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23 08:3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内容摘要】

小班幼儿入园后,最令老师和家长关注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孩子的进餐问题,进餐状况如何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孩子能否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享受两个甚至四个成人的照顾,入园后,他们需要学会自己独立进餐,自我服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开始。因此,怎样引导孩子们走好这第一步是关键,我在工作中,就怎样让幼儿吃饱、吃好,养成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关 键 词】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我们在学期初的调查,目前90%的幼儿在家都是由家长喂饭的,很多孩子在家养成了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家长们对此也很担心,经常会有家长向我们询问:“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 “今天吃了什么?孩子喜欢吃吗?”“没有全部吃完今天的饭菜?”??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作为小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的进餐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行为,帮助每一个幼儿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方面我做了以下一些探索和尝试: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而且因为他们刚换了环境,走出了家人的包围圈,对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这个时间段,是我们对他们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故事、儿歌、表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来进行学习操作,对正确的行为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他们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

一、餐前活动的组织 1.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一些安静活动,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如欣赏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使小朋友懂得吃饭时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身上弄得不干净,教育幼儿吃饭时要专心。故事《小黄莺吃饭》使幼儿形象地理解不吃饭就没有力气了,飞也飞不动了,唱歌比蚊子还轻,多难为情呀,从而了解食物对人体的作用。以及通过一些儿歌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也可在餐前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向孩子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并且介绍这些食物的对宝宝身体的益处,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 2.餐前洗手

进餐前洗手是十分重要的。洗手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掌握洗手的顺序和洗手后要保持手部的干净。在教参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宝宝小手真干净》,活动中通过两个宝宝的行为对比:一个玩后洗干净手再拿东西吃,吃得很香,一个玩后没洗手就拿东西吃,结果肚子痛。从而让孩子们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愿意洗手。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洗手的方法,我们还通过儿歌 “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并学习洗手的方法。在教幼儿洗手时,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特地在墙上张贴了一组洗手步骤图,并且在每张图片上配上

了一些简短的字,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卷起袖子再洗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两只手儿甩一甩,小手变得白又白。”在多次的反复练习中,幼儿逐步掌握了正确的洗手的顺序及方法,养成了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进餐过程中的组织 1.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进餐环境,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定、愉快的进餐。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孩子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幼儿进餐前后不要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或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进餐的情绪。在进餐过程中,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 2.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情况 (1)餐前诱导法

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的特点,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在进餐前,教师有意识的吸吸鼻子,夸张的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 还有木耳炒肉片呢,多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 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引发了幼儿的食欲,这样,小朋友们也学着我的“馋”样,动手吃起饭来。班里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碰到吃蔬菜时,很多小朋友就皱起了眉头,挑着拣着就是不愿意吃,我就拿了一个玩偶“小白兔”来帮忙,以“小白兔”的语气说:“哟,今天吃我最喜爱的青菜呀,我要吃,我要吃”孩子们一看,小兔要来抢他们的菜吃,一下子来劲了,都低下头吃起了青菜,吃得又快又香。对于小班的幼儿,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效果很好。 同时,我利用幼儿爱模仿动画人物的特点,告诉他们哪种食物是哪个动画人物爱吃的,从而让幼儿也爱上吃这种食物。如吃菠菜汤时,有的小朋友不爱吃菠菜,我就问了几个问题激励幼儿,我问“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大力水手》的动画片啊?”小朋友都说看过,我再问“那么大力水手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呢?”许多小朋友马上说是菠菜,我说:“是啊,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会变的很神通,能完成很多本来做不了的事,吃了菠菜它能飞上天,还能变出宇宙飞船让小朋友到天上游玩呢??”听了我这些话幼儿心已有所动了,我再说菠菜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幼儿时,幼儿

已经等不及想吃了,这次的菠菜汤空前畅销。比如吃西红柿时我会说,这是天眼神牛最爱吃西红柿,吃了西红柿力气会变的很大,美人鱼最爱吃海带所以才长的这么漂亮??”我利用幼儿爱看动画片爱模仿动画人物的心理,激励幼儿吃各种食物,从而保证了幼儿食物有均衡的营养。

(2)少盛多添、逐渐加量的方法

教师给幼儿盛饭时,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时再添。因为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所以我在给幼儿盛饭时,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鼓励幼儿吃完再添。这样既不减少饭量又不会使孩子对吃饭有畏惧感。有些幼儿挑食,如果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对这类幼儿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有的幼儿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少给他盛点,以后逐渐增加,

让他慢慢的逐渐适应,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学会吃胡萝卜了,真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帮助孩子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3)座位安排法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应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这样,他们看到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4)表扬、奖励法

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认同,当幼儿的某些方面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使之已有的一些良好习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进餐的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好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给予鼓励,如奖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或是一个微笑、拥抱等精神奖励,都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同时开展评选文明进餐员活动。教师自制表格,把幼儿的进餐表现分为几个方面(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三净习惯、按时吃完)把此表制作成一架架飞船的模型,并张贴在墙上,根据幼儿的进餐表现在自己相应的照片下面贴“★”,每周评比两次,看谁得的“★”多,连续几周后,每周得五个“★”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之后,我又采用 “飞船飞上天”的游戏,谁进餐习惯好,小飞船便会飞上天,谁得到的小飞船最多,谁就被评为文明进餐员。对此,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进餐习惯也明显进步了。 三、餐后活动组织

引导孩子吃完后将自己餐桌上、碗里的事物残渣清理干净,倒在指定的地方, 并把碗轻轻地放放在固定的地方,养成饭后漱口、用毛巾擦嘴的习惯,告诉幼儿餐后漱口、擦嘴不仅能使幼儿的牙齿得到保护,而且也会养成整洁、干净的好习惯。我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的方法:“喝口水,转三转,吐出来,牙齿好。” 洗脸时让孩子摊开两只小手放上毛巾,边擦边念儿歌:“这边擦擦,那边擦擦,嘴巴擦擦,鼻子擦擦,眼睛擦擦??”,虽然他们的动作还不是那么的协调,但都能饶有兴趣地完成整个洗脸过程,良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由于个体差异,幼儿的进餐速度有快有慢,于是我就组织先吃完饭的孩子看一会图画书,或者给他们讲一会故事。等孩子们全部吃完后,我就带他们做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拍拍手、听听优美的音乐、或者做一些手指游戏、智力游戏等。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单靠在幼儿园的培养是不够,还需要家园的一致性,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家长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进餐习惯的建立,我们利用家长宣传栏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要求家长在家以身作则,谨言慎行,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进餐习惯。教师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班情况下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就会有明显的好转。绝大部分幼儿能独立进餐,约80%的幼儿都能自觉的将一份饭菜吃完并做到桌面、地面、自身保持干净整洁,幼儿挑食、偏食的行为会明显减少,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幼儿会逐步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打翻碗,掉落调羹的现象也会减少,真正从老师要我吃转变为我要吃。实践表明在当今社会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的气候下,

对幼儿进行进餐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通过多方面的强化,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而且使幼儿在动手能力及自觉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想我们的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幼儿教育》2008年第6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c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