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金经理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9 1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基金经理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基金经理绩效考核的现状,充分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基金业绩评价模型,提出了新的基金经理绩效考核方案,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能力进行了评价、考核。

2006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基金的丰收年,而赚钱效应的凸显更让所有人对基金这个舶来品刮目相看。截至12月6日,有37只基金收益已经翻番。其中,更大面积的基金80%、90%多的净值增长让今年的基金业体验了空前的繁荣。但唯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才是业绩提升的根本保证,其中如何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是重中之重。我国的基金市场发展不尽完善,过分注重短期基金业绩考核而导致的基金经理更换频繁就成为基金行业的一大特点。基金经理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直接关系到基金业绩的好坏,对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关系到基金的业绩和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如何对基金经理进行绩效考核,自然就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基金经理绩效考核的缺陷

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运用基金的短期业绩排名指标来考核基金经理,这直接导致了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发布的《2005中国基金经理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以来共有49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4位内部调动),剔除新基金,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在30%左右。49位离职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为17.4个月,与2004年相关媒体统计的18个月的平均任期大致相当。与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相比,国内基金经理可说是一个“短命”的群体。而短命的根源之一,在于注重短期业绩考核和考核指标选择的不当。

董事会用排名来考查基金公司高管的管理能力,而基金公司则用排名来测评基金经理的业绩,这导致基金公司只能将面临的压力转嫁到基金经理身上。在害怕排名靠后的思想下,基金经理最保守的却也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就是跟随,紧跟同业动向,包括股票仓位高低、个股的选择等。这样,往往数百亿元资金就堆积在仅有的几十只股票上,这些个股价格越炒越高,风险也急剧增加;反之,卖出的时候也一样。而在熊市中,相对排名导致了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别的基金净值比我跌得更多,就是我的胜利。把对方的重仓股砸个面目全非,就能保住我的排名靠前。于是,在抱团之后,总会有基金率先“搞叛变”,不打招呼就先卖股票,一个“先跑”之举引得众人纷纷砸盘,有时甚至让整个市场陷入大跌。而且,基金经理职位频繁变动,任期普遍偏短,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金经理的责任心,导致基金经理的短期投资行为,加大基金组合的风险。

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是否存在健全的基金经理评价、考核机制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激励约束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以保证基金经理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投资操作,成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是,按照一年甚至更短时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一位基金经理是很不科学的,国外通常是用回报率而非净值增长率来做排名的,基金设立如果不满5年,根本不会进行排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9u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