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习题(北大、复旦版)

更新时间:2024-01-25 08: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重点内容提要】

1.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2.简析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东北作家群、孤岛文学创作、左联、文协、七月诗派、九叶诗派。

3.简析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甲寅派、战国策派。 4.分析评价左联的成就。 5.简析两个口号论争。

6.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意义。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文学革命开始于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1915年9月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与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和通信集中。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他在《新申报》上发表、、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的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和。

1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的,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和。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被称为。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年,其主要成员有、、。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成立于1925年的和,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25.狂飚社的主要成员有、等,受思想影响较深。 26.台静农的的小说集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27.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 28.湖畔诗社成立于年,其成员主要有、、、,他们以为特色。 29.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成立于年。 30.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是。

31.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或。

32.中国话剧进人第二阶段的标志是产生了。 33.田汉1923年成立了,创办了。

34.五四时期除文学研究会外的现实主义文学社团还有、、等,五四时期除创造社外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还有、、等。

35.现代主义有许多流派,包括、、等。 36.中国初期象征派诗人有、、、。 37.李金发早期诗集有、、。

38.朱自清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分为三派:、、。

39.蒋光慈、沈泽民等于1924年组织了革命文学团体,鼓吹革命文学。 40.1919年,李大创与胡适之间发生了之争。 41.1919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的口号。 42.现代评论派的代表人物有、、。

43.鸳鸯蝴蝶派文学始于,盛行于,又被称为。 44.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作家有、、等,其小说的主流是。 45.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有和,其作者分别为和。 46.学衡派年成立于,其代表人物有、、等。

47.甲寅派主要人物是,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48.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和。

49.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成立于,由、和三部分人组成。

50.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发起人有、、等,出版会刊。 51.左联时期曾进行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52.普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

53.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 和之争。

54.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等。 55.京派成员主要有、、等,主要刊物有和,京派作家以表现为主要内容。 56.论语派成员主要有和,倡导文学。 57.1931年~1933年,左联又和“”、“”展开思想论争,论争的中心是。 58.自由人指,第三种人指。

59.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其代表作有、。 60.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 61.现代诗派成员有、、等,创作风格以为主。

62.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有、。 63.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有、。 64.曹禺的是具有浓重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

65.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66.《》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

67.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68.是抗战时期街头剧的代表作品。 69.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和上。 70.七月诗派代表人物有、、等。 70.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 72.后期浪漫派小说家有和。 73.九叶诗派诗人有、、、等,其主要创作阵地有和。

74.1940年,陈铨,林同济等创办半月刊,被称为。其代表作是。 75.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76.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贯彻《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最初成绩的是。 77.整风运动中,王实味因强调而受到批评。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15年B.1917年C.1919年D.1921年

2.下列哪位文学家创造了“报章”体?() A.谭嗣同B.梁启超C.夏曾佑D.黄遵宪

3.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宗旨?() A.《易卜生主义》B《文学改良刍议》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4.谁曾骂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A.胡适B.陈独秀C.刘半农D.钱玄同

5.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下列哪种占主潮地位?()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一C.现代主义D.新浪漫主义 6.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年B.1921年C.1922年D.1924年 7.提出“三美”理论主张的是()

A.闻一多B.徐志摩C.梁实秋D.朱湘

8.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A.莽原社B、未名社C.语丝社D.浅草社

9.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 A.语丝社B.浅草社C.沉钟社D.新月社

10.1928年后,下列哪一社团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A.语丝社B.创造社C.新月诗派D.新月社 11.下列哪个社团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 A.新月社B.未名社C.狂飚社D.莽原社 12.“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新文学社团是() A.湖畔诗社B.创造社C.浅草社D.新月社

13.辛亥革命后,新剧(话剧)以演下列哪种剧型为多?() A.社会剧B.家庭伦理剧C.悲剧D.才子佳人剧 14.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诞生于哪一年?() A.1907年B.1909年C.1919年D.1921年 15.田汉1923年创办了()

A.民众戏剧社B.上海戏剧协社C.南国社D.春柳社

16.鲁迅的哪部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 A《朝花夕拾》B《野草》C《呐喊》D《故事新编》 17.提出“象征即兴”说的是()

A.朱自清B.李金发C.周作人D.王独清 18.最早鼓吹革命文学的社团是()

A.创造社B.春雷社C.太阳社D.后期新月社 19.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 A.胡适B.鲁迅C.李大钊D.茅盾

20.在发刊词中提出“论究学术,闻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复古主义流派是()

A.甲寅派B.学衡派C.国粹派D.礼拜六派

21.提倡复古读经,压迫学生运动的复古派人物是() A.吴宓B.梅光迪C.章士钊D.林纾

22.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强调“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的作家是()

A.茅盾B.鲁迅C.蒋光慈D.钱杏邨

23.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团体是()

A.左翼戏剧家联盟B.艺术剧社C.中国诗歌会D.后期新月派 24.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是() A.京派B.左翼作家C.论语派D.中国诗歌会

25.30年代以倡导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为主的散文流派是() A.语丝派B.论语派C.京派D.现代派 26.30年代提倡战斗的小品文的是()

A.《论语》B.《人间世》C.《太白》D.《宇宙风》

27.30年代被鲁迅、瞿秋白等骂为“宠大派文学”的是() A.战国策派B.民族主义文学C.学衡派D.新月派 28.心理分析派的代表作家是()

A.穆时英B.刘呐鸥C.戴望舒D.施蛰存

29.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A.葛一虹B.向林冰C.茅盾D.胡风

30.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 A.七月诗派B.现代诗派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 31.战国策派的代表作是() A《黄人之血》B.《陇海线上》C.《国门之战》D.《野玫瑰》 32.因强调暴露黑暗被错误处决的解放区作家是() A.胡风B.王实味C.萧军D.向林冰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人物属于“诗界革命”倡导者的有() A.梁启超B.黄遵宪C.胡适D.夏曾佑 2.下列文章出自胡适之手的有() A.《文学革命论》B.《谈新诗》C.《文学改良刍议》D.《我之文学改良观》 3.下列作品能够体现郭沫若早期(1917-1920)文学思想的有() A.《生命底文学》B.《三叶集》C.《女神》D.《人的文学》 4.下列人物属于封建复古派的有()

A.林琴南B.吴宓C.章士钊D.沈泽民 5.下列哪些人物属文研会成员?()

A.沈雁冰B.许地山C.周作人D.鲁迅 6.属于早期象征派诗人的有()

A.戴望舒B.李金发C.穆木天D.王独清 7.属于新月诗派的人有()

A.徐志摩B.闻一多C.朱湘D.梁实秋 8.鲁迅发起或领导的团体有()

A.语丝社B.论语派C.莽原社D.未名社 9.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新文学社团有() A.语丝社B.莽原社C.未名社D.沉钟社 10.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新文学社团有() A.浅草社B.弥洒社C.湖畔诗社D.南国社 11.下列流派属现代主义的有()

A.象征主义B.未来主义C.自然主义D.意识流 12.新文学早期作品中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有() A.《野草》B.《女神》C.《赵阎王》D.《微雨》 13.李金发的诗集有() A.《微雨》B.《食客与凶年》C.《为幸福而歌》D.《圣母像前》 14.下列哪些人物是现代评论派成员?() A.胡适B.徐志摩C.陈西滢D.王独清 15.下列人物属鸳鸯蝴蝶派的有()

A.包天笑B.徐枕亚C.林纾D.周瘦鹃 16.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有()

A.吴宓B.梅光迪C.章士钊D.林纾 17.中国诗歌会的成员有()

A.穆木天B.王独清C.杨骚D.蒲风

18.早期普罗文学中具有“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的作品有() A.《复兴》B.《短裤党》C.《菊芬》D.《地泉》

19.属于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有()

A.京派B.论语派C.后期创造社D.后期新月派 20.下列刊物是京派人物主编的有() A.《新月》B.《骆驼草》C.《文学季刊》D.《水星》 21.下列人物属现代诗派的有()

A.臧克家B.戴望舒C.路易士D.卞之琳 22.穆时英的作品有() A.《石秀》B.《夜总会里的五个人》C.《梅雨之夕》D.《上海的狐步舞》 23.属于“孤岛文学”的有() A.《碧血花》B.《杨娥传》C.《王昭君》D.《长夜行》 24.七月诗派的成员有。()

A.路翎B.艾青C.田间D.阿垅 25.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徐讦B.张爱玲C.孙犁D.无名氏 26.战国策派成员有()

A.陈铨B.林同济C.黄震遐D.王平陵 四、名词解释

1.“八事”主张2.人的文学3.文学研究会4.创造社5.新月诗派6.语丝社 7.湖畔诗社8.南国社9.现代主义10.象征诗派1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 12.学衡派13.甲寅派14.左联15.中国诗歌会16.普罗文学 17.“两个口号”论争18.京派19.论语派20.民族主义文学21.东北作家群 26.孤岛文学27.七月诗派28.主观战斗精神29.九叶诗派30.战国策派 五、简答、简析题

1.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 2.简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3.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

4.为什么说1917-1920年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5.为什么说浪漫主义是五四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6.简析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几次论争。 7.简析鸳鸯蝴蝶派文学。

8.简析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三次论战。 9.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10.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1.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12.简析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 六、论述、分析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及意义。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3.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4.试析左联的成就。

5.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及缺失。

6.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917晚清文学改良运动2.陈独秀《新青年》3.《文学改良刍议》 4.“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5.《终身大事》6.“三大主义” 7.“普遍”“真挚”8.现实主义9.《生命底文学》三叶集 10.林纾《荆生》《妖梦》11.北京文学研究会12.《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13.“为人生”14.东京创造社15.浪漫主义16.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C.浓重的风土风情,使小说成为最早的乡土文学 D.以悲剧为主,也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5.请选出鲁迅历史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A.《出关》B.《补天》C.《铸剑》D.《奔月》

6.以下杂文集中属于鲁迅前期(1918-1927)创作的是() A.《二心集》B.《坟》C.《热风》D.《花边文学》 7.《野草》中以乐观的基调表现鲁迅自强不息、顽强战斗精神的作品有() A.《希望》B.《雪》C.《影的告别》D.《好的故事》 三、简答、分析题 1.简述《呐喊》、《彷徨》的思想主题。

2.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4.试析阿Q性格。

5.试析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6.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7.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8.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9.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10.简析鲁迅杂文的内容。

11.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12.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13.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4.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l.进化论2.《文化偏至论》3.《摩罗诗力说》4.进化论个性主义 5.《怀旧》6.《狂人日记》7.“五四”8.左联9.《呐喊》反封建

10.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清醒的启蒙主义者。11.未庄赵太爷 12.辛亥革命精神胜利法13.农村劳动妇女、新知识分子 14.“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5.816.“随感录”1717.《灯下漫笔》 18.形象性抒情性讽刺性19.《野草》《语丝》20.象征主义21.散文诗 22.十《旧事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BC3.ABCD4.ACD5.BCD6.BC7.BD 三、简答、简析题

1.反封建是《呐喊》的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和《呐喊》不同的是《彷徨》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而告终。

2.《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作者以“吃人”来形容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摧残,倾注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3.《呐喊》中的《药》通过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作成人血馒头吃,反映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寂寞、孤独,揭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而《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则有着更深刻的描写。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民主革命主义基础的农民群众,没有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小说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4.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不敢正视现实、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惨命运,不能真正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来。阿Q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也沾上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5.《彷徨》中的几部以女性命运为中心的小说,体现了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惨酷。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封建观念大网络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不公正待遇。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但子君奉行的个性解放思想,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6.《彷徨》中的《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幸福的家庭》等篇都是写新知识分子的。涓生、子君、魏连殳、吕纬甫、作家夫妇,都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潮。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踔厉风发,开风气之先。作品一方面描写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的压迫,描写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独者、异类;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常常会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7.①《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鲁迅经常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②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③很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风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④小说结构形式新颖,体式繁多。⑤语言上以口语为基础,具有简洁、洗炼、生动、峭拔的特点。

8.《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这表现在,第一,它如实描绘,毫无讳饰地表现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第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表现出与人民大众及其解放事业血肉相连的重要特点。第三,《呐喊》、《彷徨》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期望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第四,作者广泛吸取,博采众长,根据艺术的需要,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形式服从于性格刻画和主题表现。因此,《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9.①创作方法上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②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 主干,但也羼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③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10.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①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②对封建性反对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④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⑤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针砭。⑤歌颂新生力量,歌颂革命斗争。

11.鲁迅后期杂文(1927-1936)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发展。①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后期杂文对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和迫害、屠杀革命作家的罪行进行了坚韧的斗争。②后期杂文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人的批评。③对革命文学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④鲁迅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紧密结合,把对封建思想道德的批判和对封建性反动政治的批判紧密结合。

12.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①首先表现在形象性。鲁迅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

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描象深奥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紧密结合起来,和谐统一。②抒情性和讽刺性。鲁迅的杂文以浓烈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对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③文体多样,风格多姿多彩。④语言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

13.《野草》的艺术特色:①多数篇什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如过客、战士、枣树等都是象征性形象。②艺术构思奇特。艺术境界奇幻诡谲,神秘幽深。③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14.《朝花夕抬》的艺术特色: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第三章 郭沫若

【重点内容提要】

1.分析《女神》的时代精神。 2.分析《女神》的艺术成就。

3.评价《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4.屈原形象分析。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郭沫若张扬的个性主义和浪漫气质,构成了具有他自己特色的“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表现”的思想。

2.《三叶集》的作者为郭沫若、和三人。

3.1921年8月,郭沫若创作的出版,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4.郭沫若早期强调自我表现的文学见解,正是他本时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5.1924年4月,郭沫若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的一书,通过此书,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完整的了解。

6.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7.和是郭沫若取得重大成就的两个领域。

8.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始于,最早发表的小说是。 9.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是。 10.《漂流三部曲》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形式。 11.《落叶》是一部的中篇,由封情书组成。

12.郭沫若的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一篇作品。 13《未央》、《喀尔美萝姑娘》等小说带有明显的色彩。 14.郭沫若写了许多抒情性散文,被他自己称作。 15《女神》是“五四”精神的典型体现。

16.郭沫若在一诗中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 17.郭沫若的爱情诗集是“五卅”前的产物。

18.郭沫若作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堪称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 19.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真正开始,是1923年作的和,后与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20.《屈原》写成于年,其中塑造的形象,是一个普通女子,但却是屈原精神的体现,其中也成功地塑造出了女阴谋家形象。

21.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和剧作家,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和的特点。 22.《棠棣之花》、《南冠草》与《屈原》的共同点是宣扬的爱国精神,其中《南冠草》的主人公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三叶集》的作者为()

A.郭沫若B.郁达夫C.田寿昌D.宗白华

2.《漂流三部曲》包括() A《行路难》B《歧路》C.《炼狱》D.《十字架》

3.对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时期的文学活动描述正确的有()

A.成立创造社B.形成泛神论思想C.出版《女神》D.出版《漂流三部曲》 4.郭沫若小说中具有明显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是() A.《落叶》B.《未央》C.《残春》D.《喀尔美萝姑娘》

5.郭沫若历史剧中,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作品有() A.《棠棣之花》B.《南冠草》C《孔雀胆》D.《高渐离》 三、简答题

1.简述郭沫若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艺观。 2.简析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简析《女神》的时代精神。 4.简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5.简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基本思想。 6.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四、分析、论述题

1.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

2.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3.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泛神论2.田汉宗白华 3.《女神》4.主情主义

5.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6.奴隶社会7.诗歌历史剧 8.1919《牧羊哀话》 9;《歧路》《炼狱》《十字架》爱牟 10.“三部曲”11.书信体4 12.《残春》13.表现主义二 14.“自传性散文”15.狂飚突进 16《炉中煤》17.《瓶》 18.《恢复》19.《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20.1942婵娟南后21.主情偏重写意 22.“舍身报国”夏完淳 二、多项选择题

l.ACD2.BCD3.ABC4.BD5.ABD 二、简答题

1.在文艺思想方面,郭沫若同时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以前者为主,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艺观。其主要特征是尊崇自我,偏重主观;强调创作要有天才、灵感、内心激情等。这种强调自我表现的主情主义文学见解,正是他本时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2.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它们常为正直的主人公报国无门而浩叹,而不平,又常常流露出对畸形社会的憎恶,对拜金主义等世态的鄙薄。这些小说体现着他的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他的小说大都充满了浪漫的情调,邈远的意趣,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激情奇特地凝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开阔、独特的格调。他笔下自然的种种景色,人物的种种情愫,也往往被涂上一层诗的色彩,富于抒情性。

3.《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地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因而激动了、鼓舞了整整一代人。郭沫若用他的诗歌热烈地呼唤着新社会,希望导致光明的到来。

4.《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①《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②在想象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改变性的极度夸张。③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则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④在语言方面,也具有华赡丰美的特点。

5.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几部历史剧,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生活画面。而贯穿在其中的,则是善与恶、忠与奸、美与丑的形态各异的斗争,充满了磅礴的正气,充满了历史的悲剧精神。《棠棣之花》、《南冠草》、《屈原》的共同点是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另一思想特色。《高渐离》则歌颂了主人公为了反抗黑暗暴政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勇气概,从而宣扬了“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6.郭沫若善于发掘历史的悲剧精神,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或严峻的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人物人和与道义的美。其主人公又都与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紧密联系着,他们的失败或毁灭,虽也使人悲苦,但绝不意味着消沉,而是激发人们的正气,推动他们去进行新的斗争。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呈现出一种肃穆的崇高美,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

四、分析、论述题 1.《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方面:①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天狗》中“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女神》诞生之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凤凰涅槃》传达出一个古老民族觉醒之时深刻的悲愤。诗人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歌唱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创造精神。对20世纪科学文明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行了歌唱。③爱国情思的抒发。《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这种爱国的情思就如千尺飞流奔涌在他的大部分诗作中。《炉中煤》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感情真挚而强烈。

2.《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把“五四”激起的社会改革的热情烧得更旺。《女神》的叛逆的歌声,有如疾雷破山,对当时停滞、死寂的旧中国实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它的理想的光芒,又有如电光耀眼,启示人们去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崭新社会。

《女神》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在诗的形式上,作者反对并冲决一切旧形式的桎梏,主张形式应“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诗人决定让内在的感情波澜自由支配诗行。诗行可以长到十几字,也可短到二三字;有数百行长诗,也有短到三行的《鸣蝉》。诗人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创立了多样的自由的诗形,从而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体现的多种可能性。《女神》以博大魁伟的思想内涵和全然新创的诗歌形式,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诗歌史上掀起了一场大革命。

3.《屈原》在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决战中全力塑造了屈原的崇高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卓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古代的一个人文主义者。面对秦国的步步进逼,他从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政治主张,面斥秦使张仪的阴谋。受到陷害后的屈原从申述、规劝转而抗争,处处表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而把个人的安危、进退、荣辱完全置于度外。被关进东皇太一庙后,屈原也不向淫威和死亡屈服。在“雷电颂”中,他希望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同化,把一切黑暗的势力摧毁。这时的屈原已融聚了作者的理想而成为光明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其性格发展到了顶点。最后屈原为卫士所救,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这种处理显然寄托着作者希望正义的力量不被杀绝而能因风而生的愿望。郭沫若塑造的屈原形象,是反抗强权、捍卫民族利益的志士形象,在当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ABD12.BD13.ABCD14.ABC15.ACD16.ABD.17.ABD18.ACD19.AC20.ABC21.AC22.ABC23.ABC24.ABD25.ABC26.ABC27.ABCD28.ACD

四、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是一些以“为人生”为目的的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等。

3.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古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4.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5.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6.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作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三美”理论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 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的美主要指节 与节 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五、简答、论述题 1.“问题小说”热产生的原因:①周作人在理论上的阐释;②冰心、叶绍钧、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实践;③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④间接受到易卜生的“问题剧”和“提出问题的文学”的俄罗斯传统的影响。“问题小说”的特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教育、就业、家庭、儿童等问题,其中最受作家关注的,则是对人生意义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探究,表现了作家们关心社会、注目现实、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精神。“问题小说”的缺失:社会功利的倾斜使“问题小说”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

2.“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一些文学研究会的年轻作家和语丝社、未名社作家接受鲁迅的影响,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一新创作界的面目,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创作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大多数小说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生动,开始显示了较为突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乡土文学”形成了“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3.从总体上看,文学研究会的创作,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们创作的基本倾向则是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使写实主义形成了一道壮阔的洪峰,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如冰心的明丽晶莹、朱自清的精美秀雅、周作人的冲淡自然??文学研究会以其开阔兼容的风貌在20年代的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4.创造社的作品大都以自我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瑰烈的感情投影,或感伤或豪放,都充溢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叛逆意识,憧憬着光明的理想。个性主义的张扬是这些作家最突出的精神印记,“五四”时代追求个性解放,肯定自我价值的风气,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感伤苦闷的心理波澜,构成了这一派作家创作群体的多种侧面。自我写真的抒情

小说丰富了小说体式,更新了传统的小说作法,以不同于写实派的途径尽可能容纳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的内容,以较高的美学价值在“五四”时代激起了强烈反响。

5.1926年春,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形成。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主张“理性节 制感情”,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1927-1928年间,又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追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更广泛地借鉴欧美格律诗体。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坛的“无治状态”,丰富了新诗的格式,巩固了白话诗的地位,为新诗的成熟作出了贡献。

6.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他们打破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者白描景物、直抒胸臆的老套,将笔触导向内心,以多种艺术手法,间接表现诗人细微的体验与复杂的心态,为新诗坛开了一个新生面。象征派诗人的共同艺术特色是:象征、比喻、想象、通感的大量运用,奇特的观念联络,跳跃、空白语词组合,重视暗示、追求诗意的朦胧之美。象征派诗人的这些艺术技巧,增殖了诗歌的内涵,也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由此而产生了特殊的抒情效果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7.“五四”时期社团蜂起,流派纷呈,相互竞争,彼此砥砺,使中国现代文学在第一个十年就形成了初步繁盛、多元并存的局面,独具一番“五四”气象,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五四”文学的开创性质。在自由诗、格律诗、象征派诗、小说、杂感、美文、戏剧以及作品评论诸方面都产生了某种体式或开一代风气的奠基之作。二是“五四”文学的启蒙色彩。文学革命中,思想的启蒙与文学的启蒙交织在一起,“五四”文学染上了浓厚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色彩,构成了新文学现代意识的觉醒。三是“五四”文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生哲学的热衷在“五四”时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以文学为改造国民性、勾画民族灵魂、改造社会人生、有益人伦教化的器具,成了一种时尚。这就赋予“五四”文学以突出的理性批判精神。四是“五四”文学的感伤格调。感伤的浪漫情调感染了几乎所有的“五四”作家,使他们的创作抹上了或浓或淡的印痕,记录着新文学家艰难而不无寂寞的求索轨迹。五是“五四”文学的开放意识。“五四”的第一代作家们以开阔的襟怀收纳新潮,全方位地借鉴“他山之石”,从欧美到日本,从印度到苏俄,举凡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都既有理论上的引进,也有创作上的学步,乃至独创性艺术个性的追求,使中国新文学一起步就纳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之中。

8.《尝试集》的思想:从总的倾向上来看,《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其中既有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之作,也有对劳动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及对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作。

《尝试集》的形式艺术:①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尝试集》的多数作品体现了胡适“作诗如作文”,“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主张。②平实、冲淡的意境。③托物寄兴。如《胡蝶》、《老鸦》、《鸽子》等诗,借形单影只的蝴蝶、桀傲不驯的老鸦与如意翻飞的鸽子抒写新文学拓荒者执着的追求和时感欢跃、时感孤寂的情怀。④在诗形和用韵上,不拘平仄,音节 自然,用韵自由。

《尝试集》以其“诗体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在新诗史上占了一个光荣的位置。

9.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周作人在外国文学,主要是英国兰姆、吉辛等随笔好手的启示下,于1921年5月发表《美文》,倡导多写这种“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胡适、傅斯年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和周作人自己等进行了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而作为“美文”首倡者的周作人,在散文小品创作上的成就,也确立了他作为现代中国的最大散文家之一的声名。

10.真正代表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还是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这些小品显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的深湛艺术造诣:①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②恬淡从容,真率亲切;③简素质朴,庄谐并出,诙诡、幽默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与机巧,体味到周作人笔下一股时隐时显,时浓时淡的苦涩味,这正是真率自然的作家自我心境的流露。

11.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

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与此同时,叶绍钧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1925年以后叶绍钧在“五卅”惨案的冲击下,更多地看到了教员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绍钧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了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12.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绍钧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的大革命失败期间的追求与遭遇。倪焕之抱着“教育救国”的宗旨,满腔热情地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带有相当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但还是为社会恶势力所不容,一切希望“悬于教育”、企图以教育改造社会的努力碰壁了。他从潜心于教育改革到最后在王乐山的影响下投身到社会革命的洪流中去,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倪焕之的性格由于被置放在一个相当广阔和较为长久的时空环境中,发展有层次,侧面也较丰富,前后对比鲜明。

13.①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②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③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④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

14.①许地山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异域色彩,一切都呈现着馥郁清新的南国风情与异域色彩。②小说中的宗教氛围:法轮学校、乞食、礼拜、涅槃??还有敏明、加陵以情死为超度,尚洁以宗教精神对待生活中的不幸等,又使许地山小说流露出某种宗教的气息。③在情节 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如《命命鸟》中的加陵与敏明、《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与尚洁,这些男女主人公离合悲欢、清妙幽婉的爱情故事,都相当曲折离奇。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三个主要因素。

15.《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主旨即“生本不乐”。感伤的格调、忧郁的情绪、迷离的构思、精美的语言,使《空山灵雨》颇具晶莹神秘之美。①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②平民主义的礼赞,是《空山灵雨》最为积极的因素;③夫妇情感的抒写,是《空山灵丽》中饶富情趣的组成部分,以至有人将它称作“妻子文学”;④“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

16.冰心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①1919-1920年,被“五四”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②1921年发表的《超人》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③冰心1931年发表了《分》,划出了她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作家显然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爱的哲学”与早已潜隐地所爱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阶级观念。

17.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着发展变化,从追寻到宣扬,最后疑信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冰心爱的歌唱,既传达出令人类普遍相通、凡人皆有的一种崇高情愫,也表现了生活在充满虚伪、奸诈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纯真、无私感情的渴求。缺撼在于她未免把自己从家庭中得来的东西过于普遍化、绝对化了。一旦冰心把母爱当作支撑宇宙的擎天柱石,躲避时代风雨的心灵港湾和诊治社会痼疾的药方的时候,冰心自己就被悬在了“天上人间的中段”,“爱的哲学”也就显出了它的缺陷。

18.朱自清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正是由这些“美文”所共同表现的艺术成就奠定的。第一,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原因。在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第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第三,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便是如此。第四,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爱用叠词,造成了朱自清散文的节 奏感与韵律美。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19《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宣泄了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心理,流露出强烈的

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从艺术风格上来看:①自叙传的写法。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庐隐前半生的写照,在其他几位女同学身上也可以看到庐隐学生时代友好的影子。②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海滨故人》中五位女学生都先后面临着这一问题的困扰,智与情的交战使她们的内心充满矛盾。③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海滨故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显示了突出的抒情才能,女主人公们对昔日良辰美景的伤逝之感,对无法把握的命运遭际的哀怨之情,使作品充溢着悲观的色调。

20.①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中的主人公,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孤凄悲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②郁达夫的小说还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愤懑的控诉。③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烟花柳巷??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在消沉、厌世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21.就艺术风格来看,郁达夫小说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①自我的写真。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小说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郁达夫的这种“自我写真”小说别具真切感人的艺术魁力和丰富深广的艺术蕴含。②感伤的抒情。他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 ,更不去经营情节 的曲折、紧张,他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③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小说的结构不是以情节 为中心,而是以情绪为中轴,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得以确立。④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杰出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 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22.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对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的实验,呼应了20年代时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吟唱出弘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的文学咏叹调,也从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范畴对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引领了一种以浪漫主义为其风神的小说流派,开创了与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23.贯穿《红烛》与《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①歌颂祖国、思恋祖国。闻一多的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在《孤雁》一诗中,他以流落失群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慨叹。②反帝反种族歧视。留学美国的闻一多目击帝国主义的腐败、丑恶,感受着民族歧视的心理压力,他在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③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在他的诗中,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24.闻一多诗论的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①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 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 、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 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五节 二十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九个音节 ),这九个音节 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节 奏感、韵律感很强。②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他的诗注重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令人目迷五色。③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 与节 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也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闻一多的着意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中别具一格。

25.徐志摩前期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①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③描写爱情体验。④歌咏

大自然。

26.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突出特点在于: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 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加诗的韵律感。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的诗虽以四行一节 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 式、章法、句法、韵脚各有变化,不大拘泥;讲诗的形式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27.冯文炳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①具有隐逸和舒闲之美,平淡朴讷。《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桥》等作品,充满恬淡清逸的抒情色彩,洋溢着田园牧歌的静雅气氛。②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是废名小说审美世界的基本特征。他把握了东方艺术诗意美的精魂,与传统艺术声息相通,自觉把小说当成诗、当成唐人绝句来写,追求独特的意境、独特的神韵。③在结构上,废名的小说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 而重情绪、意境的渲染,简练跳脱,颇具古典诗词含蓄而富有跳跃性的特点,加之行文省净,或用意象叠加的技巧,时有艰涩之处,耐人咀嚼回味。

28.《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十四行集》的艺术视野相当开阔,思想认识更为深刻,诗人更加关注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从历史上不朽的精神到无名的小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与生命发生深切关联的每件事物,诗人都写成诗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9.李金发的诗大量采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艺术技巧,以意象营构为中心,以象征、暗示为基本手法,以奇特的观念联络,跳跃、空白的词语组合,曲折有致地加以表达。李金发的诗在艺术上存有较严重的缺陷。由于李金发本人对于民族母语的隔膜,喜欢在诗中大量夹带“兮”、“之”一类的文言叹词助词,显得半文不白,加之他对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尚缺乏有机的融会,颇有“食洋不化”的弊端,不少诗篇晦涩费解而为人诟病。

第五章 茅盾 【重点内容提要】 1.《腐蚀》的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2.《蚀》中静女士形象分析。 3.《蚀》的艺术成就。 4.《子夜》的思想成就。 5.吴荪甫形象及其意义。 6.《子夜》的艺术特色。 7.老通宝形象分析。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倡导的艺术主张。 2.1921年,茅盾参与发起了,同年,他接受了的主编工作。

3.茅盾1925年发表了一文,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克服了早期理论的偏差。 4.“五四”时期,茅盾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其对的文学更为关注。 5.茅盾在发表时,署名“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6.《虹》的女主人公是。

7.1930年冬,茅盾创作了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它们是和。 8.长篇小说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9.茅盾写于抗战爆发后的是以芦沟桥事变为背景,着重反映了上海“八?一三”事变的历史过程。

10.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茅盾在重庆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一组歌颂延安精神的著名散文、等。

11.茅盾的长篇意在暴露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的黑暗,其主人公是。

12.茅盾1945年写了剧本,揭露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反映民主运动的高涨。 13.《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它是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 14.《幻灭》的主人公是。 15.《动摇》中,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则是一个投机革命的老狐狸。 16.《追求》这部作品中,抱着“教育救国”梦想的是,爱情至上主义者是,失败主义者是。 17.《追求》中以“颓废的冲动”来寻欢作乐,以此报复黑暗现实的新女性是。 18.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里谈到,《蚀》是一个,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矛盾”心理。 19.《子夜》原名,最初发表于和。 20.《子夜》中,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失败了的英雄”形象,赵伯韬则是的 代表。 21.《子夜》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走狗形象。

22.除了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 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外,《子夜》在上占了很大比重。

23.茅盾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是和,这些小说较为真实地刻画了悲哀的心灵历程。 24.《林家铺子》叙述的是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小说以为情节 主线,以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5.《春蚕》描述的是30年代淞沪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养蚕的悲惨事实。 26.《春蚕》中,老通宝是形象,多多头则是形象的化身。 27.茅盾30年代深入农村生活以后写下了一组纪实性散文和。 28.在散文中,茅盾用象征的手法,以“夜的国”、“妖烧的人鱼”等形象勾勒出30年代中国社会的险恶现实。 二、单项选择题 1.“五四”时期,茅盾在大力提倡写实主义文学的同时,亦提倡过哪种文学思潮?他当时未能在这两者之间划出鲜明的临界点。()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自然主义D.现代主义 2.茅盾长篇小说《虹》中的主人公是谁?() A.静女士B.梅女士C.章秋柳D.慧女士 3.《路》的主人公火薪传是一位()

A.失败主义者B.怀疑主义者C.乐观主义者D.爱情至上主义者 4.《三人行》中,谁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A.许B.云C.惠D.史

5.茅盾的哪部中篇小说是以芦沟桥事变为背景,着重反映了上海“八?一三”事变的历史过程?() A.《第一阶段的故事》B.《多角关系》C.《少年印刷工》D.《霜叶红似二月花》

6.下列哪部作品以1940-1941年的重庆为背景,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 A.《霜叶红似二月花》B.《腐蚀》C.《多角关系》D.《第一阶段的故事》

7.下列哪部作品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 A.《多角关系》B.《腐蚀》C.《清明前后》D.《蚀》 8.孙舞阳是哪部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A.《幻灭》B.《动摇》C.《追求》D.《虹》 9.《追求》中,谁是失败主义者形象?() A.张曼青B.王仲昭C.史循D.章秋柳 10.《追求》中,谁是“教育救国”梦想者?() A.张曼青B.王仲昭C.史循D.章秋柳

11.茅盾在创作哪部作品时,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局限,从而更为深刻、更为逼真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时代病的多种根源?() A.《虹》B.《蚀》C.《腐蚀》D.《子夜》

12.《子夜》中,不惜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出去卖色相以套取公债秘密行情的地主是() A.屠维岳B.杜竹斋C.冯云卿D.赵伯韬

13.茅盾创作于3O年代的哪篇散文,以昂扬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高尔基的《海燕》的意境?那富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革命风暴的绚丽图画。() A.《黄昏》B.《水滩上的脚迹》C《雷雨前》D.《严霜下的梦》 三、多项选择题 1.“五四”运动时期茅盾的文学活动有() A.成立“文学研究会”B.主编《小说月报》

C.提倡“为人生的艺术”D.创作散文《卖豆腐的哨子》 2.属于茅盾长篇小说《虹》中的人物有() A.梅女士B.火薪传C.梁刚夫D.李无忌

3.1930年冬,茅盾创作的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是() A.《虹》B.《路》C.《三人行》D.《多角关系》 4.茅盾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有() A.《子夜》B.《林家铺子》C.《春蚕》D.《多角关系》 5.40年代,茅盾的创作有() A.《腐蚀》B.《清明前后》C.《第一阶段的故事》D.《霜叶红似二月花》 6.《动摇》中的人物有()

A.方罗兰B.史循C.胡国光D.李克 7.《追求》中的人物有()

A.李克B.张曼青C.史循D.孙舞阳 8.下列对《蚀》的评价,正确的有() A.“狂乱的混和物”B.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C.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自然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的尝试范例 D.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征途中心灵历程的“活化石” 9.下列对吴荪甫的评价,正确的有()

A.民族资产阶级失败了的英雄形象B.果敢、冒险、刚强、自信 C.动摇、悲观、虚弱、颓废D.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是客观因素 10.茅盾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有() A.《野蔷薇》集B.《泡沫集》C.《宿莽》集D.《烟云集》

11.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其中哪些散文为较出名的篇什?() A《严霜下的梦》B《卖豆腐的哨子》C.《雾》D.《虹》

12.哪些作品是茅盾深人农村生活以后写下的一组纪实性散文,这些散文为茅盾抒写“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等小说提供了题材和构思上的依据?() A.《故乡杂记》B.《当铺前》C.《乡村杂景》D.《叩门》 13.茅盾40年代写下的散文名篇有() A.《黄昏》B.《风景谈》C.《白杨礼赞》D.《雷雨前》 四、简答、论述题

1.简析茅盾早期的文学思想。 2.简述《虹》的思想内容。 3.简析《虹》中梅女士形象。

4.简析《腐蚀》的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5.分析《幻灭》中静女士形象。 6.简析《动摇》中方罗兰形象。 7.分析评价《蚀》的艺术贡献。 8.简述《子夜》的思想主题。

9.分析评价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0.分析《子夜》的艺术成就。 11.简析《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对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及其艺术成就。

12.老通宝形象分析。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学为人生”2.“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3.《论无产阶级艺术》 4.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5.《蚀》6,梅女士7.《路》《三人行》8.《子夜》 9.《第一阶段的故事》10.《白杨礼赞》《风景谈》11.《腐蚀》赵惠明12.《清明前后》 13.《幻灭》《动摇》《追求》14.静女士15.方罗兰胡国光16.张曼青王仲昭史循 17.章秋柳18.“狂乱的混和物”19.《夕阳》《小说月报》《文学月报》 20.吴荪甫买办资产阶级21.屠维岳22.心理描写 23.《野蔷薇》集《宿莽》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4.“一?二八”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林小姐婚姻纠葛25.“丰收成灾” 26.老一代农民新一代农民27.《故乡杂记》《乡村杂景》28.《沙滩上的脚迹》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B4.A5.A6.B7.B8.B9.C10.A11.B12.C13.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2.ACD3.BC4.ABCD5.ABD6.ACD7.BC8.ABCD9.ABC10.AC11.ABCD12.AC13.BC 四、简答、论述题

1.茅盾在“五四”时期,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阐述和完善“为人生的艺术”观念。他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文学应反映时代和社会,必须从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中解脱出来。茅盾还认识到文学应反映“民众”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的结论。他认为新文学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2.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囚禁,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 3.《虹》的主人公梅女士是受了“五四”新思潮熏陶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与旧世界的反叛者,她的“往前冲”和“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性格是“五四”新女性强烈个性的表现。正是带着这种“征服环境,征服命运”的理想,她敢于冲破旧礼教的规范,但是等待她的社会人生却是险恶严峻的。梅女士在冲破铁屋子后,遇到了更为艰辛的心灵搏战。梅女士虽然有苦闷、彷徨和失望的心灵历程,但作者并没有让她的性格发展停滞在原地,而是写了她的进一步觉醒,向着新的斗争生活道路前进。那种昂奋的革命斗志的焕发,标志着革命知识分子艰难历程的新起点。作者试图把梅女士的形象从旧有的思想框架中拔出来,重新铸造一个逐渐摆脱了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而走向与人民大众相结合道路的塑像。 4.《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作品以1940-1941年的重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赵惠明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抨击了国民党特务组织推行内战、破坏抗日的丑恶行径,同时讴歌了小昭、K和萍以及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进步正义力量。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心理分析)的有机融合,使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

5.静女士是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从小就在母爱的卵翼下和恬静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因此她把“革命”看做是一件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事情,然而每每一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就给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幻灭”。“幻想破灭”成了她无可摆脱的思想弊病。从外省到上海,她经历了多次“革命”的幻灭悲哀,一方面讨厌宗法式农村的死一般的寂静;另一方面又厌恶大上海的都市喧嚣和拜金主义,她试图以读书来作为一种逃遁。她决定用恋爱来刺激自己的感情,然而发现自己的恋人抱素竟是一个军阀暗探并且已有妻室的骗子,她开始再次逃遁。受革命浪潮的鼓舞,她奔向革命的中心汉口,然而她做任何工作都会感到无聊、疲乏,认为这都“不是她理想中的热烈的新生活”。最后,她又一次躲进了爱情的避风港,过上了“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有生来第一次愉快的生活”,然而她的爱人强连长接到命令要开赴前线,静女士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幻灭”之中。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炼,而非罗曼谛克似的理想的胜利呈现。 6.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身为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县党部

委员兼商民部长,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如此软弱与动摇,以致让土豪劣绅胡国光有可趁之机。因此,对反革命势力打击不力、阶级立场不分明、宽大中和的儒家思想,就构成了方罗兰“动摇”妥协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性格内核。方罗兰“动摇于左右之间,也动摇于成功或者失败之间”。他在对待爱情上也充分显示了其“动摇”的本性。一面是他温柔娴慧具有传统美德的结发之妻陆梅丽的纯情包围;另一面是浪漫风流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女性孙舞阳的性感诱感。作为一个从“五四”时代走过来的青年,方罗兰是属于那种既保留着传统伦理道德,同时又渴望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这两者的选择之间,他永远处于矛盾和动摇之中。他的恋爱生活也深刻地揭示出许多小资产阶级革命者性格特征的本质方面 7.《蚀》是一个“狂乱的混合物”。《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又是主观的),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再现与表现相融合的形式技巧。作者老老实实地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相当逼真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动荡,革命运动的起伏,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但是,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现实时,部分采用了现代派的手法,尤其是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多重视角的表现方法,使得《蚀》的心理描写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局限,从而更深刻、更为逼真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时代病的多种根源。茅盾在创作《蚀》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作者常常以象征主义手法赋予物体、自然景物等以特定的内涵。《蚀》是在作者极端苦闷的境况下写就的,那种逼真地客观表现人物形象的主旨和那种不可抑制的奔突情感的倾泻,形成了这部小说主题指向的不确定性。然而,亦正是这种两者相交融的创作方法,才奠定了这部小说恒久的艺术生命力。《蚀》的政治和历史的意义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征途中心灵历程的“活化石”;而作为其文学的美学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的尝试范例。

8.作品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展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作品表现了民族和社会的矛盾以及各阶级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突出描写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下的必然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向。

9.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套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有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性格和气魄,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的性格。为了实现他的宏大计划;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然而,在强大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面前,他的公司连连失败,节 节 溃退乃至遭受灭顶之灾。在沉重的一击之下,那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的性格本质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动摇、悲观、虚弱、颓废,乃至企图自杀,等等,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恐惧。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致命弱点。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时,他采取的是残酷的手段。《子夜》以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冲突为另一条线索,充分地显示出吴荪甫既残酷反动又外强中干的阶级特征。同样,在对待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态度上也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动本性。在家庭生活中,他采用的则是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

③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④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吴荪甫的形象还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倒向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面的暗淡前途,以及所谓“实业救国”的破产。

10.①宏大严谨的结构特征。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特征。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从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子夜》在心理描写上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

③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与声音的描写,与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和谐地交相辉映。《子夜》第七章在描写吴荪甫内外交困的心境时,作者始终伴以自然景象的描写:灰色的云块、闪电、雷鸣??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和不同基调的色彩构成了吴荪甫内心世界情绪起伏的流程。 11.《林家铺子》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一个小镇,但实际上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穷苦贫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 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节 发展有张有弛,有徐有疾,有主有次,而在纷繁复杂中又显得井然有序,无懈可击。

《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淞沪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展示了中国商业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矛盾。《春蚕》是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蕴。作者还用极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12.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虽然他搞不清是什么力量把他们一家推到了水深火热的深渊,但是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焕发出一个农民虔诚的热情。一直到彻底破产他仍然不能够理解“世界变了,越变越坏”的原因。他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老通宝的悲剧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的思想一点未变,他因循守旧,仍处在一个僵化封闭的封建意识的王国里。他的悲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第六章 老舍

【重点内容提要】

1.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2.分析祥子形象。

3.分析造成样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4.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5.简析《四世同堂》的思想主题。 6.祁瑞宣性格分析。

7.简析《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 8.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老舍本名,字,与、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2.1924年到1929年,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分别是、、。

3.从《老张的哲学》中可以看到老舍受英国近代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

4.老舍长篇小说《赵子曰》中,富有正义感和上进心,是他把赵子曰引上了正路。 5.《二马》的叙述结构的安排是受了英国小说家的影响。 6.1929年老舍在新加坡写的长篇是一部童话体的作品。

7.老舍的长篇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 8.老舍1933年创作的长篇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

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9.是老舍40年代末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在美讲学期间写成的,小说着重写了 和两个艺人之家。

10.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 改写的。 11.老舍作品中惟一的爱情小说是。

12.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即。 13.以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 14.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连载于杂志。

15.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16.祥子的悲剧,是的悲剧,是的悲剧。

17.鲜明突出的,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 18.《四世同堂》选取北平西城一条普普通通的,作为故都这座“亡城”的缩影,以旧式商人一家四代的境遇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与错综的故事情节 。

19.《四世同堂》中,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 20.《四世同堂》中,寄寓着作者的热情和理想的青年形象是。 21.《四世同堂》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二、单项选择题

1.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A.《赵子曰》B.《老张的哲学》C.《二马》D.《离婚》

2.老舍的哪部长篇小说受英国近代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影响较大?() A.《赵子曰》B.《二马》C.《老张的哲学》D.《离婚》 3.欧阳天风是老舍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赵子曰》B.《二马》C.《老张的哲学》D.《离婚》 4.老舍的哪部小说是以伦敦为背景展开的?() A.《赵子曰》B.《二马》C.《老张的哲学》D.《文博士》 5.老舍的哪部长篇小说受英国小说家康拉德影响较大?() A.《老张的哲学》B.《赵子曰》C.《离婚》D.《二马》 6.老舍的长篇《小坡的生日》是一部什么体的作品?() A.寓言体B.科幻体C.童话体D.写实主义

7.老舍的哪部小说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 A.《小坡的生日》B.《二马》C.《猫城记》D.《文博士》 8.《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被毁于战火的哪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改写的?() A.《离婚》B.《鼓书艺人》C.《大明湖》D.《我这一辈子》 9.下列哪部小说不是长篇?() A.《火葬》B.《鼓书艺人》C.《我这一辈子》D.《骆驼祥子》 10.老舍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是() A.《离婚》B.《我这一辈子》C.《月牙儿》D.《微神》

11.老舍的哪部小说批判了“好歹活着吧”的混世哲学?() A.《离婚》B.《老张的哲学》C.《二马》D.《断魂枪》 12.《四世同堂》中,哪位老知识分子最后勇敢地跨人了反抗者的行列?() A.祁老者B.钱默吟C.蓝东阳D.祁瑞丰 三、多项选择题

1.老舍在英国创作的长篇小说有() A.《老张的哲学》B.《赵子曰》C.《二马》D.《小坡的生日》 2.《赵子曰》中的人物有()

A.欧阳天风B.李静C.王德D.李景纯 3.老舍四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有() A.《四世同堂》B.《鼓书艺人》C.《骆驼祥子》D.《火葬》 4.造成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有()

A.旧社会的逼迫B.虎妞的诱骗C.个人奋斗思想D.缺乏自制能力 5.《四世同堂》中的汉奸形象有()

A.祁瑞丰B.祁瑞宣C.大赤包D.蓝东阳 四、简答、论述题

1.简析《二马》在国民性方面的探讨。 2.简析《二马》的艺术。

3.简述《猫城记》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 4.简述《离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5.简述《月牙儿》在思想及艺术上的成就。 6.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7.试析造成祥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8.祥子形象分析。

9.简析虎妞形象的复杂性。

10.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11.简述《四世同堂》的思想主题。 12.祁瑞宣性格分析。

13.分析《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 14.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舒庆春舒予茅盾巴金2.《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3.狄更斯4.李景纯5.康拉德6.《小坡的生日》7.《猫城记》8.《离婚》9.《鼓书艺人》方宝庆唐四爷10.《月牙儿》11.《微神》12.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13.北平市民社会14.《宇宙风》15.个人奋斗思想16.强者沉沦性格和命运17.“京味儿”18.小羊圈胡同祁天佑19.祁瑞宣20.祁瑞全21.民族的遗传病

二、单项选择题

1.B2.C3.A4.B5.D6.C7.A8.C9.C10.D11.C12.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2.AD3.ABC4.ABCD5.ACD 四、简答、论述题 1.《二马》在剖析国民性方面有独到之处。写作《二马》时,老舍正身居英国,中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使他陷人沉思,对中国“国民劣根性”有了更深切的把握。他精心设置了马氏父子(中国人)和房东温都太太母女(英国人)之间的交往与感情纠葛。在对比中更深地切入中西方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和广阔视野中,既透视了民族心态的各个层面,又触及了东西方不同种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和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企望在中西方的交流中以现代精神对传统素质进行调整,重塑国人的灵魂。这种对国民性审视的新角度,是对鲁迅以来新文学创作解剖国民性主题的拓展。

2.①《二马》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相当细腻、准确。老马、小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对比方法的巧妙运用,则更突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个性:这里既有中英两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对比,也有新旧两个人的对比。②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精细、严谨。③作品的背景较多地置于英国伦敦,与主要人物老马那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形成一种不谐调的喜剧的效果,也充分表现了老舍对幽默的更深理解与更智慧的构思。④《二马》的语言摒除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作中常有的文白夹杂现象,显得纯净而富于表现力。《二马》以它深广的文化意蕴,相当成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在新文学史上显示了它的独特价值。

3.《猫城记》写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师在猫国都城的所见所闻,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为一个行将没落的社会(中国)写照。①作品借猎人丑恶行径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②同时,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又较多地对革命力量

进行了不正确的嘲讽,表明作者因回国伊始而对国内当时复杂的政治情况,特别是对革命政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相当隔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③此外,在对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这反映了作者不断寻求真理过程的曲折和内心的矛盾痛苦。④但应当说,作品的基本倾向则是表达了对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的无情抨击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民性的严厉批判,应予肯定。

4.《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主人公之一张大哥身上,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他的生活主旨就是反对别人离婚,为此他整天忙忙碌碌。作品在暴露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同时,以更为娴熟的艺术技巧、悲喜剧交融的艺术形式和去掉了油滑的幽默笔触,对于因循守旧、敷衍、妥协的生存哲学,给予了揶揄嘲讽彻底否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至《离婚》出,老舍小说创作核心思想——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得以全面而系统地确立。含蓄而机智,在幽默中“发出智慧与真理的火花”,适度而有节 制,使《离婚》的幽默艺术趋于成熟。无论就思想性与艺术性来看,《离婚》都标志着老舍创作一个新的高度。

5.《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月牙儿》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到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 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魁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力。

6.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特色。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最早的长篇中,老舍借着对老张、赵子曰、马则仁等人物的描绘,就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不仅个性都颇为鲜明,而且由于被置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加以表现,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离婚》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苍白空虚与官府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严加抨击。这是老舍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立体的、全方位的、多系列的《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更新的信念。总之,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以文化批判意识著称的杰出作家。

②以北平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就是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了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③老舍所受的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从母亲那里得来的遗传与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为适宜、含蓄丰富、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感。老舍把幽默看成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命的润滑剂。他的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视不同对象有所倚重。如果说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夸张有失节 制,还是“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老舍的幽默风格趋于形成。《离婚》则标志着老舍的幽默开始走向成熟。从此以后,老舍笔下的幽默就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魁力。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7.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它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的性欲要求;

对于祥子来说,虎妞的纠缠不啻是一种灾难。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过程中,虎妞的介入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显示了作者对于城市底层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粗鄙丑恶场景有丰富的知识,对于下层市民内心的痛苦有细致的体察。

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一是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恰恰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执着地自以为只要拼命苦干,就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长时期中他一直“执迷不悟”。很显然,祥子的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二是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8.祥子的经历与近代中国因农村破产而成批涌入城市的赤贫农民相似,因而颇具代表性。在祥子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小说开头,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命运相同的穷人。他坚韧、顽强,风里雨里地咬牙,饭里茶里地自苦,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的(车)不可得,他躲避的(妻)被强加。这不能不说是祥子的失败。尽管如此,祥子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反抗。祥子的形象仍然是使人同情,甚至令人起敬的,作者抱的也是悲悯的态度。

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的时候,祥子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的一击,他绝望了,跌倒了,再也没能站起来。他形容猥琐,举止肮脏,如同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祥子的自甘堕落不仅在于外在的社会压迫,还在于内心的自渎心理。这正是老舍作为大手笔的过人之处,唯其如此,祥子的命运悲剧才更具有警世的力量。

9.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的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她的性格是在她与刘四和祥子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因此也显得颇为复杂。剥削者的女儿和被剥削者的妻子,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积怨,直至闹翻。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与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但也不能说没有一丝感情。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样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10.①从结构上来看,《骆驼祥子》是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 ,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布局妥贴,使祥子的性格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得以充分展开。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线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②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本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样子不善言语所留下的空白,尤其是祥子对于车的感情,就主要是通过在不同情况下祥子对于车的“态度”生动反映出来的。她有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见

出他的心理的,也有借助于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的,手法多样,真切生动,充分表现老舍对北平洋车夫的深入透彻的洞察与理解。虎妞的心理描写也很逼真,她对于刘四,又拉又抗,她对于祥于又骗又哄,玩够了心计,写得极为细腻、准确,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个性十分鲜明。

③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④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老舍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等都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文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地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11.《四世同堂》选取北平西城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都这座“亡城”的缩影,以旧式商人祁天佑一家四代的境遇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与错综的故事情节 。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北平人在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史,剖示了他们封闭自守、苟且敷衍、惶惑偷生的思想精神负累,并进而对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清醒透剔的反省,提供了映现40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正因为《四世同堂》这部恨史,不仅恨敌人的凶残,恨民族败类的无耻,而且也恨“国民性”、恨国民的惶惑与偷生,这就使作品的爱国主义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音调与难得的深度,在貌似滞缓蹒跚的生活里折射出时代之光。

老舍在作品中,也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反映了北平下层人民缓慢而艰难的觉醒过程,赞扬了他们以多种方式表现出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行动。

12.祁瑞宣作为“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所不曾接受过的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在他的身上寄托着老舍对苦难民族在战争的血与火中自救新生的希望。因此瑞宣是一个不同于也是长房长孙的觉新的典型形象,成为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有独特新意的创造,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堪与祥子并论。

13.《四世同堂》不但在思想认识意义上有重大的价值,在艺术创造上也取得了巨大进展。①这部作品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珍珠港事件爆发到日本侵略者缴械投降,它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从空间范围来讲,它的笔触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杂院、街头、城郊及至日伪机关、大使馆??简直就是一幅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这种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突破了老舍过去长篇小说多写一两个主要人物,只用一条主线的格局,在广度、深度、力量和气势上都富有史诗的气魄。

②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它以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人为中心,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间以多重矛盾,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还有同一市民阶层中的其他矛盾,纷繁错杂,头绪繁多,但结构严谨、匀称、完整,修剪得恰到好处,脉络清楚,叙事写情极有层次,充分显示了作为长篇小说大家的老舍雄健的笔力。

14.《四世同堂》有着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作为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

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性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选择的小羊圈胡同就成了北京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四世同堂》对于独具韵味的多层次的北平文化的描写与议论,使作品给人相当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第七章 巴金

【重点内容提要】

1.《灭亡》的思想内容及杜大心形象。 2.分析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 3.《家》的思想成就。 4.高老太爷形象分析。 5.觉新性格分析。 6.汪文宣性格特征。 7.曾树生形象分析。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巴金本名,字,四川成都人。

2.巴金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核心是思想。

3.影响巴金早期思想与创作的,是俄国理论家的无政府主义理论。 4.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反对,追求。

5.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通过一个年轻的无政府主义 者的形象,真实地描绘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的历程。

6.1929到1949年底,巴金一共创作了部中长篇小说,本短篇小说集,本散文随笔集。 7.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创作有两大题材,其一是的题材系列,其二是的题材系列。 8.《新生》是的续篇,着重刻画了的成长道路。 9.《爱情三部曲》分别由、、三个中篇组成。 10.《爱情三部曲》有意模仿俄国作家的创作方法,力图在人物的恋爱过程中把握他们的真实性格,暗示出他们对人生、革命以及信仰的态度。

11.《雾》写了两个性格相反的知识分子,一个是,这个形象是杜大心形象的翻版,另一个是,他懦弱、寡断,对生活缺乏追求的勇气。

12.《雨》的主人公是,他热情洋溢,精力充沛。

13.是《爱情三部曲》中结构最完整,人物心理也剖析得较深刻的一部。 14.19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小说的艺术技巧更加圆熟。 15.《憩园》的主人公与《激流三部曲》中的是同一个生活原型。 16.巴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等。

17.和,是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

18.标志着巴金小说创作风格演变的是1942年初发表的。 19.在巴金早期作品中,“家庭”是,,与青年人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 20.巴金后期小说创作中,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转化。 21.长篇小说《家》原题为。 22.《家》中表现了三个女性的悲剧,她们是、和。

23.巴金在表现人的命运时总是强调,在生活中制造悲剧的真正元凶不是个人,而是个人背后的。

24.《家》中,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是个个性主义者。

25.是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1946年8月开始在上连载,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2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27.《寒夜》中,身上体现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28.在《激流三部曲》中,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着的小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 A.《灭亡》B.《家》C.《雾》D.《火》 2.陈真是巴金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灭亡》B.《雾》C.《雨》D.《电》 3.吴仁民是巴金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灭亡》B.《雾》C.《雨》D.《电》

4.哪部作品写的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福建从事无政府主义的活动,由于缺乏严密组织而遭到军阀的镇压?()

A.《雾》B.《雨》C.《电》D.《火》 5.杨梦痴是巴金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寒夜》B.《憩园》C.《复仇》D.《火》 6.标志着巴金小说风格演变的小说是() A.《寒夜》B.《憩园》C.《家》D.《还魂草》 7.《家》中,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的人物是() A.觉新B.觉民C.觉慧D.鸣凤 8.《家》中,处处奉行“作揖主义”而无意中充当封建专制制度帮凶的是() A.觉新B.觉民C.觉慧D.高老太爷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哪些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题材的?() A.《灭亡》B.《憩园》C.《寒夜》D.《雾》

2.下列作品,哪些是表现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和罪恶题材的?() A.《寒夜》B.《憩园》C.《新生》D.《春》 3.《爱情三部曲》分别由哪三个中篇组成?() A.《雾》B.《火》C.《雨》D.《电》 4.《激流三部曲》中,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牺牲品的女性有() A.鸣凤B.瑞珏C.梅D.淑贞

5.下列人物形象中,属于同一个生活原型的有() A.杨梦痴B.觉新C.高克定D.汪文宣 6.巴金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 A.《复仇》B.《还魂草》C.《光明》D.《电椅》

7.在下列作品中哪些“家庭”成为强权的对立物,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 A.《憩园》中的杨家B.《家》中的高家C.《寒夜》中的汪家D.《火》中的田家 8.下列人物中,哪些是“腐朽生活”的代表?() A.高老太爷B.高克明C.万昭华D.冯乐山 9.《家》中,哪两个形象依靠作者所拥有的血缘亲属之间的感情力量,免于脸谱化和概念化?()

A.觉民B.觉新C.觉慧D.高老太爷 10.下列对《寒夜》中汪母评价正确的是()

A.善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B.汪文宣悲剧的制造者

C.身上存在着“精神胜利法”D.爱汪文宣,但是又成为汪文宣悲剧的诱因 四、简答、论述题

1.简述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两大题材。

2.简析巴金小说《灭亡》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杜大心形象。

3.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4.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分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6.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7.分析《家》中梅、鸣凤、瑞珏等悲剧形象的思想艺术力量。 8.分析《家》对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的赞颂。 9.简析高老太爷形象。 10.分析觉新形象。 11.分析《寒夜》思想。 12.简析汪文宣性格。

13.分析评价曾树生性格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1.李尧棠芾甘2.“人类至上”3.克鲁泡特金4.专制和强权极端的个性自由 5.《灭亡》杜大心6.181216

7.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和罪恶 8.《灭亡》李冷9.《雾》《雨》《电》10.屠格涅夫11.陈真周如水12.吴仁民 13.《雨》14.《憩园》15.杨梦痴高克定16.《复仇》《光明》《电椅》17.《灭亡》《寒夜》18.《还魂草》19.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20.平凡的小人物21.《激流》 22.鸣凤梅瑞珏23.旧制度24.高老太爷觉慧觉民 25.《寒夜》《文艺复兴》现实主义26.无技巧的艺术27.曾树生28.觉新 二、单项选择题

1.A2.B3.C4.C5.B6.D7.C8.A 三、多项选择题

1.AD2.ABD3.ACD4.ABCD5.AC6.ACD7.ACD8.ABD9.BD10.ACD 四、简答、论述题

1.在巴金的创作成就中,中长篇小说的创作占了主要的地位,其中又是以两大题材的系列创作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系列,包括《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其二是表现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和罪恶的题材系列,主要有《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等。

2.《灭亡》通过一个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的历程。它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但他忍受着极大的生理痛苦,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肺病使他看不到个人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环境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虽然他也被人爱过,但个人的爱情远远抵不住他面对人类苦难时产生的绝望,他终于自愿地走上灭亡的道路,以死来获取永恒的安宁。当一个工友被敌人杀头以后,他企图暗杀军阀来平息内心的痛苦,最后白白地牺牲了自己。

3.巴金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系列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基本是《灭亡》的延续。这些作品中凝聚了作家青年时代的生活斗争经历以及社会运动失败以后的激愤情绪,表达了他面对社会现实,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渴望战斗却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悲愤心理。《新生》着重刻画了李冷的成长道路,曲折地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的心理变化过程。《爱情三部曲》着重描写了一群不满现实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与斗争生活。在这部系列小说中,作家有意模仿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方法,力图在人物的恋爱过程中把握他们的真实性格,暗示出他们对人生、革命以及信仰的态度。到抗战爆发,巴金又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的《火》的前两部,写一群知识青年在抗日救亡中的活动,从创作风格上看,以前作品中寄托的悲愤、绝望的情绪已经渐渐地转为明朗,反映出作家思想风格的变化。

4.《激流三部曲》是一个整体,以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地主家庭为背景,写了封建家长们如何用旧式家庭的教育与伦理观念,野蛮地统治着这个黑暗王国里的子民们,把一个个善良、懦弱的青年男女推上绝路。他们用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挥霍祖上遗留下来的产业,最终也挖空了家庭的根基,使这个大家族在风雨飘摇中自行崩溃。

5.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正

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魂草》以后,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家小孩不再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

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早期浪漫小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他们身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的小人物正与之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战后期,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他早期的博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6.《家》以二十年代初成都平原为背景,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溃烂、腐朽、没落以及年青人与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和冲突,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消亡,新生民主力量必将崛起的时代主题。

7.在作者的笔下,高家是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它仿佛是一个硕大无比、浸透着毒汁的蜘蛛网,使那些天真无邪、怯弱善良的少男少女陷落在网中作徒然的挣扎,直到耗尽体力,走到生命的终点。作者用三条人命案——鸣凤、梅和瑞珏的死,勾勒出这么一幅冷酷得令人发怵的可怕图景。在高家,鸣凤是贫贱丫环,梅是贵族小姐,可是她们面临着一个同样的命运: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鸣凤的死,是因为孔教会会长冯乐山要娶她为妾,对高家的主人们来说,谁都没有把这件事着作是一件坏事,可就是在这种谁都认为正常的“雅事”中,一个女奴的生命被剥夺了。其二是梅的死。从表面上看,梅死于肺病和不幸的婚姻,而造成这种不幸的根源,是她没有能与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觉新成为眷属。家长们的一时高兴或意气用事,戕害了梅的一生幸福。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的最大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平等与爱,当这种特征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时,才表现出真正的残忍来。这在瑞珏的悲剧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出身名门,贤淑温柔,在这个大家庭中既是长房长媳,又是承重孙的母亲。可是在封建制度下,不管她的地位多巩固,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她应有的权利仍然得不到保障。她的悲剧再次证明了封建家庭制度的专制与腐朽。

8.巴金在小说中以更多的篇幅来刻画这个家庭中的年轻人,即高家觉字辈的人物,以他们的行动、追求和遭遇,来展示新旧两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冲击和碰撞的。觉慧幼稚、大胆,充满青春活力,他最早参加社会活动,并接受了当时作家所能理解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他不是个人至上主义者,而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他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觉民则是个个性主义者,他的思想和行为都留下了“五四”初期青年人从觉醒到反抗的发展趋向,他以个性主义为行为准则,敢于从封建家长手中争夺自己的幸福,在死气沉沉的家庭里,代表着一种生机勃勃的青春力量。

9.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他既以卫道者自居,对子孙“教孝戒淫”,反对一切新事物;又偏以风雅自命,不但年轻时荒唐,而且在衰朽之年还玩小旦,娶姨太太。可以说,这个艺术形象最完备地体现了高家专制者的全部德性与特征。高老太爷本人并不残忍,他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广置田产,修建房屋,造就成这份大家业,并且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圆满的家庭形式——四世同堂。高老太爷与这个家庭的儿孙辈之间,不需要也不必具备残忍这个性格因素,他只是这个大家庭的创始人,一个恪守旧道德的家长。然而问题也正在

这儿。当他依借着封建制度和旧道德来统治这个家庭的时候,封建制度和传统道德的残忍性就不能不借助于他的人格体现出来。小说中一桩桩血泪故事,追根溯源,都直接或间接牵连到他的身上,他成为罪恶与惨剧之间的因果纽带。不管他个人品质如何,甚至不管他活着还是死了,人们都可以借助他的名义来体现传统制度的一切残忍本质。他嫁丫环,想抱重孙,甚至死后受到亲属的迷信保护,都不算残忍,可是当这一切发生在缺乏人性的传统制度下,就酿成了一桩桩人命惨剧。同时,他既然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当他统治这个黑暗王国的时候,就不能不依赖于封建制度最主要的统治手段:专制。他靠专制建立起自己在这个王国中的绝对权威,人们也乐意利用这个专制的偶像来为制度本身的腐朽与罪恶打掩护。正因为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所以他的盛荣与衰败都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盛衰。当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时,高老太爷的专制、权威。招牌便不足以挽救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前途了。他能在表面上打儿子、斥媳妇,靠发脾气来震慑家奴,但他无法驱除徘徊在心灵上的一种末世感。导致他死亡的有两大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一叶落而知秋近,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10.觉新是巴金为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所谓“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某种普遍性的悲剧。觉新首先是一个懦夫,同时又是一个清新地认识到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懦夫。他决不是愚昧麻木,“五四”新空气使他和他的弟妹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与他的弟妹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本身又是这一行将崩溃的家庭制度的产物,他无法甩掉这个包袱,轻装前进。他整个人是属于这个制度的,他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这种家庭的生活方式将会变得怎样。所以他只好在险象丛生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他并非不知道其他牺牲者的冤枉,可是为保一己的片刻安宁,只好把同情咽进肚子里。他无法像觉慧那样,幼稚而大胆地反抗这个封建家庭,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长房子孙”,担负着中兴这个家庭的历史责任,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个人的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他像弟妹那样冲破家庭牢笼,走向新生。他处处维持着这个溃烂了的家庭,甚至为缓和它的内部冲突和崩溃命运而不得不去做它的帮凶。他一次次向恶势力妥协,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来换取一己的暂时安宁——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地看着把别人(最后也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他并不怀疑自己的悲剧性命运,但总抱有一丝幻想,祈求这最后命运晚一点到来。这似乎也带有一点悲凉的味道,由此也产生了绝望、悲观、深度自卑以至精神崩溃等种种心态。这一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来说,是具有很大概括力的。

11.巴金创作《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也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勇气。可是,这样一个美满的家庭却被现实所击碎。由于战争,由于日常生活的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曾树生则凭着姿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必须不断应付着感情与经济两方面的压力。汪母的到来,又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后,汪文宣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身后留下一片凄凉。这种个人的悲凉命运感与社会上浮面的喜庆场面的鲜明对照,这种在艺术氛围上弥散着绝望的冷气,都表明了作家对国家对社会的清醒认识。

12.汪文宣是巴金后期代表作《寒夜》的主人公,他是位心地善良、忠厚老实、懦弱无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是个什么气都能忍受,什么苦都能吃的“老好人”。他为了挣一碗饭吃,变得胆小怕事,在公司里规规矩矩,不敢偷懒。他忍受同事们的冷眼和主任、科长的斥责。他为了饭碗拼命卖力,却受尽欺负。他虽然对国民党的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黑暗统治有认识,但他不敢反抗。他为了家人的温饱,有病也不休息,甚至咯血发烧也坚持上班,祈求一家和睦相处。可是婆媳之间的矛盾,无休止的争吵,使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心灵上受了极大折磨,终于在贫病交加和妻子离异的病苦中死去。汪文宣这一悲剧形象是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控诉。

13.曾树生的形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她是个个人主义者,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无法容忍守旧婆母的恶语中伤,甚至也无法容

忍早熟儿子的沉默寡言,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作家相当细腻地写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写她在汪文宣和陈经理之间的抉择以及对汪文宣的深厚感情,但最终,她还是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这种行径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至于她所走的那条路是否正确,是否一定会给她带来幸福,就不在小说所要表现的范围之内了。从小说的文本看,作家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的那样,让她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汪文宣的家庭并不是封建式的家庭,因而曾树生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更不同于娜拉的出走;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哪怕这种选择本身饱含着无穷的辛酸与痛苦。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第八章 沈从文

【重点内容提要】

1.《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2.简析《边城》的艺术成就。

3.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4.简述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5.简述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1924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的是沈从文的处女作。 2.1928年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杂志。1933年沈从文重返北京,主编,此间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引发文坛上的和的论争。

3.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创作于30、40年代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 4.沈从文关于香山慈幼院题材的小说是和。

5.沈从文把表现看成是美的极至,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6.1934年10月出版的中篇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7.造成《边城》中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8.翠翠是沈从文倾注的理想的艺术形象,老船夫则是的化身。 9.《边城》以为经线,以为纬线。

10.从《边城》表现的内容本质及超现实的创作方法看,它具有的风格。 11.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以沅水上游水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 12《长河》中的性格与翠翠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特点。

13.以1928年8月发表的为标志,可以把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4.沈从文的短篇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作家达士与七位教授。 15.在《八骏图》这类小说中,沈从文批判了中国文化的问题。 16.沈从文是站在完善人性的立场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 17.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和。

18.最能代表沈从文散文创作成就的,是和,分别写于1934年和1938年。 19.《湘行散记》与,《湘西》与,分别是沈从文两次回湘西创作的两组姊妹篇。 20.《湘行散记》与《湘西》表现着作者炽热的和鲜明的以及的哲理思考。 二、多项选择题

1.沈从文创作于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有() A.《边城》B.《长河》C.《阿丽思中国游记》D.《湘行散记》 2.沈从文参与编辑的刊物有() A.《红与黑》B.《现代评论》C.《人间》D.《大公报》

3.关于翠翠形象描述正确的有() A.“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B.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结合的产物 C.体现柔中有刚的美D.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与反抗性 4.下列人物属于《长河》中的有() A.夭夭B.滕顺C.杨马兵D.宗队长 5.沈从文的都市文明批判小说有() A.《八骏图》B.《绅士的太太》C.《王谢子弟》D.《丈夫》 6.下列哪些小说是表现湘西完美人性的?() A.《柏子》B.《龙朱》C.《牛》D.《月下小景》 三、简答、论述题

1.简析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2.分析“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边城》中翠翠形象。 4.分析《边城》中老船夫形象。 5.简析《边城》艺术风格。

6.简述《边城》的抒情诗特色与牧歌风格。 7.简析沈从文《长河》思想特色。 8.简析《长河》中夭夭的性格。 9.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10.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 11.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2.老舍与沈从文讽刺风格比较。 13.分析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4.简析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2.《红与黑》《人间》《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海派”文坛“差不多”现象 3.《边城》《长河》《湘行散记》4.《第二个狒狒》《棉鞋》5.人性6.《边城》 7.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8.“爱”与“美”“善”

9.傩送、天保钟情于翠翠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10.牧歌11.《长河》12.夭夭

13.《柏子》14.《八骏图》15.“阉寺性”16.“乡下人”17.湘西人性世界都市文明世界

18.《湘行散记》《湘西》19.《边城》《长河》20.本土性本族性人性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CD3.ABC4.ABD5.ABC6.ABD 三、简答、论述题

1.以“乡下人”自称的沈从文,是带着个人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他既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又未系统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首先,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其起步阶段,他并不懂得小说的“虚构”,在小说中他真实地写自己,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他的“自叙传”。《一个退伍兵的自述》、《入伍后》,是他行伍生活的真实反映。《第二个狒狒》、《棉鞋》是作者在慈幼院时期生命意识的自由伸张。

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

人性。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势。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弃绝传统的“载道”观念,弃绝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并以此坚守自由、独立的文化立场,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

2.“边城世界”的特点:《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如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因家境富实而盛气凌人,反而能常常体恤穷苦人,送给老船夫鸭、棕子等。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边城中表现的爱情悲剧也是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的人。作者表现的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有意识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顺顺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作者借此对汉族婚姻观念表示深恶痛绝,并给予深刻的批判。

“边城世界”的意义: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不仅仅是留恋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作者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辩与批判。创作《边城》时沈从文虽然宣称是创造“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实际上却正是针对湘西的“现在”,与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粘附”起来,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

3.翠翠是沈从文在《边城》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倾注了作者“爱”与“美”的理想。这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她的母亲和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与爱的精灵。“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在朦胧中萌芽、生发。第二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的端午节 翠翠又随爷爷进城看龙船,再遇傩送,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第三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执着追求的阶段。在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后她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准备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归来,是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是对爱情的忠贞。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翠翠身上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翠翠与傩送没有像母亲与军人那样双双殉情而死,翠翠远比她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显然,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4.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

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边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因而颇受众乡亲的尊重。

老船夫的“善”,主要是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让翠翠的婚事由她自己作主,谁能够为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翠翠动心,就当她的夫婿。他奔波劳碌,翠翠的爱情却连遭波折,他最后郁闷忧愁而猝然离世。总之,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并非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展示性格的复杂性,而从之于他人、

从之于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围绕着关于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5.首先,沈从文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默察、敏感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娴静、温柔的个性维妙维肖地突现出来。其次,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作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作为纬线,生出变化的波澜,推动故事有节 奏地向前发展。同时,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作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自家女婿而生出事端作暗线,这样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 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第三,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关于端午节 等民风民俗的描写,对于作为大自然女儿的翠翠,其思想性格的生成与发展,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6.《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这股内衷隐秘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为此,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昧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 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 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从《边城》表现的内容本质及超现实的创作方法看,它具有牧歌的风格。它的故事基本上建构在梦幻的基础上。《边城》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20、30年代的湘西现实社会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两种婚俗观念的对立除外),既无阶级的对立,又无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的是慈爱孝顺、恬静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因此“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非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作品的结尾也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作者不忍心让翠翠绝望,而让她带着希望接受爱情的考验与磨难,等待恋人的归来。也给读者留下希望、期待与遐想,使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7.《长河》以沅水上游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长河》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仅写出民族的“伟大处”,也揭示了我们民族的“堕落处”,以冷静的眼光评判“常”的历史与“变”的现实,显示出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品格。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对此,小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予以表现。首先,作者嘲讽批评蒋介石提供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因为“中央军”的调动,将给湘西带来战争与灾难,吕家坪为即将发生的战乱的阴影所笼罩,人们处在极度的恐惧与惶怵之中。其次,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宗队长与萝卜溪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了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这是作品的主体事件与主要线索。宗队长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是国民党基层邪恶势力的化身与代表。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8.夭夭是《长河》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性格与翠翠有相似的一面,天真、乖巧、活泼,她是姑娘中的“黑中俏”,“精灵灵的,九头鸟,穿山甲”,具有湘西少女纯情的天性。但夭夭又与翠翠有着明显的不同,她的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作者着重刻画她性格中的另一种气质,即适应“变”的社会环境的自由、开朗、敏捷、机警的个性特征,并赋予她明辨美丑、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她生命中已经生长起来与父兄一样的、一种抵抗战乱与灾难的力量。显而易见,夭夭刚中有柔、镇定自若,在察颜观色中机警与之周旋,已经具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与反抗性。

9.①沈从文的很多短篇倾注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并予以追问。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的作家,沈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写湘西父老乡亲的血与泪、悲与欢、情与欲,表现他们屈辱的人格、卑下的地位、不幸的遭遇,以及与自己命运抗争的痛苦和不甘屈服的精神。在《丈夫》、《牛》、《菜园》等以下层劳动者为描写对象的短篇中,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脉息相通、感同身受,充溢着善良的同情心和发自内衷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是其短篇思想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王谢子弟》等作品为都市社会的达官与新贵、绅士与太太、教授与大学生、宦途钻营的职员等“上等人”制造一面“哈哈镜”,以照出他们丑恶的嘴脸与灵魂。在《八骏图》这类小说中,沈从文批判中国文化的“阉寺性”等问题。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的“阉寺性”的嘲讽与批判,是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光彩的一笔。

③关于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湘西人性世界与都市文明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并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中。这类作品主要有《萧萧》、《柏子》、《月下小景》等,这些作品集中、反复地表现作家在《边城》里所表现的那种“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为表现完美人性的理想,作者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神巫之爱》、《龙朱》等作品近似民间传说或宗教故事,有的甚至是受其影响改造、制作而成,作者的用意仍然是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原始人之本性的思考,使其笔下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

10.被称为“文体”小说家的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牛》、《菜园》等,这类小说所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表现纯粹的人性,有时融会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显示出含蓄沉静的风格。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以及根据佛经故事进行改造制作的《月下小景》等。这类小说采用浪漫主义的奇想与荒诞,创造神化与主观理想化的故事及其氛围,表现出奇幻优美的风格。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讽刺小说是用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抓住被揭露的对象的精神病态以及由精神病态而生成的悖理行径,辛辣地进行冷嘲热讽。三种形态是三种创作方法、三种风格的美。

11.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集中在他对文体的创造上。他的小说有三种基本文体形态(详见上题)。

其次,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每一篇是每一篇的个性形态,互不雷同。他的全部短篇中几乎找不到两篇结构相同的作品来,堪称难能可贵。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维方式,不拘常格,求异思变。文体的自觉使作家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有的基本以人物对话铺就成篇,是断面叙述结构(《雨后》),有的是在共时共空背景下,以一个中心人物作为叙述人,同时描述八个人的生活片断,是橘瓣绽开式结构??他所追求的是水的不拘常形与水的一任其性的流动,表现在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表现在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

12.老舍与沈从文同是京派讽刺作家,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两者却有明显的区别。作为“根”是北京“城里人”的老舍,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在肯定小市民身上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对其身上所存在的弱点进行批判;作为“根”在湘西的“乡下人”的沈从文,则是站在原始蛮荒的湘西人性世界的立场上,对现代都市文明及传统文化予以基本否定,进而对现代文明的“上层人”进行毫无保留的嘲讽与抨击。老舍多用夸张变形的描写,以在幽默中批判,是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沈从文善于抓住人物自身思想与行为、奉行的哲学与自身人性的矛盾及心理变态进行如实叙写或白描,在讽刺中鞭挞,是一种客观讽刺的作风。

13.《湘行散记》与《湘西》与沈从文的小说一样,一如既往地表现人性与人情的美,绘制湘西世界独特的风景风情画,关心体恤苗瑶少数民族受压迫、被迫害的悲惨命运和血泪生活,但在沈从文的这些散文中,同时又表现出与小说不同的思想风貌。

首先,《湘行散记》与《湘西》表现着作者炽热的本土性。沈从文与一般作家的本土性有相似的一面,更有其特殊性。作为永远只承认是“乡下人”的作者;不是在忆想梦呓中,却是游子两次回乡、切切实实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灾难深重的故土上抚今追昔,面对湘西命运多舛的未来而“歌哭于斯”。他在22篇散文中集中、反复抒写着他的一颗“湘西”之心,他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热土而“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

其次,这两本散文集表现着作者鲜明的本族性。湘西民族问题,一直是作为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内衷隐痛,因此他很自觉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倾向,反复贯穿着这样的思想: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洗雪强加在他们头上“苗蛮土匪”的罪名和耻辱。沈从文在这些抒写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fc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