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3(全国)

更新时间:2023-09-24 02:14: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届人教版 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

如雪。春正好,见龙孙

[注]

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

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①这三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②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感叹。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词人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象征意义。词句描写了词人登高楼眺望所见之景:因为春山重叠,遮蔽了目光,加上烟波浩渺,看不到家。联系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可以明白“家”不仅指词人实实在在的家,也指国家。由此可以得出词句的象征意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把握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词句表现了对春归的怨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词人的“愁”除了春怨、思乡之外,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

1

[注]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 黄庭坚:他曾参加编写《神宗实录》,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文字,讥笑神宗的治河措施。后来又因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被诬告为“幸灾谤国”。因此,他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什么典故?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国度的追求。

(2)这两句不仅描写词人酒醉后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而且还表现了词人独处无友、唯月相随的孤寂心境以及回归现实的苦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理解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解答第(1)题时,由“武陵溪”“桃花无数”不难看出词人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词人将景色描写得如此美好,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之情不难看出。但词人终归是要回到现实的,现实中他多次被贬,这种孤单、苦闷又难以排遣。故词尾的两句即通过写自己“醉舞下山”,而“明月逐人”的情景,表达这种孤单苦闷之情。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 ①玉勒:美玉镶的带嚼子的马笼头。雕鞍:雕绘花饰的马鞍。玉勒雕鞍,代指华贵的车马。游冶:指流连妓馆,狎艳游乐。②章台路:原指汉代长安城西南街,代称游冶之地。

(1)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连用三个“深”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用三个“深”字,极写庭院外面浓阴繁茂、绿叶纷披,院内楼房高大、门户重重的景象,把这个深宅大院的幽邃而又神秘的气氛渲染得特别浓重。

(2)开篇写“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表现女主人公独处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身心的压抑与禁锢。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昭示了“天地终无情”的冷酷现实,从而真切地表现了少妇难以明言的无奈和内心的隐痛。

2

诗歌鉴赏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饱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杏儿 赵秉文

[注]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注] 赵秉文:金代学者、书法家。

(1)作者为什么发出“劝君莫惜花前醉”的感叹?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片“但教有酒身无事”中“但”字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雨中,花易凋零;花开花谢间,人已白头。作者劝人们不要吝惜花前醉,要欣赏美景,及时行乐。

(2)但:只要。只要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烦心,有花无花都是“乘兴追游”好时节,表现了作者积极享受生命美好时光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词风格清新,语句明白如话,本色天然。首句“风雨替花愁”表达出作者对花的关切之情。接着写肆虐的狂风暴雨过后,遍地残红,花期也过去了。人也就在这花飞花谢、春去春来中白了少年头。所以,时光如流水,莫负春光,这是作者“劝君莫惜花前醉”的缘故。词写至此,不由使人生出几许怅惘悲伤之感。然而作者笔调一转,“乘兴两三瓯”,意境立刻由沉闷、苦恼转向了欢快。“莫惜”深化为“乘兴”,揭示人们要积极开创美好的生活,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要尽情享受。大自然是这样的美妙,人们要“拣溪山、好处追游”,得欢愉时且欢愉,莫要自寻烦恼。末尾四句劝说人们只要胸襟豁达,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缠身,有花也罢,无花也罢,春天永远常在,春光永远无限!这是多么豁达的胸襟。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1)此曲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曲塑造了范蠡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他抛开吴越的政治斗争,泛舟五湖,尽享红蓼艳丽、沙鸥飞翔、明月当空的湖光美景,充满了对悠然垂钓、闲看流水的自在生活的憧憬。

(2)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怀的绵长不尽。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 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越国大夫。传说他曾经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后来毅然辞官,乘舟泛五湖而去。他在建立了卓著功勋后,急流勇退,远祸全身,因此,无数元代知识分子将其奉为心中的理想人物。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接着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进西施”起承接作用,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趁西风”两句进一步描写范蠡归隐五湖、悠然闲适的生活,突出了“归去”的主旨。结尾借用名句,翻出新意,表现隐者飘逸洒脱的情怀。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逍遥闲适的归隐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天仙子·春恨 [明]陈子龙

识。

北望音书迷故国。一江春水无消息。强将此恨问花枝。嫣红积,莺如织,我泪未弹花泪滴。

[注]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1)词法有点(点明情感内涵)有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点笔,隐隐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词上片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留连好景为谁愁 对国事忧虑

(2)在荒凉的古道上,棠梨在寒风中瑟缩。在清冷的春雨里,子规凄苦的啼声铺天盖地。词的起首二句,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深沉的家国之痛,为全词奠定了凄苦的情感基调。

诗歌鉴赏 词之起首二句,便为明室的衰亡刻画了一个萧瑟凄凉的环境。在荒凉的古道

4

[注]

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东风湿。留连好景为谁愁。归潮急,暮云碧。和雨和晴人不

上,棠梨在寒风中瑟缩。子规凄苦的啼声铺天盖地,到处可闻,路人当此,情何以堪!以下“留连好景为谁愁”,承上启下,带出“归潮急”三句。进一步用恶劣的天气比喻严峻的形势。整个上片着重写景,着意渲染,营造出一种凄苦而又严峻的意境,中间以“留连”一个反问句点醒,唤起读者的沉思,用心可谓良苦。下片着重抒情,在感情的流露中自然而然地带出景色。下片前两句,即写作者心中之境界。由于他是志士,时时翘首远望清兵铁蹄下的“故国”;可是“一江春水”浩渺无边,阻挡了他的视线,也隔断了北来的消息。于是他不得已而问花枝。可是花枝不语,只见落花阵阵,堆积满地,而黄莺也惊躁不安,在花枝间飞来飞去,像织布的梭子一样。这些景象,都是作者忧国忧时心灵的外化。此刻鸟为之惊飞,花为之滴泪,便突出了春恨,也就是家仇国恨之深之切。

7.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1)~(2)题。

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

解析 两诗表达的情感当为忧国伤时之情,“忧愤悔恨之情”说法不当。

诗歌鉴赏 这两首诗都是直抒胸臆的雄浑诗作。《漫感》前两句写当年到西北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心藏遗憾,而今东南沿海屡遭掳掠,幽恨满怀,写下许多诗作。后两句说带着一支箫、一把剑,仗义行走江湖,本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可如今十五年都已过去了,当初的狂名也全让“我”给辜负尽了。“一箫一剑平生意”形容少年豪侠、意兴风发的豪情。“负尽狂名十五年”形容早年颇具盛名,后来却平淡无奇。而《己亥杂诗》依然以箫、剑为意象,前两句说,少年时代击剑吹箫,一副英豪之气,如今剑气箫心全都消失了。后两句说,没有料想到归乡以后如此苍凉,无限哀愁聚集心头,难以排解。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c0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