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白话解说)

更新时间:2023-11-04 1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帕奥尊者:我要为大家详细地解说《大念处经》。这部经是佛陀住在俱卢国的剑磨瑟昙城时所开示的。据说,在剑磨瑟昙城里没有适合世尊居住的处所,但在城外则有一处水源充足、风景宜人的大树林,世尊就住在那个树林里,并且以剑磨瑟昙城作为他托钵的地方。

俱卢国受到宜人的气候及其它各种舒适条件的庇荫,例如维持身心健康所必需的优良食物与饮水,因此那里的居民身心健康,智慧力强,能够接受深奥的教理;所以世尊对他们开示这部含义深奥的经,教导二十一种证悟阿罗汉果的修行方法 。就像一个人得到金色的宝盒之后,会将此宝盒装满各种香花或七宝;同样地,得到俱卢国人民这样的听众之后,世尊开示深奥的佛法。基于同样的理由,世尊在那里还开示了其它深奥的经,如《大因缘经》、《心材喻经》、《树譬喻经》、《护国经》《摩犍地耶经》及《不动适应经》等。再者,在那个国度里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通常都精勤地运用正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连奴隶、工人、仆人也都谈论正念的修行法。在水井旁边或纺织房里,听不到任何人在谈论闲言闲语。如果有女人问另一个女人说:「大姊,妳修行那一种念处?」而得到的答案是:「我不修行任何念处。」那么问的人会批评回答的人说:「妳的生命是可耻的,虽然妳活着,却像死人一样。」然后她会教导后者某一种念处的修行方法。然而,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后者正在修行某一种念处,那么她会称赞后者说:「善哉,善哉!妳的生命是可敬的,妳不枉费出生为人。正是为了像妳这样的人,正等正觉佛陀才出现于世间。」因此,在获得许多深具智能的听众之下,佛陀开示了含义深奥的《大念处经》。这部经的开头是如此: 总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的一个市镇,名为剑磨瑟昙。那时世尊称呼诸比丘说:「诸比丘。」诸比丘回答说:「世尊。」世尊如此开示: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经文一开始说到「如是我闻」,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呢?这里的「我」是指阿难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灭度之后,在王舍城的七叶窟所举行的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中,经藏就是由阿难尊者背诵出来的。

佛陀在经上说:四念处是单一的道路。何谓「单一的道路」呢?它的意思是指:本质上,这不是一条双向的道路;或者指:这是一条「单独的路」,因为这条路必须自己单独走,没有伴侣同行。所谓「没有伴侣」有两种情况:一、舍离与群众来往之后,独处而没有伙伴。二、透过内心寂静而舍离爱欲。 或者由于这是最上等人之路,因此称为「单一的道路」。在一切众生之中,世尊是最上等之人,因此这条路称为世尊之路。虽然也有其它人走在这条路上,但是由于这条路是由世尊所开创的,因此称为世尊之路;所以有一句话说:「婆罗门,世尊是未创之路的开创者。」这条路只在佛陀的法与律当中才有,是外道所没有的。因此佛陀说:「须跋陀,八圣道分只存在于我的法与律当中。」再者,「单一的道路」指的是它通向单一的目标,意即只通向涅盘。虽然在初步的阶段此法门可透过不同的方法来修行,但是到了后来它只趣向单一的目标,即涅盘。这就是为什么娑婆世界主梵天说:「佛陀充满慈悲,他见到无生的涅盘,并且见到通向涅盘的唯一道路。过去的诸佛与圣者依循此道而渡过生死洪流;未来的诸佛与圣者依循此道而渡过生死洪流;现在的佛与诸圣者也依循此道而渡过生死洪流。此道路就是八圣道分,这是想要证悟涅盘的人必须经历的道路。」

疏钞解释说:由于涅盘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没有爱欲共相伴随,因此称为单一。有一句

话说:「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因此八圣道分是唯一的道路。

为什么只有念处被称作「道路」呢?除了正念之外,不是还有其它的圣道分吗?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定。当然还有其它的圣道分,但是提到正念时,所有的圣道分都被涵盖在内了,因为它们与正念同在。

注释继续解释说:称为「道路」的含义何在呢?其含义为它是通向涅盘的道路,并且是想要证悟涅盘者必须经历的道路。 关于「单一的道路」,从前有下列这一段重要的讨论: 小龙三藏长老(Elder Tipitaka-Culanaga)说:「念处之道是八圣道分中的前行道。」意即那是出世间圣道生起之前的世间修行道。 他的老师小须摩三藏长老(Elder Tipitaka-Culasuma)说:「念处之道是合行道。」意即那是兼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修行道。 小龙长老说:「尊者,此道是前行道。」 他的老师说:「贤友,此道是合行道。」

由于他的老师仍然坚持己见,小龙长老就默然不再答辩。他们结束讨论,但是没有达成结论。 他的老师在前往浴室的路上思惟这件事,他背诵经文。当他诵到「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这段经文时,他下了一个结论:出世间道心生起之后,不可能一直处在道心之中持续七年之久,因为道心只生起一次,维持一个心识剎那而已,因此他的学生小龙长老的见解是正确的。那天正好是阴历初八布萨日,轮到小龙长老开示佛法。当开示正要开始时,小须摩长老来到讲堂里,站在讲台的后面。

当小龙长老诵念开讲的偈颂之后,他的老师以众人可以听见的声音对他说:「贤友,小龙。」小龙长老听到老师的声音,就回答说:「什么事,尊者?」他的老师说:「我所说『念处之道是合行道』是不正确的;你所说『它是前行道』是正确的。」正如这般,古代的长老们并不会互相嫉妒,不会像握紧一束甘蔗那样地固执自己的见解。他们采取合理的见解,而舍弃不合理的。

于是小龙长老了解到:对于连他的老师这般精通佛法的人都会混淆的观点,未来的梵行者就更加不能确定了。他想:「我要引用经典上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他引述了《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的这一段话:「念处之道这个前行道称为唯一的道路。」为了详细说明此事,并且显示为什么本经所开示的是前行道,他进一步引用《无碍解道》的话如下:「最上之道是八圣道分;最上之理是四圣谛;最上之法是离欲(涅盘)。这是唯一的道路,没有其它道路能使见解清净。依循此道路而行,你就能降伏魔王,灭尽众苦。」

修行此单一的道路能获得七项利益,那就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

经文中所说的「使众生清净」意思是:使受到贪、瞋、痴等烦恼污染的众生得以净化;众生舍离诸漏之后,都能达到最高的清净。然而,借着身体的清净并不能达到佛法中所教导的烦恼之净化。

伟大的知见者并不如此教导: 众生由于身体的污染而污染, 或由于洗净身体而得到净化。 伟大的知见者如此宣示教导: 众生由于内心的污染而污染, 众生透过内心的净化而净化。

(相应部.iii.第151页.P.T.S.版) 所以《相应部.皮带束缚经》(Gaddulabaddha Sutta)中说:「染污的心污染众生,清净的心使众生清净。」

至于「超越忧愁与悲伤」这一句,修行此法门能够超越忧愁,正如山达帝大臣(Minister Santati)的例子;修行此法门能够超越悲伤,正如悦行(Patacara波咤左罗)的例子。 在此我要先讲述山达帝大臣的故事。

有一次山达帝大臣镇伏波斯匿王国土边境的动乱之后回来。国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所以让他当国王七天,而且送给他一个善于唱歌跳舞的歌女。在那七天当中山达帝都沉迷于饮酒。在第七天时,他戴上各种装饰品,骑着大象前去玩水的地方。当他经过城门时,见到佛陀入城托钵,就在大象背上向佛陀点头表示礼敬,然后继续向前进。 当时佛陀现出微笑。阿难尊者问道:「世尊,您为何微笑?」佛陀即解释说:「阿难,你看国王的大臣山达帝。就在今天,他会戴着各种装饰品来到我的面前,而在听完一首四行的偈颂之后证悟阿罗汉果,然后盘腿坐在离地面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证入般涅盘。」 大众听到佛陀与阿难尊者之间的交谈。那些持有邪见的人心想:「瞧那乔达摩沙门在做什么!无论他的头脑里想到什么,他都用嘴说了出来。他说那个戴着各种装饰品的醉汉会在今天去到他的面前听闻佛法,然后证入般涅盘。但这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今天我们就会捉到他在讲骗话。」反之,那些有信心的人则心想:「诸佛神通的确太奥妙了!今天我们将有幸能够见到佛陀的风釆以及山达帝大臣的风釆。」

山达帝大臣将该天一部份的时间用于在河里玩水,然后去到花园,坐在饮酒堂里。当时那位歌女即刻来到舞台中间,开始表现她唱歌跳舞的才华。为了能表现更美妙的风釆,她已经断食了七天。结果就在那天,当她正在展示歌舞的才华时,她腹中生起犹如刀割之痛,就像把她的心脏给割开一般,于是她就那样张着嘴巴及双眼倒地而死。 山达帝大臣说:「去看看那女人!」「主人,她已经死了。」听到这些话时,山达帝大臣心中即刻充满强烈的忧愁,而在过去七天中所喝的酒都消失了,就像一滴水掉入炽热的破瓦片中一样。他对自己说:「除了佛陀之外,还有谁能去除我的忧愁?」

因此,傍晚时,在众卫兵保护之下他去见佛陀。礼敬佛陀之后,他说:「尊者,我正遭受如此这般的忧愁。我来见您是因为知道您能去除我的忧愁。请作为我的依靠。」当时佛陀向他说:「你的确找到一位能为你去除忧愁的人。在过去数不尽的次数里,当这个女人如此死去时,你为她悲泣,所流的泪水已多过四大洋里所有的海水。」如此说后他诵出以下的偈文: 清除一切属于过去之事, 不使未来有任何事生起, 若不执着此二者间之事, 你将能安详地步上旅程。 (经集.第949偈)

这首偈颂中说到的「执着」是指认定对象为「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自我」。这首偈颂教导我们应当去除渴爱、邪见及骄慢。如果你执着对象为「这是我」,那是骄慢;如果你执着对象为「这是我的」,那是渴爱;如果你执着对象为「这是我的自我」,那是邪见。因此,无论对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对象,你都不应作意它们为「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自我」。应当净化这三种执着。如何净化呢?你必须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五取蕴为无常、苦、无我。山达帝在听闻那首偈颂时就是如此修行。

佛陀说完那首偈颂时,山达帝大臣即证得阿罗汉果、四无碍解智及诸神通。他检查自己的寿命,知道自己只能再活很短暂的时间,因此向佛陀说:「尊者,请允许我证入般涅盘。」虽然佛陀知道山达帝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但是他想:「那些外道聚集在这里的目的是想要捉到我讲骗话。但是他们并不会成功。那些有信心的人聚集在这里,心想:『我们将有幸能够见到佛陀的风釆以及山达帝大臣的风釆。』当他们听到山达帝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时,对行善的信心将会提升。」

因此佛陀向山达帝大臣说:「那么就告诉我们你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然而不要站在地上说,

应该在离地面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说给我们听。」山达帝大臣答道:「好的。」在顶礼佛陀之后,他升上离地面一棵棕榈树高的空中,然后回到地面再次向佛陀顶礼,之后再次升上空中。如此渐次地上升,直到升至离地面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盘腿坐在那里,说道:「诸位尊者,请细听我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于是说出以下的故事: 「于九十一个大劫之前,在观慧佛的教化期里我投生在曼都马帝城的一户人家。那时我心想:『什么工作能帮助别人去除需求及痛苦?』如此思考时我发觉那是弘扬佛法的工作。从那时起我就致力于该项工作:我激发其它人行善,而我自己也行善;我在布萨日时持守布萨八戒;我布施食物、听闻佛法以及到处宣说:『没有任何宝物能比得上佛法僧三宝,所以应当礼敬三宝。』

观慧佛的父亲曼都马帝王听到我的声音就召我过去,问道:『朋友,你四处走是在做什么事?』我回答道:『皇上,我到处宣扬三宝的特质以及激发其它人行善。』国王又问:「你用什么车乘?」我回答道:『皇上,我依靠双脚四处游方。』当时国王说:『朋友,如此游方并不适合你。你就戴上这串花,然后骑着马去游方吧。』如此说后,他给我一串犹如珍珠链一般的花,同时又送给我一匹马。

国王如此善待我之后,我继续四处宣扬佛法。过了一些日子,国王又召我过去,问道:『朋友,你四处走是在做什么事?』我回答道:『皇上,跟以前一样。』国王说:『朋友,马对你来说并不够好,你就坐在这辆车里去游方吧。』如此说后,他送给我一辆由四匹骏马拉的马车。当国王第三次听到我的声音时,他又召我过去,问道:『朋友,你是在做什么事?』我回答道:『皇上,跟以前一样。』国王说:『朋友,马车对你来说并不够好。』于是他给我许多的钱财、一套华丽的珠宝及一头大象,因此我就戴上所有的珠宝,骑着大象,四处去行善及弘扬佛法经历八万年。在那段时期里,我的身体时常散发出檀香,从口腔则散发出莲花香。这即是我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

叙述完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之后,山达帝大臣盘腿在空中进入火遍禅那,然后就证入般涅盘。当时他的身体即刻升起烈火,把他的血肉都烧尽,而他的舍利子则犹如茉莉花般轻轻地飘下来。佛陀把一条纯白布张开,而那些舍利子都掉入那条布里。过后佛陀把那些舍利子放在一个十字路口,令人在它们上面盖一座舍利塔,说道:「透过礼敬这些舍利子,大众将会获得许多善业。」

接下来,我要讲述悦行超越悲伤的故事。悦行是舍卫城一位富商的女儿,她父亲的财产价值四亿,而她自己则长得非常美丽。当她大约十六岁时,她的双亲让她住在七层高楼的顶楼,又派许多保安人员守护。虽然她的双亲如此谨慎,但她竟然跟自己的男侍者通奸。

当时她的父母答应把她嫁给一位跟她门当户对的青年,而且已经在筹备婚礼了。当出嫁的日期快要到时,她向那个男侍者说:「我的双亲告诉我说要把我嫁给某家的青年。你知道得很清楚,当我嫁过去之后你还是能随意来见我及送我礼物,但是你将永远无法再亲近我了。因此,如果你真心爱我的话,就不要再拖延,即刻想个办法把我带离这里。」「好的,亲爱的。我将这么做:明天一大早我会在城门那边等妳。妳则想个办法离开这里,去那边跟我会面。」 隔天他去到约好的地点等候。悦行则一大早就起身,穿上脏兮兮的衣服,把头发弄乱,用红粉涂在身上。然后,为了要瞒过众守卫,她手提一个水桶混在一群年轻的女奴之中,装作要去提水地混了出去。逃离该座大楼之后,她去到约好的地点与爱人相会。他们两人去到一个很远的村子住下。作丈夫的耕种以及到森林里捡火柴与树叶,作妻子的则用亲自用水桶提水、舂米、煮饭菜以及做其它家务。如是悦行承受自己恶业的果报。 不久之后她就怀孕了。当快要生产时,她向丈夫要求说:「在这里没有人帮我。然而父母总是疼惜自己的孩子的,因此你应该送我回娘家去生孩子。」但是丈夫拒绝她的要求,说道:「我亲爱的娘子,妳是在说什么?如果让妳的父母见到我,他们不用尽种种方法折磨我才怪。我是绝对不会去的。」尽管她不断地向丈夫要求,但是每次都被拒绝。

有一天,当她的丈夫去森林里时,她向邻居们说:「如果我的丈夫回来时问你们,请告诉他我回娘家去了。」说完之后就把家门关上而离去。当她的丈夫回来发现她不在时,就跑去问邻居,而他们则告诉他事情的经过。他想:「我必须劝她回来。」所以就追上去。当他追上妻子时就劝她跟他回去,但无论如何他都说服不了妻子。

当他们来到某个地方时,悦行感到生产的阵痛。她告诉丈夫说:「我感到要生产的阵痛了。」说后就走进一堆草丛里,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最后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她说:「我要回娘家做的事已经结束了。」所以就跟丈夫回家,再次一同生活。

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她又再怀孕。当快要生产时,她再次向丈夫提出同样的要求,但又得到相同的回答。所以她带着孩子,跟上次一样地离家出走。她的丈夫又追上她,劝她回家,但她不肯。当他们正在走着时,来了一阵非时的狂风暴雨。天空中不断地现出闪电,雷响得像要把天地给震裂,大雨则不停地倾盆而下。就在那时她感到生产的阵痛,就向丈夫说:「生产的阵痛来了,我忍受不了了,赶快帮我找个避雨的地方。」

她的丈夫拿着斧头四处去找可造避雨处的材料。他看到一棵灌木长在一座蚁丘上,就去砍那棵灌木。当他刚开始砍的时候,一条毒蛇从蚁丘中爬出来咬他。当时他即刻感到全身好像被火烧一般,肌肉都变成紫色,最后就倒毙在地上。

遭受生产剧痛的悦行一直盼望丈夫快点回来,但是都只是白等。终于她生了第二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忍受不了暴风雨的打击,因此大声地哭喊。身为母亲的把他们抱在怀里,双手抱膝地蹲在地上,整夜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她的身体看起来好像已经没有血了,而肌肉看起来就像枯黄的树叶。

隔天黎明时,她抱起肌肤红得犹如鲜肉的二儿子,把他背在腰上,然后一手牵着大儿子,说道:「走吧,亲爱的孩子,你的父亲已经遗弃我们了。」她走上昨晚丈夫所走的路。来到那座蚁丘时,看到倒毙在蚁丘上的丈夫,皮肤已经变成紫黑色,身体已经僵硬,她恸哭道:「我的丈夫就是为了我才倒毙在路上!」她一边哭泣一边继续她的行程。

来到阿吉拉瓦帝河时,她发现昨晚的大雨令河水涨了起来,有些地方水深及膝,有些地方则水深及腰。由于身体弱得无法抱着两个孩子涉水过河,所以她把大儿子留在河的这一边,然后抱着小儿子过到河对岸。接着她折断一枝树枝,把它铺在地上,再把小儿子放在上面,心想:「我必须回去接另一个儿子过来」。她离开小儿子,走回去再次涉水渡河。由于不忍心离开小儿子,所以她不断地转回头看他。

当她到达河中央时,一只老鹰看到她的小儿子,以为那是一块肉,所以飞下来抓他。悦行看到那只老鹰飞下来抓她的儿子,所以就举起双手作势赶牠,大声地喊:「苏、苏、苏!」她喊了三次,但由于距离太远,那只老鹰听不到她的叫喊,还是把那个婴儿抓起来飞上空中。 留在河这岸的大儿子看到母亲停在河中央举起双手叫喊,他想:「母亲在叫我。」所以他匆忙地要渡河,但是却掉入河中被河水冲走。就这样,悦行的小儿子被老鹰抓走,而大儿子则被河水冲走。她悲泣道:「一个儿子被老鹰抓走,另一个儿子被河水冲走,而丈夫则倒毙在路边。」她就如此一边哭一边走。

继续向前走时,她遇到一个从舍卫城方向来的男人。她问那个男人:「先生,你住在那里?」「女士,我住在舍卫城。」「在舍卫城的某条街上住着这么一户人家,先生,你认识他们吗?」「我认得,女士,但是请不要问我有关那户人家的事,妳问妳所认识的其它人家吧。」「先生,我不想知道其它人家的事,我就只问那户人家的情况。」「女士,妳不给我机会避免告诉妳。妳知不知道昨晚整夜都在下雨?」「我当然知道,先生。事实上,我就是唯一被雨淋了整夜的人。等一下我才告诉你我是怎么被雨淋的。请你先告诉我那位富商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我就不会再问你任何问题了。」「女士,昨晚的暴风雨吹倒他们的屋子,倒塌的屋子把那位富商及他的妻子与儿子三人都压死了。他们的邻居及亲戚们正在火葬台那边烧他们的尸体。看那边,女士!现在妳能看到火葬的烟了。」

听了这些话之后,悦行即刻发疯了。她的衣服从身上掉下来,但她并不知道自己全身赤裸。她就如此好像刚出生时全身赤裸地四处乱走,不断地悲泣道:「我的儿子们都死了,丈夫倒毙在路旁,父母及兄长则同时被火葬。」 看见她的人都喊:「疯子!疯子!」有些人用垃圾丢她,有些人用灰尘洒在她的头上,又有些人用土块丢她。

那时佛陀住在祇园精舍。当佛陀正在向众弟子开示时,看见悦行从远处走过来,知道她曾经发愿且已经积集波罗蜜十万个大劫之久。

在最胜华佛的教化期里,她看见最胜华佛宣布某位比丘尼为最精通戒律的比丘尼,所以发愿道:「愿我能够在某尊佛的座下成为最精通戒律的比丘尼。」最胜华佛以神通观察未来,确定她将会如愿以偿,因此为她授记道:「在乔达摩佛的教化期里,这女人的名字将叫作悦行,她将成为最精通戒律的比丘尼。」

因此当佛陀看见悦行从远处走过来时,他说:「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作为这女人的归依处。」所以佛陀使她走近寺院。众弟子看到她时都呼叫道:「不要让那个疯女人来这里。」但是佛陀说:「别阻止她。」当她走近佛陀时,佛陀向她说:「大妹,恢复清醒吧。」由于佛陀的神通力,她的神智立刻恢复正常,那时她才知道自己的衣服已经掉了。由于感到羞愧,她即刻蹲在地上。

有一个男人把自己的外衣丢给她。她穿上那件衣,然后走近佛陀,五体投地地顶礼佛陀的双足,然后说:「尊者,请作为我的归依处,作为我的支持者。我的一个儿子被老鹰抓走,另一个儿子被河水冲走,而丈夫则倒毙在路边。我父母的屋子被暴风雨吹倒,把我的父母及兄长都压死了。现在他们的尸体还在同一个火葬台那边烧。」 佛陀听完她的话之后说:「悦行,不要感到难过。妳已经找到一位能作为妳的保护所、归依处的人。妳所说的是事实:妳的一个儿子被老鹰抓走,另一个儿子被河水冲走,而丈夫则倒毙在路边。妳父母的屋子被暴风雨吹倒,把妳的父母及兄长都压死了。然而,跟今天一样,妳在生死轮回里为儿子及亲人之死而流的泪水已多过四大洋里的海水。」接着佛陀诵出以下的偈文:「比起人于悲伤时所流的泪水,四大洋之水可算是少之又少。女士,为何妳还继续放逸?」 当佛陀如此向她解释无始轮回的情况时,她的悲伤获得减轻。知道她的悲伤已经减轻,佛陀继续向她开示道:「悦行,对于即将投生到下一世的临死之人,他的儿子及其它亲戚都不能作为他的保护所或归依处。妳又怎么能期望他们成为妳在世时的保护所或归依处呢?具备智慧的人应当清净自己的行为,为自己铺设导向涅盘之道。」如此说后,佛陀诵出以下的偈文: 对于受到死亡逼迫的人, 儿子父亲朋友皆非凭借, 其它与自己亲近者亦然, 亲人中无真正的依靠处。 明了这一点的持戒智者, 即应铺设导向涅盘之道。 (法句经.第288-289偈)

开示结束时,悦行证悟了须陀洹道果,于她心中有如大地尘土般那么多的烦恼都被消灭了 。 没有任何禅修是不以身、受、心、法当中的一项为目标的,因此山达帝与悦行也是借着这种正念的修行法而超越忧愁与悲伤。他们修行四念处,了知身、受、心、法:身是色法;受与心是名法;法则包括名法与色法,因此身、受、心、法就是名色法,换句话说就是五蕴。他们观照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本质。由于此正念之道,他们证悟涅盘,超越了忧愁与悲伤。 山达帝证悟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悦行证悟初果之后就出家为比丘尼,继续修行观禅,然后也证悟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要证悟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具备充分的波罗蜜,曾经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因此当他们观照身、受、心、法或

五取蕴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时,就能快速地证悟涅盘。所以具备充分的波罗蜜是很重要的。

接着我要解释经文中所说的四念处法门能灭除痛苦与忧恼这句话。「灭除痛苦与忧恼」意思是灭除身体的痛苦与内心的忧恼。四念处法门有助于灭除痛苦,正如提舍长老(Elder Tissa)的例子,并且有助于灭除忧恼,正如帝释天王(Sakka)的例子。

提舍是舍卫城中一个大家族的首长,他舍弃价值四亿元的黄金而出家,住在远离人间的森林里修行。他的弟妇派遣五百个强盗搜查森林,以便杀害他。 当强盗们围绕着长老时,他问说:「居士们,你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强盗们回答说:「为了要杀你。」长老说:「在有担保的情况下,请给我这一夜的生命。」强盗们说:「沙门,在这样的森林里,谁能担保你不会逃走呢?」于是长老拿起一块大石头,将自己两腿的骨头都打断,然后说:「居士们,这样的担保可以吗?」知道长老已经无法逃走,强盗们就暂时离开他,走到经行道的一端,燃起火堆,躺在地上睡觉。

当时长老精进地修行。如何修行呢?长老不去注意因腿骨断折所产生的痛苦,压抑着身体的痛苦,而思惟自己的戒行。由于他的戒行清净,所以心中生起愉悦与欢喜。由于愉悦与欢喜,身体的痛苦消失了。然后他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再以该定力作为基础,逐步地修行观禅,在当天夜间的三个时段里,他完成了沙门的任务。在黎明的那一刻,他证悟了阿罗汉果,并且说出下列这些庄严的话:

「打断我的双腿给你们作为担保, 我厌恶且不愿以染污的心而死。」 如此思惟之后我见到诸法实相,

并且在黎明时证悟阿罗汉果位。这是提舍长老灭除身体痛苦、精进修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提舍长老不去注意身体的痛苦,只专注于禅修的业处。现在我们的禅修营中有不少禅修者向我抱怨说身体疼痛,这边也痛,那边也痛。这些疼痛与打断腿骨的疼痛比较起来那一种厉害呢?你应该像提舍长老那样不去注意身体的疼痛,而只是专注于你一向修行的法门──根本业处。根据《清净道论》,四十种止禅业处都可以作为根本业处,你可以选其中的任何一种。在这次禅修营中,有许多人选择安般念,有些人选择四界分别观(四大分别观)。透过专注于禅修业处,当定力提升时,你就能灭除身体的痛苦。如果要成就禅修,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应当努力脱离四恶道,因为四恶道的痛苦比现在身体的痛苦更加强烈。如果现在不愿意忍受身体的痛苦,你就很难在未来不遭受地狱等四恶道之苦。 还有另一个有关比丘克制身体痛苦的故事。有三十位比丘从佛陀那里学习到禅修的法门之后,就来到一座森林里过雨季安居。他们立下一个共同的约定,要在夜间三时里也履行沙门的任务,并且要避免彼此聚在一起。

沙门的任务指的是戒、定、慧三学。作为比丘,我们每天日夜都必须履行这三种任务。这三十位比丘就是精进地履行沙门的任务。

在夜间三时里履行沙门的任务之后,到了清晨的时间,开始打瞌睡的比丘一个接一个地被一只老虎咬走了。但是,被咬走的这些比丘里没有人出声说:「老虎来咬我了。」于是有十五位比丘被老虎所吞食。到了诵戒日那天,长老问说:「诸位贤友,其它人到那里去了?」这时他们才知道其它比丘都被老虎吃了。于是他们立下另一项约定:任何人被老虎咬走的时候必须出声叫说:「老虎来咬我了。」过后,在与之前被咬走的比丘同样的情况下,一位年轻比丘被老虎咬住了。那位年轻比丘叫说:「诸位尊者,老虎来了!」其它比丘就带着木杖和火炬来追赶老虎。

老虎咬着年轻比丘,跳上一块底下悬空的山崖上,这是其它比丘无法上去的地方。然后老虎从年轻比丘脚部的肉开始吃上去。追赶的比丘们说:「贤友,现在我们帮不了你什么忙了,比丘非凡的修行成就正是要在你现在的处境下表现出来。」

即使在老虎的吞吃之下,那位年轻比丘仍然压抑着身体的痛苦,修行观禅。他证悟了四道四果连同四无碍解智。然后他说出下列这些庄严的话:

「我持戒清净,修头陀行,我的心因为近行定与安止定而得到宁静。以此定力作为基础,我修行观禅,具备证悟阿罗汉果所需要的观智。但是由于片刻的懈怠,老虎咬住我的前胸,将我的血肉之躯叨上山崖。虽然处在山崖之上,我仍然克制自己的心。老虎,随意地吃我这个身体吧。由于坚持精进地修行业处以根除烦恼,我以阿罗汉果智亲证最终的解脱──涅盘。」 为什么这位年轻比丘能够如此快速地证悟阿罗汉果呢?这是由于波罗蜜的缘故。有两种波罗蜜,即过去的波罗蜜与现在的波罗蜜。对于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的人,他们必定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培植相当的波罗蜜。他们必须曾经彻底地研究佛法,也就是研究三藏圣典以及注释。他们还必须恭敬地聆听佛法,并且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这些是过去的波罗蜜。那位比丘具备了这些波罗蜜。在成为阿罗汉的那一世,他从佛陀那里学到业处之后就精进地修行。他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优、远、近的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因此即使在老虎的吞吃之下,他仍然能证悟四道四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年轻比丘也是不去注意身体的痛苦。他压抑身体的痛苦,只专注于修行根本业处。培育起深厚的定力之后,他修行观禅乃至证悟圣果。因此修行观禅是很重要的。 至于身体的痛苦,有一天,罗陀比丘(Radha)问佛陀说:「世尊,什么是病?」佛陀回答说:「比丘,五蕴就是病。」我们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只要还有五蕴,就一定还有病,这是无法避免的。举例而言,如果火界的热是病,我们就一直有这样的病,因为火界一直存在我们身体之中。同样地,如果地界的硬是病,我们就一直有这样的病。如果风界的推动是病,我们就一直有这样的病。如果水界的流或黏是病,我们就一直有这样的病。我们的身体是四界所构成的,有四界就有病,这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我们不要太在意身体的病,包括身体的疼痛。

在修行的时候,大家必须有想要证悟阿罗汉果的强烈意愿。若有这样的强烈意愿,就能引发强大的精进力。在精进力的推动之下,就能忍耐身体的痛苦。应当谨记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死,我们必须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修行,以便能证悟阿罗汉果。我们不能肯定死后投生到来世时还能继续修行,因此想要立刻修行的强烈意愿与精进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身体的疼痛而灰心。

大家应当谨记这两位比丘灭除身体痛苦、精进修行的例子,并且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另一位比丘在遭受痛苦时证悟阿罗汉果的故事。

比达末罗长老(Elder Pitamala)在家的时候是一个摔角名家,在印度的三个国家里表演。后来他来到铜鍱洲(Tambapanni Island即今日的斯里兰卡),国王成为他的观众,而且他受到皇家的赞助。有一次,当他进入密闭食堂的大门时,听到下列这段出自《相应部》「非你所有章」的经文:「诸比丘,色不是你们的,舍弃它吧。这样的舍弃将带给你们长远的利益与安乐。」听了之后,他心里想:「确实地,色不是自己的;受也不是自己的。」就是以这个念头作为激发的因素,他舍俗出家了。他在阿诺罗富罗(Anuradhapura)的大寺(Mahavihara)受沙弥戒与比丘戒。

在精通两部戒本之后,他和另外的三十位比丘在迦瓦拉瓦里亚圣地(Gavaravaliya Shrine)修行,履行沙门的任务。当他经行到双脚无法支撑身体的时候,就以膝盖来继续经行。有一天晚上,一个猎人误以为他是一只鹿,而用矛刺他。长老将深深刺进身体的矛拔掉,用一捆草来止住伤口,然后坐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他以自己的不幸遭遇作为激发精进心的机会,修行观禅,并且证悟了阿罗汉果以及四无碍解智。

比达末罗长老为了让同修的比丘们知道自己的成就,就发出清咳的声音,并且说了下列这首表达获得解脱之喜的偈颂:

一切世间最胜见者佛陀如此地开示:

诸比丘,色不是你们的,舍弃它吧。 一切行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法, 生起后立即坏灭,其寂灭是谓安乐。 在这个故事中谈到佛陀开示的话:「诸比丘,色不是你们的,舍弃它吧。」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它的含义是:我们必须舍弃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执着。如何才能舍弃对五蕴的执着呢?首先我们必须照见五蕴及其因,然后必须观照它们的迅速生灭为无常、观照它们受到生灭的逼迫为苦、观照它们没有恒常稳定的我为无我。若能如此观照,就能舍弃执着。色不是你们的,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刻坏灭。同样的道理,受也不是你们的,无论是身体的受或心理的受。如果受是你们的,那么受就会一直存在,而且你们将能控制自己的受。然而由于其因缘生灭无常,因此受也是生灭无常的、苦的、无我的。若能如此观照,就能舍弃对受的执着。但是若还未能如此修行观禅,例如对于还在修行止禅的人,他就必须借着专注于禅修的目标来压抑身体的痛苦。

那些走过来看比达末罗长老的比丘们说:「尊者,如果佛陀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伸出手越过海洋来摸你的头,以赞叹你所付出的精进。」

因此,正如提舍长老与比达末罗长老等的例子,此四念处法门有助于灭除痛苦。

接着我要讲另一个故事,来说明四念处法门有助于灭除内心的忧恼。帝释天王(Sakka)见到自己的五种衰相之后,由于害怕死亡而满怀忧伤。他前来拜见佛陀,并且提出十四个问题。佛陀回答了关于舍受的问题之后,帝释天王证得初果的圣位,其它八万位天神也都证得同样的果位。他再一次转世,还是投生为帝释,继续作众神之王。透过修行受念处,帝释天王得以超越内心的忧恼。

此外还有苏巴玛天神的故事。有一次,在一千名天女的陪伴下,他正享受着天界的快乐。其中五百名天女在树下采花的时候死亡,并且投生在地狱里。苏巴玛天神见到她们的投生,并且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死后也会投生到那个地狱里,他感到非常恐惧。为什么他也会投生到那个地狱呢?因为他们在天界一起享受天乐的时候,都是内心充满对感官享受的爱欲。爱欲是一种恶业,能够使众生投生在地狱中受苦。

当时,苏巴玛天神带着剩下的五百名天女一起来见佛陀,并且如此对佛陀说: 这个心总是怀着恐惧,时常充满着扰动不安, 担忧已经发生的困难,以及即将面临的灾患。 可否请您慈悲告诉我,免离一切忧伤的处所? 世尊回答他说:

除了精进地修行七觉支, 除了谨慎小心守护根门, 除了舍弃世间一切纷扰, 我不见众生有安乐之地。

佛陀开示之后,苏巴玛天神与他的五百名天女证悟初果须陀洹。他得知自己获得无价的证悟之后,就开心地回到天界去了。

因此应当了知,正如帝释天王与苏巴玛天神的例子,四念处法门有助于灭除忧恼。 接着我要解释「成就正道」这一句。八圣道分称为正道或圣道(ariyamagga)。培育了世间的四念处之道以后,有助于证得出世间道。 下一句经文是「现证涅盘」,这是指亲身直接体验不死的境界──涅盘。涅盘之所以得到其名乃是由于没有爱欲的缘故。修行此法门可以逐步地提升智慧,直到证悟涅盘。

虽然讲到「使众生清净」这一句的时候,下面那几句所要表达的六种利益都已经包括在内了,然而除非能熟悉佛教字词的用法,否则不能了解下面那几句话的重要性。 世尊并不是先让人熟悉佛教字词的用法然后才对他们说法,而是在经中直接解释字词的含义。

因此,他以「超越忧愁与悲伤」等词句来解释「单一的道路」所导致的结果。 或者可以这么说,佛陀如此解释是为了显示:「单一的道路」之所以能使众生清净,乃是由于超越忧愁与悲伤;能够超越忧愁与悲伤乃是由于灭除痛苦与忧恼;能够灭除痛苦与忧恼乃是由于成就正道;能够成就正道乃是由于现证涅盘。这宣示了借着「单一的道路」而达到解脱的方法。

再者,这表达出对「单一的道路」之赞叹。正如世尊在《六六经》(Chachakka Sutta)中以八种相来表达赞叹;在《圣种姓经》(Ariyavamsa Sutta)中以九种相来表达赞叹;同样地,在本经中,他以「使众生清净」等词句所包含的七种相,来表达对「单一的道路」之赞叹。 为什么世尊要如此地赞叹呢?因为要引发比丘们的兴趣。世尊心里想:「听闻了如此的赞叹之后,诸比丘就会相信此法门能够去除四种压迫,也就是由于内心郁闷所产生的忧愁、以言语混乱为特征的悲伤、由于身体苦受所产生的痛苦以及由于内心苦受所产生的忧恼。并且他们会相信此法门能带来清净、智慧与涅盘这三种非凡的成就。他们会确信应当学习、精通、熟记、背诵此教导以及应当修行此法门。」

由于正念的目标有身、受、心、法这四种的不同,所以有四种「念处」。

为什么世尊只教导四念处,而不教导更多或更少的念处呢?因为这样适合于堪受调伏者的根性。

众生可分为两类,即钝根者与利根者。钝根者是指学习得慢的人;利根者是指学习得快的人。众生又可分为另外两类,即爱行人与见行人。爱行人是具有渴爱性格的人;见行人是具有见解性格的人。又可分为另两类,即止行人与观行人。止行人是先修行止禅,达到禅那之后才修行观禅的人;观行人是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禅的人。

在堪受调伏者当中,爱行人(tanhacarita)与见行人(ditthicarita)各有钝根者与利根者之分;止行人与观行人也各有钝根者与利根者之分。关于这一点,有下列的陈述:

对于钝根的爱行人而言,观察粗色身的念处法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爱行人而言,微细的法门──受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在这里,「身」(kaya)的意思是「群体」。根据《无碍解道》,身可分为三种: 一、 呼吸身(assasapassasakaya入出息身); 二、 所生身(karajakaya); 三、 名身(namakaya)。

呼吸身与所生身两者属于色身,因此可以说身可分为色身与名身两种。

如果有系统地辨识呼吸中的四界,你就会见到呼吸是由许许多多微粒──色聚──组成的。分析这些色聚时,你会发现每一颗色聚里最少含有九种色法,也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这九种色法组成的群体称为呼吸身。 所生身包括四种:(一)业生色:由过去生的业力所产生的色法。(二)心生色:由心产生的色法。(三)时节生色:由火界产生的色法。(四)食生色:由食素产生的色法。

第三种身是名身,意思是名法的群体。名法生起的时候也是成群地生起,在一个心识剎那里有一个心和许多个心所同时生起。

还有另外一种身,如头发、身毛等三十二个或四十二个身体组成部份。由于它们也是由究竟色法构成的群体,所以它们也称为身。

在《大念处经》中,所谓的「身」是指色身与名身。

对于钝根的见行人而言,不需要辨别许多差异的法门──心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见行人而言,需要辨别各种差异的法门──法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对于钝根的止行人而言,由于他能够轻易地取得禅相,所以身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止行人而言,由于他无法持续地专注于粗的目标,所以受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bb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