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18: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中医 李中桂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

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 太弱 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脉象解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1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涩脉主要是血不畅

郁脉主要是气不畅

脉法

十二经脉,独取寸口,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脉分阴阳,一脉两动,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这里每一次脉的搏动,都包含气血,诊脉时感应到的脉象中,也分两动。 脉之五藏分部:

肾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缓,以应四时。 东方肝脉,其形弦长,弦而濡弱,肝之正脉。 南方心脉,其形洪大,头大本小,心之正脉。 西方肺脉,其状毛浮,气至而浮,肺体之位。 北方肾脉,其象应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学中医 李中桂

中央脾脉,阴阳俱缓,缓脉之形,四脉同见。

一脉两动,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都有两动,多体会。

关于五藏分部,这是常脉,也就是平脉,平脉不是说一次只能见到一种脉,我们平时说的平脉,也就是这里说的缓脉,它是个复合脉,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脉,四脉同见的,就是缓脉,这标志着人的五藏气血运行正常。 在这里有几个概念我们要把它和以往的书上说的分开看,这是民间的一种脉法,来自口传心授,我不想私密为己有,发出来给大家看。

先说弦脉,弦是一种脉形,是脉的搏动没来时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脉来时的状态,如果按住尺脉后面,在寸关部,脉虽然不搏动,脉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脉的搏动无关,它是肝脉。

浮脉,是指脉来时的状态,不是脉位元,不是脉形,而是指脉势,气至而脉浮,为肺之脉。脉来一动时,它能在天部见到,就是浮脉,这里先说平脉,不要和病脉的浮混淆了。

沈脉,和浮相对,能在地部见到,就叫沈。

洪脉,是说脉势头大本小,脉形也大而长,其来时,气血均至,其去时,是逐渐去的,过渡平缓,这是心脉。

缓脉,包含有上面四脉,四脉同见,至数调匀,弦中带濡,能浮能沈,头体尾三部俱全,就叫缓,说明脾胃气旺,这是标准的平脉。 天有冬夏,脉分阴阳 来者为阳,去者为阴 所来者气,所过者血 浮则为气,沈则为血 寸者为阳,尺者为阴 右脉主阳,左脉主阴 寸浮主表,尺浮主里

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

色在脉先,其病当急 脉先于色,病来久长 色脉不失,虽病可治 色脉相克,危亡立见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风则浮虚,寒则紧急 湿令脉濡,燥令脉大 暑之中人,脉大而数 三阳脉至,其形当浮 二阳脉至,实大而长 一阳之脉,其形为弦 三阴脉来,三部俱缓 二阴之脉,微细欲绝 一阴之脉,脉微而厥 诊脉法

诊脉方法:气定神闲,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若脉之无脉,法当取自然,心身闲定,手不可僵,病家微弯肘,掌心向对侧耳旁为宜。右手诊右,左手诊左,两手有别,互换再诊。医者手指尖须平齐,视人高矮与臂长短布指,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前也当查,尺后仍须看。先视手掌,可知人命,病之新久,运之顺逆。再看尺后,可查肉之坚脆,身之正色,毛孔开合,肤温寒凉。然后言诊。

诊脉当取太过不及,先明平脉,再言病脉,所谓平,就是平常,正常,经常的意思,无病的脉。在前面说过,脉能见到五藏中的浮沈弦洪四脉,合起来才是平脉的缓脉。

病脉=所把得的脉-这人的平脉。 病脉的脉象:

浮脉--浮取即得,重按没有轻取明显,有别于平脉的浮,气至而脉浮,方可言浮,血至而浮,其脉为大。在寸主表,在尺主里,三部俱见,从虚实看。 沈脉--和浮相反。

脉取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

学中医 李中桂

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大脉--脉道大,浮沈左右取均见,为大脉。脉大为劳,为虚,为气少血多。 细脉--和大相反,浮中沈底伏仅一处可见,细为血少。 长脉--脉之一动,长过寸关尺三部。长者气实。

短脉--和长相反,脉之一动,寸不及尺,尺不及关,三焦不归其部。 数脉--脉行急数,两次脉间隔时间短,气至者为热,血至者为虚。

迟脉--和数相反,脉行迟滞,两次脉间隔时间长,气先至为寒,血先至为瘀。

动脉--脉来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无头无尾,此名为动。大小不等者,心动神摇。左右动者,肝气虚。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滑脉--翕奄沉,名曰滑,脉来有头无尾,气血同至,阴阳相抟。胃气实之脉。

涩脉--艰涩难行,如水下流沙。气不至独见血。为气血伤。 紧脉--无头无尾,阴入阳中,数急而过,此脉主寒。 微脉--弦之不弦,独见脉形。

芤脉--脉浮大中空,名芤。芤为营气伤。

革脉--脉弦大中空,名革。寒虚相抟,阴阳断绝。

濡脉--脉软,和弦相反,专指脉形,不从脉势看。肝气被伤,湿气流行。 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促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一二三阳脉,三阳取太阳,二阳为阳明,一阳为少阳,三阴为太阴,二阴为少阴,一阴为厥阴。

原来背过的脉学,纯源于民间,但年代久远,遗忘得差不多了,原来也是手抄本上的内容,书已经遗失,能想起多少打多少出来,遗漏也就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指正。如果有看过类似内容的人来看到此帖,希望能共同来整理。 右脉主阳,左脉主阴--这里不对应五藏六腑。大凡看法,左为血,右为气。左右不一的脉,从这个看。

菽的大小轻重,不要去管原来一菽有多重,诊脉时,从轻触皮肤算起,就是三菽,到按之至骨,为九菽,中间的自己化分的。大脉的一个脉形,可以从

3

三菽看起,一直到九菽之重,但细脉就没有这么多了,细脉只看脉位的深浅。 脉诊做为中医的一种必须的诊法,我们要把它学好,不要认为是四诊之末而不重视,能熟练的多掌握一种诊法,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也是好事。也不要因为难就知难而退。但脉诊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的病,或者是一种显耀自己水平的手段。我们现在说的脉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据脉用药。西医的“病”,不对应中医的病,更不对应中医的证,这点必须要清楚。当然一些现代脉法中可以诊出相应的“病”,也是可以参考的。

个人看法,现在流行的脉学分为三个流派,其中也有交叉点。一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古脉法,也就是现在这个帖子中的内容,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诊出病机,能据脉用药;再就是以《脉经和《濒湖脉学》为代表的脉学,我叫它为后世脉法,这也是现在中医必学的脉法。这是一种有点含混不清的脉学,但大体能分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也问题不少,因为一些内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时候要舍脉从证。这个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掌握。还有是现代脉法,这是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下的脉学,这种脉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诊出西医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体上的一个伤疤,但对于中医来说,只能做为一种参考,现在就是明显知道病人有个什么病(西医的病),对中医来说,也可能用药的半点价值也没有。这几种脉法中,可以相互补充,但要全部学进去是非常困难的。

脉象所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态,所以在平时要多积累经验,事先从整体上了解你面对的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脉,这点最为重要,我们说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后,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脉也产生影响,相应脉象就会随着改变,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得出的结论才是我们要的,也就是说你诊到的脉减去常脉,剩下的才是病脉。所以更要了解常态下的平脉是什么样的。平脉包括有各种体质的脉,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乐志乐,有形乐志苦的,还有形苦专乐的,脉象上都不一样。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天气的影响,有四季不同的脉。生理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妇女,经前中后,各有所表,胎孕产后,其脉各异,小儿老人,至数相别,喜怒悲惊,脉随其变,饿则脉虚,饭则脉滑,渴则脉涩,动则脉躁。所有这些平脉,都要从各个单一的人来看,但无论是哪种不同的平脉,总是对应个体身体的变化,当然叫做平脉,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只是

学中医 李中桂

微弱的改变,整体上要符合前面说的平脉中的缓脉各要素(之所以强调是前面说的缓脉,是要和现在教科书中的相区别)。 脉象归纳:

认识脉,先要认识脉的各个组成方面。

1. 脉位:脉所处的位置,现在说寸口脉法,所以只说寸口,位置就不用具体说了,和普通的诊法是一样的。先说的是脉没来时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脉没来时,也有位置的区别,所以没来的脉仍有浮沈,大凡看法,荣在脉中,卫在脉外,故脉外候卫气,脉中候荣气。而且脉所在的部位分偏内偏外。平脉多数关脉最浮,尺脉最沈。这个脉位看身体的久远变化。新感从脉位和脉状的变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脉浮而尺脉沈,就是合看的,不单指脉位。再说脉来时的脉位,脉来时,一脉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层,加上脉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层,五层中意思不同,浮主卫气,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笼统看,脉沈者,荣气微,脉浮者,卫气衰。 2. 脉形:是说脉的形态,主要看是大是细,脉来和没来时的区别,脉的软硬与及脉管的形状。脉在皮肤下的状态,里外的松紧,气血的多少,脉体的上下左右活动范围。寸脉主上焦,关脉主中焦,尺脉主下焦。脉形主肝,弦为实,濡为虚。查脉形时,用手指前后左右拨动它,可以从各信方向探知。 3. 脉动:脉来一动时,气血的多少,每一动中都能体现出来,不了解这点就不能掌握现在说的脉法。一般气在血先,先至者气,后过者血,气之至,上下左右鼓指。血所过,是从尺到寸的方向。气血往往同行,但须分别清楚。脉之长短也在此分别,一动满三部,是为正常,超过三部为长,不足三部为短。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均不不治。在不明气血的情况下,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来查看气血,查气法,按住寸前,重按至无脉,查寸脉,按住寸脉查关脉,按住关脉查尺脉,因为重按的情况下,脉没有血流的速度,而只有压力搏动,这时得到的是脉气的状态。查血法,按压尺后至脉气受阻,只让血流通过指下,这时在寸关尺三部所得的脉象,就是以血为主的脉。当然,这其中气血是不可分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以行血,血以载气,但其中分别也是要清楚的,不然从脉中就难分气血。气血相抟的脉也有很多,动脉即为气血相抟不分的,滑脉中有气血相抟的,也有分离的,分离的比如有孕之脉,阴博阳别为之有孕。

4

4. 脉律:脉律主要是是指至数,这个基本不需要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迟数脉,不单指脉律的快慢,迟数也包括有血流的速度,脉搏一致的情况下,血流的速度也分迟数。脉律还包括脉搏节律的的稳定程度,不稳定的如促结脉。亦有不稳定之中兼有稳定的,如代脉。

5. 脉势:每一次脉的搏动,都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大体分为头体尾三部,这里要完全抛开脉形来说。脉头多数先见气至,随后是血至,脉体是气血共同形成的,脉尾为气血余势。大凡看法,脉头候肺心之气,脉体候脾胃之气,脉尾候紧气。肝气不在此列,从脉形中看。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脉头为阳,脉体为阴。

6. 三部九候:三部九候现在多不用,而专取寸口,但遇到疑难病时,三部九候诊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也要了解,特别是遇到无脉的、危重的病人,三部九候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了。一般看法,人迎比寸口脉常大三倍,以候阳气。少阴脉以候紧气,脉在太溪,,阳明脉以候胃气,脉在趺阳。 绝脉

诊脉,当先辩生死,有可治不可治,人病脉不病,虽病易治,脉病人不病,短命而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脉蔼蔼硬如车盖者,此为阳结,脉累累如串珠者,此为阴结,脉瞥瞥如羹上肥者,此为阳气微,脉萦萦如蛛丝者,阴气衰也。

五藏脉,真脉一见,离死不远。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

学中医 李中桂

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此讲纯用白话,无法尽意,单用古文,无法阐明,最后弄得文白夹杂,望读者见谅) 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此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

5

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手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a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