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练习(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01 04: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凡卡》阅读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

家”。我还知道他的主要作品有:(《变色龙》《套中人》《苦闷》《醋栗》)等。

2. 课文是由作者叙述、(凡卡的信)、(乡村生活的回忆)三部分组成,是按(事情发展)(写信过程的 )顺序写的。第1段(第1—2自然段)说的是:(凡卡准备写信的情景 )。第一自然段先写了凡卡的年龄,又写了他(三个月前)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最后写他在(圣诞节前夜)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了给爷爷写信。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凡卡写第一个字以前(看了几眼)、(斜着眼看了一下,叹了一口气)等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出他的(提心吊胆、凄凉恐惧的心情,生活没有自由,受尽虐待 )。

3.第2段(第3—15自然段)说的是:(凡卡写信的过程)。这部分有六个自然段是信的内容:其中第3自然段讲了(凡卡在信上说自己是个孤儿;第8自然段讲了(凡卡在鞋店受尽了折磨 );第10自然段讲了(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第11自然段讲了(莫斯科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第12自然段讲了(凡卡想起往年在乡下过圣诞节);第15自然段讲了(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并问候他在乡下的小伙伴们)。从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凡卡的学徒生活( 连狗都不如)。这一段还描写了凡卡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想象。其中第4自然段写了凡卡想象(爷爷和乡下的事物 ) 。第5自然段写凡卡想象(爷爷守夜时的情景)。第6自然段写凡卡想象(乡村冬夜的情景)。13自然段写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 。第14自然段写凡卡回忆(把圣诞树砍了回家的情景)。这些又苦又累的事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 ),这更衬托出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 悲惨 )。

4.第3段(第16——21自然段)写了(凡卡没把收信人和地址写清楚还没贴邮票就塞进了邮筒,梦见爷爷在读他写的信)。 5.《凡卡》以引用(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乡村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 神态 )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

6.写近义词:慈悲(慈祥 ) 指望(希望 ) 抽噎(抽泣、呜咽 ) 照应(照料 ) 7.我能用“望”字组7个词,并能恰当地填在下面这段话中:

小凡卡(渴望)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指望)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希望)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愿望)。信寄出后,他整天(盼望)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失望)。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绝望)了。

1

二.重点语段阅读

(一)

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1.这一段话,让你读出了几层意思?你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选择其中的两种写下来。

两层意思。(1)从“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还看出他害怕被人发现,没有自由,处境艰难。(2)从他写信工具的破旧简陋,看出他生活的艰辛。

2.“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一张揉皱了”的白纸……作者的这些描写是无意的吗?你从这些词品出了些什么?

不,作者是非常细心地刻画了这些书写工具的简陋,更加烘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和这一封信的珍贵。

(二)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学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天气真好, 晴朗,一丝风也没有, 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cōng )里冒出来的一缕缕(lǚ)的烟啦, 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 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sǎ )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 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shì )的……

1.给最后一段加上标点,并给加粗的黑体字注音。 2.仿照下面的词语在括号中写四个这样的词。

如:干冷干冷:(雪白雪白)(通红通红)(乌黑乌黑 )(凉快凉快)(水灵水灵)

2

3.作者在这里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 ;另一次是(乡村冬夜的美景) 。凡卡在乡村的生活其实(也是很苦的),但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可见(在城里学徒生活的痛苦)。这种写法就叫做(对比)、(衬托)。

4.请用“ ”划出描写爷爷外貌的句子。你觉得,这是一个(慈祥,和蔼可亲)的爷爷。 5.从对乡村雪夜的景色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感受到了乡村冬夜的快乐祥和,这与凡卡学徒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看出凡卡对乡村生活的神往。

(三)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jiào jué )睡着了。老板揪(jiū qiū)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起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鱼嘴直戳(chuō cuō) 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jiào jué),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粥”字(左中右)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应查(Z)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弓、米)部。 2.给文中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3.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的感情: A、亲热 B、蔑视 C、仇视 D、喜爱

4.“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的“捞”字意思是。 A、从水里取东西 B、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顺手拿或拉 D、得到机会

5.如果把这一段分成两层,第一层应到: A、“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B、“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C、“只好摇那个摇篮。” D、“我再也受不住了。”

3

6.“打”在字典中有以下5种解释:①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②殴打;③自,从;④购买;⑤派,安排。 A在这段话中“打发”的“打”应取第5_种解释。

B“打酒”的“打”应取第4_种解释。 C“挨了一顿打”的“打”应取第2种解释。

7.在朗读“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这部分内容时,应采取第_2__种感情来朗读。 ①要表达出悲伤痛苦的心情。②要表达出急切而痛苦的心情。③要表达充满希望信心的心情。

8. 请用“ ”线画出凡卡两次挨打的原因的句子,并找出老板和老板娘两次毒打凡卡的动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动词: 揪、拖、揍、捞、戳 体会:凡卡学徒生活 的艰苦、难熬

9.这段话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概括起来是以下几个方面:

1_ (1)挨打 (2)挨饿 (3)受冻 (4)孤独

10.读了这段话,我们了解到老板、老板娘的读了这段话,我们了解到老板的(残暴),伙计的(没有同情心),更深的体会到凡卡的(痛苦)。

(四)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1.有人说,《凡卡》这个小说最妙的就是用凡卡的梦来结尾。你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吗?

说明凡卡的希望只是个梦,永远不会实现.梦醒之后,一切如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他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痛恨黑社会。

.2.一个善良的孩子说:“唉,如果凡卡在信封上准确地写上爷爷的收信地址,他就能摆脱这种悲惨痛苦的生活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以对话的方式,和这个孩子说说你的观点。

不同意。因为现在的俄罗斯正处于沙皇统治之下,像凡卡这样的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三.名言:积极面对逆境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4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a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