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更新时间:2023-09-13 20:24: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以“引”为例:

本义 意 义 拉开弓 牵、拉 拉长 抽、拔出 伸着 拿 引申义 带领 承担 举荐、提拔 延请 援引 引导 掉转 例 句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吭高歌(成语)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cónɡ),如“从弟”。

虽然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微积累]

类义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即时小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A.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B.?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C.?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

??D.?

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解析:选C。C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B.①进止皆有表识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C.①每所止舍 .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①光武以此多之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赞扬”。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伐:自夸 伐:讨伐,征伐 识:赏识 识:认识 舍:宿营 舍:舍弃 多:赏赐 多:大多

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解析:选A。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

变化情况 示 例 色(古:脸色;今:颜色) 范围 词义扩大 义项 增多 范围 词义 缩小 缩小 义项 减少 扩大 皮(古:兽皮;今:皮肤)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子(古:孩子总称;今:儿子)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涕(古:眼泪;今:鼻涕) 词义转移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狱(古:案件;今:监狱)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感情色 彩变化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 锻炼(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 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中的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即时小练]

3.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A.不能复分别 ..C.对面取人物 ..

B.乃厌倦不堪 ..D.对面取人物 ..

解析:选B。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离别”的意

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的意思。

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见我没有?”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得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

(三)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下:

解 说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通假字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古今字 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即时小练]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沈周)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

举 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鸿门宴》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曹刿论战》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异体字 中学教材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注意点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解析:选B。A.联系下文沈周不离开母亲、赡养母亲的决心可知,“父没”指父亲去世,所以,此处“没”是通假用法,通“殁”。B.“卒供役而还”,是沈周被征劳役的结果,“卒”是“最后”“终了”的意思,没有通假用法。C、D两项均选自《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设法躲开;“辩”通“辨”,分别,辨别。

(沈周)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

有个郡守想征召画工在屋墙上作壁画。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于是沈周被征召去画壁画。有人劝他去拜见权贵通过游说来免去劳役,沈周说:“去做役工是百姓的义务,去拜见权贵游说不就变成了耻辱吗!”最后做完役工才回去。

(四)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有两种类型: 类 型 语义相对的 偏义复词 语义相近的 偏义复词 例 句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偏义复词,“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

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即时小练]

5.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 答案:(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二、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包括翻译)的考查。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7·高考山东卷)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正误:错误。

奇:稀奇

推断过程: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把“稀奇”代入句中,译为“堂舅尚书王筠稀奇他有高雅的情趣”不通,“稀奇”应该是个动词,这里应该是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对??感到惊奇”的意思。

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对他有高雅的情趣感到惊奇,对亲属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他写的‘风定花犹落’一句,竟能和谢惠连的诗句相媲美了。”

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推断词义最主要的方法。 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实词释义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一般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其实“代入推断法”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7·高考浙江卷)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真可惜也 ..正误:错误。

可惜:令人惋惜

推断过程:运用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语境,作者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时机,所以认为“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啊”。因此,“可惜”的意思不是“令人惋惜”,而应该是“值得珍惜”。

(我)去年告假,从长江、汉水一带回京城,才得知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是勇于做正义的事情,从前我寄希望于您的心,果然没有错,(我)私下里自己欣喜庆贺,您果然不辜负上天交给您的(才能)和我对您的希望,这两者是我替你高兴并自己庆贺的缘由,十分庆幸啊,十分庆幸啊。我不值一提,即使愿意学习,也没有什么增益长进,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啊。

3.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1)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

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您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吕氏春秋·慎行》)

答案:诛:讨伐。

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

崔杼和庆封合谋杀死了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君,由崔杼给他做相。庆封又想杀掉崔杼,自己代他为相??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乘机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起兵讨伐庆封。庆封率领自己的家丁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到鲁国。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以下三种: 1.课本联想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c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