育 的不少欧美学校,实际上是无处没有德育的 泛德育 ,而且德育教育做得 深 、 细 、 实 、 活 ,效果显著。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反思我国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德育教育脱离了生活, 回归生活 已成为德育领域的共识之一。我国以往的学校德育教育,在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样一来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未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违背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劳、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要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

收稿日期:2007-04-12

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资金项目(文号:06SJD880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春晖(197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两课 教学与大学生思政工作。

就必须回归生活。 教育应该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 (梁漱溟语)这说明作为客观存在的生活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平常的、偶然的、细微的生活琐事张扬着卓越,蕴藏着博大德性。学校教育需要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关注人的需要与价值,关怀人的现实和理想。道德与生活是交织渗透在一起的,道德来源

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中的种种现象和关系都存在道德问题。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途径和目的

[1]

。只有

在日常生活中所唤起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才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而亲身面对现实道德问题,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得到真实性的发展。德育教育如何回归生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整合德育教育课程。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 美德即知识 。在他看来,智慧就是道德,对道德的认识就会导致对道德的实践,因此,美德是可以被教会的。二十世纪以前,西方的德育教育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在教育方式上是强制的和灌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0世纪以来,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并代之以新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们趋于一致的思想,澳大利亚的著名学者WF 康

奈尔曾指出, 整个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教育,主要是同依次传递已建立的知识与道德传统,保守地顺应新环境,以及使青年准备谋生有关。20世纪的教育是另有特色的,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它的保守特性,而是更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和力图打破已建立的传统。它的任务不仅是保护传统,而且是对其批判和重建 。起初,杜威提出 新教育 的主张,强调道德教育应与儿童的经验有关,单纯地强制性地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限制儿童的成长。此后虽然杜威的思想屡被批评和改良,但其主旨是被普遍认可的。近年来,西方德育界试图努力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他们追求的是更为开放和有发展余地的,便于学生在活动与实验中体验感触的新的德育途径与方法。现代西方的这种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之上的,其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通过单独的课程来解决,道德问题是和整个人生结合在一起的。西方的哲学认为道德和法律是同义的;道德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不神秘,道德经常和社会、经济、体育等联系在一起,促进群体快乐发展,个人和他人和睦相处,生活愉快幸福,这就是道德。如果单独开设德育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把德育准则作为理想化的境界来教授和学习,可能会导致公众、父母对所教内容提出反对。把德育教育和其它课程结合起来是对教师的保护。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还不能取消正规的德育课程。专门的德育课程教育,能让学生们学会和知道一些有关道德的知识和道德方面的观念。在现代学校德育中,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道德知识的教学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如学游泳,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但是,真正学会游泳最终要通过亲身的游泳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理,在学校德育课程问题上,要采取适当删除、合并、精简等办法,适量削减学校各种道德课程中不科学的、效果不好的门类与内容,根据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研究、探索并逐步建设几门真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我们要对现有德育类教材、教法做深入细致的调整和多种形式的试验,减少假大空的说教和做法,改变德育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精选古今中外德育经典,以生动活泼的内容敲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门,将真善美的信念与道德伦理思想伴其走完人生之路。

[2]

我很赞成 道德问题不能通过单独的课程来

解决 这一观念,我们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中,还要贯彻自尊、性取向、身体健康、社会公正、男女平等、种族、媒体的了解、消费观念、环境教育等这些议题的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西方的德育教育不作为单独学科,和其它学科结合在一起得到很大的成功。

二、转变德育教育的方法。根据学生发展趋势的特点来看,学校德育过程更需要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现今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个性化,顺从意识下降,逆反心理增强,已不再是 你说我听 的学生。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思考,还是依据知识与能力关系或是现代学生的特点,共同表明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注重道德情志、道德能力的培养以提高道德的自觉性。教师必须争取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道德能力的顺利转化,导引学生获得知识生成智慧,即 转识成智 ,学生从 有知识的人 走向 有智慧的人 ,德育也从 知识的德育 走向 智慧的德育 。

德育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同化,也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帮助者,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思路。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 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对课堂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维活跃的自觉状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和教师、书本产生共鸣,形成和谐默契的交互式教育氛围。一种自由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方式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德育内容之间形成一种理解性的相互交流活动,有利于消除德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等阻隔,从而为德育的顺利有效地进行扫除不利的外在和内在障碍。

三、注重校园环境的营造。学校的建筑设计、校园规划与教室设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方面的布局,对学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有时候,学校的建筑本身就象征着历史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气氛,这一点可以在欧美与中国大学中某些古老建筑中看到,比如多伦多大学的战争纪念塔,

每年的11月11日是加拿大的 国殇日 ,政府都要在此举行纪念活动,告诫人们远离战争,提倡和平。这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我国大学中也不乏这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我们也可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学校如同一个 舞台 ,教育、教学这场 戏 就在其中演出,而影响这场 戏 的效果的因素不光有导演、演员、台词与动作等, 舞台 本身的设计安排及其特点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校教室布置中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讲台下,象征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与知识传播中的权威主义。而当课堂桌椅被安排成圆圈型,让学生围成一圈坐,而教师成为其中平等的一员,一些激动人心的现象和效果可能会因此发生。再就办公室的桌椅布置而言,不仅反映了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也对进入其中的学生发生一定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校长与教师的为人风格及其处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态度与方式。在多伦多大学许多教室里都置放一架钢琴,让学生课间娱乐,不仅能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而且也暗示学生学会放松,注意劳逸结合。

学校的围墙也会对学生、甚至教师与公众发生很大的隐性作用。西方的高校都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就表明学校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而我国高校的围墙有意无意地把学校与社会隔开,学生走出校门时发现围墙内外是两个世界,因而表现出对社会的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应是开放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开放。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们感觉到校园里弥漫着和谐的氛围,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相待、建筑风格的和谐之外,我们惊奇地发现草坪上到处生活着无忧无虑的小松鼠。如此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触动。

四、建立更加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在欧美许多高校中,学生参与了学校管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体制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大学是教授治校还是官吏治校?教师与学生对大学管理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自治的程度如何?在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学校内部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纪律守则?所有这些制度方面的因素都会以隐蔽的方式影响

着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品行和行为方

式。我国大学的考评制度中对学生作弊采取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其本意是为了教育学生,严肃考场纪律,坚持公正原则。但根据实际情况看,学生作弊处罚制度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有意义的作用。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合不合理?有没有作用?这些措施的制定是否经过学生们的民主参与讨论与同意?还有,从宿舍生活与上课点名等管理制度与规则等,都需要考虑究竟是单方面制定处罚制度?还是让学生作为主体民主地参与讨论制定与执行合适的制度,从而让学生从他们的选择、行动中吸取教训、承担责任、学会自律呢?萨特曾指出:既然一切行为都是自己选择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绝对负责。欧美许多高校有学术自由的传统,学生自由选课制度不仅没有使大教室的座位日趋空闲,相反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富有自觉性、积极性,并锻炼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觉检查的习惯、能力与自我负责的素质。

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的形成阶段,我们应非常珍惜。西方高校里有一做法值得我们仿效:每年学校的毕业典礼举行得很隆重,邀请毕业生的家人参加仪式;校长每年花很多时间给每一位毕业生亲授毕业证书。这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对他们成长的肯定。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一个深深的烙印,一个影响他们一生的时刻。

五、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关于教师人格榜样的作用从孔子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到韩愈的 以身立教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以及,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 严师如父 等等,中国人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教师非常地尊重,把教师比喻成 蜡烛 、 园丁 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外许多教育家有相同的认识,乌申斯基曾说过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 的影响,是 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多伦多大学的著名学者克里夫 贝克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典范,他提倡并且他也以身作则地做到:除了在教书、和学生探讨问题以外,每年用几天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旅行、用餐、参加社会活动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促进

37

相互了解,用自己良好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这比学知识更重要。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著名的学者都是人格高尚的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做好事情。北京大学的孟二冬教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不仅仅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更主要的是他身上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几乎拥有了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所有美德,堪称是 完人 ,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他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六、进行个性化辅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首先,进行交往行为辅导。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另外,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当代

学生的新问题。学校德育教育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人。

其次,进行学业辅导。对学生而言,学习既是其权利,又是其义务,也是其主要活动之一。学校德育教育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甚至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的计划和步骤。努力使学生成材。

再次,进行职业辅导。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很茫然。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化公益意识和为他人服务意识,做合格公民,帮助学生成功。

最后,进行政治辅导。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应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积极的进取心,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走向成熟。

[3]

参考文献:

[1]郑寒芳.德育情境创设的多维指向的哲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2):16-20.[2]程方平.中外德育发展及改革建议[J].科学教育研究,2001(6):46-49.[3]刘惊铎.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J].教育文摘周报,2006(12):16-18.

MoralEducationShouldReturntoReality

YUANChun-hui

(SocialSciencesDepartment,YanchengInstituteofTechnology,JiangsuYancheng 224003,China)

Abstract:MoraleducationinEuropeanandAmericanschoolsiswellconducted.Itispractica,lflexible,andprofund.Chineseeducatorsshouldlearnfromthem.Oneofthecausesofthelowefficiencyofourmoraleducationisthatoursdeviatesfromrealis-ticlife.Toreturntoreality,moraleducationneedsre-arrangingcurriculum,changingteachingmethods,focusingonschoolen-vironments,reconstuctingdemocraticcampusadministration,guidance,etc.

Keywords:moraleducation;returntoreality;student

developingeducators personalcharm,

anddoingcharacteristic

(责任编校:李军;校对:沈爱琴,丁小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foe.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德育教育应回归生活_袁春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