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堆积地貌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05 22:0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

堆积地貌

一、选择题

涪江发源于岷山北坡,是嘉陵江的最大支流,该江穿越龙门山后,在山前形成冲积扇。下图为“涪江冲积扇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涪江受该地质地形影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下列关于断层F 与冲积扇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顺序正确的是( )

A .Q1—Q2—Q3—F

B .Q2—Q3—F —Q1

C .Q1—F —Q2—Q3

D .Q1—Q2—F —Q3

2.某同学根据河流沉积作用的变化规律,推断图中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合理的是( )

A .Q1>Q2>Q3

B .Q3>Q2>Q1

C .Q1=Q2>Q3

D .Q2>Q3>Q1

3.相对于冲积扇Q1,图中冲积扇Q2更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

A.地震 B.滑坡

C.洪涝 D.旱灾

答案:1.D 2.A 3.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最初,涪江从高山出山口流出后,形成山前冲积扇Q1;然后北部断层活动,使得北部高山进一步抬升,南部地势下降,河流往西南部迁移改道,台地的发育,台地上形成新的山峰,南部区域发生了进一步下沉,形成新的冲积扇Q2,因断层F南部有山峰形成,且切断了冲积扇Q2(图中信息:Q1、Q2冲积扇均被断层F切断,但Q1在断层F以南的已发生变化,Q2仍完好),故判断形成时间Q1>Q2>F;Q2形成后,断层F使得南部抬升,河流从F断层起对冲积扇Q2南部由沉积改为侵蚀,经过隆起的山峰后,出山口后,形成新的冲积扇Q3。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Q1形成时期为涪江发育的早期,为河流从高山进入丘陵时形成的冲积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带来的沉积物较大;Q2为北部断层活动发生后,南部地势进一步下降,此时进入涪江发育中期,受溯源侵蚀、河流的下切和侧蚀后,上游河道变宽,较大的颗粒物就在涪江更上游沉积,而Q2的地势相对平缓(图中Q2的河流段有沙洲形成,说明流速缓慢,沉积作用明显),故Q2的沉积物颗粒比Q1小;Q3为河流经过Q2冲积扇后形成的冲积扇,Q2位于山间盆地且面积较大,带到下游的沉积物颗粒会更小,故Q3颗粒物更小。第3题,读图可知,Q1距河流较远,Q2位于河流沿岸,受河水上涨的影响,Q2更易遭受洪涝灾害,C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典型地貌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0.1米,虚线表示1991年情况,实线表示1992年情况。据此完成4~6题。

2

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东南地区

5.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6.1992年,该地貌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B 5.C 6.A

解析:第4题,对比图中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的分布图,该地貌位置有明显的移动,结合其相对高度,可以判断应为移动沙丘,该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故选B。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为移动沙丘,对比图中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的分布图,该地貌类型从东北向西南移动,由此可以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故选C。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为移动沙丘,根据移动沙丘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的特点,并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判断,①处等高线较为密集,位于该沙丘的背风坡。属于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因此A 正确。

读地中海沿岸某河流中游河谷剖面图,完成7~8题。

3

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貌类型为(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侵蚀地貌

C.河流堆积地貌

D.冲积平原

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读图,根据图例信息“河流沉积物”可知,四地的地貌类型为河流堆积地貌,A、B两项错误,C项正确;结合图中“谷底”“谷坡”等信息可知,图示四地地貌不属于冲积平原,D项错误。

第8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丁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危害,D项正确;甲地地域面积小,A项错误;乙、丙两地在洪水位时被淹没,B、C两项错误。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

个平坦面T

0、T

1

、T

2

、T

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T

>T

2

>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据此完成9~11题。

4

9.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

0 B.T

1

C.T

2

D.T

3

10.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

3形成时期 B.T

2

形成时期

C.T

1形成时期 D.T

形成时期

1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答案:9.A 10.A 11.D

解析:第9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

0、T

1

、T

2

、T

3

四个平坦面,平坦面

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因此砾石还会继

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

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

1

、T

2

、T

3

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

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第10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T

>T

2

>T

1

,说明T

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11题,由

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下切侵蚀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

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

5

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选D。

金字塔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下图为“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沙丘形成模式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4题。

12.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沙源更丰富 B.风力更强

C.体积更大D.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

13.模式图中,显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14.实际观测中,发现敦煌鸣沙山地区偏南风具有频率高且多出现在夜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 )

A.夜晚受来自祁连山的山风的影响

B.夜晚东南季风更为强盛

6

C.夜晚亚洲高压势力更强,风力强盛

D.受海陆风影响,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答案:12.D 13.B 14.A

解析:第12题,材料指出“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可知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的影响,故选D。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他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多棱面的星状沙丘③,选B。第14题,祁连山位于鸣沙山的南侧,受山谷风影响,鸣沙山地区夜晚盛行来自祁连山的山风,即偏南风,A正确;鸣沙山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小,B错误;亚洲高压盛行时间是在冬季,不是晚上,C错误;鸣沙山地区深居内陆,受海陆风影响小,故D错误。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完成15~16题。

15、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7

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

16、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 )

A.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B.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

C.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

D.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

答案:15.B 16.C

解析:第15题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故选B项。第16题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增大,多泥沙沉积,以堆积作用为主;温暖期,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减小,堆积少,以侵蚀作用为主,寒冷或干旱时期与温暖湿润时期交替,易形成气候阶地。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9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两岸都处于直立状态,水位虽然变化明显, 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就区域构造运动而言,地壳必须持续抬升,较大的落差保证了河流流速快,河流下切,河流不摆动,未形成河漫滩。在小尺度上,河岸必须是基岩,以保证直立河岸不坍塌,岩性单一(或岩性相近),抗侵蚀能力一致,不会因较软岩层的凹陷导致水位至凹陷部位时河面变宽。第(2)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4至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地区地处内陆,降水较少。以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升高,融雪量增加,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另一方面,高山融水径流与暴雨径流不同,含沙量较低,加之随着流量增长,河流的流速加快,侵蚀力强,河水侵蚀河床。第(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8月的流量小,河床处于淤积状态。由于冰雪融化殆尽,7 月后该河段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导致河流流量和含沙量变化大,暴雨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和沟谷流水侵蚀强,形成含沙量高的洪水,洪水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河床抬高。洪水消退后,水位低。

18、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黄淮海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____。

(2)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1)流水堆积

(2)河流挟带泥沙流出山口,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河水搬运能力下降,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3)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10

解析:第(1)题,黄淮海平原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堆积作用。第(2)题,冲积扇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形对流速、挟带泥沙能力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由图二可以得到答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地处半干旱地区的高纬度地带,面积季节变化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湖泊东部有大面积的沙丘。下图为呼伦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说明呼伦湖面积季节变化非常大的自然原因。

(2)解释呼伦湖湖滨沙丘的形成过程。

(3)判断分析湖滨沙丘东、西两侧形态特征差异。

(4)简述为限制呼伦湖湖滨沙丘扩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呼伦湖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入湖水量大,湖泊面积增大;冬季,降水较少,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故湖泊面积季节变化非常大。

(2)呼伦湖面积变化大,丰水期河流携带泥沙在呼伦湖区堆积;湖水水位下降时,部分湖床露出水面,泥沙受盛行风的搬运,在湖泊东部湖滨地带堆积形成沙丘地貌。

11

(3)呼伦湖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的高纬度地带,受冬季风影响大;沙丘东(南)侧为冬季风的背风坡,西(北)侧为冬季风迎风坡。故东侧坡度陡,西侧坡度缓。

(4)上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入湖泥沙量;沙丘附近禁垦限牧,恢复自然植被;跨流域调水,扩大湖泊面积,减少沙丘泥沙来源;在沙丘与湖泊之间种植人工林,削弱风力沉积作用,遏制沙丘扩展。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c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