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组织现状及其发展方略探析

更新时间:2023-04-08 11: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志愿者组织现状及其发展方略探析——以南昌市为例

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13期作者曹双等

[摘要]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南昌市志愿者组织状况的研究,分析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活动组织情况以及志愿者激励情况,总结出南昌志愿者组织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志愿者组织发展方向和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志愿者组织现状问题发展方略

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目前江西省南昌市也有许多进行志愿工作的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义工协会、红十字会等等,各项志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他人的人。“志愿者组织”是公民在不计报酬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从组织形式而言,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发展起来的志愿者团队。

进入21世纪,我国志愿者组织获得迅速发展。在党中央精神的指引下,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推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打造西部志愿服务团队。2005年由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政府组织和领导的“迎奥运”志愿服务项目开始启动,标志着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

回顾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虽然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体现在志愿者组织的自主性不足,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发展的战略意识并且短期行为明显等方面。因此要加强和改进社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工作,必须创新管理机制。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无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并且志愿者组织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涌现可以更好地分担政府的职能,节约政府工作成本和社会成本,有利于社会民众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志愿服务正逐渐演化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二、志愿者组织现状

近20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重要一部分。南昌市也不例外,南昌市目前有南昌市志愿者协会、南昌市慈善总会和南昌市慈善义工协会三个主要志愿者组织以及众多“民间”志愿者组织,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提出的“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例≥8%,南昌市今年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南昌市志愿者组织近几年迅速壮大,志愿精神广泛普及。

本论文对约400名注册志愿者和60名志愿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志愿者组织进行分析。我们从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两个方向对志愿者组织现状进行调查,保证调查抽样随机性和公平性,力求做到真实全面。笔者通过对南昌市志愿者组织情况的调查,发现志愿者组织呈现以下特点:

1.自上而下发起产生,组织较为年轻

志愿者组织的产生途径一般分为自上而下发起和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发起是指志愿者组织源于上层的政府部门或者业务主管,比如是与党政组织脱钩而来或者由他们发起成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义工协会及其各分会;自下而上是指由社会公众组建成立,他们可以代表社区公众的需求与意愿,如南昌义工联合会。南昌市志愿者组织总的情况是,主要自上而下成立,但民间义工义工组织也具有一定地位。

就志愿者组织成立时间来看,江西省南昌市志愿者组织大多成立于2000年后,如南昌慈善义工协会成立于2009年,南昌义工联合会成立于2006年,各青年志愿者分会也大都成立于2000年后。总体情况为组织较为年轻,近年来发展较快。

2.志愿者对活动关注度高,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少

(1)志愿者对志愿活动关注程度高。调查中发现,南昌市57.2%的志愿者对周边志愿活动比较关注,大部分志愿者都会时常了解周边的志愿活动的开展。

(2)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少。一方面,志愿者对志愿活动关注度、积极性高,但是参与度却较低,志愿者中有相当部分只是偶尔参与或很少参与志愿活动。据调查显示有约41.8%的志愿者是充满激情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与此相反,仅有26.7%的志愿者经常参与志愿活动,54.3%的志愿者偶尔参与活动,13.4%的志愿者很少参与。另一方面,志愿者组织也在抱怨缺少志愿投入到相应的志愿工作当中,许多志愿活动都出现缺乏志愿者的现象。这就形成了“志愿者找志愿活动难,志愿者组织找志愿者难”的现象。这是由于志愿服务参与机制不健全和相关信息流动不顺畅,再加上体制上和人为上的一些障碍,限制了志愿者个人自主选择的空间,限制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

3.志愿组织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1)志愿者培训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南昌市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少,无法满足志愿者的培训需求;在有培训活动的情况下,培训方式使许多志愿者不满意。在南昌市志愿组织现状调研过程中,经常参加组织培训活动的志愿者只有6.5%,偶尔参加组织培训活动的志愿者比例是30.3%,而从来没有参加过组织培训活动的高达63.3%。多数市民成为志愿者后并未接受专业培训,就直接参与志愿活动。

(2)志愿组织工作不规范。一方面,通过对南昌市志愿者组培训情况的调研发现,多数志愿者在培训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志愿服务,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大部分志愿者组织缺乏相应的工作守则与行为规范,志愿服务缺乏参照标准,或者落实不到位,具有随意性等特点。在志愿者队伍的组织上进行粗放式的管理,组织不够规范。

(4)志愿服务对象较窄。南昌市志愿者服务对象的意向局限于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环境环保等,其他许多需要关注的人群如残疾人、重病患者等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环境环保是近几年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应当提高其普及率,这需要志愿者组织付出更大的努力。

(5)志愿服务内容不符合现实需要,存在形式化问题。志愿服务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工作,然而部分志愿者存在不满,认为志愿活动形式化,削减了他们对于公益服务的积极性。该现象应当引起各志愿者组织的重视。同时志愿活动的内容也不能得到志愿者们的一致认同,缺乏实际需要。开展志愿活动前,缺乏相应的需求分析,致使志愿活动的内容不贴近现实,认同度不高。

4.保障手段缺乏,激励措施不足

(1)志愿参与缺乏时间保障。目前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在职工作人员和学生组成,其中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然而志愿活动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难以平衡学习与志愿服务工作。调查中有74.34%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务的提供在时间上与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发生冲突。在时间上得不到保障,容易引起志愿者的短期行为,难以长期坚持志愿服务工作。

(2)志愿者缺乏权益保障。据调查显示,仅有18.4%的志愿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十分有保障,大部分志愿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只得到一般保障甚至没有保障。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影响人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限制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与壮大。然而目前我国关于规范志愿服务的法律十分不健全,许多地区处于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地带,全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同时,现行法律也缺乏一种公益人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相关法律和权益保障的缺失导致志愿者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职责权限难以明确和落实,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活动也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3)缺乏共同愿景激励。多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唯一,带有其他目的,如自我能力的锻炼,结识更多的朋友,甚至带有不纯正动机。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如果偏离了本质,志愿服务的意义何在?这需要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一起建立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共同愿景。

(4)志愿者偏好荣誉激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实现的满足。荣誉不仅仅是外界对自己的认同,更是自我的肯定。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志愿者认为进行志愿服务是不需要物质奖励的,他们更倾向于社会的认同。

南昌市志愿者组织在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发展时间过短,在招募、培训、对外服务情况和内部组织情况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令部分志愿者对于志愿者组织抱有一些意见和不满。但总体上志愿者组织情况基本令人满意,同时人们对志愿活动抱有很大的期望和支持。

三、对志愿者组织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江西省南昌市志愿者组织现状的分析,我们对志愿者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活动氛围

志愿行动持续化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就是社会大众的参与,在志愿行动的发展取向上,应强调它的日常化。志愿者组织要高度重视,广泛动员,深入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意识,营造“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志愿服务行动及先进典型,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要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广泛参与志愿服务。

(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进程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板块之一,只有做好培训工作,志愿者们才能更好的为弱势群体服务。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需求对广大志愿者展开培训工作,培训出一支具有专业特长,符合社会需要的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针对志愿者的专长和爱好进行培训,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能锻炼一技之长,既能保证志愿队伍的服务水平,又能为志愿者自身今后更好的发展提供锻炼和帮助。

许多志愿服务组织普遍存在着组织目标不明确,职责权限不清晰,服务行为不规范,管理能力不强,行政化色彩浓厚,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展开和有效运作。志愿服务规范化是志愿者组织亟需完善的部分,从志愿者招募,活动次数时间的安排,服务对象的广泛关注,服务的专业化都是现今志愿者组织亟需做好的。

(3)强化思想建设,宣扬志愿精神

部分志愿者组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宗旨的情况,致使部分志愿工作利益化、形式化。这样现象的发生令部分参与的志愿者产生厌恶心理,并对志愿者组织和活动失去信心。而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其文化价值尚未充分发掘,社会认知度、公众参与度相对来说都比较低,组织分散而缺乏权威,甚至一些人对志愿服务还存或多或少的误解或偏见[8]。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与持久发展。因此加强志愿者组织内部思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强化志愿者组织内部的思想建设,宣扬和贯彻志愿精神,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一切行动以志愿精神为指南。

(4)加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而言,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志愿者具有从事志愿服务的激情和热情,更需要健全的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首先就是为他们做好基本权益及其他保障工作。

公众认知、服务经费、法律保障是志愿服务发展要解决的三项主要问题,其中经费保障

是志愿组织发展的基础。志愿者组织是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志愿者参与的服务都是自愿无偿的,是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面临着资金上的困难,志愿者组织也不例外。志愿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如果还要为志愿服务的成本掏钱,显然有些说不过去。资金短缺成为了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为志愿服务提供经费保障是志愿服务能够长期深入开展的保证。

(5)完善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机制建设

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行为塑造的方式主要有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虽然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主动参与的一项公益服务,但适当的行为塑造对于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积极强化式的激励方式,消极强化和惩罚式监督考核来对南昌市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塑造,这对于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具有积极的作用。

①强化监督考评机制。强化志愿者监督考评机制,不仅能够规范志愿服务行为,而且可以保证志愿服务时间和质量。监督考评机制应依托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和考评,对不合格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予以适当惩戒措施,对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②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志愿者激励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但是单一的精神激励容易导致志愿者精力和热情过早消耗。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并激发志愿者的激情。一方面,应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志愿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采取“志愿服务时间”和“志愿服务效果”双重标准来衡量志愿组织和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应适当给予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物质奖励,减轻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的经济负担,这样才能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有效的开展。

(6)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共同愿景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首先,志愿者组织应当明确组织的目标与使命,建立一个共同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愿景,在吸引志愿者参与时不仅仅是以锻炼能力、结交朋友作为“蛋糕”,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活力和长久发展。其次,依托政府的有力支持,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为志愿活动提供助力。再次,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清晰的权责划分,是组织高效有序运作的保障,使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以充分利用。

四、结语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未来的发展还需要人们的无限热情,需要有效的组织管理,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努力。志愿者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广大群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志愿者是一块巨大的基石,垫起了这个充满爱的世界;志愿者是一阵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无数冷漠的心。中国志愿者组织将撑起一片充满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67-72

[2]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们出版社,2001:2-4

[3] 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9(3),42-47

[4] 陈佳.关于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6,2:105-106

[5] 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108-110

[6]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4:50-55

[7] 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2-129

[8] 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1-337

[9] 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社会学研究[J],2003,2:92-100

[10] 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N].中北大学学报.2008,24(6):7-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ax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