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国内广场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3-09-30 13: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 国内广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赵哲 黑龙江省冶金设计规划院

宋晓明 黑龙江省电力勘查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城市广场、地域性、环境、社会经济、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建筑,住宅及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加之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些休闲娱乐,调养身心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我们看到城市广场每都有大量的人群活动特别是黄昏以后市民涌向广场聆听优美的音乐,观看动人的喷泉;享受清新的空气。由此可见。城市广场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休闲、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又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与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 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建设发产现状

由于我国城市广场发展历史不长,主要是照搬西方与苏联模式,导致我国广场形似陈旧,缺乏个性,设计缺乏明确的指导广场不能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 1.1 本土性广场

这类广场形成于封建时代。由于中国古代城市缺乏公众活动场地,只是在庙宇前有的前庭等处进行公共活动。与西方广场相比,这类广场可以称为“准广场”,但他们有自身的特点,有着传统的生活基础。在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处理大多为规整式和封闭式,缺少人情味,体现了尊卑等级秩序。自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入,是开放空间倾向于更多的公共性、开放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元价值主体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开放空

1

间设计过程中的大众参与,表现了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 1.2 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影响的城市广场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国人在被动和无奈中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城市广场倾向于更多的公共性、开放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元价值主体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1.3 建国后的广场

50年代,这一时期建设的广场,大多模仿苏联模式,广场追求规则的几何构图,严谨的轴线关系,布局单调雷同,形式僵化。导致城市广场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50—70年代,这一时期建设的广场多以政治为中心,结合周边建筑的城市道路的拆建,在空间比例、广场设施、小品绿化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80年代以后至今,由于社会重心的转移,这一时期的广场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以商业为中心的商业广场,也形成了反映政治中心的市政广场,也形成了用于居民娱乐、休闲、健身的休闲广场。 2 国内城市广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规划观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使得各个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设计风格主题不明确,虽然一些广场取得了好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盲目建设

国内有些城市不顾市情盲目攀比求大求全。广场维修工比游客还多,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进而影响其他建设项目。山东潍坊建设一

2

个比天安门还大的广场就属于这种情况。 2.2 围合感

(1) 需要指出的事,广场的围合不等于封闭。广场适当开放并与另一城市空间相连,广场空间才能被感知、被认识,才具有积极意义的向心倾向,形成整体性和场所感。

(2) 广场围合以建筑为多。当今由于城市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广场原有的功能消失,逐渐演变成道路交叉口。如沈阳的展览馆广场,改造前是一个空间丰富的广场,广场中间的小活动场和展览馆门前宽阔的绿地遥相呼应,加之展览馆广场四周建筑丰富的轮廓线,适宜的建筑体量,使该广场吸引了许多游人;改造后的广场,虽然对其环境进行了修建,但是高高的立交桥上高速行驶的汽车和显得低矮的展览馆极不和谐。一些广场的其一侧或几侧布置了建筑,但是由于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则,或者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缺乏协调统一,破坏了广场整体性和内在的秩序性,也就削弱了广场空间活动的亲和度和可停留性。 2.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这也是广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的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

3

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新旧小区内在的联系,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联络,即使在建筑表面做点文章,也很难从实质上反映出当地文化特色。一位新加坡建筑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

广场的主体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促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夏洛克广场的铁塔是巴黎的标志,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2.4 服务设施不完善

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型场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要,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赏心悦目、结实耐用的服务设施,诸如售货亭、电话亭、阅报栏、书报亭、座椅长凳、公厕、垃圾箱等,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4

2.5 管理维护不到位

有些广场在建成后,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是因缺乏后期管理与维护,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以致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果皮废纸遍地可见,车辆随便出入,角落里垃圾腐烂,道路上污水横流,脏、乱、差,广场几乎沦为无人爱护的闲置空地。

优美环境一是靠建设,二是靠管理。广场的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整的物业管理机构,时刻监控广场的各项设施及景点,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发现乱扔乱画、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应及时制止,严加管制,对于违规行为予以处罚;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游客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使广场不仅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具有教育和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的功能,使他们意识到我们生活在文明的国度里,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去践踏文明。此外,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积极参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使用者,也是高质量环境的重要保证。

概括说,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设计的美学方面,而在于其与现有城市的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和广场建设的实际操作组织问题。在这里既有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问题,又有专业以外的社会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广场规划一方面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城市广场设计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中人的需求,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创造功能完善、特色鲜

5

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开放空间。 3 城市广场建设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建设在经历了30年代的功能主义之后,城市艺术性遭到了破坏,再加上人口的膨胀,片面追求建设规模,忽视步行感受的城市设计和建设,致使城市环境恶化,人性空间慢慢丧失,城市舒适度日益降低。二战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环境意识的加强,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空间设计的评价标准取决于——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从对人类环境行为的研究入手,深化设计手法,并把城市环境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引导设计向深层次发展。

进入21世纪,城市广场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一般性的功能要求,还应满足一种高品质的文化需要,反映历史、文化、物质特征及场地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城市广场设计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3.1 人性化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具体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则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在空间环境的创造中。现代城市广场应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特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求,创造出舒适、方便的交往休憩空间。广场设计应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使用功能、精神文化的方面的需求。

6

3.2 场所化

场所是指创造包括历史、社会文化、自然等所有特色家在一起的空间形式。每一个场所都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征。这就是场所的可识别性,场所有清晰的实体造型,其形象质量是人在瞬间就能产生明确印象。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加以认知。

在任何公共空间系统中,可达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可选择路线的数量,这些路线必须是可视的,否则只有熟悉的人才受益。影响可达性的主要因素有:项目的尺度;分等级的尽端交通平面布局;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交接面的处理。此外,为使用者提供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活动的场所,避免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是场所高效使用的重要原因。 3.3 生态化

在当代城市设计走向中,生态城市设计被认为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城市规划研究中把生态因素从一种从同的次要地位,提升到首位,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成为城市发展决策的根本依据,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日前,在规划技术中,生态内容仍局限于绿化系统的和对大气、水质、声学环境污染的改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而远未涉及作为城市整体发展观念的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自然就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前沿课题的重要标志。

自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76年加拿大

7

温哥华举行联合国第一届人居环境会议、MAB(人与生物圈计划)1984年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环境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自然融合城市以来,人类不断在寻求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及公共活动中心系统的用地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水平之一。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广场生活将成为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形式。国内有些学者已经开始从“三位一体”(指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的角度),以广场建设为主线索来开始研究21世纪的公共空间。人类在建成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四个阶段,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理念的今天,现代城市绿地已走过了游憩观赏阶段,进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目的阶段。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成为衡量一个设计优劣的标准之一。

我国近十年内城市绿化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少原有的公园也相继拆掉围墙,改成了绿化广场。纯粹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绿地已逐渐演变为城市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城市中星罗棋布的小面积绿地即“微缩”绿色空间的营造,将成为生态城市的绿色特色。城市广场设计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从而使人们在

8

有限的空间中,领略无限的自然。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f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