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学案

更新时间:2023-11-15 21: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市岭南中学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准确记忆基础史实,配合危机的原因、表现理解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课前预习】

一、阅读第18课,找出并解释核心概念。 1. 2. 3. 4. 5. 6.

二、归纳基础知识填空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主要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特征 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生产力 第三产业的兴起 产业概念 结构 影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质 背景 时间 经理论 1.实行 化 济2.制定 ,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 状态。 政方式 3.扩大政府 、政府直接 以及利用 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策 产。 1. 二战后的20年: 生发展2. 20世纪70年代: 产阶段 3. 20世纪80年代: 关4. 20世纪90年代: 系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知识。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阶体。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下降,转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管级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理。这就是“经营者革命”. 关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作用:提高了企业的 水平,管理人员不断增加,系 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准确定位有权。 的社会阶层,指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作用:缓和了 ,可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以大量吸收 。 成为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三、预习中产生的疑问:

【课堂40分钟】

- 1 -

广州市岭南中学

一、课前预习展示与交流

二、探究学习

1.三次科技革命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的调整

三、学习反馈: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巩固基础】

1.二战结束后20年左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 主义。 2.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使“ 国家”发展起来,但其发展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 年代以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

4.二战后,由于 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 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5.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国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被称为“ ”,是一种以 经济为基础、以 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学以致用】

1.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

- 2 -

广州市岭南中学

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2.《国际金融报 2011·9》载:1933年美国生育率快速下降到2.17,年出生人口下降到230.7万……但1943年却达到310.4万、1957年430万。1976年生育率再次降低到1.74……1990年上升到2.08,年生人口上升到416万。这些变化反映出美国

A.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观念 B.经济体制与人口结构相互影响 C.社会保障制度正逐步健全 D.全球扩张战略不利于和平发展 3.有人认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以下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30年代——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B.50年代——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70年代——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D.90年代——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

4.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5.近日香港凤凰卫视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好处 C.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D.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6.二战后美国政府在处理“公平”和“效率”这一两难悖律时,大致出现了民主党政府更加注重“公平”、共和党政府更注重“效率”的情况。那么在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等共和党政府执政期间,最可能实施的是

A.赤字财政、扩大福利 B.通货膨胀、扩大投资 C.削减开支、平衡预算 D.货币紧缩、增加保障

7.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实证明,货币学派的这些主张适合于美国的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C.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8.《英国通史》写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下列不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背景的是 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 C.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知识经济的兴起

【选择题训练】 1.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共同之处是

- 3 -

广州市岭南中学

A.奉行凯恩斯主义 B.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新经济

2.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计划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这反映出 A.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 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 C.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D.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

A.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 B.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 C.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 D.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 4.“福利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福利政策,它把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成全体人民的权利,把消极的援助变成积极的预防。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

A.解决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B.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C.保证了国民的体面生活 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5.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示意图,它反映了英国 A.企业国有化的成效显著 B.国有化政策侵害国家利益

C.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D.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健全

6.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显著下降、通货形胀加剧等长期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滞胀”持续时间长达10年,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盛行于80年代,它强调 A.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过多干预经济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政府预算赤字 C.供给应适应需求,重点是扩大需求 D.减少税收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 7.二战后,“英国病”日益成为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恶疾。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使英国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下列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负担 C.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滞胀” D.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投资 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是在美国制定了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政策后提出 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9.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0.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 4 -

广州市岭南中学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11.1991—2001年间,美国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内生超平衡预算:即增加生产性支出,通过提升社会有效供给能力来重建财政平衡。这一政策

A.是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延续 B.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新发展 C.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增长 D.导致了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 12.右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主观题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bi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