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刘新建

更新时间:2024-01-11 17: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9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国家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超巨系统。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系统是同样级别的复杂超巨系统。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的区别是:可以由其组分性质通过有限模型经有限次运算推演出来主要性质的系统是简单系统,否则就是复杂系统。传统西方经济学把经济系统作为简单系统来处理,企图由个别主体的行为性质推演出整个系统的性质。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是由其组分之间及组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系统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系统,其存在价值就是维护人类的生存安全,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人类享受的生活质量水平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福利水平。本章是基本经济学理论的综合篇,一方面把各种商品和资源的供求关系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总体平衡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一般均衡问题或总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问题,通常表现为数学模型系统;一方面研究市场综合作用结果对人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影响,形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福利经济学。作为中等水平的经济学理论,本章的内容以阐述基本概念和理清基本理论框架为目标。

9.1 一般均衡概念

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均衡问题是关于一个经济系统的各种供给和需求量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种经济平衡状态的形成是人类的各种经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9.1.1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行为是社会系统行为的一部分,人类的各种行为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种相互联系形成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首先,一个人的各种行为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在经济学的语义环境中,人的经济行为包括劳动(生产)行为、交换行为和消费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行为还包括投资行为。劳动、交换、消费、投资各自又包含了许多的种类。消费行为就包含了衣食住行用娱修①七大类,每一类又包含许多的品种。交换行为包含给予与获得、物资交换与金融交换、劳动交换等。劳动行为包含有偿劳动、无偿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自愿劳动、强迫劳动等。投资行为包含物质资产投资、现金投资、证券投资、智力投资等。这些各种各类的行为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每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每天是固定24小时,每个活动都要独占一定的时间间隔。可供一个人消费使用的物质资源或收入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在不同的选项中进行抉择,如在不同的食品之间选择、在不同的投资机会之间选择、在本人消费与给予他人之间选择、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选择、在七大类消费之间选择,等等。各类选择之间的影响不仅有相互排斥的,而且有相互补偿的,还有相互配合的。

其次,各个人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现代社会中有球迷、歌迷、影迷、戏迷、军迷等等,为什么人群中有这么多的各种“迷”呢?青少年为什么要追星呢?这其中的原因当然首先是每个个体有内在需求,有观看表演的娱乐需求、有寄托情感的精神需求等,其次是,人的需求行为是互相影响的,有攀比心理、随众心理、追时髦心理,还有环境氛围效应,等等。在西方经济学的著名消费理论中就有示范效应理论,即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受其他消费者和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一些市场和产业会有集群效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温州的制鞋业等,同时反映着人们的经营和采购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再次,人类的社会活动基本上都处于一定的组织之下,人与组织之间及组织与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属于一个家庭的个人,其消费活动受整个家庭的消费和收入的影响,其劳动供给 ①

修指修养、信仰等精神和情感需求形成的消费行为,如接受教育和自学、参加宗教仪式及学习活动。

1

也受家庭的影响。作为一个机构成员的个人,其行为受同事间消费氛围的影响,也受机构福利状况的影响,还受机构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的居民,其收入和消费水平受该国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其该国文化和福利政策的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中国的进出口政策改变会让美国人和美国企业深受影响。

对于复杂系统内部的行为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切运动在每一时刻都会有一个结果状态,而这些状态会在某些变量上具有守恒特性。在物理学中,对有些运动分析其过程会很复杂,但是,如果抓住了其中的一些守恒量,那么,求解会很容易。面对上面描述的经济系统内部运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使人们感到经济系统问题确实不好研究,但是,经济系统也有守恒量,这些量的存在也为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某种钥匙。这就是一般均衡问题或宏观经济问题可以被适当处理的逻辑基础。 9.1.2 一般均衡状态的定义

一个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两重结构,一重是实体结构,这就是通常说的实体经济,一重是货币量结构,粗略地可以说是金融经济。实体结构中的实体又划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劳动。这种两重性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增大了经济不均衡的风险。在市场中,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劳动、金融产品是交易的客体,在宏观上称为经济客体,而买卖的人或机构是交易的主体,在宏观上称为经济主体。通过历次剧烈的经济危机①,人们逐渐认清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在现代经济中的不同作用,提高了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性。在基础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主要内容是实体经济,但现实中,逐利的资本运动关注的是金融经济,所以,善于资本运作的人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企业家或投资家。

定义:当说一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严格意义上是指,在每一种经济客体市场上,其供给和需求以价格为联系都达到了平衡状态,即供给需求相等。

对于上述定义,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把交易均衡与这里的经济均衡区分开。一次交易是一个既定时刻的事件,交易达成就是达到了均衡,形不成交易就是没有达到均衡。

(2)经济均衡要求生产的产品除了必要库存外都销售了出去,而需求也都实现,没有排队买不到的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统计上判断一个经济是否处于均衡状态是一件有点复杂的技术活。当然,从实践上说,严格均衡是偶然的,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是经济的常态。

9.2 鲁宾逊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

在瓦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中讨论了一个最简单经济——一人一产品的鲁宾逊经济的均衡问题。下面通过这个模型的逐步扩展说明一般均衡的基本经济学问题。

9.2.1产品经济下的一般均衡

瓦里安首先考虑纯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假设鲁宾逊有一个关于劳动与消费的选择的效用函数:U=U(C,L)。这个产品假定为椰子。由此可以在C-L坐标系中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再假设椰子的生产满足边际报酬递减(在单要素下等价于规模报酬递减):C=f(L)。对于这种生产函数,没有等产量线。

世界上最近两次大的经济危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至今尚未完全复苏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发达经济体危机。

2

椰子 无差异曲线 C* 生产函数 L* 劳动

图1 产品经济下鲁宾逊的消费决策分析

当经济均衡时,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函数曲线相切。在切点上,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生产率。在这个经济中,鲁宾逊每天劳动L*小时,生产和消费C*。显然,这是一个维持简单再生产循环的经济。这时,鲁宾逊的工资率相当于C*/L*。这里暗含的一个假定是L*<24小时,即:一方面,鲁宾逊不是一个贪得无厌、奢靡成性的消费者,其无差异曲线不太平缓(太平缓时,与生产函数曲线的切点处的L就很大),另一方面,鲁宾逊的生产率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不至于劳动一天都吃不饱肚子(生产率太低时,劳动24小时也吃不饱)。

9.2.2 没有资本家的简单市场经济一般均衡

现在,给鲁宾逊设计一个市场经济。鲁宾逊决定成立一个克鲁索公司,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鲁宾逊设计他的社会是:他一天是生产者,一天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鲁宾逊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他追求利润最大化。

首先,假设生产函数不变,因为只有一种产品,可以令此产品的价格为1,而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①。克鲁索公司的利润函数是:π=C-wL。给定w,在C-L坐标系上可以画出一组等利润线,见图2.

椰子 等利润线 生产函数 C* 利润=π* L* 劳动 图2 克鲁索公司的决策分析

易知,等利润线与生产线相切时,切点代表的投入产出组合就是克鲁索公司的决策点,在此点克鲁索公司获得净利润π*。因为等利润线的斜率就是w,所以,这时的边际生产率也是w,这正是边际生产力分配原理。显然,w越小,等利润线越平缓,均衡利润π*越大,劳动需求也越大。

鲁宾逊作为一个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他有一个预算约束:总消费是C,总收入是利润π加劳动收入wL,即C=π+wL。给定π和w,鲁宾逊作为消费者的均衡点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如图3。这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等于w。在无差异曲线固定的情况下,利润越大(预算线越往上)或w越大(预算线越陡),鲁宾逊的效用越大。

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价格都是相对价格,这里,w就是劳动与产品椰子的相对价格。

3

椰子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线 C* 利润=π* L* C π **椰子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线 生产函数 最优消费量 最优产量 L 劳动 L* L 劳动 图3 市场经济下鲁宾逊的消费决策分析

图4 市场经济下的一般均衡 在市场经济中,要使消费者和企业同时达到均衡,w应使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企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在同一个C-L坐标系中,即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函数曲线相切,如图4。这个结论与产品经济下相同。

但是,在这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剩余的,即仍然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这个经济的总体效果是:劳动的社会报酬是C*,工资率是C*/L*。 9.2.3 存在资本家的的简单市场经济一般均衡

现在假设,这个社会的椰子树被另一个人索罗斯占有,这样,鲁宾逊必须为索罗斯工作才能获得报酬,从而购买消费品椰子,那么,这时的均衡状态是什么呢?

假定生产函数仍然不变。这时有两个消费者。一个消费者鲁宾逊靠劳动收入获取消费权利,一个消费者索罗斯靠占有资源获取消费权利。

鲁宾逊的预算约束是:C1=wL,索罗斯的预算约束是:C2=π。鲁宾逊的效用函数仍然不变,消费均衡条件是:边际替代率=w。索罗斯效用函数是:U2=U2(C2)。假设索罗斯的效用函数满足多多益善、边际效用递减特性,那么,对索罗斯来说,利润是越大越好,所以,他只要关心利润最大化就行。

索罗斯公司的利润函数仍然是:π=C-wL,等利润线还是:C=π+wL。因为,鲁宾逊预算线的斜率是w,所以,与索罗斯的等利润线平行。

综合索罗斯的生产均衡和鲁宾逊的消费均衡,就是要找一个w,使得

?(C1,L)/UC?1(C1,L)?w?C1/L?f?(L) UL 这个条件的效果在图上的表现如图5所示,B点的位置决定了社会产品的分配。

椰子 无差异曲线 等利润线 C *A 生产函数 预算线 π* B L* 劳动 图5 存在资本家的的简单市场经济一般均衡

对这样的经济应澄清这样的问题:是否会出现利润过低,使得最优均衡的利润不够索罗斯基本生活如维持生存所需?或者相反,是否会出现工资过低,使得最优均衡的工资不够鲁宾逊基本生活如维持生存所需?这首先要确定:在鲁宾逊无条件使出最大劳动可能劳动(如12小时)后,以目前的技术生产的总产量,在两人之间按需分配,是否能保证达到各自生

4

存所需水平?在实现这样的生产水平的情况下,索罗斯必须答应鲁宾逊最低工资水平,使其维持基本生存,否则,鲁宾逊必然是:毋宁死!或者实施丛林法则。在满足生存水平下,实际上,对二人来说,自然是越多越好:对鲁宾逊工资率越高越好,对索罗斯利润越大越好。对鲁宾逊不能简单用总工资越大越好做标准,因为在工资率低的情况下,工资总量大意味着工作时间长。这时,鲁宾逊的效用函数实际上也反映了其感觉在这个社会上其争夺实力大小。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实力强,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下降越慢。这样的规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成立,即:对于消费量与劳动量的无差异曲线,越富有的人或越有强势的人,其曲线斜率变化越平缓。如一个人完全可以不劳动而获得充分的消费品,其消费-劳动无差异曲线就与纵轴重叠,而完全没有权势和实力的人,其消费-劳动无差异曲线就是位于其生命允许的最大劳动量处的垂直线。富人和穷人的无差异曲线虽然都是垂直的,但是,一个愿意提供的劳动量是0,一个是其生命的极限。

9.3 一般均衡理论模型

一般均衡理论本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大结局,完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认为是对自由竞争经济完美性的证明,从而让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获得了科学理论的地位,两位主要贡献者阿罗(1972年)和德布鲁(1983年)都获得了诺贝儿经济学奖。但是,由于该理论建立在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之上,不能解决现实对纯完全竞争状态的严重偏离问题和回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进化发展问题,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教程实际上有多半内容是讨论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市场失灵问题。在初级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不讨论一般均衡主题。传统一般均衡理论的价值是纯理论的,无法在现实问题分析中应用,而现代应用一般均衡理论虽然在历史追述中要以传统一般均衡理论做铺垫,但因为其数据的高度综合性(不再是真正的微观个体数据),所以,两者的理论特性已大不相同。

9.3.1 一般均衡理论发展简史

如果追溯一般均衡中的相互联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得很远。如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欧洲古代的哲学思想都有普遍联系的概念。从现代经济学的起源——欧洲古典经济学算起,既然斯密提出了看不见手观点,必然是洞察了各种商品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只是无法从数量模型上进行表述。古典劳动价值理论讨论价值的形成就离不开市场的均衡运动,这种运动依赖于各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一般均衡理论则要数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建构的宏大理论体系。在简单经济下,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要成为价值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所有市场包括要素市场相互作用最后达到总均衡的状态,在资本经济下,则一般生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也都必然是在所有市场相互作用达到总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作为一般均衡的数学形式,马克思构造了两大部类经济模型,并详细描述了均衡的形成运动机制。当然,马克思两部类模型的始祖——魁奈的经济表可以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鼻祖。“三位一体”的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①也是以总均衡思想为基础的,否则不可能把全部价值都归结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通常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直接源于瓦尔拉斯(1834-1910,法裔瑞士人),最重要代表作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他以数学方程式的方式提出了一般均衡概念及其模型,并讨论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虽然证明方法很不严密。对一般均衡理论的第一次修改是由希克斯(1904-1989,英国)完成的,代表作是其1938年发 ①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1832)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即:资本—利润,劳动—工资,

土地—地租。萨伊把利润分解为两个部分:资本的利息和使用资本的企业家的报酬(即企业家本人的工资)。他认为资本、劳动、自然力协同创造了价值。

5

表的《价值与资本》。这个修改被著名西方经济学专家高鸿业先生看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的三次大修改之一。希克斯一方面把效用理论从基数效用论升级为序数效用论,另一方面把基于微观主体行为的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与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联系起来,可以看做是现今探寻宏观经济理论微观基础的最早成功工作,由此建立了仍然是当今宏观经济学教程基本内容的IS-LM模型理论。希克斯因此与阿罗共同获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完整理论是由阿罗和德布鲁(1927-2004)1954年的一篇论文:《竞争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奠定的,1959年,德布鲁出版了《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被看做是一般均衡理论的标准著作。麦肯齐(Lionel Mckenzie)也被认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54年发表论文《论格雷厄姆国际贸易模型及其他竞争经济的均衡》,其中提出论证一般均衡理论的重要方法,并在1955年发表《特定消费偏好下的一般均衡》,将其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下,1959年发表论文《论 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在更一般的条件下使用Brouwer不动点定理,简洁地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不过麦肯齐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阿罗、德布鲁和麦肯齐之后,斯卡夫(Scarf)也对抽象一般均衡理论的扩展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斯卡夫最著名的工作是建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简称CGE),代表性著作是1973年发表的《The computation of economic equilibria》(经济均衡的计算)①。不过,一般把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第一个模型归功于约翰森1960年的工作②,他建立了一个涵盖20个成本最小化的产业和一个效用最大化的住户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分析。斯卡夫的方法直接以传统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寻找求解模型的不动点,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斯卡夫定理的算法理论,这一派把自己的理论一把称为应用一般均衡(简称AGE)。在应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一项理论和方法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1930年代发明的投入产出技术(又称投入产出分析)。该方法首先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系统产业分为若干个部门,再加上最终使用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建立一个投入产出表,然后以此为基础,计算反映各部门间投入产出联系的消耗系数矩阵,再建立以此矩阵为基础的经济均衡分析模型。列昂惕夫称自己的工作直接受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启发,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现实应用,但许多人认为他的理论受到了苏联计划经济平衡算法的重要影响,他是在苏联读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其父亲曾服务于苏联国民经济计划机构。列昂惕夫因此获得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建立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预测或规划模型时,一般把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计量学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综合起来运用。

9.3.2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

下面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德布鲁在《价值理论》中所使用的形式。

1. 经济系统状态描述

在一个经济E中,有m个消费者,n个生产者,l种商品。一个商品束就是Rl空间中的一点。

对于消费者i,其行为特征由其非空消费集Xi?Rl和其上的偏好次序?描述(可以认为

i是其无差异曲线或曲面集合);

对于生产者j,其行为特征由其非空生产集Yj?Rl描述。Yj的元素是向量,如果其向量分量为正,说明该分量代表的商品是一个生产者的产出,如果为负,说明是投入。 ①

Scarf, H. (1973). The computation of economic equilibria. In collaboration with T. Hanse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②

Johansen, L. A. (1960). A multisectorial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6

资源是预先给定的一定数量商品。一个消费者如果拥有的某种资源量为正,则他得到这些资源,如果为负,则他提供这些资源。总资源量ω是商品空间上给定的一点。资源中包括消费者的时间和自然资源,都体现为一种商品。

此经济是一个私有制经济,消费者拥有资源,控制生产者。 一个经济E的一个状态是由l(m+n)维空间Rl(m+n)中的一点((xi),(yj))表示的。这里,xi ?xi,表示消费者i 的一个选择,yj ?Yj表示生产者的一个选择。所以,E的状态是空间Rl中的点的一个(m+n)元数组。

给定一个状态((xi),(yj)),点x-y叫做净需求,表示了全部经济主体行为的一个净结果,其为正表示净投入,其为负表示净产出。净需求x-y属于集合X-Y。令z=x-y-ω,z叫做超额需求。超额需求x-y-ω属于集合Z=X-Y-{ω}

定义:如果超额需求等于0,则称((xi),(yj))是经济E的一个市场均衡, 显然,均衡时,x-y=ω。E的所有市场均衡态的集合记做M。 在一个私有制经济的一个时期中,一个消费者的总可利用和可消费资源不仅有其劳动报酬和初始财富,而且有其从一些企业即生产者那里得到的利润分配。假设消费者i得到生产者j的利润的比例是θij,满足:

?ij?0,??ij?1

i?1m德布鲁指出,θij可以解释成消费者拥有生产者j的股份的比例。

2.私有制市场经济一般均衡状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中主体的行为都受价格系统的调控。设某个时间,私有制经济E的价格状态为p,则生产者j的利润就是:

?j(p)?pyj

对于消费者,其可消费和利用的总财富就是:

nwi?p?i???ij?j(p),i?1,2?,m

j?1由以上概念,可以定义私有制市场经济E的均衡如下:

定义:在一个私有制市场经济E=?(Xi,?),(Yj),??中,对于Rl中点的一个(m+n+l)

i????*元数组((xi*),(y*j),p),如果

(1)对消费者i,x是集合元;

**j{xi?Xipxi?p?i???ijp*y*j}**j?1n关于偏好关系?的最大

i(2)对生产者j,yj在Yj上关于价格p*使其利润最大化; (3)x?y??,或z?x?y???0。

那么,就称经济E处于市场均衡,均衡状态为((xi),(yj),p)。

定义中的(1)是说消费者处于消费均衡,(2)是说生产者处于生产均衡,(3)说明经济处于总均衡之中。根据该定义,显然有:对于一个正实数t,当且仅当((xi),(yj),p)是

***********7

*均衡态时,((xi*),(y*),tp)是均衡态,即市场价格的同时倍涨,不会改变经济的均衡态。 j

9.3.3 瓦尔拉斯均衡与非瓦尔拉斯均衡

在上述关于均衡的定义中,有两个显著的性质:一个是均衡时,超额需求等于0(有些说法是可以小于0,即存在超额供给,但此时的均衡价格必是0),二是需求和供给都是通过市场由价格调节的,因而价格体系是市场信息的完备体现者。另外,在这样的均市场体系下,存在一个瓦尔拉斯定律,即对于任意市场状态(z,p),必然有:

lpz??pjzj?0

j?1即超额需求的价值代数和等于0。这个条件可以看做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守恒定律,不论是否均衡都成立。以上定义的均衡概念被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因为人们后来提出了不同的均衡思想,称为非瓦尔拉斯均衡①。

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是在解读“凯恩斯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②,创始人被认为是克劳尔(R.W. Clower),他在1960和1965年分别发表了《凯恩斯与古典学派:一种动态见解》和《凯恩斯主义者的反革命:一种理论评价》两篇文章,考察了凯恩斯理论体系与瓦尔拉斯学派体系之间的分歧,并得出结论凯恩斯的理论本质上要说明经济非均衡的调整过程,新古典综合的解释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歪曲,从而了开创了非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的研究。

具体说,非瓦尔拉斯均衡有如下特征:

(1)均衡是指市场变量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其时市场不一定全都出清。非瓦尔拉斯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斯均衡而言的,又叫非均衡。含义是:瓦尔拉斯均衡所要求的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价格机制并不能发挥出清市场的作用,市场均衡常常是非瓦尔拉斯式的,即供求未必相等,但却出现相对稳定的趋势。显然,非瓦尔拉斯均衡是一种广义的均衡概念。 (2)经济体系的常态是存在一定的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即非瓦尔拉斯均衡,零失业率和零通货膨胀率的瓦尔拉斯均衡只是在严格假定下一种特例。

(3)在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中,主要强调数量调节,而非价格调节。价格调节是指在价格具有充分灵活性的条件下,交易者完全根据市场的价格方面的信息而进行的调整需求量和供给量的活动。这是瓦尔拉斯均衡中情况。在价格调节时,交易不受供求数量的限制。在瓦尔拉均衡价格体系中,成交量等于需求量,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数量调节与价格调节不同,数量调节是指在价格存在粘性的情况下,交易者除了要根据市场的价格信息来调整需求量和供给量而外,还要从市场的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方面取得信息,以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交易者和交易行为都受到供求数量的限制。 (4)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把价格调节失灵的原因归因于货币交易的复杂性,以及在这种复杂的交易中,信息的不完全和获取信息成本的昂贵。

(5)在供求失衡时,市场交易量遵循短边原则,即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需求是短边,市场的交易量等于需求量;反之,供给小于需求时,供给是短边,交易量等于供给量。

9.3.4 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研究目标

如已经指出的,从最终目的来说,一般均衡理论是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手假说,具体包括四个目标。第一,证明某种假定下的私有制市场经济存在着一般均衡解,即一定模型体系解的存在性问题。均衡是经济状态合理性的基本要求之一。均衡解不存在就说明该经济有无法实现的交易要求。第二,证明得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即初始状态的有限改变不影响其解的存在。因为现实中总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干扰,所以,一个经济均衡状态如果不稳定,受到一些干扰就迅速离均衡状态越来越远,从而造成经济的动荡,那就不是一个好 ①②

让-帕斯卡尔·贝纳西. 宏观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导论.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刘洪军. 货币理论中的均衡观. 经济评论 2004 年第2 期:77-82

8

的经济。第三,证明均衡解的唯一性。均衡状态最好是唯一的。如果由一个模型描述的经济的均衡解不唯一,那就不能保证该经济一定会达到所谓的最优状态,说明模型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唯一性的证明更多的是一种数学问题。因为,理论对现实复杂经济系统的描述总是不完全的,会有明显偏差,存在不确定和多种可能性是正常的。第四,证明所论经济的均衡状态具有一定最优性,比如帕累托最优。看不见手假说的主要特征就是私人在无意中可以实现社会的总体利益。 所以,只有证明了一定经济的均衡状态总是符合某种最优性才是对斯密假说的完美证明。

上述四个目标是纯抽象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在阿罗、德布鲁和麦肯齐之前,关于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的证明实际上一直没有实现。虽然瓦尔拉斯被看做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始人,但他的书中只是提出了一般均衡的直观数学描述,并没有从数学理论上严格证明其模型解的存在性。长期以来的各种研究在基本任务不变的情况下,主要的创新是在各种假设条件的设置上进行修改,如加入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改变对消费集和生产集的性质假定等,并对各种情况提出证明和求解方法。所以,这些研究的实质是数学研究①。关于这些证明的数学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就不在这里罗列了。下一节关于均衡的有效性的讨论算是对所谓最优性的一个简单概念说明,也不展示其数学证明。

9.3.5一般均衡态的形成过程

依据一般均衡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即使确实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即存在着一组价格,能使每一个市场的供求相等,但还有一个问题须要解决:实际的经济体系是否会以及如何达到这个一般均衡状态呢?

如果现行价格恰好为均衡价格,使得所有市场都达到供求一致,则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经济体系当然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上不再变化。但是,如果现行价格并不等于均衡值呢?这时,麻烦就可能出现:实际的交易可能会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交易者并不知道均衡价格在什么水平上;或者,他们可以通过价格的不断调整来确定均衡状态,但这种调整过程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在其完成之前不能保证不发生交易。一旦发生“错误”的交易,则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就未必能成立。

为了避免上述困难,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住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住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有供求不一致,则住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能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当所有商品都找到供求相等的价格时,全部商品一次成交,且不允许反悔。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

在以上假想的拍卖过程中,有个问题要注意:每一次拍卖者报价中都必须包括全部商品,因为一种商品价格的改变同时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而且如果有厂商给自己的产品定了最低价,则有些商品的成交量可能为零,这又会影响其它商品的成交。所以,瓦尔拉斯所设想的这个拍卖机制在成千上万种的商品市场上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在理论上也很困难。不过,很显然,只要我们不把经济学当做书斋中的经济学,从现实中考察均衡的形成过程,所谓的瓦尔拉斯拍卖人是不需要的,虽然我们仍然需要搞清楚市场中供求运动的具体过程。有人曾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无法观察,但瓦尔拉斯这个拍卖人也是虚构的。实际上,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一样是以均衡状态为基本出发点的,而劳动价值规律就是 ①

庇古曾经指出,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有两个趋向,一个是如数学和逻辑学一样与现实无关,一个是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条件。

9

价格围绕均衡点的价值运动规律。在现实中,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一个无穷的过程,在任何具体时刻,均衡都是偶然的,不均衡是常态。正是根据对不均衡态的观察,供求双方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使得现实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在经济正常运动时,平均价格就是均衡价格,而当严重偏离均衡价格时,经济危机就不远了。而经济之所以会严重偏离均衡价格,从中性的系统理论来看,是因为经济系统内部的复杂联系即相互作用结构,在不确定因素的扰动下,由正反馈机制造成偏离的持续放大;而从社会经济学或马克思经济学角度来看,则是市场经济特别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个体决策的无序性加上资本的固有贪婪本性造成的。

10

9.4 均衡的有效性

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获得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通过消费活动来实现的,而消费品一般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为此要进行生产活动。从生产中的投入到生活消费,作为经济活动,衡量其质量水平的一个指标就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对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考察进行评估,社会效益从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进行考察评估。作为总体效益,还要对从投入到生活质量改善的整体系统进行考察,建立生产与生活的关联关系。 9.4.1生产有效性

对于每一项生产活动,都有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生产效益从总效益和单位投入效益两个方面测度。因为一般的生产活动都会有溢出效应或外部影响,所以,效益的衡量就有两个角度:生产机构角度和社会角度。关于外部效应,下一章有专门论述。为了简化讨论,避免繁琐,这里假设:没有外部效应,或生产机构与社会的效益完全一致。

对于单个生产者,其生产决策就是使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这是前面各章的主要内容。生产者的总效益就是其总利润,单位投入效益就是产出投入比。在市场经济中,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作为生产者决策依据的是其总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单位投入利润即利润率最大化。但是,实际上,从分析过程可以推论:如果投入和投入价格是给定的,总利润最大化也就是利润率最大化。所以,单个生产者的最优生产状态同时达到了总效益和单位投入效益最大,前提是给定可利用的资源。

从经济总体即全社会进行考察,总体的生产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总产品的最大化。但是,因为产品是各种各样的,没有统一的度量单位,怎样的产品组合才是效益最优的呢?

假设一个简单经济中,只有两种资源L和K,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两个生产函数分别是:

X=L0.3K0.6, Y=L0.4K0.7

如果两种资源总量分别是100 和100,则有:

X=L0.3K0.6, Y=(100-L)0.4(100-K)0.7

当两种资源及产品都是可以连续分割、任意配比时,根据运筹学原理:在给定资源约束下,固定一种产品的产量,使另一种产品产量最大化,或使得两种产品的产量加权和最大化,所得解都是非劣解,或叫有效解。从经济意义上讲,所谓非劣解就是:无法改变投入分配组合使得至少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而其它产品产量不减少的解。这样的解在现代经济学中又称为帕累托(Pareto)最优解或有效解。在上述例子中,如果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X,最优解是:X=63.1,Y=0;如果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Y,最优解是:X=0,Y=79.43;如果资源以一定权数(α,1-α)使得αX+(1-α)Y最大化,那么,随着α在0-1上变化,X的产量将在0与63.1、Y的产量将在0与79.43之间变化。这些产量组合,在给定资源量和生产函数(也就是生产技术)以及资源L和K可以连续变化和任意配比的情况下,达到最优产量时都没有资源剩余,。

以上两产品生产有效性的分析如果用一种工具——埃奇沃思盒表示,会更直观。

如图9-6,画一个矩形,以左下角的点表示用于生产X的资源变量的原点OX,以右上角的点表示用于生产Y的资源的变量的原点OY,横轴是L,纵轴是K。矩形的长等于资源L的总量,矩形的宽等于资源K的总量。矩形中的凸向OX的曲线表示X的等产量线,图上画了三条;矩形中的凸向OY的曲线表示Y的等产量线,图上也画了三条。显然,矩形中任意一点都表示资源在两种产品生产中的一个可行分配,并且两种产品必然各有一条等产量曲线

11

经过此点。图中有意使X和Y的三对等产量线分别相切于e、d、f三点。因为在资源变量连续及可以任意配比的情况下,在可行区域内充满了等产量线,所以,存在无数个这样的切点。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就是图中的经过e、d、f从OX到OY的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X和Y的生产契约线。可以看出,不在契约线上的点代表的投入分配组合不是生产有效的,因为沿着通过该点的一条等产量线移动,可以在不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下增加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比如图中的h点,经过它的等产量线分别是X2和Y1。沿着等产量线Y1移动到达f点,没有减少Y的生产,但是现在X的产量可以达到X3,大于X2;若沿着等产量线X2移动到达d点,没有减少X的生产,但是现在Y的产量可以达到Y2,大于Y1。位于契约线上的点都是生产有效的,即当经济生产处于这样的状态时,要想增加X的生产,就必须减少Y的生产,要想增加Y的生产,就必须减少X的生产。利用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的概念,可以把生产有效的条件表示为:MRTSX=MRTSY。

KX LY X2 h s d f OY Y2 g X3 KY e X1 Y3 OX LX Y1

在以上分析中可以得知,生产有效状态具有两个特性:没有资源剩余;在一种产品产量给定的情况下,另一种产品产量达到最大。但是,因为实际中有些资源的使用量是量子化的,即不能任意分割,有些生产技术中投入的组合不能是任意的(比如固定比例),所以,一般情况下经济总体生产有效①的定义是:

定义:设一个经济中,有m种资源,总量既定,要生产n种产品。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如果有某种产量组合(Y1,Y2,……,Ym),使得完成生产后剩余的资源不能再生产任何产品,且已经使用的资源在任何产品之间转换都不能在增加一些产品产量时不减少其它产品产量,那么,就说该产品组合是有效的,该经济达到了生产有效性,处于生产有效状态。在经济学上常称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

推论:当一个经济达到生产有效时,增加任何产品的产量都必须同时减少其他一些产品的生产才能实现。

对于上述有效性定义,应当注意: (1)在给定的资源和技术状态下,存在许多的有效产量组合,具体哪种组合能得到实现, ①

图9-6 生产的埃奇沃思盒 在一般书上,把下文定义的帕累托有效性称为帕累托效率,这不妥。效率是用平均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或投入产出比度量的,而这里的有效性仅指一种状态,是一种多目标概念,最多引申为没有浪费资源,而且是给定技术(包括管理技术)条件下。效率是强度名词,有效性是形容词性名词,类似重要性。这种有效性定义并不能用来定量评价经济效率的大小,比如不能在都具有有效性的不同经济社会之间进行比较。以这种有效性含义就不存在效率与公平的争论。英文中的efficiency既具有没有浪费存在的有效性含义,也有像物理学中功率和效率一类的含义,但他们是两个义项。

12

要与下面的消费有效性相匹配。

(2)这种有效性定义其实非常技术性,也非常平凡,不是评价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高水平指标。用一句通俗的、含义更丰富的话讲就是:具有生产有效性的经济达到了各尽所能,物尽其用!各尽所能表示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其生产能力,劳动者没有怠工,生产安排充分合理,任何过程用给定的资源都达到了最大产量;物尽其用表示没有真正的资源闲置,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都得以充分利用。 (3)生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分别考察,这里的有效性定义是从实物角度定义的。对于一个市场生产者,其价值效益容易度量,就是利润,而对一个国家来讲,总经济效益的度量虽然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来度量,但是,人们的争议很大,我国近两年正批判唯GDP论①。

(4)这个定义是静态的,而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企业的经济生产是连续的过程。资源在一个时期的剩余对未来是必要的储备或库存,所以,完备的经济有效性评价应该是动态的。

对于两种资源与两种产品的简单经济,生产契约线上的每个点对应于一个产品组合(X,Y),把这些组合点描绘到X-Y坐标系中形成一条曲线,如图9-7。这条曲线叫做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其特点一般是向坐标系的右上角凸出,与两个坐标轴各一个交点。生产可能性曲线内及上的点集组成该经济的生产可能集,不过,其内部的点代表的产量组合虽然能生产出来,但是,没有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即不是生产有效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称为该经济在该点的边际转换率(记作MRT),即

MRTXY?Y d dY

dX·H f 0 图9-5 生产可能性曲线 X

9.4.2 消费有效性

消费有效性也可称为分配有效性,即将既定的产品资源按照一定规则分配给社会的各个

成员消费的状态的有效性。消费的结果就是生活质量。

类似生产有效性的概念,对于消费有效性,相当于“投入”的是每个消费者获得的产品组合,相当于“产出”的是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如用效用代表生活质量,则效用函数就相当于生 ①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其概念定义一般在宏观经济学中讨论。

13

产函数。

假设一个经济,有甲乙两个消费者,消费X、Y两种产品。若社会上两种产品的总量已经给定,那么,关于消费有效性的概念也可以用一个埃奇沃思盒来分析,如图9-8。矩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可行的消费分配点。图中连接O甲到O乙经过d、e、f等切点的曲线就是消费契约线。消费有效配置组合都在消费契约线上,消费契约线上的点都是消费有效点。利用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可以把消费有效的条件表示为:MRS甲=MRS乙。

图9-8 消费的埃奇沃思盒 对于两个消费者与两种消费品的简单社会,消费契约线上的每个点对应于一个效用水平组合(U甲,U乙),把这些组合点描绘到U甲-U乙坐标系中形成一条曲线,如图9-9。这条曲

Y甲 d e X乙 U甲2 h s f O乙 U乙2 g U甲3 Y乙 U乙3 O甲 X甲 U甲1 U乙1 线叫做该社会的消费可能性曲线,其特点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类似,其内部的点(如H)代表的效用组合虽然可以通过分配实现,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全部消费资源,即不是消费有效的。曲线外部的效用组合相对于曲线的对应点虽然是帕累托改善,但是是消费资源无论怎样分配也不能达到的,即是不可行的。

Y d ·H f 0 图9-5 生产可能性曲线 X

对于一般情况,有下面的消费有效性定义。

定义:设一个经济中,有m 个消费者,n种产品。对于一个分配状态{(Xik, k=1, 2, …,n)i,i=1, 2, …,m},如果没有其它分配方式在不降低一些消费者的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就能提高另一些消费者的生活质量,那么,这个分配状态就是消费有效的,社会分配处于消费有效状态,也叫做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

推论:在多多益善的假定下,处于消费有效状态的经济,所有消费品都被分配净尽。(因

14

为任何剩余的商品分配给一个消费者,都不降低他人的生活质量,而提高了该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定义:如果一个消费状态变化使得某些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而其他人的生活质量至少不下降,那么,这个变化叫做帕累托改善或改进。

在一般西方经济学教程中,把这里的消费有效称为交换有效,其假定是所有产品都是私人所有,所有人通过交换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这要求一个市场经济环境,有一个合理的价格系统,否则,经济不会自动从如图9-5中的h点移动到d或f点。例如,从h移动到d,乙的效用增大,甲的效用不变,乙的X消费减少,Y消费增大;从h移动到分f,甲的效用增大,乙的效用不变,甲的X消费增大,Y消费减少。显然,在这里,从h到d,乙有交换的主动性:用自己的X去主动交换甲的Y,而从h到f,甲有主动性,是甲的希望。在均衡的价格系统下,预算线必然在d或f与两消费者的等效用线或无差异曲线相切,从而决定一个均衡点。但是,在纯交换经济中,这个价格系统如何形成,没有得到说明。当然,现实中并不存在纯交换经济①。 9.4.3 综合有效性

分别实现生产有效和消费有效的状态,并不一定是社会经济综合最优的状态。这首先是因为在经济资源给定的情况下,生产有效状态不唯一;在产品总量一定情况下,消费有效状态不唯一。通过转换生产有效点,有可能实现消费的帕累托改善。因此,要实现消费和生产一致的综合有效,应该建立二者之间的某种连接。

下面用最简单情况做一说明。

一个经济,有两个消费者,使用两种资源L和K,生产两种产品X和Y;效用函数分别为U1(X1,Y1)和U2(X2,Y2),生产函数分别为X=f1(LX, KX)和Y=f2(LY, KY)。对于既定的资源总量,如前可知,存在一个生产可能性曲线,记作:Y=T(X )。又设0≤ α ≤1。根据运筹学理论,求该经济满足生产有效条件的一些消费有效状态的模型如下:

max?U1(X1,Y1)?(1??)U2(X2,Y2)?X1?X2?X?s.t.?Y1?Y2?Y?Y?T(X)?求解以上规划问题,可得以下最优解条件:

TX?U1X1U1Y1?U2X2 U2Y2上式中,TX的绝对值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际转换率MRT,U1X1/U1Y1就是第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MRS1,U2X2/U2Y2就是第二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MRS2,所以,假设的经济综合有效的条件是:

MRS1?MRS2?MRT且MRTSX?MRTSY

对于一般综合有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个形式化定义。

定义:有一个经济,共有q个消费者,m种资源,且资源总量给定,并用来生产n种商 ①

现实中,被富人闲置的产品不会主动无偿转给穷人消费。虽然失去这些闲置产品不会降低富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白给穷人,会引起富人的不舒服,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所以,危机时,会出现向大海中倾倒牛奶的现象。富人社会常以高福利会使穷人懒惰为名反对提高福利水平的政府政策。

15

品。称一个可行消费状态s是综合有效的,当且仅当不存在任何资源的生产配置变化和产品分配的变化使一些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而同时不降低其他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上述对于简单经济成立的有效性条件,在理论上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对给定资源总量,生产有效的一般条件是:MRTSi=MRTSj;消费有效的一般条件是:MRSr?MRSt;综合有效的一般条件是:MRSr?MRSt?MRTij,且MRTSi=MRTSj,i,j=1, 2, …, n,r,t=1, 2, …, q。

9.4.4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在帕累托最优性标准下,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论证了自由竞争私有制经济的有效性,提出了两个互逆定理,分别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①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如果(x, y, p)是经济E的一个均衡状态,那么,x是帕累托消费有效的,y是帕累托生产有效的,(x, y)是帕累托综合有效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假定(x*,y*)对经济E是帕累托有效的,且每个消费者对各种商品持有严格正的数量,其偏好满足凸性、连续性和严格单调性;任意生产者j的生产集Yj是凸集,那么存在一个价格向量p≥0满足:

(1)如果xi?ixi,那么pxi?pxi,,i=1,…,q; (2)如果yj?Yj,那么pyj?pyj,j=1,…,n。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说明,一个瓦尔拉斯均衡状态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说明,如果一个经济的消费分配及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找到一个价格体系,使得经济E达到均衡。不过,可以看出,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并不是真互逆命题,第二定理附加了更多的条件。这里再强调一次:帕累托有效并不等于整体或社会最优。这两个定理虽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和第二基本定理,但其实和大多数福利经济学问题关系很小。

''*ijijijij'**'9.5 福利问题概述

“福利”是一个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非常广泛的词语。如人们交流谈话中经常相互询问各自单位的福利情况,在我国的五年规划纲要中不仅多处使用“福利”一词,而且有多章阐述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事项②,多种福利机构(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特色。国家民政部设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其职责是:“拟订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标准;拟订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政策;拟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和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办法;管理本级彩票公益金;拟订社会福利企业扶持政策;组织拟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政策;组织和指导社会捐助工作。”提高和保障公民的福利水平是国家的一项基本使命。 9.5.1 福利概念

综合“福利”一词使用的各种语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不同范畴给福利下定义③。 ①②

哈尔·瓦里安.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366-370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1-08/16/content_1665636.htm ③

“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难以精确下定义,或者说不可能给出定义(例如贫穷和不平等);还有一些概念(如效用、政府部门的规模)虽然可以从分析的角度给出确切的定义,但是却面临着很大的或者说难以克服的度的问题。而国家福利就属于那些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之一。”(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主编. 福

16

广义福利:一定时间内,人类个体或群体①获得的一切于其生活有益的事物(货币或产品、资源)就是其获得的福利。

狭义福利:一定时间内,人类个体或群体获得的除了按劳取酬收入以外的于其生活有益的事物(货币或产品、资源)就是其获得的福利。

特义福利:一定时间内,人类社会中的特定个体或群体获得的除了按劳取酬收入以外的于其生活有益的事物(货币或产品、资源)就是其获得的福利。这里的特定个体或群体一般是指社会中的弱势者,首先是无依靠老人、残疾者、贫弱者、未成年人,其次一般也包括妇女,另外还包括因各种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如失业者、受灾者、遭受意外伤害者、低收入者。在许多国家,特定个人还包括为社会或国家做出某种突出贡献者,如国家英雄、见义勇为者、模范人物,还有军人及其家属。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针对特义福利设置,而社会保障则是指涵盖特义福利的狭义福利。经济学中研究的社会福利函数中的“福利”则是指广义福利(参见下一节)。定义中的群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中的部分人群,也可以涵盖全体社会成员,如有时表现为可以为全体成员受益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与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等的涵盖范围。

每一福利事项都包含两个主体:受益者和提供者。在上面的定义中只指出了受益者。现实中福利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企业、基金会,还可以是一些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

政府提供的福利上面已经介绍。企业或单位提供的福利就是人们口中常说或比较的单位福利。单位福利包括提供的免费食宿、节日聚会活动和节日补贴、文化活动及其纪念品、鼓励待遇或奖品(如一些轿车生产单位向本单位员工优惠价提供其产品。)②

基金会是一种向社会成员提供特定福利的机构组织,按照发起人和主办者的公私属性分为民间基金会和公共基金会③。提供社会福利的民间基金会的发起人为民间人士,又有两类。一类是由普通人出于人类之普通爱心捐赠所建立的扶贫、帮困、助学、救灾等基金;另一类是由富有者使用自己的家庭或个人财富设立的基金,可以称为私人基金。第一类的资金来源一般面向大众,也接受富有者的捐赠,其一般不图名利,大多数人捐赠之后也就悄无声息了,受助人有时都不知道谁帮助了自己,如红十字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第二类基金所做就是通常所说的慈善行为,如著名的盖茨基金会、中国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第二家王振滔慈善基金会。以政府等公共机构为发起人设立的福利基金称为公共基金,其组织形式如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等。公共基金的主办者是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 9.5.2福利的经济学意义

福利的经济学意义是关于福利反映的生产关系、福利供给变动对生产和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影响的理论认识,以及反过来,生产和消费或供给与需求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的理论认识。要准确讨论福利的经济学意义必须考虑福利的三个层次的定义。

利经济学前沿问题.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不过,本作者认为:在科学学术研讨中,除了一些得到公认的元概念外,不对概念给出确切的定义是一个缺陷,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学术争论,因为争论的双方说的可能不是一个东西。 ①

这里强调了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但现实中对非人类生物如动物,国家或私人也会提供某些利益,似乎福利惠及到了人类以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只是由于有人类才有这种福利,福利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收益者常是全体社会。当然,对于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们可以认为自己的本心就是为了动物。 ②

人们从单位或因单位的特性获得的灰色收入或待遇是不是也算福利值得讨论。众所周知,一些政府部门职工可以分得社会上贡献的丰厚物资,有人说其家的日用开支基本不用花钱。高管或高官们获得的灰色收入更大。因为这些也是其正常劳动报酬之外的,所以,似乎也应算福利。但是,福利是否应该有正义属性性呢?2013年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启动的改造社会风气的行动对这些灰色收入造成了沉重打击。 ③

在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基金会分为两类:可以向公众开展募捐的是公募基金会,否则是非公募基金会。民间基金会和公共基金会都同时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下面可以有不同的基金项目,有些项目是私人基金,有些是公众基金。关于各个基金会的性质可以到其网站上查阅。

17

广义的福利包含两个部分:劳动报酬部分和非劳动报酬部分。这两个部分受到劳动工资率、经济总量变动及结构变动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各种影响工资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的政策或其它因素都会影响到广义福利。对这样的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一般均衡理论的领域,如在福利经济学中被广泛研究的关税政策效果分析。

因为狭义福利和特义福利的惠及对象和来源多种多样,影响范围从普及全民到几个人的小机构成员,所以,其经济性分析有的用局部均衡就可以,有的则要应用一定范围的一般均衡模式或模型分析。如高通货膨胀时期的价格补贴、农产品补贴、我国改革开放前期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曾长期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失业救济金等都需要使用一般均衡模型,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补贴可以使用有限范围均衡模型,单位机构内部的职工福利则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可以。当然,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有些问题既可以选择一般均衡模型,也可以选择局部均衡模型。在研究目标是受惠者一般个体的福利变动时用局部均衡就可以,而研究在经济系统中产生的连锁反应时就要用一般均衡模型。

一项政策的福利效应包括该政策引起的各类居民的收入及支出变化、引起的经济生产总值及各个产业部门总产值的变化、引起的公共财务的收支变化、引起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等等。除了公共政策分析外,其它任何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社会与经济事件都可以做福利经济学分析。下小节以中国养老问题为例,做简单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其中没有使用定量模型。 9.5.3 例子:中国养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民间、网络、学者、政府、企业、人大代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恐怕没有什么其它社会问题可以相比。养老问题一是涉及到养老的方式,二是涉及到养老水平。养老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分,又有多种类型。从养老地点看有家庭养老和社会设施养老(敬老院、福利院),从资金来源方式分有私有养老金(包括离退休金、亲属给予、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等)和公共财政资金(一般补贴、农村五保户保障)①。养老水平包括养老金支付水平和最低社会保障水平。在离退休问题上,又有退休年龄问题等。可以看出,如果从完全实际的微观层次研究养老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结构。

下面仅从养老水平和比较宏观的角度②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原则分析。

以单个人看,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就业前阶段(主要属于未成年期)、工作阶段和养老阶段。虽然有人老年期一直在工作,但为简化起见,这里理论上假设在养老阶段完全不劳动而消费以前的储蓄。这样,从可持续角度看,工作阶段的生产成果必须满足一生的消费需求。设就业前阶段为18年(高中毕业),工作阶段到60岁为42年;根据我国目前预期寿命75岁计算,养老阶段为15年。因此,一生工作42年的生产成果要满足75年的消费需求,工作负担比为1.79。如果预期寿命达到80岁和90岁,还坚持60岁退休,则工作负担比将分别达到1.90和2.14。因为同时存在高中以前就业、本科与研究生后就业、60岁前退休、60岁后退休和退休后继续工作等正负情况,可以认为1.79的工作负担比是接近实际的。这一点为总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比所印证。2012年全国总人口13.54亿,就业人口7.67亿,平均就业负担比是1.77。

在一个国家不发生大面积饥荒死亡或过低平均预期寿命并正常运行时,从理论上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已达到了自给,即平均来说,个人的工作期生产成果可以保证其非生产期生活消费。从社会层次上,劳动人口的生产成果可以保持全国所有人口的生活消费需求,并同时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

一般补贴如乘车优惠,农村五保是指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农村无生活来源依靠居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②

关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虽然从学科归属上一般划到微观经济学并常与一般均衡理论连在一起,但应用研究经常使用宏观经济学方法和宏观变量。

18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可以维持平均超过温饱甚至达到小康富裕水平,而出现大面积贫困人口的现象时,其唯一的解释就是社会分配严重失衡。

一个国家的分配结构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结构观察,即居民消费、公共消费、积累和对外净输出的比例结构,第二层次是国民总收入的人口分配结构。从第一个层次来说,当公共消费、积累和对外净输出比例较大时,居民消费的比例就较小。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主要是积累比例较高,九十年代是积累比例过高,同时贫富分化开始加剧,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在积累继续增大的情况下,对外净输出和公共消费同时大规模增长,同时贫富分化继续加深,因此造成了较多的贫困人口。第二个十年开始,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净出口逐渐受到抑制,积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也受到强大压力,公共消费的内部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但总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因而居民消费占比出现增长的迹象。2013年始,新的趋势已正在出现。

在国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养老水平的变化主要受养老制度的影响,其决定退休前后的生活水平。

关于合理养老水平的确定,首先要回答几个价值观问题:

(1)农村高龄人口是否应该获得国家退休金?获得多高水平合理? (2)退休人员的收入相对于其工作期的最后工资水平,多高为合适?

(3)当社会工资水平差异较大时,是否应该或需要对退休收入水平进行一定平衡? 一般把福利经济学归为规范经济学,但如以上的价值观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当这些政治问题解决以后,经济学要回答的是,在一定的政策下,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的经济福利会达到一个什么状态、什么结构及水平。所以,对经济学来说,还是实证问题。

在经济系统中经常会出现正反馈或叫马太效应,此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规律①。比如,工作期的高收入者一般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其储蓄积累也多,但其退休金也更高,退休后获得社会的其他免费福利也更多。而一般体力劳动者,工作期工资水平低,退休时的退休金更低,要参加社会活动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当了解这一点后,国家是否应给予普通工人退休者百分之百的退休金水平呢?给予农民充分的养老补贴呢?农业和农民长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剩余贡献者。农民工的工资不仅低,而且大量拖欠,这实际都是农民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这些年在我国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中,有的家庭依靠拆迁补偿金一夜暴富,获得了无需继续劳作的收入保障,这些人是否要继续享受国家的养老补贴呢?

在一个社会中,蛋糕的大小总是一,一部分人的份额大了,其它人的必然就要减小,怎样才算公平公正呢?这些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9.6 西方福利经济学简述

西方福利经济学据说源自庇古的《福利经济学》(1920年),而庇古也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自庇古以来,人们把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和非福利主义或超福利主义福利经济学。下面对这些内容做简要介绍。

9.6.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是上个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马歇尔是其老师,凯恩斯是其学生,于1920年发表《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人类的福利包含广泛的内容,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同等重要,且相互影响。但是,庇古把自己的研究对象限制在能够直接或间接与货币这一测量尺度有关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即经济福利,研究目的则是为了研究在实际现代社会中,对经济 ①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9

福利发生影响的某些重要原因。庇古认为,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概念是对等的,对它们之中任何一个概念的内容的叙述,也就是对另一个概念的内容的相应的叙述。

一般认为庇古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二:(1)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认为每个人都追求最大福利,个人福利是个人满足的总和,而社会福利则是个人福利的总和;②基数边际效用价值论,假定商品对人的效用能够进行度量,并在人与人之间比较。但是,庇古在其书中并未提到边沁,而且非常清楚地指出,效用一般是不可度量的,所以,他的研究以考察经济福利如何变动为目标①。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论点:(1)资源最优配置论,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一个行业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时,国家可以通过补助金政策扩大这个行业的生产,反之,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缩小这个行业的生产。(2)收入最优分配,其标准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当这一目标得到实现时,社会经济福利即达到最大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则,认为收入分配愈平均,则货币的边际效用愈大,所以主张通过累进税政策实现收入分配的平均化。(3)外部性理论。庇古发挥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理论,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内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等概念。

9.6.2 新福利经济学

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L.C.Robbins)1932年发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批评了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严重质疑不同人间福利大小比较的可检验性。1939年卡尔多(N. Kaldor)发表《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将帕累托的序数效用价值论引入福利经济学,并把帕累托提出的社会经济最大化的新标准——帕累托最优准则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出发点。随后,卡尔多、希克斯、伯格森和萨缪尔森等对帕累托最优准则作了多方面的修正和发展,提出了补偿原则论和社会福利函数论,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1.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理

在一个已经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系统中,某些政策的市场结果要增加一些成员的福利或收益,就必须同时减少其他一些成员的福利或收益。这种再分配变动可能引起社会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个结果可以被改善。

卡尔多1939年研究英国的谷物法时提出:在一种政策下,如果获益人得到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那么,通过社会再分配令受益人从其增加的收益中捐赠出一部分给受损者,使受损者的损失至少为0或有一定增大,那么,这种政策就可以被改进,改进后社会的总福利得到改善。希克斯稍后对这种补偿原理做了一些修订。根据这种补偿原理,补偿后的状态对于补偿前的状态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这种改进在纯交换经济下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这种原理也是有缺陷的,因而受到批评。比如,如果一项政策使得最富的10%人口多得100亿元,而用其中的100万元“贿赂”最穷的45%的人使他们同意该政策。假设中间45%人的收入几乎没有变化或略微增大,那么,这项政策就可能通过,因为这是一种卡尔多改进。但是,很显然,这种政策将加剧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两极分化。

2.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

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改进的第二种做法是采用社会福利函数。在本质上,这种理论与旧福利经济学是一种的,即都认为社会总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函数,只是旧福利经济学简单认为是个体福利的和,而福利函数论认为是一种一般的函数关系,并且不要求个体福利是基数效用度量的,可以当做是序数的某种水平表示。柏格森和萨缪尔森分别于1938年和1947 ①

“经济福利不能作为总福利的晴雨表或指数。但对我们的目的来说,这没有什么重要性。我们所要研究的,并不是福利有多大,或曾经有多大,而是其大小由于某些原因的加入如何受到影响,这些原因正是由于政治家的力量和私人的力量引发的。”庇古. 福利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第17页.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c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