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11 11: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西南位育中学 施海红

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

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前者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个体裁,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在阅读时会感到比较陌生。同时,诗歌相较于其它文学体裁,在表达主题上总是显得比较含蓄内敛,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句式、结构、大量的意象等)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于这一单元其它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学习。例如:在《〈激流〉总序》中新接触了“物象”这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寒风吹彻》中“寒风”、“雪”、“冬天”这些物象的双重含义;还有在《听泉》中,学生可以体会物象“飞鸟”和“泉水”的特征及其含义等等。又例如:在学习了哲理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蒙田的《热爱生命》,在课文中圈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通过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哲理性地思考:面对死亡与生存,我们所应持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我的《〈激流〉总序》教案。

1

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激流〉总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 2. 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含的汹涌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3. 懂得本文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在表现作者认识、寄托作者追求,并使

这种认识与追求具象化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激流”的物象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认识这种物象手法在散文中运用的广泛性,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增强其可度性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由于学生未必都阅读过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即便阅读过了,也未必都能产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坎坷、动荡、激变的社会生活的感受由此升华对生活历练的认识,,反而会产生隔膜感,更不要说认同这种对生活的认识并推展到自身的社会生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 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激流》三部曲中的小说《家》、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灯》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据此改编、拍摄的电影并从网上查找巴金的生平介绍,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希望通过简要的讨论能够增加学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的感性认识并探询巴金回归故居时对以往生活的心绪与反思的线索, 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家以《激流》作为《家》、《春》、《秋》的概括的寄寓。

2.课文提问:

(1)巴金在课文一开头写到:“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真的是这么悲观吗?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你的观点。 回答:当然不是。本文的第一段与其余各段形成了结构上的对照。由第一段的对生活的“悲剧”认识,反向引出在三部曲中所表现的不同于《复活》的生活观、人生观。在课文的第二段,作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为的是来征服它’”。

(2)作家在这篇总序中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激流”,请同学们 思考一下,这个物象的含义是什么,其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在课文中进行圈画。 回答:“激流”象征了生活,因为激流具有生活的两个明显特征:起伏激荡,不断向前。在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表现这两个特征的语句:“我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3)那么,面对生活的激流,作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呢? 回答:在生活的激流中,作家践行的心路历程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结合课文第五节进行概括)

(4)结合课文标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把《激流》作为居于三

2

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部小说之首的“总序”?

回答: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与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尤其是在课文的最后部分,简要概括了这三部小说所反映的动荡生活,点明了其对生活真谛认识的探索过程。因此,作者没有如寻常所见的“序”那样,主要介绍写作经过、说明作品主要内容等等,而是通过对“激流”这一总名的物象特征的描述,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说主旨的寄寓,这就是生活的理念变得具象而触手可及了。

(5)巴金在1931年4月写的《激流》总序,只有短短一千字,但是具有同样意思的话却重复了三次:“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第四节);“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第五节);“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请同学结合巴金的生平谈谈这种重复话语的写作特点。 回答:我们可以在巴金的许多作品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看到许多重复类似的话。这绝不是作家故意为之,而是热烈的情感驱使着他,支配着他,使他忘却了去重视作品的形式、布局等写作技巧。正如其在自序中所言:“我太热情了·······我不能够把小说单国意见艺术品来制作。我在写文章时是忘掉了自己,我简直变成了一个工具了,我自己差不多是没有选择题材和形式的余裕和余地。”,“朋友,假如你能够看见我对那张堆满着书报和破纸的方桌,时而蹲在椅子上,时而又坐下去,接着有站起来,或者蜷伏在沙发上那样激动地写作的情形,你想我有希望写出像你那样谨慎、细致、华美的作品么?你想我还能够去注意形式、布局、进行、焦点等等琐碎的事情么?我自己差不多是不能够自主的。一种力量驱使着我,使我在‘多量生产’上得到满足,我没有方法抗拒他,这与今在我,已经成为习惯了。”因此,我们在阅读巴金的作品时,往往会被其热烈的情感所包围,所感染,而起无数次重复的话语也成为了我们感受巴金尽情宣泄火热情感的最佳突破口。

3.课后作业:结合课文新接触的“物象”这个概念,阅读课文《寒风吹彻》和《听泉》并分析在《寒风吹彻》中“寒风”、“雪”、“冬天”这些物象的双重含义以及在《听泉》中物象“飞鸟”和“泉水”的特征及其含义。

施海红 2005-8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a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