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重点(终级无极版)

更新时间:2024-01-15 07: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功能)、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内容体系)?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创新体系相结合。

2、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展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的重要意义?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人类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整体论/还原论?

整体论主张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根据此一观点,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4、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① 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② 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

③ 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 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

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② 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

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5、什么是系统?系统包含哪几层含义,系统的本质特征? 系统 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含义: ①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② “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③ “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

① 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整体性是一切自

然系统的普遍属性,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② 开放性: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

信息交换。

③ 动态性: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④ 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6、【论述】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① 闭路循环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

的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循环。

1)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在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总有一部分会滞留在这一环节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几次甚至更多的过程才能完全被利用、转化。因此,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时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

2)主体性偏差及纠正:主体性偏差是指人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问题。一方面促进并控制着人类的活动与发展,另一方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流动、传递过程又受到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干预和改变。

② 反馈调控规律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反馈调控的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

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③ 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

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

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1)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生态观,将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依据,只承认人的主体地位。

核心观点: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尺度必须始终掌握在人手中;②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人是目的;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人的生存于发展,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强人类中心主义: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完全依据感性意愿满足自身需要;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是由人主观定义——对人有无价值。 弱人类中心主义:应对人的需要作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调节感性意愿,有选择地满足自身需要,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

(2)非人类中心主义:以环境为中心;大自然拥有独立于人类利益的内在价值;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权利。 动物解放论:动物也有感受痛苦、愉快的能力,具有从人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

澳大利亚伦理学家辛格动物权利论:人获得道德尊重在于人是生命的主体,人成为生命主体的各种特征动物也具有,动物也是生命的主体,也具有道德权利;

美国雷根生物中心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一员,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

生态中心主义:将伦理学的范围扩展到人与非人存在物之间的关系,突破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界限,人类中心主义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

8、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②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

④ 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⑤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9、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 答: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是“3R”。

(1) Reduce(减量) ① 减少废弃物的数量。②省料。③节能(生态哲学基础:异构同功原理)

(2) Reuse(重复利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多次使用。(生态哲学基础: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

(3) Recycle(循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生态哲学基础:生

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

10、科学发展模式

① 科学中心转移模式。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水平也很不相同。 ② 带头学科替换模式。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总有一门或一组学科作

为先导走在前面,这一门或者一组学科称为带头学科。

③ 归纳主义累积渐进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范围越广泛越深入,在

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其解释性也就越强,预见性也就越大。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过程是只是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的渐进的历史。

④ 波普证伪主义模式。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1963年提出。他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

过程,不依赖于在观察基础上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假说——否证——新问题”的四段认识模式发展的。其中,猜想与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表明: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⑤ 库恩历史主义模式。库恩主张应当尊重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他在《科

学革命的结构》中给出了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在这一模式中,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的发展。

11、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12、科学研究中机遇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

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3、理论与观察实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样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79)(重点)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5、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1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重点)

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的转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注意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其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7、科学的伦理规范有哪些?为何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1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 2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 3科学精神的四个原则; 4工程技术的四个原则; 5科学家的伦理规范 ;

6新兴科学科学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1)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承担。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社的同时,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等等,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宏观的考虑所做工作带来的利弊。

3)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为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科技工作者应该谨慎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

18、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可偏废

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

19、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特点)?

1).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 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 3).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20、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2)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3)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c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