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点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30 0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点及答案
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是直接生产过程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
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
属于劳动对象的是原料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用观念的货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不存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在简单价值形式“1只羊=2把石斧”中,2把石斧处于等价形式
在历史上,资本的最原始形式是商人资本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集中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实际工资
在资本积累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可变资本将会与总资本按同一比例增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购买生产资料的时间不属于生产时间,而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发挥作用于产品的时间属于产品时间
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生产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进行,其前提条件是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大于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II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m/x)=II(c+△c)
GW?P?W′G′是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在I4000c+1000v +1000m=6000中,
II2000c+500v+500m=3000
属于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是:I(1000v+1000m)与II2000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物价稳步上升,企业利润增加,这是复苏阶段的特征
在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
平均利润形成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少数技术先进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资本主义制度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格的构成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成本形成以后,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的关系是两者按相反方向变化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商业资本执行和完成的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应相当于平均利润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只能由剩余价值补偿
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时只让渡其使用权没有放弃所有权
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
在平均利润率既定的条件下,利息率主要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资本主义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股份公司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股票价格和股息成正比,和存款利率成反比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条件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力不同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现代西方国家经济制度的性质是: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竟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自由竟争引起生产集中
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银行的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银行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把一些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的垄断组织是辛迪加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参与制
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向私人企业采购订货的形式属于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混合联合公司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计划管理的作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其矛盾
自由竟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
各国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意味着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产业资本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分工是工业国与原料国之间的垂直分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跨国公司是由一国的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冷战结束促使欧共体进一步加快一体化进程,它于1993年初转变为欧洲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方向上的主要变化是发达国家相互之间投资剧增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这些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垄断统治
对于垄断资本家来说,采用新技术的原因是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食利国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资本输出
一般来说,无产阶级革命只可能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的结果不会降低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护垄断统治的手段是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
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表明离社会主义的门槛越来越近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
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社会化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劳动人民取得政权以后首先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所采取的形式是国家所有制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
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主要是通过自觉的、有计划的调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
多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为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反映客观真理的科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经济规律的特点在于: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有阶级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方法;历史方法;科学的抽象法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是:1、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人类劳动的产品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4、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1、具体劳动2、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3、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1、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3、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4、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1、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2、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的关系3、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的关系4、个别劳动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5、私人劳动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
在简单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1、流通手段2、支付手段
对纸币的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1、纸币产生于流通手段职能2、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3、纸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1、流通中待售商品总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与区别是: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2、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变动与:1、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化2、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变化3、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变化4、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是: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
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1、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2、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3、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先卖后买
对资本主义总公式GWG’的分析可以看出:1、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2、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4、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1、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相对剩余价值是:1、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1、资本积聚2、资本集中
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1、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被再生产出来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1、流动的过剩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工资1、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2、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3、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4、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5、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方法通常有1、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2、压低工人工资3、延长工作日4、提高劳动生产率5、加大劳动强度
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1、延长工作日2、增加劳动强度
剩余价值1、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2、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的共性可以概括为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3、资本的生产过
资产阶级国家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其具体办法有1、由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2、由中央银行调整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1、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2、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它并未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2、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1、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增长2、保持币值基本稳定3、实现充分就业4、维持国内国际收支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调节2、间接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1、法律手段2、经济手段
从资本形态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重要特点是1、在输出流向上发展为多方向输出2、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地位日益提高3、多采取“援助”的方式输出资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1、跨国公司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意义是1、原料的供应地2、可靠的商品销售市场3、有利的投资场所4、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5、维持和加强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过剩资本2、利用资本输出可使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3、利用资本输出可带动商品输出4、借助资本输出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1、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国际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产业资本国际化
跨国公司1、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2、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3、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5、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方式有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经济联盟4、经济政治联合体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有1、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2、经济结构的二元性3、经济成分比较复杂4、经济发展有依附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包括1、股份公司的出现2、从自由竟争到垄断3、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4、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垄断统治对社会经济政治带来的影响包括1、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2、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3、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并存着两种趋势1、生产和技术迅速发展趋势2、生产和技术停滞趋势
垄断资产阶级强化其政治统治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是1、改良主义的手段2、暴力镇压人民的手段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1、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2、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趋势
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其寄生腐朽性表现在1、生产和技术发展出现停滞趋势2、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的出现3、多种危机交织并存4、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关系是1、迅速发展趋势不能排除停止趋势2、停滞趋势不能排除迅速发展趋势3、迅速发展与停滞趋势同时并存
垄断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推行改良主义的主要手法有1、培植工人贵族2、破坏工人运动3、推行福利政策4、发行小额股票5、搞“劳资合作”
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1、并非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2、应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经济制度3、应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这主要指1、生产的社会化2、管理的社会化3、资本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时1、严格地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2、以生产力为标准3、不否定它的历史作用4、不要剥削者个人对既有的生产关系负责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总的说不会是一个短暂的时期2、随着进行过渡的国家的不同而不同3、经济越落后的国家,过渡时期越长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1、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2、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3、生产总量与消费需求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4、生产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5、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比例关系
制定经济计划的原则有1、经济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指令2、计划应根据经验来补充、发展和修改3、经济计划不是凭主观随意编制的4、经济计划要区分轻重缓急5、经济计划要有科学根据
资本主义的分配1、主导方式是按资分配2、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3、是按生产要素分配4、其他要素参与分配从属于按资分配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出现了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使劳资关系得到了调整3、在经济运行方面也有机制上的调整与变化4、说明资本主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还有一定的生命力5、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按劳分配1、在分配之前应首先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社会扣除2、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3、是不同形式的劳动的交换4、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5、把公平和效率结起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1、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调节的原因在于1、社会大生产的发展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分配制度上的差别是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2、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问答题:
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要维持自己的生存、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就要有衣服、食物、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下去。(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
2.简述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答:(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2)上述三个要素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因为它们是劳动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具有普遍性的要素。任何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物质生产过程根本不可能进行。(3)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某些新生产中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它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经济运动的土壤之中。(2)它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提供给我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它就会停滞不前,失去生命
力。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政治经济学有无科学性,取决于它能否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它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5.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答:参见论述题第1题第(4)点。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3)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应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越重要。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
的优化。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越是深刻地渗透到生产力的要素中去,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3.试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答:(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为它们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第二,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第三,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第四,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着生产的发展。这种反作用表现为:第一,适应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交换的发展特别是市场交换的扩展,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第三,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需求的增长能为生产发展创造出动力。 4.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社会各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
变;其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即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的新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而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得到确立和巩固。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5.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答:(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
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谓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6.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哪些特点?答: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着自己的特点(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
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要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不能从道义的原则出发,而要遵循生产力标准。判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评价一种社会变革的是非得失,主要标准是看它究竟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要求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详细分析具体对象,暂时舍去与本质规定无关的方面,撇开表面现象,揭示出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把握经济运动的规律。从抽象到具体、用本质来说明现象的叙述方法,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是运用通过研究得出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但这种叙述不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作简单描述,而是对它进行深刻而科学的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有系统的和科学的把握。(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要坚持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一般来说,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另一方面,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又是不一致的。
8.试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必要的理论科学(1)它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彻底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和二者对立根源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作了充分的论证,指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创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2)它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即使是其中的资本主义部分,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点,还揭示了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些一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依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提出的一般原理,如果抽去其体现的资本主义关系,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具有适用性。第四,学习政治经济学还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制定和执行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深入进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它是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运动中,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政治经济学,能够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4)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利于完整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自觉性,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抵制庸俗经济学和错误思潮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
1、什么是商品?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2)是劳动的产品。即这种物品必须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耗费了人类的劳动(3)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4)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才能成为商品。可见,上述四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它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因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都统一于商品体之中(2)矛盾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为占有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的。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答:(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1)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作为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1)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相对价值形式要表现自己的价值,就不能离开等价形式;同样,等价形式也只有依赖相对价值形式,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从而才能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上(2)二者又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同一种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而只能处于价值形式的一极。同一价值形式的两极,只能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商品来担任。
7.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说,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是要存在和起作用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8.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它们都有各自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1)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等因素的变化,从而能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其调节作用。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2)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的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3)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在竞争中既可得到相应的利益,又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还要有完善
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市场规则,清除各种垄断行为。 9.为什么说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答: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并非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0.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关系概括来说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交换价值在流通中的转化形式(1)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必然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种交换的比例初看是偶然的,但是在偶然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的东西,这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即价值。可见,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2)价值与价格。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可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交换价值与价格。交换价值和价格虽然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标志着商品交换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物物交换的阶段,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即商品交换的阶段,交换价值就以一定货币数量表现的价格形式出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就转化为价格。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1)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等问题,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的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
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即取决于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个规定性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2)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在计算商品的价值量时,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关系,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3)商品的价值量还会受到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此处的劳动生产率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起源和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交换关系所赋予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过程,因而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的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二者的基础上逐渐相继产生的。
4.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答:(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所谓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指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表明价值规律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反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作为价值规律作用实现形式的价格波动,向生产者提供了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动的信息,指导着商品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的方向、结构和数量。但是这种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自发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等,不能保证社会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作用是通过生产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从而产生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而实现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
利地位,所以生产者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作用也有局限性,私有制下的生产者为了保持竞争中的优势,总会千方百计地保守新技术秘密,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竞争会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导致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
5.试述货币流通规律的主要内容。答:(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就是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周转的次数(2)参加流通的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的乘积,构成商品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为:(3)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在本时期内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款,前一时期赊购的商品而在本期到期则应支付货款,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的货款可以相互抵消。因而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内容改变为:
6.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答:(1)商品经济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市场存在,但是有商品经济和市场,不等于就有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所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是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二者在内涵上是不同的(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社会范围内调节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是价值规律赖以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条件,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价值规律,从而也不可能有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当然,也不能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市场经济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三、简答题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答:(1)二者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2)二者的区别。首先从形式上看: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
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其次是内容和目的上的本质区别:第一,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它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即
满足商品生产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第二,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流通的内容是一定量的货币能带来更多的货币,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出他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其物质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扩大。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自己的特点。普通商品在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又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出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简述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答:(1)资本不是物,而是同货币、商品一样,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出来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它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说,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5.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3)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时,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不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由此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劳动为什么不是商品?答:(1)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在出卖之前独立存在。但是劳动只有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后才能实现,而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还未进行劳动,当然也不能把尚不存在的劳动当做商品出卖(2)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则意味着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从而陷入同义反复(3)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因为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将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工资只相当于工人部分劳动的价值,则又违背了价值规律(4)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而此时的劳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答:(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2)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劳动全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工人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资本家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完全被掩盖起来(1)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通过资本积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2)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首先,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不过是上一次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次,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还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总之,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10.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答:(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外在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2)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这些因素包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1.简述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答:(1)二者的区别。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其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2)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
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12.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答:(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创造条件(2)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四、论述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它的条件是什么?答:(1)资本总公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都不能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 域,无论是等价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3)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所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还要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
到最终解决。
2.试述“资本一般”或资本的共性?
答: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或资本共性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商品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有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投资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总之,只要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和特征,货币就可以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一般”或资本的共性。
3.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了剩余价值率(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是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不断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答: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2)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形成新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3)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5.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积极关系的哪些特点?答: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也就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些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还要再生产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答:(1)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即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因此它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因此,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3)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即相对过剩人口的
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资本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条件,压低工资并迫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7.试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答:(1)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内容。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多,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多。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2)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内容。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和贫困的积累。它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8.如何认识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答:(1)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暴力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的结果。“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也应看到,资本原始积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大力促进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了过渡的时间(2)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3)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公有制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答: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进行连续不断的循环,因而也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如下:货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1)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已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因此,它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取得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其片面性在于容易忽视生产阶段,仿佛价值增殖是在流通中完成的(2)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不停顿的再生产过程,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造成的假象。其片面性
在于,它使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模糊了,似乎是为生产而生产(3)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既能反映出资本生产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也能反映出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是产业资本正常运转的条件。其片面性在于,模糊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仿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4)以上分析表明,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产业资本运动的特性,但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产
业资本的循环就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3.简述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答: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答:二者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有哪些?答:预付资本总周转主要受生产资本的构成的影响(1)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差别很大,固定资本要多年才周转一次,每年的周转额很小;而流动资本一年要周转多次,每年的周转额很大。因此,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反是(2)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如果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变,则它们各自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总周转的速度也越快;反之则反是。
6.简述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答:单个资本是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则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二者的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二者的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2)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流通内容上。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7.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构成的两个基本原理?答: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和m三部分构成,这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成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
第一部类,用符号“I”表示;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2)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着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v和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
8.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首先,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交换,从而使Ic部分的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得到实现;其次,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交换,从而使Ⅱ(v+m)部分的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得到实现;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相交换从而使工(v+m)和Ⅱc部分的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得到实现(2)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可用公式表示为工(v+m)二Ⅱc,它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两个公式:第一,I(c+V+m)二Ic+Ⅱc,即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一致;第二,Ⅱ(c+v+m)二I(v+m)+II(V+m),即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保持一致。
9.为什么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答:(1)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繁荣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会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发展(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急剧增长,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有哪些新特点?答:(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已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明显(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严(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错出现(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胀”。
四、论述题
1、试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与各种职能形式。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1)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的阶段,用公式表示为:从表面上看,这里的购买行为与一般商品的购买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但它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它们必须在性质上相适应,在数量上保持适当比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它就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与此相适应,这里的货币也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产业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2)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在这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具有特殊性,生产过程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不仅要生产出新的产品,更主要的是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因而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且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里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产业资本的又一种职能形式,即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发挥作用,生产出包含着
剩余价值的产品(3)销售阶段,即资本家从生产领域转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用公式表不为:W'一G'。这一过程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这里出售的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包含着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生产阶段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销售阶段必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与此相联系,这里的商品是产业资本的另一种职能形式商品资本。商品能否出售或商品资本的职能能否实现,是产业资本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实现价值增殖的全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为:GW< ?P?W,一G,。
2.实现资本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应该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这样,在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同时,又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能连续不断地进行(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即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二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4)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继起性的相互关系,说明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不仅要使资本同时处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且要同时进行三种形式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答: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n。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4.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答:(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其中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取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中的实物补偿,是
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在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转化为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之所以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以便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维持正常的再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其基本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够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那么社会总产品也就顺利实现了。其中,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答:(1)进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提供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消费资料。所以,第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为:第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生活消费的部分,mm/v表示剩余价值中供扩大再生产用的部分,那么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为:把公式两端的Ⅱ(V+m/x)减去,这个公式就表示为:Ⅱ(c+mm/c)>I (v+m/v)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以揭示出如下三个实现条件:首先,也是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I (v+厶v+m/v)=Ⅱ(c+厶c) 由此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其一是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I(c+v+m)=I(c+厶c)十Ⅱ (c+厶c)其二是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工(v+厶v+M/V)+Ⅱ(v+厶v+M/V)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说明,只有在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的内部以及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6.试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 答: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是列宁在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已成为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必然会要求第一部类的生产更快地增长。这是因为,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后,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同时,在原有预付固定资本更新时,也要求采取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样,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而且,由于第一部类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通常快于第二部类,又要求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2)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并不等于重工业优先增长,也不意味着第一部类的生产要时时刻刻都高于第二部类生产
的增长(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将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的增长,这体现在:第一,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依赖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第二部类的生产的需要;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此,第一部类生产优先增长应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范围之内。 7.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
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由天灾人祸造成的危机,不是由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它不具有周期性(3)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在着出现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前期,这种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但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关系的范围很小,还不能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所决定的(4)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一点可以通过这个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得到说明。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企业为追逐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的组织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其结果又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又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制约劳动群众收入的相应增长。于是,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呈相对缩小的趋势。这一矛盾的激化,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简答题
1.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但是它的独立化并不能说明价值的形成和增殖过程。在生产成本这个范畴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没有了,它们在价值形成和增殖中的不同作用看不到了。它惟一能显示出来的,只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作为预付资本,资本家并不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认为二者是同等重要的;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由于在计算生产成本时的方法不同而被区分开来。在此,由劳动力构成的可变资本和由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不变资本是混同在一起在流动资本项目下支出的,这就使得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变得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就被掩盖了。
2.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答: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以后,它的来源变得神秘了,利润成了它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惟一源泉的特殊作用被掩盖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成是全部资本的产物了(2)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而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因此剩余价值就不被看成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成为资本乃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3)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和剩余价值率(m')的计算公式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2)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
4.平均利润率怎样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答: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差别,从而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而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看不见了。但是这种转化还只是性质上的转化,整个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二者之间还不存在量的差别(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别。各部门的利润量都与本部门的总资本量成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只要等量资本即可获得等量利润,于是,利润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被完全掩盖起来,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不见了,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总之,平均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5.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答: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6、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答: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的,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就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
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
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四、论述题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答:(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它的出现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2)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增加额, 由于生产成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表现为生产的实际耗费,而生产过程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因而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产物。其次,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在物质上却是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发挥作用的结果。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
就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3)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两者具有一致性,就其实体和数量来说,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它们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现象。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答:(1)利润率就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的比率(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很多。由p'第一,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一切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如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压低工人工资等,都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第二,利润率的高低还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
变化,即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反之则反是。第三,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影响利润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这是因为,周转速度越快,一年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越大,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多;反之则反是。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也会影响利润率。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不变资本越小,即分母越小,则比值越大,即利润率越高;反之则反是。第五,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成反比。
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答:(1)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高低也会不同。这与利润的性质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相矛盾的,简单来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等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如果按价值出售,各个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就不一样;如果各生产部门获得相等的利润率,就不能按价值出售(2)这个矛盾是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会使差别利润率平均化。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围绕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把资本在部门之间进行转移。所谓资本转移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把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入利润率高的部门,二是把新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3)商品按价值出售是以供求平衡为条件的。供求不平衡,商品就只能按低于或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由于资本的转移,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利润率低的部门的利润率提高,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的利润率降低,
一直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才告结束。结果形成了一个平均利润率,满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例,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和社会总资本中各部门所占比重的大小(4)最后还需说明的是,平均利润率不是绝对的平均,各部门仍存在差别,但是从长期看是一个平均化的趋势。
4.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答:(1)生产价格就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通过部门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种形式的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商品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这一要求作为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加以贯彻,使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它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3)这种形式的变化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平均利润以剩余价值为基础,而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简而言之,只有用价值才能说明生产价格。其次,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尽管如此,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最后,从全社会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就是按价值出售;交换仍然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而言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来进行的。这既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反规律本身。
5.为什么说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答: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结果,后一种转化又是以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存在则又是由商品按价值出售引起的。此外,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只能归结为价值。由此可见,生产价格并未脱离价值,它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虽然与决定价值变动的因素但最终却是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化取决于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它们可使生产价格发生种种变化,而无论哪种变化都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因为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的变动最终都必然归结为价值的变动。由此可见,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和运动的(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由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正因为如此,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就是相等的。这就更加清楚地说明,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6.试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答:(1)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未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剩余价值上升到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这些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经济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论和
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这一学说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它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对抗性。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全体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本身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整个社会全体资本家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因此,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是整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工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必须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地反抗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1.什么是商业资本?简述商品资本职能向商业资本职能的转化?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资本数量逐渐增大,产业资本家继续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就会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引起产业资本家利润率的降低。因此,产业资本家要求由专门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3)商品资本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其次,产业资本家为了持续地获得剩余价值,必须把一部分资本经常留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也为转化创造了可能性(4)商品资本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分工,商品销售成为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2.简述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答:(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流通领域中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根本不能产生商业利润,它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2)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由于这种服务能使产业资本的周转加快,流通中的资本减少,而用于生产的资本增加,从而使剩余价值增加,所以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宁愿把剥削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因此,产业资本家便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于是商业资本家就获得了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
3.简述资本主义的商业流通费用?答: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其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既能转移旧价值又能创造新价值。因此,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这部分费用得到补偿,并给商业资本家带来相应的利润(2)纯粹流通费用仅仅是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它属于非生产性开支,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由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的,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不变资本必须继续用于补充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必须继续用于雇佣劳动力,它们都不能用于补偿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它只能从剩余价值的扣除中得到补偿。
4.简述资本主义商业资本家与店员的关系答:(1)商业店员和产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力的出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点及答案04-30
体育名人名言06-11
17025内审员培训试卷04-01
纪录片分析讲义03-08
学习保证书02-16
罗姓取名起名05-28
优化水利发展,共建和谐富裕新宁夏04-06
社会实践自我总结03-31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详解11-26
元宵祝福语02-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政治经济学
- 考点
- 马克思主义
- 答案
- java开发实习报告
- Informatica - PowerCenter平台ETL开发规范
-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复习资料(之一) - 图文
- 一年级新经典诵读
- 营销渠道管理习题与答案
- 2016-2017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金融市场学复习题
- 创新活动(冯振虎)
- 大一军事理论题库
-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
- 酒店预订合作协议书之补充协议(买断模式)20121212
- 小学古诗释义收集
- 2018年广东中考英语押题卷 - 图文
- 篮球运动教学训练试题解答
- 应用文写作复习资料模拟题题库
- 红色经典故事12则
- 教育基地设计任务书—单体细化方案(最终稿) - 图文
- 电大护理伦理学期末考试辅导
- 远程教育组织行为学2016年参考答案
- 自适应均衡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