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流域产业图景今与昔

更新时间:2024-01-15 12: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莱茵河流域产业图景今与昔

是什么令“欧洲工业心脏”历经百年依然跳动有力?

两个世纪里,莱茵河经历了刀光剑影、沧海桑田的变幻,然而莱茵河产业带至今仍代表着德国乃至世界工业的最高水平。是什么使那些在一百多年前就被称为钢铁、石化巨人的企业,几度毁于战争的炮火,又几度奇迹般的崛起?是什么使这颗“欧洲工业的心脏”历经百年,依然跳动有力?让我们来进行一场与莱茵河的对话。 转型-为未来发展抢占制高点 曾经的冲击

提起阿斯匹林,世界上知道的人可不在少数,它的名气可比他的生产厂家拜耳公司要大得多。从1899年拜耳研制出这种药品到现在,他到底挽救过多少人的生命谁也无法精确统计出来,在这104年的时间里,莱茵河畔的拜耳也从一个阿斯匹林发展到年产一万多个产品,应用在世界各个领域。

时光倒退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而莱茵河畔的企业早已是一派王者风范———他们历经百年仍傲然屹立,是莱茵河产业的脊梁和基本架构。 先不说战火的焚毁,单说二战重建后的10年,大批企业面临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加上中东廉价石油的开采带

1

来的石油时代,对鲁尔区以煤为基础的单一重型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莱茵河畔特别是鲁尔区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失业率骤升,那段时间,仅4972平方公里、总人口仅500万的鲁尔区就有70万人失去了工作。

鲁尔区结构改造项目公司执行总裁说:“我们是从10年前开始结构改造的,煤炭冶金等重工业逐渐削弱,并把每个城市确定一个重点产业来发展,统一协调,均衡发展,而不是只发展一个地区。此外工业发展必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和科学、文化、环保、艺术结合才有生命力。” 政府不会“亏本”

十几年来,老工业区北威州诞生了50多所大专院校,69个技术孵化中心和工业园,24个国家资助的研究机构和29个技术转让部———昔日的大工厂成为德国众多技术的发明诞生地,堪称欧盟知识密集度最高的区域。目前,多特蒙得市拥有550家计算机公司,成了IT研发中心;埃森、波洪拥有包括中药在内的133家医药研究机构,尽管企业数只占当地7%,却创造了地区效益的45%。科隆是德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杜伊斯堡、多特蒙德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流。此外,40%的德国大型国际商贸和技术展览会均在北威州举办,展览业堪称世界第一。杜塞尔多夫证券交易所跻身欧洲四大证券交易所,北威州成了欧洲各大银行、保险、金融交易中心。

2

鲁尔区结构改造项目公司执行总裁说:“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兴产业起着倡导和推动的作用。政府有研究中心、大学,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金融的支持。比如我们发起北威州数字化项目,不仅提供资金、还提出理念、概念,社区网络的场地,这是私人做不到的,而政府可以提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杜伊斯堡港做物流,政府提供场地、港口,让物流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表面看起来,政府是各新兴产业最大的不求回报的投资者,似乎在做着亏本的买卖。而实事上,正是由于这种看似亏本的投资,为德国的未来,为德国明天的竞争积聚了后劲。比如仅生物医药北威州政府过去几年就投入了3.8亿欧元,今后5年还将投入6亿欧元。北威州生命科学研究所介绍:“风险是有的,但发展潜力是很巨大的。我们生命科学协会就发展得不错,主要是在医药、保健、生化3个领域进行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经有20%的企业采用生物技术制药,而过去都是化学制药。”

伴随着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未雨绸缪的科研准备,北威州从单一的制造中心成为欧洲一流的生产工艺和研究中心、金融服务业中心。过去工业占到德国GDP的65%,现在,工业仅占GDP的20~30%,与工业紧密相连的服务业等占到了GDP的50%左右。而在工业结构内部,发生的变化也可是革命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了GDP的50%左右份额。基因、纳米、医疗、环保技术,未来能源、传媒和信息通讯

3

等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北威州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轻型化,不仅回避了单一产业的风险,还为未来的发展抢占了制高点。而煤炭开采、特种钢生产、汽车、机械、化工、制药、电子电气、计量检测仪器仪表等传统产业,经过与高新技术的融合,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北威州经济部副部长贝肯巴赫说:“钢材仍然在起重要作用,但生产的已经不是别人都能生产的普通钢材,而是特种钢材、优质钢材。化工过去是我们的强项,现在依然是强项,但不再是普通化工,而是精细化工,这样竞争力就提高了。”莱茵

承载-重工业挑起大梁

4

优势发挥到极致

江河取之不尽的水源,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是钢铁、化工等基础产业集聚的基本要素和原始动力,莱茵河畔的德国,依靠河流的优势发展起了世界手屈一指的钢铁、化工等产业,而这些基础重工业的高度发达,使德国成为整个欧洲“工业的心脏”。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也无论是在莱茵河畔还是在扬子江畔,河流承载的重工业都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石和命脉。

200年前工业文明的号角首先从大河流域吹响——当纺织机和蒸汽机诞生于欧洲的泰晤士河,与之隔海峡相望的莱茵河便敏感地意识到,人类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新的里程。不久他甚至后来者居上,成为欧洲工业的中心。

德国北莱茵洲经济促进局表示:“莱茵河沿江经济的确比其他地区发展快,因为他们有许多有利条件。河流成为交通轴线,像杜伊斯堡港是世界第一大内河港,基础设施好,与外界联系能力强,都支撑着经济快速发展。”就在不远处的勒沃库森,赫赫有名的拜耳公司也是在1890年搬到这地势平

5

坦、地域辽阔的莱茵河畔的,现在拜尔每天50万立方米的工业用水、60%的原材料都是通过莱茵河得到的。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以蒂森·克鲁伯、曼内斯曼、费巴、莱威电力等为代表的基础型重工业企业使鲁尔地区的能源、交通区位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汇聚人才、技术、金融、信息、服务业的优势,使德国经济后来居上,跃居欧洲首位;而偏重于基础重型工业的产业结构,又使鲁尔区成为整个“欧洲工业的心脏”。二战之后,也正是重工业的雄厚基础再度支撑德国跃上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宝座。

上中下游共生共荣

fifsta汽车原来是福特在英国的工厂生产的,2001年福特把他迁到了科隆。这一切不知是不是老福特有着先见之明,早在1928年他在美国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汽车厂不久,又亲自来到莱茵河畔选定了这个厂址。目前福特科隆工厂是福特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大工厂。科隆福特工厂新闻发言人白瑞德·麦尔说:“我们把工厂从英国迁到科隆,主要是考虑到效率问题,此外还考虑到附近供应商。德国本身汽车业发达,机械零配件发达,我们在此建厂,得到了德国很多方面的优势,高素质的人才,技术交流合作,附近理工大学的技术开发。”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间,不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莱茵河畔22.4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以大企业为核心,

6

形成了基础、传统重工业完整优质的产业链和产业带。在下游,以世界第一大港,“欧洲门户”鹿特丹为中心,壳牌、英国石油BP、ESSO、海湾石油等世界跨国石油垄断公司,绵延50公里,形成化工产业的“莱茵梦地”;在中游,以拜耳、巴斯夫、赫希斯特三大化工巨头为骨干,形成沿莱茵河干支流化工产业带。在上游,在瑞士地巴塞尔的桑多兹公司大本营都是国际重要的石化和化工生产基地。而钢铁、冶金、机械等制造产业带,则密集于鲁尔重型工业区,这里还有欧洲最大的公共交通车辆制造基地曼海姆、世界驰名的奔驰汽车公司制造基地斯图加特。

研究德国经济的权威人士表示,现在,沿河产业带年产值占德国经济总量的50%以上,是德国工业体系的支柱和脊梁,也是德国出口产品和技术的强项,代表着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

今天,不仅欧洲所有的汽车厂都采用莱茵河畔的钢铁厂生产的钢材,应该说是发达、优质的钢铁产业为汽车、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化工、电力等沿河重工业产业也无不如此,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所在。信报综合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d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