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荣脉学笔记1
更新时间:2024-05-10 21: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李小荣脉学笔记(一)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李小荣脉学笔记1:脉诊史略(一)
脉诊的历史源远流长,她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逐渐出现,又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经历了起源、成长、成熟定型、发展诸阶段.成为中医学极其重要的诊法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纵观历代名医不是无一脉诊高手.因之被认为是中医学极其鲜明的最具特色的标帜,其临床重要性和学术价值无庸置疑. 一.脉诊起源
脉诊之雏形是源于经络和经络检查,出自医经家.是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和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逐步摸索出的一种诊察方法.早期的脉学资料散见于《史记.扁鹊传》,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脉法》、《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及《内经》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脉诊起源的脉络.
二.以《内经》成书为代表的脉诊成长阶段
古法经络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后世中医检查中的望鱼际、察指甲、看舌下脉络、观小儿食指络脉与耳背络脉以及腧穴诊法、尺肤按诊法等等均属古法经络检查的传承.
古法经络检查是对络脉和体表较表浅的经脉循行及其穴位进行色诊、脉诊的检查.故有"能合舌脉,可以万全"之论.
《内经》时期古脉法(脉法的诊察技法)有气口、喉手以及遍诊法的十二经诊法和三部九候诊法.《内经》书中出现了脉诊专论.其诊脉用一指而不是如同后世的用三指,并沿袭经络检查传统之"弹法"、"循法"以及各部脉的比较法等等.《内经》记载了30多种脉象和主病.反映了《内经》时期经络检查技法灵活多样;脉名脉形记载繁多;脉法资料丰富.因此,可以认为《内经》时期是脉学的成长阶段.以《内经》成书为代表.
另外,还有《难经》的脉诊法和仲景脉法. 三.以《脉经》成书为标志的脉诊定形阶段
《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书,其后至今近2000年脉学著作虽多,但基本上仍不出《脉经》范围.为古脉法之嬗递,后世脉法的开端.使脉诊成为中医学的独立学科.
《脉经》完成了独取寸口脉诊法;确定了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分主脏腑.使独取寸口法在分部主病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明确了24种单脉并规范了脉名与脉形;提出了相类脉及其鉴别;系统总结了各种脉象的临床意.
四,进展缓慢的后世脉法时期
自《脉经》以后,脉学成就没有大的突破,发明不多.脉学主要是向通俗化\图解化\简约化发展.
1.通俗易记的脉诀广泛传播:如六朝高阳生《王叔和脉诀》;南宋崔嘉彦《崔氏脉诀》.
2.插图脉书的兴起:《脉经》的脉图已佚,为使后学者易于理解脉象的指下形状,出现了插图脉书.如宋许叔微《仲景36种脉法图》;宋施发在《察病指南》中最早运用脉象示意图.
3.执简驭繁的脉著增多:较有名的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 五.近代脉学与展望
近代随着中西医汇通的兴起,有些医家作了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观点阐发脉理的尝试,但如同用脉象描记仪进行脉图研究一样,结果均不理想! 中医临床对脉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脉诊学,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限制,脉诊一直依靠指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故有"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论!导致脉学非易,更遑论脉学的突破发展了!
中医著作和中医医师本身对脉学所释并不实际,语涉玄虚令人有莫测高深之惑,最为言脉者所忌!
李小荣脉学笔记2:脉诊史略(二)
一.夏商春秋时代
1.最早的专著: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脉法》、《阴阳脉死候》、《足臂十一脉灸经》为论述据脉诊病和经络诊法的专著。
2..春秋战国时代:扁鹊本名秦越人(约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运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诊虢太子的"尸厥"证;诊齐桓公由表及里的病传过程;诊越成侯的血脉病.证明了他具有高超的诊法技艺.故后人认为扁鹊是脉诊的始祖,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二。先秦两汉时期
1.《内经》各种诊法中的按脉诊法是论述最为详备精深的。论病脉种类达71种单脉及329种兼脉。
2. 西汉淳于意的25例诊籍皆以诊脉为主。 3.东汉末年华佗《中藏经》有论脉专篇.
4.张仲景《伤寒论》398条中关于脉诊的原文有146条,“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专论。《金匮要略》中有脉象记载138条。每篇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病治”为篇名。仲景脉法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选方。广泛用于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三。两晋隋唐时期
1.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研究之大成,共10卷98篇,定寸口脉诊法和24种脉象。
2.唐王超《仙人水镜图诀》从《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发展出诊小儿指纹。
四。两宋金元时期
1.南宋施发《察病指南》绘制脉图33幅,是世界上最早把图示引入脉学研究者。
2.南宋崔嘉彦《崔氏脉诀》对后世颇具影响。 3.金元时代倾心于脉诊者众,有较大影响的有:
(1).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针对六朝高阳生《脉诀》一书以《内经》、《难经》之理,刊其谬误。
(2).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结合《内经》中有关死脉的内容命名并论述了十怪脉,使危重病症的脉诊规范化。
(3).金元四大家之李杲运用《内经》的“人迎寸口二部诊脉法”辨内伤外感病症。他认为:人迎脉大于气口,其见于左手为外伤;外感寒邪,则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气口脉大于人迎,其见于右手为内伤;内伤饮食,则右寸气
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
(4).朱丹溪著《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以形象、图解的形式易读易记,便于区分辨认。 五.明清时期
临床脉学发展日趋成熟,已成为独具特色中医诊病方法.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
南北.朝脉诊详述内难、仲景及诸家脉义,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等论述极为详细.研究脉理精深,择诸家珍要精髓,以测病情. (2).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撷取诸家脉学之精华,分析27脉,把其中的同类异脉的特点\\鉴别点和各种脉象所主病症编为歌诀,诵习极为方便. (3).清李延昰<<脉诀汇辨>>汇集古今名家脉论,参与家学(其叔李士材<<诊家正眼>>),以脉参证,据脉论证.体现了脉诊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清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博采众说,附图示文,内容丰富. (5).清周延霆<<三指禅>>及沈金螯<<沈氏尊生书.脉象统论>>:前书脉症相参,联系病因病机辨析其理,切合实用;后书论述脉理较前人更为详明,精深可取.
(6).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纲目清晰甚为切要. 六.民国时期
较大影响的脉学著作有:中西汇通倡导者吴瑞莆的<<中西脉学讲义>>;恽铁樵的<<脉学发挥>>;杨则民的论脉诊;丁甘仁的<<脉学辑要>>;张山雷的<<脉学正义>>等. 七.其他
50年代起有人采用杠杆脉搏描记器记录脉图,经过测录脉象仪器的完善,从而为建立脉象图谱创造了条件.
李小荣脉学笔记3:脉诊的原理与意义
一.脉动形成的机理:
气为橐龠,血如波澜,血在气的鼓动下形成经脉搏动,脉动受人体阴阳盛衰、气血变化的影响.体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测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状态.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能直接反映人体气血的盈亏与运行的畅滞,许多疾病对气血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因而产生各种相应的脉象. 三.寸口脉三关的划分及分主脏腑:
全息论已论证了生命体的局部反映整体信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全息论的体现."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整体上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它"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即身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一个全身的缩影,其穴位分布都是按相同的规律排列的,都可反映出全身的信息,例如耳针的运用,足底穴位按摩等均得到印证.寸口脉作为一个"全息元",作为全身经脉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也正是合乎了全息律.而脏腑所处的三焦位置及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决定它们在寸口脉分布的重要依据.根据"全息律"信息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象脏学说的理论,作为判断寸口脉分三关候五脏的依据是客观实在而可信的.
至于各位医家因在实际运用中体验的差异而呈现出的有关六腑三焦的划分大小肠是在尺脉还是寸脉争论是可以理解的. 四.影响脉象的因素:
我国南北气温、寒暑燥湿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在脉象与气候相应原则下,除了疾病以外自然界的阴阳盛衰、、四季气候的变化、所处地理环境等举凡影响人体气血盛衰、阴阳变化的因素均可影响脉动. (一)疾病因素:
任何疾病引起机体阴阳盛衰、气血紊乱、脏腑经络发生病理变化均能反映于血脉从而脉动则相应表现出太过不及状态而异乎正常.可以作为了
解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病情轻重及其预后的客观依据之一.其变化大致如下:
-.邪盛:阳邪1.阳邪伤人(风,火,暑,热) 2.阴邪入里从化为热
3.五志化火 }阳盛之应脉{浮、数、洪滑而有力}
4.过食辛辣炙厚味、温燥药物 5.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火热
阴邪1.阴邪伤人(寒湿外邪)
2.内湿、痰饮、瘀血、积聚等 }阴盛之应脉{沉、迟、紧、涩而有力}
3.过食生冷寒凉 4.误治损阳而阴盛
二.正虚:1.阳虚: 禀赋不足 卫外不固
误治伤阳 }{ 脏腑功能低下 }应之于脉{沉、弱、短、弦而无力}
久病虚弱 寒自内生
2.阴虚: 热病耗阴 精亏血少,津液不足 虚
{ }{ }{ }而无力
失血、劳损 脏腑阴分亏耗 细
3.阴阳两虚: 禀赋不足 阴损及阳 沉 { }{ }{ }而无力
久病 阳损及阴 细
微
弱 (二)非疾病因素:
气候的四季阴阳盛衰;体质的肥瘦;年龄地少壮老弱;性别;地域居处;情绪及体态的动静等等. 五.脉诊的意义:
把脉诊作为别阴阳、辨脏腑、论虚实、认病位、识病性、判病机、断预后、定治则的依据之一,在临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小荣脉学笔记4: 古代脉法之<<内经>>脉法
<<内经>>脉法与扁鹊、仓公之学从性质将都属于医经家言,从时代上讲约相一致,从内容上讲亦是相通的。但<<内经>>脉法与扁鹊脉法、《难经》脉法的精神、方法又不尽相同,所以说<<内经>>脉法不是医经派脉法的全部。
一.<<内经>>脉法是以阴阳学说为认识方法。
二.<<内经>>脉法反映了经络即是血脉。 三.经脉(经络)的诊察方法:
经脉(经络)的诊察方法大致包括候气(即诊脉动)、诊络、诊皮等,后两诊后转化为望诊了。 1. 候气诊察经脉:
诊脉动就是候气;诊脉候气的变化以诊邪正虚实的情况。诊各经之气,是诊它们各自的可以触摸到的动脉的跳动。但由于它们的大小、力度、隐显以及诊察上的方便与否,就在后来诊脉位置简化而摒弃不用。 2. 察色诊络脉:
是通过视其颜色性质而体现的,络的范围包括大小不同的络脉,青筋、青脉即静脉血管也在诊视之列。诊手鱼际之络是诊络法中的一个重点和代表。
3. 诊皮法:
<<内经>>的诊皮之法一部分就是诊络。其他关于皮肤的丰腴、瘦薄、平滑、粗糙、润枯与腠理开阖、疏密;毫毛的性质、变化等等是诊皮的主要内容。虽然不是脉法,但与血脉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四.色脉的关系问题:
<<内经>>时代经络检查分为脉诊和色诊。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提示以经络的全面检查作为诊病方法是医经派的一个特点。也说明<<内经>>时期色脉诊的关系密切。
1. <<内经>>出现了脉诊专论:
《素问》有“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等;《灵枢》有“论疾诊尺篇”。。。。。。
2. <<内经>>色诊专论仍需结合脉诊说明问题。 3. 色脉与皮诊等尚有若干联系。 五.<<内经>>脉法的诊脉技法
1. 诊脉用一指而不是用三指诊脉:寸口脉不分三关,<<内经>>时代没有寸口三关诊法。
2. 经络的检查采用扪、循、切、推、按、弹、抓等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具有动态性质的手法来了解脉的虚实,尤其是弹而怒之是给血管以刺激来观察其反应,现在已失传了。。。。。。循的方法主要是诊尺的,实际是皮诊的方法,有时亦用于诊动脉。推法被保留并发展为后世的“举按推寻”手法。
六.<<内经>>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
1.十二经诊法:又称脏腑经脉诊脉法。即各取十二经脉中一处较为浮露便于诊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动脉,以候气诊察经脉。具体部位为:太渊、阳溪、冲阳、阴郗、天窗、委中、太溪、劳宫、和髎、悬钟、太冲。 2.三部九候诊法: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合而为九。 上部天:太阳穴;地巨髎穴;人耳门穴。 中部天:寸口脉;地合谷穴;人神门。
下部天:五里穴或太冲穴;地太溪穴;人萁门穴或冲阳穴。 十二经诊法与三部九候诊法属于<<内经>>脉法的遍诊法。
3.人迎寸口诊法:取结喉旁阳明经之人迎脉与太阴经之气口脉两部位的诊察方法以及两脉对比。人迎代表阳经,气口脉代表阴经。
4.尺寸诊法:即诊寸口脉与察尺肤相结合的诊察方法。诊寸口是诊脉动;尺部是尺肤的皮诊。
5.寸口脉诊法:《灵枢。经脉篇》“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皇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以胃,变见于气口。”以后《难经》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而后世得以运用寸口脉诊法。
6..其他部位经络的检查:有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等等。 七.<<内经>>脉法的脉象
脉象包括脉名和脉形,<<内经>>所涉及的脉名和脉形甚多,有的是较明确的脉名,有的只不过是一句或一段形容脉形的文字,亦有因年代久远有其名而含义概念不可得解者,一脉多名或数脉一名或诸脉部分概念含义交叉重叠以及一脉而有不同含义说解等等都有之。
1. 典型的脉名: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2. 非典型的脉名:往往是对脉象的一些形容和说明等,这在季节脉和真脏脉里最多。如:“端直以长”,“来盛去衰”,“如鸟之喙”,“如循刀刃”等等。
3. 不易索解的脉:如“脉见如火薪然”。 八.<<内经>>脉象的主病主证
1.季节脉:是结合季节、五脏而论述的,有常有病有死,以胃气的多少有无为据。
2. 真脏脉、死脉:类似.季节脉中的主死脉,以胃气的有无为据。反映了<<内经>>脉法重视脉象决死生。
3.主病脉:<<内经>>论主病之脉多以举例的形式来表达。既不是以每种脉象为主的叙述病症,也不是以每种病的形式来论述脉。脉象主病在<<内经>>时代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归纳成规律。
4.重视脉象的对比:这与采用遍诊法有关。李杲就是运用《内经》的“人迎寸口二部对比诊脉法”的脉理而发展为左右寸口对比辨内伤外感病症。他认为:人迎脉大于气口,其见于左手为外伤;外感寒邪,则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气口脉大于人迎,其见于右手为内伤;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后世许多医家宗而师之。
5. 重视脉象的变化程度:如季节脉、真脏脉都有因变化程度而决定其性质问题。描述脉象的文中常用“微”、“甚”两字来对比鉴别其主病。 附:其它古代脉法简说:《难经》脉法、扁鹊脉法、仓公脉法、华陀脉法
一.《难经》脉法:《难经》非常重视脉学,有21难论脉编在全书前面。
二.扁鹊脉法:《脉经》收录的扁鹊脉法非个人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的脉学成就。
扁鹊脉法的特点:1.与<<内经>>相互渗透,但只用寸口脉诊法。 2.阴阳脉法,以三阴三阳独特的时空分布,自成一体。对于脉搏至数的变化与阴阳盛衰的关系做了规律性的总结。
3.注意形脉与病脉之顺逆:扁鹊认为无论是形体还是病症,都应与脉象相适应,反之则为逆。其论述病与脉比《内经》丰富详细得多。 三.仓公(淳于意)脉法:“意治病人,必先切脉”, 仓公认为四诊皆不可失,然而脉诊有独特的作用。在《诊籍》中有丰富的脉象记述。其诊脉独取寸口。
四.华陀脉法:1. 诊脉独取寸口而细分寸关尺。
2. 阴阳脉法:以脉象分阴阳,数、滑、长、浮、紧为阳;短、涩、沉、迟、伏为阴。
3.脏腑八纲脉法:列举脏腑虚实寒热表里生死顺逆的脉象。 4.怪脉:将怪脉与五脏伤损结合在一起,用于判断五脏之败亡。
李小荣脉学笔记5:后世脉法
后世脉法导论之《脉经》
王叔和著《脉经》集汉代及以前脉学之大成,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完成后世脉法。在制定24脉脉名及脉形规范,对寸关尺三关划分分部及其分主脏腑,以及将脉象进一步与病症联系结合等,都作了完备的工作,完成独取寸口法。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使脉诊成为中医学中独立的学科。使脉诊实际易从,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推广运用。《脉经》还收载保存了很多古文献资料如扁鹊脉法、《四时经》、《脉法赞》等而使之得以流传 。惜乎第十卷“手检图”已佚失不传。 后世脉学之《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1518-1593)于1564年撰成,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全书一卷。以七言形式纂成歌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背易记。详细论述了27种脉象。对每种脉象,首先作“体状诗”描述此脉的体象,继以“相类诗”阐述此种脉象与相类脉的区别,再立“主病诗”阐明此种脉象的主病。书后附有宋。崔嘉彦著的以四言诗体形式论脉的《四言举要》。《濒湖脉学》对27种脉象的归纳分析细致入微、简明扼要,后世医家极为推崇,广为流传。几为业医者必背之书,初学者入门读物。
李小荣脉学笔记6:后世脉诊(一)
一.浮脉 (一).脉象:
1.《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医灯续焰〉〉:“轻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势,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
2.浮脉之义有二,一指部位概念当称“脉浮”,即脉位为浮,诸如洪、芤、虚、微脉。二为独立脉象“浮脉”。
3. 浮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4.在脉浮的基础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构成各种浮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构成兼脉。
5. 浮脉在平人秋季的季节脉时称“毛”脉。 (二).脉理:
1.凡外邪中表,正邪相搏,阳气鼓动驱邪于外而现浮脉。 2.阳气过盛,气火有余鼓动脉出,脉亦现浮。 3.阴血不足,阳气浮越脉亦现浮。
4.阴寒过盛格阳于外或亡阳虚阳暴脱,出现脉浮。 (三).脉义:
1.浮脉主病以有力无力而辨:有力为实,主病在表、里热外淫;无力为虚,主病在里。
2.久病脉浮,要注意是渐浮还是暴浮。
3. 浮脉可与除沉类脉以外的多种脉象相兼。 二.沉脉 (一).脉象:
1. 《脉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心法四明〉〉:“轻按之则无,重按之则有”。 2. 沉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在脉沉的基础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构成各种沉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构成兼脉。
4. 沉脉近于筋骨,中取不见,重按乃得;有深深在下之势,如石投水。 5.沉脉在平人冬季的季节脉时称“冬石、石脉”。 (二).脉理:
因正气虚衰或邪气阻遏使气血不能外达以充盈、鼓荡血脉所致。 (三).脉义:
1. 正气虚衰:阳、气、阴、血之亏虚均可出现沉脉。脉沉而无力。 2. 邪气阻遏:六淫;七情;气滞、血瘀、痰饮、停食、湿浊、蓄水、火郁、腑实、积聚等均可出现沉脉。脉沉而有力。
3. 沉脉可与除浮类脉以外的多种脉象相兼。 三.迟脉 (一).脉象:
1.《脉经》:“呼吸三至”。
〈〈景乐全书〉〉:“四至以下,俱为迟脉”。
2. 迟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迟脉与缓脉、数脉、疾脉构成脉象在不同频率方面的系列脉。分别为一息三至及以下;四至;六至;七至以上。 (二).脉理:
气血凝滞不畅或运行乏力而致脉来迟滞。 (三).脉义:
1. 迟脉为阴脉,主寒、为痛;
2. 迟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即寒实与阳虚。
3. 迟脉亦可见于邪热结于里,郁阻气机证。如〈〈伤寒论〉〉第208条的阳明病,脉迟。。。。。。大承气汤主之。再如部分病窦综合征因邪热伤心,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见有迟脉者。
四.数脉 (一).脉象:
1. 《脉经》:“数脉去来促急”。 《崔氏脉诀》:“六至为数”。
2. 数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数脉与迟脉、缓脉、疾脉构成脉象在不同频率方面的系列脉。 (二).脉理:阳偏胜,气血运行急速而致脉来急数。 (三).脉义:
1. 数脉为阳脉,有热盛脉数者,还有正气不足阴血阳气亏虚所致者。以脉来有力无力别之。
李小荣脉学笔记7:后世脉诊(二)
五.滑脉 (一).脉象:
1.《脉确》:“流利如珠便是滑”。
〈〈濒湖脉学〉〉:“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转展,替替然,如珠之应指”。
徐灵胎〈〈脉诀启悟注释〉〉:“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2. 滑脉为某些医家所认定的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滑脉只以脉象的流利程度言,教平脉更流利即可构成不同程度的滑脉。
4. 滑脉流利圆滑如珠滚盘,脉来有峰,圆利如珠为实;脉来无峰,呈片状散大而数,漉漉欲脱为虚。 (二).脉理:
1滑脉其实者为阴气凝聚、阳气不衰之象。主痰、主宿食。故经曰:“滑者阴气有余”。
2.阴血受风邪鼓动亦见滑脉。故经曰:“滑者主风”。
3.病在外与新病之人,血方盛气不衰,加之病邪鼓动亦见滑脉。故经曰:“脉盛滑而坚者病在外,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
4. 虚滑脉多为精血亏虚,阳气偏旺,阴不足故脉来无峰,阳偏胜故脉来数而欲脱。
5.宿食、痰饮、血结、停食、蓄水、气壅、热盛之邪气有余但正气尚可邪气相对不盛,故虽为邪阻而不表现为沉、迟、细、涩、结的脉象。实因气血与邪气相搏而激扬也。 (三).脉义:
1.平人有气血盛脉滑者,有怀孕气血盛以养胎而脉滑。 2. 实滑脉与虚滑脉有邪实与正虚之别。
3.浮滑主病在外,为风、热、痰火;滑而沉者主病在里,主痰饮宿食等实滞、主孕。虚滑脉主精亏血少;滑而沉数为热结。
4.三部脉中,寸滑病在上焦,多为痰火风热;关滑病在脾胃;尺滑病在下焦。 六.涩脉 (一).脉象:
1.〈〈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 〈〈医学入门〉〉:“涩不滑也,往来涩滞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 2. 涩脉为某些医家所认定的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涩脉只以脉象的不流利程度言,教平脉不流利即可构成不同程度的涩脉。
(二).脉理:
气血虚衰或气血涩滞,不能充盈鼓荡血脉之畅行而致脉来滞涩。 (三).脉义:
1.气血虚衰可涩;邪阻气滞亦涩。以脉按之有力无力别之。
2,兼脉不同主病各异:沉涩多主血瘀;沉细涩无力为阳气不足、气血虚弱;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为虚火炎上;涩而兼弦为气滞血瘀;脉浮大而涩为寒邪外束;
3.表证发热,脉沉紧而涩多为过服寒凉药物所致。 七.虚脉 (一).脉象:
1.〈〈医宗说约〉〉:“虚,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软,举按无力,豁然不能自固”。
〈〈诊宗三昧〉〉“指下虚大而软,如循鸡羽之状,中取重按皆弱而无力,久按仍不乏根”。
2. 虚脉是复合了几种因素的脉象,具有浮、大、软(无力)的复合条件。
3. 虚脉在浮、大、软的条件下,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如数、迟、缓、涩等脉。 (二).脉理:
阴阳气血正气亏虚:总为血脉空虚、虚阳浮越之象。 (三).脉义:
虚脉主病有气血阴阳之分,五脏诸虚之别。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浮而无力为血虚,沉而无力为气虚;数而无力为阴虚,迟而无力为阳虚。” 八.实脉 (一).脉象:
1.〈〈濒湖脉学〉〉:“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 2. 实脉是复合了多因素的脉象。具有大、长、弦、有力的复合条件,浮、中、沉三部皆然。
3. 实脉是脉体教大,鼓动有力,按之不减有实满感。 (二).脉理:
邪盛正强,正邪相搏使脉来实大。 (三).脉义:
1.邪实之证:实脉属阳脉,主大热、大邪、大积、大聚之证。
2.正虚假实之证:如张锡纯认为的脉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或肾虚不摄冲气上逆,干于气血,脉可实大,治当培元佐以镇摄。再如景岳说:久病孤阳外脱,脉必先见弦数滑实。真阴大亏,燎原日炽脉见关格若实。
李小荣脉学笔记8:后世脉诊(三)
九.长脉 (一).脉象:
1.“《崔氏脉诀》:“过于本位,相引曰长”。 〈〈医学入门〉〉:“长脉过指出位外”。 2. 长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长脉的脉形以指下感觉的长度言,与短脉及平脉的长度感觉构成不同长度的系列脉。
4. 长脉仅见于寸尺两部。 (二).脉理:
气血旺盛之象。 (三).脉义:
1.主肝病:肝气火冲、肝阳上亢、肝热脓痈。 2.阳热亢盛之征:阳明热盛、阳毒癫狂。 3.阴证渐见脉长为正气来复。
4.平脉:和缓之长脉,可见于平人。经曰:“长则气治”。肝之常脉应于春季而脉长。 十.短脉 (一).脉象:
1.〈〈察病指南〉〉:“指下寻之,往来短曰短”。 〈〈外科精义〉〉:“短脉之诊,按之则不及本位”。 2. 短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短脉的脉形以指下感觉的长度言,与长脉及平脉的长度感觉构成不同长度的系列脉。
4. 短脉仅见于寸尺两部。其特点是脉体短绌。 (二).脉理:
1. 经曰:“短则气病”。 气病为气虚、气郁。 2.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脉见短绌。
3.痰食阻胃,中气不得畅达也见短脉;然必短而实,按之不衰。 (三).脉义: 1. 元气虚损; 2. 中气不足; 3. 痰食郁阻。 十一.洪脉 (一).脉象:
1.〈〈濒湖脉学〉〉:“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裹”;“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2. 洪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洪脉就是大脉、浮大有力。洪脉的指感是脉体大,与细脉对应。 4. 洪脉亦为夏季的季节脉,夏心脉洪。代表心脉的主时脉象不叫洪,叫“钩”脉。 (二).脉理:
洪脉为阳偏盛,鼓动气血有力而成。 (三).脉义:
1. 洪脉为阳脉,主热盛。
2.虚火之洪为浮洪无力,为相兼脉,不是单因素的洪脉。 十二。细脉 (一).脉象:
1.〈〈医宗金鉴〉〉:“脉形细减如丝谓之小脉,即细脉也”。 2. 细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细脉就是小脉。细脉的指感是脉体细小,与洪脉对应。 (二).脉理:
1. 气血虚衰:不能充盈血脉; 2.实邪阻滞:气血不能鼓搏血脉。 (三).脉义:
1. 气血两虚:细而无力。
2. 实邪阻滞脉道:细而沉按有力。
十三。弦脉
(一).脉象:
1.〈〈伤寒论。平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2.〈〈濒湖脉学〉〉:“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3. 弦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4. 弦脉是脉形变化,特点是张力增强,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况及脉管变硬等。 5. 春肝脉弦:春季主时季节脉为弦脉,弦而修长悠扬,脉现柔和。 (二).脉理:
1. 弦脉为阴中之阳脉,弦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
2. 经脉之柔和舒达,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阳气、阴血本身之不足或因气血不畅致脉失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拘急而弦。
3. 弦脉因脉力强弱而分为常脉(弦而柔和)、病(盈实而滑,如循长竿)、真脏脉(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4. 春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一阳出于二阴之中,阳气虽升,阴气尚重,天气犹寒,故其脉弦。 5 .脉遇寒、遇痛脉管收缩,变直变细其脉故弦。 6. 饮邪为患,脉道受阻其脉多弦。 (三).脉义:
1. 春脉弦,肝脉也弦,然必弦而柔和方为平脉即有胃气的时脉(季节脉)。 2. 春季弦脉太过与不及均主肝病。
3. 弦脉主寒、痛、痰饮、少阳证;为虐、拘急、胁痛、症瘕、脾虚肝旺、虚痨、脏气损伤等等。 4.弦而无力为不及,乃肝气、血、阴、阳之虚象。 十四。紧脉 (一).脉象:
1.〈〈濒湖脉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如纫箪线。”
2. 紧脉是复合了多因素的脉象。具有脉形和力度的变化,紧脉是在张力强亦即弦脉(弦而有力)的基础上,加以指下有不稳定感的脉。 3. 紧脉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脉理:
1. 紧脉为拘急敛束之象。
2. 脉失阳气之温煦鼓荡、阴血之充盈濡养,拘急敛束而为紧。 (三).脉义:
1.紧脉为阴脉,主为病寒、为痛、为寒饮、为宿食、为疝瘕少腹痛等。 2. 紧脉有阴阳寒热之分,浮沉表里之辨。
3. 在古脉法的《伤寒论》中紧脉有亡阳亡阴之证,然紧必按之无力。 十五。缓脉 (一).脉象:
1.〈〈景乐全书〉〉:“和缓不急也”。
2.《三指禅》:“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净分明。”
3. 缓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即有至数(4)的条件,又要有形象(柔和)方面的条件。 4. 缓脉是不急不紧脉形有松软之势者。 (二). 脉理:
病之缓脉因气血向衰或湿邪阻遏故脉体徐缓。 (三).脉义:
1.阴阳平和,脉来和缓是有胃气之脉。如长夏脾旺之季节脉;素喜运动康健之人;诸脉兼缓说明尚有胃气,病轻预后佳。 2.缓脉主脾虚湿盛;
3. 在古脉法的《伤寒论》中缓脉有主营虚和太阴阳复之证者,如太阳中风和脾家实之见脉浮缓。
十六。革脉 (一).脉象:
1.〈〈伤寒论。平脉法〉〉和〈〈金匮要略〉〉同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2. 革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3.是弦、芤两脉的合体脉,既具有弦的张力又有中空的情况,所以有“如按鼓皮”之言。 4.革在<<内经>>之音为“亟,义为病势紧急,脉来急(革至如涌泉,亟至如涌泉也)。与后世之“如按鼓皮”之革不同。 (二). 脉理:
1.精血内虚脉道失充,阳失附而浮越搏击。 2.精血素虚又外感新寒,寒邪束表脉管紧缩。 3.动脉硬化又阴血不足者。 (三).脉义:
革脉为阳中之阴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中风等证。 十七。牢脉 (一).脉象:
1.《脉学辑要》:“革者,浮紧无根之极,牢者沉坚有根之极。” 2.《脉诀刊误》:“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3.《医宗必读》:“兼弦长实大之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候取也。”
4. 牢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沉、实、大、弦、长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 脉理:
实邪凝聚结于里,正气不衰搏于脉。 (三).脉义:
1. 牢脉为阴脉,主实证:为阴寒坚积、症瘕,又主气结、寒疝、积热、顽痰、食积、血瘀等等。 2. 牢脉过于坚搏,毫无和缓之象见于邪盛正虚脉无胃气之真脏脉。如但石无胃的肾之真脏脉。
十八。濡脉 (一).脉象:
1.《脉经》:“软脉极软而浮细”。
2.《脉诀刊误》:“极软而浮细,轻手可得,不任寻按”。
3. 濡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浮、细、无力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 脉理:
脉体失充可由脾虚、阳气衰、气血弱、阴分亏以及湿邪束遏脉体所致。 (三).脉义:
1. 濡脉属阴脉:主脾虚气弱、自汗、气血虚少;为湿(阳虚肿胀里水、痹、暑湿伤阳);为下元虚冷、精伤髓枯;
2. 濡脉亦主阴虚:尺脉濡主阴虚。
3.弱脉为沉细无力如见于胖人主阳虚;濡为浮细无力如见于瘦人主阴虚。 十九。弱脉 (一).脉象:
1.《脉经》:“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2.〈〈濒湖脉学〉〉:“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3. 弱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沉、细、无力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 脉理:
弱脉多为气血阴阳俱虚,阴血亏则脉道不充,阳气衰致不能鼓动于外故脉来沉而无力细而软。或湿邪阻遏脉道,脉来不畅而见弱。 (三).脉义:
1. 弱脉属阴脉:主阳虚、气虚、血虚、湿痹。
2.寸脉弱属阳虚;尺脉弱则肾气虚;关尺脉弱则脾胃虚弱。
3. 弱脉常可见于虚痨、血痹、自汗、久咳、失血、遗精盗汗等病症。 二十。芤脉
(一).脉象:
1.《脉经》:“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2.〈〈景乐全书〉〉:“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3. 芤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浮、大、软、中空有边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结合构成另外一种脉象如革脉;亦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二). 脉理:
血亏精弱虚于里,孤阳脱阴浮于外。 (三).脉义:
1. 芤脉主亡血失精:关芤为中焦失血;左关脉芤为肝血不藏;右关脉芤为脾血失摄。 2.大出血之时,邪气尚盛故难见芤脉,数小时至一两天后才现芤脉。 3. 芤而兼迟为亡血失精;芤而兼涩多为因瘀失血;
4. 芤而兼紧兼数多见于肠痈酿脓期;芤而兼虚多见于肠痈溃脓期。 二十一。散脉 (一).脉象:
1.“《崔氏脉诀》:“涣慢不收,其脉为散”。
2.〈〈外科精义〉〉:“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 3.〈〈医宗金鉴〉〉:“浮中沉三部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慢不收,谓之散脉”。 4.散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结合构成兼脉。 (二). 脉理:
散脉为无根之脉,系津气耗伤,元气浮散。 (三).脉义:
1.久病正气耗竭:为肾气败绝,阴阳离绝之死脉。
2.新病津气耗伤:如暑温热症、大汗、失血、急剧吐泻等。当急敛浮散之元气。 3.散脉既主阴虚血弱,又主阳虚。
4.在临产之际,散脉为离经之脉。 5.在古脉法中,《内经》散脉有两种:
(1).指浮大而有柔和之脉,为秋季肺的季脏脉象。“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 (2).指浮大无根之病脉,是散脉的本意。“心脉软散为怔忡,肺脉软散为为汗出”。 二十二。微脉 (一).脉象:
1.《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2.《脉诀汇辨》:“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3.《医学探骊》:“微以细对以部位言。微脉浮取即得,应指微微无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脉,寸关部位则不能也。”
4. 微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细、无力、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结合构成兼脉。
5. 微脉细如蛛丝,散脉浮散而大。 (二). 脉理:
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象。 (三).脉义:
1.微脉主气血阴阳俱虚,阳气衰微为主之证。
2.微脉为阴脉,可见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衄血诸症;少阴亡阴亡阳证;寒中拘急痉挛症;崩中带下诸般虚损证。 二十三。动脉 (一).脉象:
1.〈〈伤寒论。辨脉法〉〉:“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2.何梦瑶曰:“数而跳突名动,乃跳动之意,大惊多见此脉。”
3. 动脉是具有复合因素:兼俱数、滑、有力与动摇不定的脉象,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在临床上不多。
(二). 脉理:
1.阴阳相搏,气血不和之象。或惊则气乱。 2.阴阳相搏有阴虚阳搏和阳亢搏阴虚实两种。 (三).脉义:
1. 现代脉学对于动脉的脉象、脉理的认识基本是沿袭古脉法之仲景脉学的动脉。而对动脉的主病有所补充发展。
2. 动脉为阴中之阳脉。动脉主病有阴阳、虚实之分。总由邪气干扰气血不和所致。虚实以按之有力无力得辨。动而兼弱者为惊悸及诸虚;动而兼涩有力者为肝郁气滞血瘀。
3.临床动脉主实见于邪热、气郁、瘀血、痰饮、惊恐、诸痛及主孕;主虚见于虚痨、亡精、失血、泻利等病症。 二十四。伏脉 (一).脉象:
1.《脉经》:“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2.〈〈外科精义〉〉:“伏脉之诊,比沉而伏,按之至骨乃得,与沉相类”。 3. 伏脉为单因素脉象。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在临床上不多。 (二). 脉理:
邪气阻遏,与气血结滞郁伏于内;阳气衰败无力鼓荡脉体。 (三).脉义:
1. 伏脉亦以有力无力论虚实:无力为阳衰虚寒;有力为邪气闭郁。 2.厥证脉伏。 3.战汗欲作之伏脉。
4.症积后期气血损耗,元气衰弱,脉多沉伏而细微。 二十五。促脉 (一).脉象:
1.〈〈伤寒论。平脉法〉〉:“脉来去数,时一止”。
2. 促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的机会不多。 (二). 脉理:
实邪并阳而盛郁致滞涩血脉;气血阴阳虚衰,心主衰惫而失律。 (三).脉义:
1.内有实邪郁滞:诸如邪热、气滞、瘀血、停痰、食塞等等。 2. 心主血脉,心主之气血阴阳虚衰。 3. 真气衰惫,阴阳欲绝证。
4. <<内经>>所言促脉与后世促脉不同:《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指寸脉出现没有歇止的急数而滑欲上鱼际的脉象。
5.〈〈伤寒论〉〉第34条、第140条中的脉促,实为脉来急促即数急之脉。与后世促脉不同。 二十六。结脉 (一).脉象:
1.《难经》第18难:“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 2.〈〈伤寒论〉〉第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3. 结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可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 (二). 脉理:
阴寒凝聚、阻滞气机,心脉运行不畅;气血虚衰,心主衰惫而失律。 (三).脉义:
1.结脉属阴脉,主病在实为停痰积饮,为气郁血滞,为痛,为积滞不化,为症瘕。
2. 结而无力之脉主病在虚:为气血衰败,为阳气虚衰。常见的有久病、虚痨、误用攻击消伐者等等。 二十七。代脉 (一).脉象:
1.除促结脉以外的脉律不整脉都归结为代脉。 2.某些怪脉如鱼翔脉、吓游脉仍属于代脉。
3. 代脉可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 (二). 脉理:
气血衰败,元神不能接续;气血郁滞,疼痛之极气机郁而不达。 (三).脉义:
1.代脉属阴脉,多主虚。
2. 脉来虚弱无力,兼见形气衰败为虚:多见于久病之人,为心气衰败、脾气脱绝之恶候;常人见之必为难治。
3. 代脉亦主实证:脉来有力,为七情太过或跌打损伤或痛极一时或为妊娠恶阻等等。4. <<内经>>所言代脉与后世代脉不同,有多种代脉,其含义多样。 正常人脉象
经曰:“人一吸脉再动,一呼脉再动,呼吸定息脉5动,润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人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除一息脉动4-5次以外,正常人的脉象是以脉来有根、有胃气与神气为标志的。
所谓有胃气,即指脉来均匀和缓,有柔和之象。经言: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即是此意。经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非肝不弦,肾不石也。”不得胃气并非指肝脉不弦,肾脉不沉石,而是指脉无柔和之象,即肝脉弦象太过,肾脉沉石太过。又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是说五脏之气在胃气的作用下,才能达到寸口脉。因此,寸口脉除反映五脏的盛衰外,还要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
脉之有神,指脉搏力量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脉之有胃气、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像,有胃气即有神。
所谓脉有根,其意有二:一指沉为有根,脉在沉部,轻取无脉,重按有脉,谓之有根;二指尺脉为根,寸、关虽无脉,只要尺脉不绝即为有根。按五脏来分,尺部主肾,沉部亦主肾。只要肾脉不绝乃为有根,虽病较重犹可治疗。《难经。十四难》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原气,故如不死。”
因此,正常的脉当是一息脉动4-5次、均匀和缓、力量中等的有根之脉。脉在具备了胃、神、根的同时,也必须反映出四时五脏阴阳盛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称为正常脉象。另有少数人天生脉来异常。有天生脉来沉细,脉稍变大即为病脉的;有天生脉来粗大,脉稍变弱如常人亦为病脉者。此异常脉象,不可当作病脉。又不可不知,参之以证方可不失。 真脏脉
何为真脏脉?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绝脉、死脉。简言之,脉来无“胃神根”的即为真脏脉。病邪对脉搏的影响超过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脉象唯反映出疾病引起的变化,此种脉象即为真脏脉。多见于脏腑之气衰竭、胃气败绝的病症。
经言:“故邪恶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其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脉之气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真脏脉反映在病机上,是病势发展到了极点而正气衰败,正气无力与病邪相争,病势已多不可逆转。它的表现,经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弦,色青血不泽,毛折乃死。又曰:真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又曰: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真肺脉来,大而虚,如以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又曰: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又曰: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然如弹石曰肾死。真脾脉来,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又曰: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总结为十怪脉:
1.雀啄 脉来有短、硬、急速而间歇之象,如雀啄食,连连急数,时复一止,为 脾绝之脉。 2、屋漏 脉来短而迟,如屋漏水之状,久时才见一滴。心率约在每分钟30-40次。多见于窦房结病变和传导阻滞。亦为脾绝脉。
3、釜沸 脉来浮数之极,犹如滚沸的开水在锅内沸腾。多为心动过速。
4、虾游 脉来沉,久时不动,忽见一浮,为极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心的真脏脉。 5、弹石 脉来硬如以指弹在石上的感觉,为急促、坚硬之脉。是肾的真脏脉。 6、解索 脉来散乱无序,是一种节律严重不整的脉象,类似于房颤一类的脉象。
7、鱼翔 脉来迟,不定时见一动。具有浮、迟、不定时的特点。多为完全性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
8、偃刀 脉来弦、细、紧而硬,如用手触摸在刀刃上的感觉,为肝的真脏脉。 9、转豆 脉形短而躁疾,如转动豆子的感觉。多见于心律紊乱的病人。
10、麻促 脉至如麻子,有细、短、微至甚、且急促零乱的特点,见于严重的心力衰竭。 人迎气口脉诊法小结
一、人迎气口脉诊法在古脉法和后世脉法中的运用是有同有异的。相通之处是脉理相似、都为对比脉诊法、均用以区别病变发生之内外即主病意义以人迎主外感气口主内伤。
二、古脉法之人迎气口脉诊法以《内经》为准。《内经》以手太阴肺经太渊即寸口为气口脉,以结喉两旁足阳明胃经之脉动为人迎。在《灵枢。禁服篇》:“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四
正在阅读:
李小荣脉学笔记105-10
灰度变换 - 原理 - 及Matlab程序 - 图文03-26
2016年公安民警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09-16
同学之间作文400字07-06
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05-24
企业工作标准08-19
最新五笔字根表图(详解)分解05-05
工程地质习题集答案103-13
工程质量安全月报表09-29
投诉信02-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笔记
- 李小
- 荣脉学
- 国考高频词
- 包含体纯化步骤
- 001隐蔽工程会签单(银海湾8层C1、C2、C3户型天花)
-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要点
- 浅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音现状
-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测试题
- “基本能力”测试体育与健康命题研究
- 高职高专专业外语教学适应就业需求现状调查
-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
- 课程设计 - 卷扬机
- 温岭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 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经济学分析
- 2017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可能性教案
- 毕设文献综述—防盗报警系统及发展概述
- 2017年学生干部培训方案
- 悬挑式外脚手架施工方案 - 图文
- 《筑梦中国》历史文献教育片观后感
- 超声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 卷材防水屋面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 某道路园林绿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