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本科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12-02 11: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外教育史》

教学大纲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

英文名称:The Educational History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编号:11411301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周学时:4学分;3学时/周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

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是学前教育核心课程之一,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中外教育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并由此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任务:学习中外教育史,一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和外国从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并做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三是要让学生批判地看待中外的教育思想与制度的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教育的国际视野;四是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习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科教学法等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与这些相关课程共同构成了教育学学科体系,体现了学前教育“师范性”的特点。

本课程体系特点: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时间纵向上,以社会形态划分教育历史时期,共分远古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四个时期;在时间横向上,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分类介绍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历史,其中教育理论主要是介绍中外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要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张,教育制度主要是介绍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实施的史实等。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在知识方面,教师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教育发展的规律;在能力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以辩证唯物的眼光看待教育史实及其规律,初步具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习观,初步的教育史学科科研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教师应启迪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

章 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教学内容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

学时安排 3 7 7 6 10 7 7 第八章 总计学时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7 54

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本教材有多种,建议选用以下教材:

1.胡金平. 中外教育史纲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教材主要参考书: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王雪峰.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沈红.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M].北京:万卷出版社,2006.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

关于本书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特点。第二,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自学指导法。每堂课后布置自学内容和思考题,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并要求其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第四,练习法。在每章结束后布置复习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五,研究法。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关于本书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第二,网络资料。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使用超星图书馆资料和CNKI学术资料库等相关学术资源。第三,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料等,应用PPT和有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辅助教学。

2

四 成绩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总成绩评定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平时考核可以从考勤、课堂问答、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方面着手,期中考试则可采用闭卷考试或者小论文撰写等形式完成,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总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计分方法。

五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及世界早期学校的教育状况、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发展史。

2、初步认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宗教)发展的相互制约关系。 3、比较中国与西欧早期教育发展的相同与不同点。 4、激发学生对我国早期教育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和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史。 三、教学难点

对古希腊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理解;比较中国与西欧早期教育发展的相同与不同点。

四、讲授要求

清晰地讲授各国的教育产生发展各阶段的状况;教师情理交融地讲解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外早期教育状况的异同进行对比。

五、讲授要点

(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1、教育的起源

2、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二)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3

1、古代埃及的学校 2、古代印度的学校

(三)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1、学校的萌芽

2、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3、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四)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1、斯巴达的教育 2、雅典的教育 3、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4、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五)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异同比较 六、实验及实践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在阅读本章提供的参考书的基础上,联系中外教育发展的现状等,加深现代教育与早期教育之间历史联系性的理解。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7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教育家以及《学记》和《雄辩术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2、对比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3、对比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难点

老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 “智慧即德行”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四、讲授要求

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涉及的各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注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

孔子与墨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异同;向学生传达对孔子教育思想精华的尊崇之

4

心,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著名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引导学生“古为今用”,思考当代教育如何吸引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华。

五、讲授要点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2、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对象 4、教育的内容 5、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 2、理想人格 3、道德教育的内容 4、道德教育的方法 (三)墨子的教育思想 1、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2、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3、主动的教育方法 (四)老子的教育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基础:“道” 2、老子的教育思想:

“行不言之教”、善恶之教和幸福观(五)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意义 2、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 4、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5、苏格拉底问答法 6、健康在于锻炼 (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5

1、教育的目的

2、《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3、《法律篇》中的教育思想 (七)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 2、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3、“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八)《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 2、论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九)《雄辩术原理》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2、对演说家的要求和培养

(十)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比较 (十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比较 六、实验及实践要求

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古代教育家的原著,如《论语》、《老子》等进行读书报告交流。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7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由形成到兴盛再到衰败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教育经验以及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历史。

2、进一步加深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与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的认识。 3、培养辩证唯物的思想方法和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可能的发展走向的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创新热情。 二、教学重点

汉代太学的教育制度;唐代官学教育制度;隋唐科举制;唐宋时期的蒙学和书院教育;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教育经验的原因。

6

三、教学难点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唐宋时期的书院教育;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接受阶级斗争教育的途径;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四、讲授要求

以时间为线索,让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教育经验和西欧中世纪教育历史;注意将教育历史的演变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性,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对如书院的兴衰的特殊历史原因等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可能的发展走向的想象能力,从而加深对现代教育制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其进行改革创新的热情;在讲授过程中渗透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五、讲授要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1、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2、唐宋时期的官学体系的完善 3、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4、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演变 (二)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 1、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2、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3、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4、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1、研究劳动人民教育活动的原因 2、劳动人民获得生产斗争知识的途径 3、劳动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活动经验 (四)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1、基督教的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2、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4、市民阶层的教育

7

六、实验及实践要求

指导学生就古代科举制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和当代书院制度的发展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理学教育理论、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2、深刻认识理学教育思想的压迫性与虚伪性。 3、理解宗教对外国教育的重要影响。

4、引导学生对具有开拓和反抗精神的教育家的崇敬之情和学习之心。 二、教学重点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以及自然适应性教育原则。

三、教学难点

理学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颜元的“习动”、“习行”的教育方法、基督教新教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四、讲授要求

清晰地讲解本章涉及的教育理论;加强相关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将教育家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年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与其教育思想特点紧密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教育思想的时代性与个体性;激发学生向富有开拓革新精神教育家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对于中外实用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的思考。

五、讲授要点 (一)理学教育理论

1、理学教育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2、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3、朱熹的教育思想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二)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

8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张 2、颜元的教育思想

(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人文主义文化内容与特征 2、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四)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 1、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2、新教的教育主张与实施 (五)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 2、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 3、自然适应性原则 六、实验及实践要求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熹、夸美纽斯等教育家的教育原著,开展小型讨论会,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10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近代英、法、德、美、日及中国等国的教育制度。 2、比较各国教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3、比较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现状,尝试思考我国教育改革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的本土适切性问题。

5、初步理解我国近代性教育和女子教育对于当时教育转型的重要意义。

6、探讨20世纪上半叶石门坎教育经验对当前毕节乃至全国农村教育及民族教育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

近代英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学制令》、《教育敕语》;中国近代新式学堂教育;中国近代性教育/女子教育简史;20世纪上半叶石门坎教育经验。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et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