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30 0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

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

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

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

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 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

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

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人是不是被睿智而精明的天命所统治的?……认为神本身并不关心人类事务,而只关心报复和惩罚。”

4、孔德的历史观: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实证原意是肯定、清晰、确切的意思。19世纪人们使用“实证”一词,主要是指

16世纪以来的实验自然科学。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实验,要求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实证性,与空洞、荒诞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实证作为他哲学的主导性概念,并对其作了五点规定: 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

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 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

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

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 孔德的历史三阶段

神学阶段:人们把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神的意志。

形而上学阶段:人们认为抽象的“力”才是根本的原因。是神学阶段的变种。 实证阶段:人们不在去探索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是根据经验观察来归纳和总结经

验规律。

5、人性理性史观的总结与评论

(1)他们力图使历史学成为一门揭示历史规律的科学。

(2)他们认为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人性”和“理性”,而不是神的意志。 (3)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性”和“理性”的上升进化过程。 (4)他们用生物体的生长过程来类比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

(5)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人性”,以及决定“人性”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也就没能

够把历史学转变为真正的科学。

(6)因此,当时西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只是一种艺术或文学。 (7)英国马考莱《英国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8)德国兰克及兰克学派。史料考证。用“移情法”研究历史上的精英人物。不对历史进行总体上的理论总结。

6、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的规律

(1)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

(2)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交往方

式和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3)不是从观念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7、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提出了把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对立起来的理论。

(1)知识分为“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

(2)前者可以根据经验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后者涉及主体对对象的评价和态度,不能通

过归纳得出规律,只能做出特定的价值判断。

(3)自然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一般规律,因而使用“一般化”的方法;历史科学的目的在

于判断事物的价值,因而使用“个别化”的方法。 (4)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科学,不可能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只能称为“文化科学”或“精

神科学”。

(5)后来该派的学者还用“人文学科”来称呼文、史、哲等学科,完全放弃“科学”的称呼。

8、后现代主义史学观

(1)后现代主义否认人们能够认识客观真理。

(2)把人类所有的认识对象看作为“文本”。强调对文本的解释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没

有绝对的真理和标准。 (3)海登· 怀特把后现代主义引入史学。认为不可能有真正的客观史学。

(4)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的“写史模式”。浪漫历史、悲剧历史、喜剧历史、

讽刺文学历史。

9、什么是最后动力和直接动力

(1)什么是“最后动力”,又叫“原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就是推动历史的最后动力。其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 (2)什么是“直接动力”

一切来源于经济运动又反过来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动力,就是“直接动力”,马克思比喻其为“杠杆”或“助产婆”。凡是有助于促使经济运动发展的其他力量或因素,包括法律、科学、哲学、教育等等,都会成为直接动力。凡是能对经济运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或因素,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10、什么是史料

(1)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物品、行为和口碑。 (2)新史料的发现,一般都会引发学术研究的创新。20世纪初中国新史料的发现,殷墟卜

辞、吐鲁番文书、汉晋简牍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

11、殷墟小辞发现的意义

(1)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

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使。

(2)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12、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1)实物史料:指那些可以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如一所清代民居、一幅明代壁画、

一口宋代古井等等。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2)行为史料:指今天人们行为所保留的历史积淀。如中国的祭祖或节庆仪式,虽然历经

岁月的变化,但可以发现历史的遗存。行为史料可以称为“活的历史”。

(3) 口碑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往往通过传说、故事、歌谣等形式口耳相传。许多人没有用文字编撰历史的机会,他们往往把自身的经历或听到的历史以及他们对历史的看法,通过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要了解大多数普通人的历史,这些传说、故事、歌谣是不可忽视的。

(4) 文献史料: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可以是一片甲骨、一座碑、一支竹简、一张帛书、一本书。是文字发明后的产物。文字的表达方式比口语更固定,容量更大。

13、什么是校雠

(1)所谓校勘,就是核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

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错误。

(2)在校勘时,“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

雠。”所以,校勘也被称为“校雠”。

14、史学家陈垣归纳的考证方法

史学家陈垣认为考证方法主要有理证、书证和物证三种。

(1)理证,指从道理上看不符合逻辑,但又没有多少证据来反驳,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来判

断。

(2)书证,指利用各种文献来证明史料正误。 (3)物证,指以出土实物来证明文献记录的真伪。

15、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6、以文证史

陈寅恪“以文证史”。陈寅恪并不限于旧有的材料。他不但利用正史类书,而且还用了诗文别集,乃至敦煌写本。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一文中从元稹、白居易的诗词中发现唐代艺术文化的前后变化,又从元、白的乐府中考察唐代史事,以文证史。

17、什么是体裁和体例

(1)体裁:指一切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2)体例: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叫体例。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

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

18、什么是史家四长

唐朝刘知几把史家的素养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 (1)史才,指历史编撰和文字表述的能力。 (2)史学,指历史知识的积累。

(3)史识,指历史见识和价值判断高低。

(4)清朝章学诚在以上三才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所谓“史德”,是要求史家要有端正的“心术”。史家只有具备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19、比较史学方法

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极其兴起

(1)内涵:比较史学,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

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3)兴起:历史比较研究在西方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

但比较研究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却是在20世纪。

1900年,在海牙召开了“国际比较历史学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的《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 他认为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大致有三种用法:验证和解释假说;发现不同社会的独特性;提出新的问题。

布洛克还身体力行,写出了《封建社会》这部被认为是历史比较研究典范的著作。

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当代历史学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比较史学,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洛克的教导和他作出的榜样”。

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轰动世界。一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顿·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4)比较史学的两种原则

“共时性”原则:横向或水平的比较。

目的是考察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显现的共同性或各自的特殊性。

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如果把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进

行横向比较,就违背了“共时性”原则。 “历时性”原则:纵向或垂直比较。 目的是考察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

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

如果把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拿来进行这样的比较,就达不到纵向或垂直比较的目的。

20、计量史学

(1)什么是计量史学?

把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计量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 计量史学

(2)诞生与发展

计量史学在西方大约萌芽于19世纪末,这主要是受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统计学的发展,1851年在欧洲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统计学会议,19世纪90年代又成立了国际统计学会;二是统计学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2年,德国学者伊纳马?斯坦格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历史与统计学》,这是最早的关于计量史学的著作。

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进行历史计量研究的尝试,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年鉴学派起了突出的作用。

50年代以后,计量史学的研究重心从欧洲转向北美,应用范围也从经济史和人口史扩大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9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