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语言精析3600字符(1)

更新时间:2023-12-09 20: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桥边的老人》语言精析

摘要:《桥边的老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一九三六年七月西班牙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弗朗哥叛军之间的内战为背景,讲述了奉命勘察敌情的我与一位坐在桥边的老人之间的对话,简短的语言背后却充分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作者自身对生命的尊重。全文仅用了一千二百六十五个字却走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语言朴素却将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让原本平凡的生活变得凄苦与无奈。 关键词:构思分析;人物形象;语言鉴赏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捍卫民主、坚守正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正义的捍卫者海明威还在炮火中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第五纵队”等作品,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曾多次深入前线,所以他能深刻的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反法西斯的道路上他用平凡的生活作为背景讲述了战争让这些简单的生命所经历的灾难。 一、小说构思分析

《桥边的老人》以其精巧的构思、典型的选材、以及短小的篇幅而受到读者的赞赏,小说开篇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以简单对话的形式细致的刻画出了老人内心深处的痛苦,而结尾之处对背景的再次点名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战火纷飞流离失所,而小说在构思上却没有用这样直观的语言来揭露战争的残忍和罪恶,这也是他的巧妙和独特之处。就是在这样一个平静的环境下,就是在这样一座桥边,通过“我”和老人之间那样平静的对话侧面表达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战争的残忍就像一道血淋淋的伤口出现在眼前一样,使读者充分的融入小说的感情氛围之中。当其他人都在拼命逃命的时候,老人却停在了桥边,当人群渐行渐远愈发稀少的时候,老人的内心却异常的平静,而小说也进入了高潮。战争马上就要追过来了,我用简答的回答克制内心的恐惧,而老人却似乎并没有看到眼前的危险,他还在担心他的动物们,猫不需要担心,可是鸽子和羊怎们办,鸽子或许可以飞走,可是样怎么办。这时读者的心里也开始紧张,老人怕是有危险了。是啊,原本就只是照看动物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动物们该怎么办。 《桥边的老人》由简单的画面以及对话将战火的残忍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另一方面却也将人性的善良对待和平平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尊重完美的刻画出来。 二、人物形象精解

首先从开篇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老人的“钢丝边眼睛”以及人群的动作、拼命逃跑的车辆以及“尘土”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来临时的那种慌乱,其中车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富贵与贫穷之间的差距,在效果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作用,慌乱中也反映了现实也有一点点对现实的讽刺意味[1]。与后文中老人站起来又坐了回去时“摇了几步”“向后一仰”以及最终的“坐了下去”之间相呼应,现实就是如此,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或是这就是一个老人对生活绝望的状态。老人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可偏偏年迈的他要承受这一切,老人在重复的表达自己只是一个饲养员,就只是一个饲养员而已,他不想在拼命的跑了,他在为他的动物担心,他的内心没有因为即将来临的战争而变得慌乱,他平静的让人担心也让人着急[2]。老人的平静与所有的慌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也包括稳重的“我”,我虽然在尽量保持平静的和老人对话,但是言语中还是透露着恐惧与不安。在文中老人是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在他这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身上有着耀眼的光芒,与文中战争的残酷、血腥以及对生命的践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一点也强烈表达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内心深处对爱与人性的呼唤,以及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控诉。文中的“我”作为老人内心世界的参与者以及旁观者,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但是在和老人的一些对话中却也能从侧面烘托出我的对老人的关心。 三、视角分析

整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故事的叙述以及表达,在读者进行阅读的时候回将文中的“我”与读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瞬间将自己代入那个场景,不仅亲切真实还能将读者代入到那种慌乱逃生的氛围之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描述,不仅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旁白,使故时更加流畅自然,而且还可以将人物刻画的更生动形象。例如在文章中通过我与老人的一些简短对话,透露了老人的平静的生活以及心中的牵挂,他在牵挂他的动物们,或许猫可以照顾自己,可是其他的该如何呢[3]。此处让人莫名的伤感,老人的善良与伤心使老人的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加牵动着读者的心,“战争原来如此残忍,老人只是想照顾好他的动物,过好他平凡的生活而已,为什么善良的他要承受这样的苦难”或许我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四、对话分析

整篇小说对话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对话的设计上却具有很强的张力。通读整篇小说,场景和动作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情节也极为简单。但是无论那一方面都有极强的举一反三效果,一句简单的对话却能蕴含甚至透露出对话之外更高层次与深度的感情空间与心理描写。列如在描写我询问老人的从哪里来的时候,老人在描述完自己的家乡之后露出笑容,然后是站在“我”的角度,“我”描述着“那是老人的家乡,提到他,老人变高兴的微笑了”以及接下来老人热情洋溢的描述自己在家乡的职业以及他坚守在家乡中最后一个离开,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在描述家乡时感情是饱满的,而能坚守到最后谈的内心深处也是骄傲的。在这些“我”和老人简短却又不间断的对话中却透露出了老人的全部生活背景,而老人也因为沉浸在家乡的氛围中而忘却了全部的痛苦,他热爱他的家园,他热爱他的生活,他也热爱它所照顾的动物们,而这一切终是在战火中泯灭了,而一无所有的他也失去了奔跑的力量以及对生活的希望。而语言简单信息量大也是对话的另一个特点,例如“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对动物的重视程度,老人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这些动物就是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在老人心中这些动物可能比他自己都重要,所以可想而知老人在被迫离家时是有多么的无奈和不舍,或许不管怎样他还是想和他的动物一起留在家乡[4]。而文中的“我”在不停的注释着桥头上那最后大车,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我对老人的关心,如果在不离开老人可能就再也没办法离开了,而家乡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看一眼了,故事的最后老人还是没能离开,留在了战场上,或许在老人决定停下来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未来了[5]。而这一切并没有直观的表现出来,而是从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想象,所以在对话的处理上作者也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而这样反而使悲情的氛围更加的浓郁。而在全文的对话中,文中的“我”曾两次设法劝老人离开,而老人最终都没有走,在对话中老人有三次提到他的动物,可以看出老人出了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体力之外,对家乡以及动物们的眷恋也是他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也将老人的善良以及感情表达的更加鲜明和具体[6]。所以纵观整篇小说的对话,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尽管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的直白对话都有着其不同层面的延伸意思,使任务更加富有悲情色彩,以及现实生活中对爱的渴望。

结语:小说篇幅不长,全文仅有一千二百六十五个字,通过开篇的画面描写以及后来的对话描写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爱的渴望发挥到极致,简短的语言背后却充分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作者自身对生命的尊重。在小说的对话中老人反复强调的都是他的动物,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战争的残酷却带走了老人所有的温馨,家乡没有了,唯一的朋友和亲人也没有了,最后的心灵寄托也没有了,可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饲养员而已,他不懂政治不懂军事,这一切不是他该

承担的呀,海明威透过老人和“我”用简单的语言、对话、和画面将战争血淋淋的一面剖露出来,无论是语言、人物、对话、还是情节上都运用的十分巧妙,整篇小说对话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对话的设计上却具有很强的张力。 参考文献

[1] 丁丽. 简洁与复沓之美——《桥边的老人》语言精析[J].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1(3). [2] 潘爱华, 李克刚. 非对称性话语背后——《桥边的老人》细读[J]. 中学语文教学, 2012(5):43-45. [3] 鲍周生. 品味小说语言,挖掘文本内涵——以《桥边的老人》为例[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旬刊, 2015(Z1):93-94.

[4] 冉丽. 老人为何不走?——《桥边的老人》的文本探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7):45-45. [5] 杨大忠.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多个细节解析《桥边的老人》[J]. 学语文, 2015(1):21-22. [6] 蒋娟囡. 浅谈《桥边的老人》一课教学心得[J].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4):27-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bc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