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

更新时间:2024-02-18 20:5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逻辑的世界 读《小逻辑》有感

逻辑的世界

——读《小逻辑》有感

内容摘要:逻辑学是哲学的基石,黑格尔的逻辑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但是这套逻辑体系并不是最完美的,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及不足。 关键字:存在 本质 概念 反思

在拿到这本书后,看到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可能是世界上最深奥但也是我们最需要读的书”。起初有些不以为然,这本书有这么好吗?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的好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能得到编译者如此高的评价?于是我翻开了它,在这些较为晦涩难懂的字眼里开始了我的哲学旅程。

在我的眼里,逻辑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字眼,记得高中时我的老师曾说过,“逻辑”源于希腊词“logos”,最早出现于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指的是世界的普遍规律性,是“支配一切的原则”。而黑格尔的逻辑世界与我的认知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是更全面,更严密,更令人信服。

在这本书的开始,黑格尔首先谈到了哲学的性质。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现实事物的思维者的考察,人之所以为人,全凭思维在起作用,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对于我而言。映像最为深刻的当属哲学是个圆圈的理论,这个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紧接着,黑格尔为我们解释了一些他眼中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如精神、思维、理念以及思想与客观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之后,这位伟大的哲人开始向我们描述属于他的逻辑世界。

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存在的概念是直接的、抽象的,他认为包括质、量、度三个环节。质是指事物直接存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外在规定性。质与量的统一便是度,度是有质的量。本质的概念是间接的矛盾的,包括本质自身、现象和现实三个环节。概念表现为成双成对、相互联系的反思关系,对立双方互相排斥、相互转化,表现为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包括主观性、客观性、理念三个环节,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这就是黑格尔思考世界的逻辑体系大厦。

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与黑格尔的是基本一致的。什么叫本质?

本质,是存在背后的。是靠反思才能得到的。是事物的过去或曾经萌芽状态。同时也是事物内部所涵有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追问本质,如现象,物,社会,精神等。亦即追问其起源或内涵。那么怎么去认识本质,或本质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与别于存在,存在背后的,就是本质。但是存在背后的就跟存在就彻底决裂

了吗?显然还不是,所以本质就是在存在内,又与存在同一的。但是这样说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么?不能,因为我们要了解现象,现实,还有物,是怎么来的。物的来源,我认为是反思,看得见摸得着是物,可是物的背后靠思维来确定。就是实存的根据。我们触摸大理石,我们能够感到硬度和体积,那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物。形式本身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圆或方,都不影响质料,但是反过来形式可能摆脱质料么?不可能。对吧。所以形式包含质料,所以它要更高级。形式不是抽象的那形式,那种形式是几何。但物理学的形式就丰富化多元化了。由此形式扬弃自己,并形成另外的形式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形式范围。而且一个物的持存的实在性,即说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范畴,就必须依赖这个形式所及的范畴,那么我有理由给他新的独立的界说——现象。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世界里,我们发现,其自身无论怎么变化,都是现象的变化。因为他本身就不是纯形式,而是包含质料的形式界。本质作为反思,存在作为直观,是直观还是反思,是直接接受还是先怀疑一下等等,都是主观取舍的问题。

但在文中也有许多令人费解的东西,比如说黑格尔的这个观点:“凡是合乎理性之物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之物都是合乎理性的”。理性代表着秩序、法则、公理和规范,但是现实之物却存在着许多不合乎公理,不遵守法则之物,如何将其看成理性的产物?对于现下的各种社会现象,如几天前的小悦悦事件中所看到的世态炎凉,这是社会的现实没错,但如果这也是合理的,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还有什么继续呆下去的意义?再比如说之前一直比较火的网络流行语“我爸叫李刚”,他生生的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腐败无处不在!这样的现象如果也是合理的,那叫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情何以堪?

除此之外,上帝是黑格尔哲学中一直不变的一个存在,这体现了黑格尔坚定的宗教信仰,但与此同时也令我比较困惑。对于一个没有宗教教信仰的人来,这些有关上帝的观点都比较没有说服力。许多人都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这种观点真的有失偏颇,没有宗教信仰并不代表着没有信仰,一种理念就是一种信仰。

哲学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探讨哲学永远不会索然无味。哲学因为多样而精彩,哲学的世界因为不同的观点而变得奇妙。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深奥的,难懂的,发人深省的,但我依然无法完全认同他的观点,这就是我眼中哲学的秘密。

篇二:初读《小逻辑》

读黑格尔《小逻辑》(节选)

说起《小逻辑》,不得不说起本书的作者黑格尔及其在历史上

尤其是思想史上的地位。

黑格尔出1870年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公务员家庭,文科中学毕业后上进入图宾根大学,学的是神学和哲学专业。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先是家庭教师,后任中学校长,最终病逝时,是柏林大学校长。

黑格尔40岁时结婚,迎娶的是小他20岁的贵族姑娘。为征得姑娘父母同意,他颇费了一番周折。婚后生活幸福,算是对他的极大安慰。他的生活大致如此,没有多少起伏。不过,他的思想却波

澜壮阔。黑格尔著述极丰,且每一本都体大思精、意蕴深厚。当然,和大多数哲学家一样,他的书极为晦涩难懂。

在导言部分,黑格尔对哲学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规定,即“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不过,他也指出,思维并不和情绪截然分开,思维所浸透的情绪和关于情绪的思想又是必须区分的。为了满足思维着的考察的要求,“对于思维的内容必须指出其必然性,对于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

遗憾的是,在哲学上,一般存在着两种不合理的现象。一是,

哲学经常被认为难懂,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求知者没有耐心”,另外,他们也并“不惯于紧抓住纯粹的思想,并运行于纯粹思想之中”,因此,不能够“深一层理解表象所表现的的思想和概念”。二是,“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的太轻易,他们虽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目前,后者是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从传统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对无论什么东西持有轻佻的怀疑,对任何严肃的事业加以无端的轻视,似乎这样就是自由,这样就是独立,事实上,这和无条件固守传统一样,是盲目的、狭隘的,是需要同情和批判的。

哲学,就内容来说,就是现实,“亦即意识所形成的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哲学的最好目的则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现实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现实,“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作为一般的同一性,现实首先只是可能性”。偶然性则是

现实性的另一个环节,“可能性和偶然性,构成现实事物的外在性”。错误、罪恶、腐败、等一切坏东西并不配享有现实之名,现实必须与偶然性的事物加以明确区分。“社会状况、简章制度等,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

近代哲学,相比于初期希腊哲学,“一开始就不是单纯抽象的思想”,而要求“必须与对象有亲密的接触,不论是用我们的外部感官,或是较深邃的心灵和真切的自我意识”,而且,“主观的理

性,按照它的形式,总要求进一步(比经验知识所提供的)满足”。 另外,黑格尔还对思辨的科学和别的科学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思辨科学承认并应用经验科学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以充实自身的内容;哲学上的一些范畴也被引入到科学的范畴之内,以使它们行有效。

为说明求得哲学知识的概念式思维,黑格尔从逻辑和历史两个大的方面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说明。他首先对康德的“在探究上帝和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现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功夫”进行了反驳,他指出,“要执行考察认识的工作,却只有在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考察所谓认识的工具,与对认识加以认识,乃是一回事”。其次,黑格尔认为:“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和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为达到这一点,思维“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采取疏离、否定的关系”。这样,思维才能得到自身的满足,反之,经验也给思维一种激励,使其克服经验的繁杂散漫,而提升自己到必然性并进而依靠自身去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黑格尔认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真正的哲学是以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为原则”的,“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是全体”。因此,“哲学史上所表现的种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只是一个哲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罢了”。

这样的体系,它的开端又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提供自己的对象。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为终点,亦即成为最终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便没有与别的学科同样意义上的起点”,不过,从哲学研究主体方面说,这个无关紧要的起点也是可以有的。

由于这样的体系是全体,因此我们无法予以初步的概括的观念,而只能进行某种设想。但是,对理念自身来说,还是可以初步进行划分的,不过,这样的划分万不可静止的看待,因为“理念完全是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现自己”,理念所显示的每一规定,只是理念的一个过渡或流逝的环节。这样,哲学这门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逻辑学,研究理念异化或外在化的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自身的精神哲学。

在自然界和精神世界中,所意识到的无非是理念,只不过,阶段不同而已,而整个自然和精神的发展,也无非是理念这一发展过程的表现。

黑格尔的关于理念的思想,就理念始终是一最高的、最根本的范畴而言,他必定是吸收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从理念是不断运动的这一本性而言,他应该汲取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念;从理念的发展变化能与外物保持一致而言,他想必深思过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理念的发展,却并不是毫无原因的,也不是基于对外界的简单观察和感受,在黑格尔看来,理念之所以不断发展是由于理念包含有自身的否定性在自身之内,因此理念必然回过渡的自己的反面,但并不就此停止,理念之所以仍是理念是因为它能够扬弃自身否定性对自身的否定而返回自身,成为绝对理念。这时,理念实现了自身,这也意味着物终于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

当读到“绝对理念可以比作老人,他讲的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但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的意义”时,电视上,王小丫正好在采访获得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的厉以宁教授。她请厉老对年轻热讲几句话,厉老只讲了两点,一是要有梦想,二是要坚持追求这梦想。这深深的感动了我。本来是极为简单平常的两句话,为何能有这种力量?因为这句话蕴含着83岁的厉以宁教授毕生的感情、理想、关怀和思考,有着常人甚至无法领略的丰富内涵。

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厉老也正因为这两句话,实现了自己。反过来,这两句话,可以也就借助厉老实现了自身。

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之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因为他不是从事物包括人的角度论述这一实现过程,而是从理念的角度(拿破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一切问题都纳入到自己宏观的思想体系之内,而且也能够保证论证有必然的强大的逻辑力量,但却因为忽视了事物包括人的主体作用的首要的地位,而使得整个逻辑进程本身无法得以说明。而对这一问题的

解释正是马克思研究开始和落脚的地方,他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主要是生产生活实践)——为根基,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转换,至于研究方法,马克思则基本全部承袭了黑格尔。

黑格尔凭借《精神现象学》、《大逻辑》、《小逻辑》、《法哲学原理》和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等著作,建立起了史上最为庞大宏伟的思想体系,用高度抽象的理论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开辟道路并呐喊助威,同时,以无可比拟的思辨性、系统性和历史性将人类思想引领到空前的高度,他的思想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他本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

者。

《小逻辑》简介

据《小逻辑》中《译者引言》部分所讲,此书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主要环节,具有讲义性质。是对《大逻辑》的“提要钩玄和补充发挥”。译者贺麟先生认为该书“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要紧凑,而意蕴深厚。初看似颇难懂,及细加咀嚼,俞觉意味无穷,发人深思”。

对中国人来说,黑格尔尤为重要,因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深深有着黑格尔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本人曾是黑格尔小组成员,在黑格死后被批判甚至谩骂时,他曾对其予以坚决的维护。列宁同志也对黑格尔哲学推崇有加,他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

第一章”。

贺麟先生在谈及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和译述黑格尔哲学的体会时,引用恩格斯的话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以特别强调辩证法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上的“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看重历史”一段,以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黑格尔一样,“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针对马克思相比于黑格尔更为重视“改造世界”,贺麟先生专门引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

身”,并结合黑格尔思想,给出了回应:“正确的思想或理论被掌握以后,就会得到实现并变为物质力量”。

思路复述(序言和导言部分)

以我两个多月来读《小逻辑》的体会,此书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一,序言和导言部分,黑格尔主要说明了学习哲学的态度以及理想;第二部分,从哲学史上梳理、抽象、总结出“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三,详细论述从存在到理念的整个运动演绎过程。第三部分最为详细和繁杂,当然也最为重要。

(一)

1、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一方面批判了在哲学上的“任性”和“冒险”作风及所导致的“奇异的拼凑成篇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并指出“表面上对学术的严肃外貌掩盖不了自欺欺人的实情”。另一方面,他批判了“一种浅薄作风”,“本身缺乏深思,却以自作聪明的怀疑主义和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的招牌出现,愈是空疏缺乏理念,他们的夸大虚骄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前者,黑格尔认为“可以被看成新时代中青年人的热忱”,并认为“当这种热忱以狂热的情绪迎接那种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经过深沉的劳作,立刻就想直接走上去欣赏理念的美妙,在某一时期内陶醉于这种热忱所激起的种种希望和远景时,则对于这种过分的不羁的狂想,人们尚易于予以谅解。因为基本上,它的核心是健全的,至于它散播出来围绕这核心的浮泛的云雾,不就必会自身消逝的”,后者,他则认为其“更为讨厌”,“因为它使人认出一种理智上的软弱与无能,并努力以一种自欺欺人的,压倒千古大哲的虚骄之气来掩盖这种弱点”。不过可喜的是“反对这两个趋势的一种哲学兴趣,以及对高深知识的认真爱好,却仍然朴素的不浮夸的保持着”。

2、在第二版序言中,他自言“他的哲学的劳作所曾趋附和所欲趋附的目的就是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这正是黑格尔毕生所坚持的也是他认为哲学理当追求的理想。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应该首先努力把握“思想在自然、历史和艺术的伟大直观中所得到的教训”,因为,“这些丰富的内容只要为思想所把握,便是思辨理念的自身”。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强大的现实感。另外,对宗教等方面活生生的事实,还必须加以发展的把握,因为反思所得到的“定义只是从发展过程里产生出来的结果”。否则,便只能认识到有限和无限、主体和客体的分裂,而看不到他们的统一。以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实体——神的唯一规定性——为例,黑格尔认为“实体的统一性不外是善与恶被融化为一,而恶已经被排除了”。

和一般所认为的相反,黑格尔从来没有忽视情感中的真理内容,但

篇三: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本人也是少有的学识渊博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毋庸置疑,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带有德国哲学独特的严谨、思辩、包罗万象的风貌,但也是出名的艰深、难懂。《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其导言部分则全面的阐释了其本人的哲学观。

关键词:逻辑学;辩证法;黑格尔;导言;思辨

正文:虽然人不必先学习逻辑,也能正确的进行思维和推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回避《小逻辑》的理由。阅读《小逻辑》对我是个不小的挑战。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他从绝对理念出发,也就是从概念出发,来进行其逻辑体系的推演。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角度出发,沿着黑格尔给出的起点去进行阅读。当然,我们也要本着“批判的态度”进行阅读,不能因为盲目信从或畏惧回避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小逻辑》是黑格尔关于人类普遍思维的认识,首先是他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读《小逻辑》首先是对黑格尔的思维方式的认识。他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存在、本质和概念,这但个阶段内在的又分为若干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逻辑发展是个辩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是否定了自身又包含了自身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概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按照黑格尔德解释,他的逻辑完成了一个圆圈,即终点就是起点,只不过是发展了的、提高了的起点,扬弃了自身否定性的起点。存在是作为概念的存在,而概念则是最高的存在,也就是人类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黑格尔的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小逻辑》一书。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和观点,如“绝对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里的论述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黑格尔对“逻辑”这个概念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小逻辑》里明确指出,他所谓的“逻辑”是一种跟普通理解上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一言以蔽之,逻辑就是形而上学,即研究事物存在及其本质的纯粹的哲学。

抛开哲学立场不论仅就哲学的形式而言,《小逻辑》在形式上是极其完整的、完美的,在论证的形式上,可以说一个楷模,按照黑格尔本人的话说,他的论证完成了一个圆圈,达到了自圆其说。辩证的过程一环扣一环,步步衔接,滴水不漏。

一、 个人对导言部分的解读

因为《小逻辑》是《哲学全书》的第一个部分,所以《小逻辑》前这个导言不仅仅是《小逻辑》的导言,也是《哲学全书》的导言。一共十八节,个人感觉这个导言非常简明又非常重要。黑格尔先把核心问题铺垫一下,使读者理解什么是哲学,以及他如何阐释的哲学。

下面我简要说明一下我对导言的结构、大意的理解与原文的摘抄

1哲学没有现成的对象与方法,哲学不能满足于熟知,不能满足于假定;相反,哲学应当指出事物的必然性,应当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这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的要求:用概念思维,而不是凭感觉去猜测。

2-12从逻辑方面说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2哲学的方法:纯粹思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3思维一般作为意识的对象,与它的各种表现的特殊性:“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所以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以思想、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象这样的表象,一般地讲来可看成思想和概念的譬喻。但一个人具有表象,却未必能理解这些表象对于思维的意义,也未必能深一层理解这些表象所表现的思想和概念。反之,具有思想与概念是一回事,知道符合这些思想和概念的表象、直观、情绪又是一回事。”

4哲学的特有知识方式:“对于宗教的对象,对于真理的一般,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即有能力加以认识。”

5情绪、表象转化为思想:“把意识的真实内容翻译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反而更能保持其真相,甚且反而能更正确地认识”

6活的哲学或哲学的生命:“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

7哲学从开端处即与作为反复思索的“后思”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重新开花时,一开始就不是单纯抽象的思想,如象希腊哲学初起时那样和现实缺乏联系,而是于初起之时,立即转而指向着现象界的无限量的材料方面。”

(“后思”即“反思”。反思和思辨,按我对黑格尔的解释,反思就是主体对外界反应

的反应,是对思维的思考。比如我想做笔记,想怎么做成,是正思。思考想做笔记这个想法,那就是反思。如此说来,我也可以进行“反思”,我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认识就是一种对社会这个概念的反思。而“思辨”就是辩证的思维,一种思维的方式,把辩证法运用到思维的过程中,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8—9经验知识的有限性与两类哲学知识的无限性:

8关于自由、精神和上帝的知识,包含着无限的内容。

9与经验的思维不同,思辨的思维也是无限的,包含真正的必然性:“思辨的思维,即真正的哲学思维。这种足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反思,就其为一种反思而言,与上面所讲的那种抽象的反思有共同点,但同时又有区别。这种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

10对思辨思维的考察,即思辨逻辑:“思辨思维既自诩为足以认识绝对对象(上帝、精神、自由),则对它的这种认识方式的必然性何在,能力如何,必须加以考察和论证。”

11活的精神的自身运动:正、反、合与回到自身:“更进一步,哲学的要求可以说是这样的: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于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和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而以思维为它的对象。这样,精神在最深的意义下,便可说是回到它的自己本身了。因为思维才是它的原则、它的真纯的自身。但当精神在进行它的思维的本务时,思维自身却纠缠于矛盾中,这就是说,丧失它自身于思想的坚固的“不同一”中,因而不但未能达到它自身的回归与实现,反而老是为它的反面所束缚。这种仅是抽象理智的思维所达到的结果,复引起的超出这种结果的较高要求,即基于思维坚持不放,在这种意识到的丧失了它的独立自在的过程中,仍然继续忠于它自身,力求征服它的对方,即在思维自身中以完成解决它自身矛盾的工作。”

12出发点和方法:以经验为出发点,否定的方法,对康德所谓理性没有“经验”作为对象的超越:“所谓经验是指直接的意识和抽象推理的意识而言。超出经验的要求成为鼓励思维进展的刺激,而思维进展的次序,总是超出那自然的、感觉的意识,超出自感觉材料而推论的意识,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因此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这样,在这些现象的普遍本质的理念里,思维才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理念(绝对或上帝)多少总是抽象的。反之,经验科学也给思维一种激励,使它克服将丰富的经验内容仅当作直接、现成、散漫杂多、偶然而无条理的材料的知识形式,从而把此种内容提高到必然性——这种激励使思维得以从抽象的普遍性与仅仅是可能的满足里超拔出来,进而依靠自身去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可说是思维对经验科学的内容及其所提供的诸规定加以吸取,另一方面,使同样内容以原始自由思维的意义,只按事情本身的必然性发展出来。”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的自我超越有两方面的动力,一是上帝等无限对象在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牵引,二是经验科学的否定)。

13也可以从历史方面(哲学史方面)说明哲学的发展:“一提到哲学,许多人便借口说,由于哲学有许多不同的体系,故每一体系只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哲学本身,借以作为轻蔑哲学的根据,依此种说法,就好象樱桃并不是水果似的。有时常有人拿一个以普遍为原则的哲学体系与一个以特殊为原则,甚至与一个根本否认哲学的学说平列起来。他们认为二者只是对于哲学不同的看法。这多少有些象认为光明与黑暗只是两种不同的光一样。”

(光明=哲学,黑暗=对哲学的否定)

14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全体:“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15黑格尔哲学:一个由许多圆圈构成的大圆圈:“这里面每一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别环节之中。”

16对于“哲学全书”的说明:它的大致面貌——哲学全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

17哲学的起点或开端的特殊性:“哲学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起点或开端:哲学是由于思维的自由活动,而建立其自身于这样的观点上,即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为终点,亦即成为最后的结论。……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换句话说,科学的概念,我们据以开始的概念,即因其为这一科学的出发点,所以它包含作为对象的思维与一个(似乎外在的)哲学思考的主体间的分离,必须由科学本身加以把握。简言之,达到概念的概念,自己返回白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

(由于黑格尔把哲学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所以可以用亚里士多德对有机体运动的理论加以说明:哲学的起点或开端颇似一粒种子,以后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它重新生出种子的时候,它便完成了一个“圆圈”)

18哲学各部门的划分,带有预想的性质:“哲学全书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二、总结

黑格尔在其导言中,集中谈到了哲学的开端问题。按形式逻辑理解,追寻哲学的开端会导致无穷追溯。而黑格尔创造性地把哲学的开端理解为一个辩证的矛盾,不是僵死地理解开端,是把开端视作生命。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哲学观,尤其是谈到作为思辨科学的哲学本身和经验科

学,以及与泛泛使用哲学这个名称的一般理论学说的区别。黑格尔通过导言部分对哲学的设定,使得随后在《小逻辑》正文部分对逻辑范畴的详细阐述和思辨演绎才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依据。换句话说,只有在对黑格尔哲学本身有了总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根本主题、主要内容和范畴规定等基础性问题。所以导言也是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入口和重要的关节点。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参考文献:

[1] (德) 黑格尔. 小逻辑 [M]. 贺麟,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9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