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重塑

更新时间:2023-12-20 01: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塑

大众传播媒介在很多时候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政治民主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公众伦理观念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的现象,同时也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繁荣我国的新闻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近些年来,在新闻媒介引入市场机制之后,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放低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炒作等新闻行业作风问题层出不穷。

第一,虚假报道大肆泛滥。所谓虚假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为了增加知名度,追求轰动效应,一种有意识的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另一种是由于某些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没有经过认真考查,道听途说编造出来的一种虚假报道。如上海《新闻晨报》A2版上海劫持人质事件,根据内容可以发现很多漏洞。记者完全看不见的地方既然可以描述的很清楚,这完全属于记者本人编纂出来的。此类虚假新闻不乏存在。

第二,有偿新闻大行其道。有偿新闻是指部分新闻工作者接受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主动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新闻交易行为,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不当行为。如2008年媒体刊登出“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瞒报事故向记者发‘封口费’”一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和山西省两次进行针对性调查后曝光了收取“封口费”的6家“媒体”,其中,中国教育电视台一栏目收取1.9万余元。[1]

1

第三,腐化媚俗之风盛行。为获得更多受众和更高的利润,追求轰动效应,满足一己之私,许多新闻记者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如2002年5月15日出版的《新周刊》的封面是女性人体的“1/3”——肩部以下,腹部以上,处于视觉中心的图案是两个硕大无朋的乳房,乳房被描绘成足球的形状,其上是一行黄色大字“世界杯期间的外遇”,这就是《新周刊》该期的“世界杯专题”。[2]

第四,新闻炒作化。某些新闻媒体为了增加知名度,将一个没有很大社会价值的事件炒作成热点新闻,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明星范冰冰的成名之路,从最初不起眼的小演员蜕变成现今的“话题女王”。将其所有事情结合起来炒作,使其获得很大的知名度。

二、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随着全国媒体数量与日俱增,新闻队伍不断扩大,竞争日益白热化,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自律不严,媒体管理滞后,法制不够健全,加之当前在市场经济营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颇,致使许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自身信誉和形象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有其深刻的原因。

1.经济改革,市场竞争机制营运中负面作用的推动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在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闻媒体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改革也必将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动。新闻媒体是政府的喉舌,经济改革必将会影响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报纸都是“吃皇粮的”,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公费订阅,发行则由邮局包干,报社只管办报,不讲经营,不计成本。随着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报业面临着“三涨一减”的经济危机,一是纸价上涨,二是邮局发行费率提高,三是油墨、印刷等相关费用上涨;同时国家财政补贴日益减少。 [3]随着新闻界引入市场化机制,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大大激发了媒体人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腐蚀了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灵魂,致使其缺失了新闻职

2

业道德。比如有一家省级报纸登了一条“老农民买烟,喜得三千元”的新闻,就是一个农民到集上买了一包烟,但是没想到这包烟打开里面竟有三千元钱。这样一条新闻,记者从什么角度去切入,非常重要。那个记者完全是用羡慕的眼光,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自己的那种羡慕,对不劳而获的一种崇拜。[4]

2.媒介整体素质下滑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生媒体越来越多,新闻媒介日趋规模化、集团化。为了获得信息来源,新闻行业门槛不断降低,使许多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人员也进入记者的行列,其中许多人并不怎么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常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记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

另外,目前我国新闻从业者的普遍低龄化、年青化的趋势日益突显。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方面经验不足,知识面比较狭窄与片面,缺乏采访技巧,为了获得新闻材料采取不当的手段达到目的,从而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大幅下滑。譬如 “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这一虚假新闻,根据生物学常识,往西瓜里注水或注射红药水不可能使西瓜的颜色变得更鲜艳,相反还会造成西瓜很快腐烂并带有异味,反而不利于销售。但就因为记者缺乏这种基本常识的储备,从而导致一条假新闻的出笼,给瓜农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再如《民主与法制时报》上刊载的《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一文,根据常识判断,法院的日常工作怎么可能由纪委代管?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则消息竟然出自以报道民主法制为己任的法律专业报刊。[5]

3.新闻体制改革滞后,缺乏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新闻体制改革后,新闻工作者思想尚未完全转变,从而导致新闻队伍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在过去的社会环境里,新闻媒体充当政府的宣传工具,因而播发的新闻常常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而对真正的事实缺乏应有的尊重。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体制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政府补助以及作为政府的宣传工具到现在的国家所有、自负盈亏,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还未及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依然存在一些不顾事实的真相,捏造假新闻的行为,误导了读者的视线。

3

由于行业内部缺乏监督制约制度,新闻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导致新闻记者职业道德逐渐缺失。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如果有记者出现了问题也不会做出实质性的调查与处理。《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中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依然我行我素,取金钱舍道德正义。针对虚假报道,我国各级新闻管理部门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先后出台各种规章和文件,防范媒体传播虚假新闻。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对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以及补救、惩罚措施,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但是被惩处的造假者却非常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不告不理”的规则,必须要先有人上诉。然而,多数假新闻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因此无法惩处造假者。[6]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的记者,一般处理办法只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有力措施而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

4.社会公众猎奇心理需求的刺激

“大众媒介传播的对象是公众,大众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传媒产品的格调。”[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受众的猎奇心理也相应提升。这种心理刺激了部分新闻工作者以此作为突破点来赢得市场地位。自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新闻媒介开始重新定位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传播方向发生转变,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受众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成了媒体竞争的原动力。俗话说“顾客就是上帝”,传播媒体为了争夺更多的“上帝”,媒体选择新闻内容的标准降低,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新闻报道迎合某些受众的猎奇、窥探他人隐私等心理需要,来增加媒体的知名度,时下的体育新闻娱乐化,八卦记者使出浑身解数大肆炒作名人隐私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5.新闻工作者自律意识不强,求真务实精神丧失

部分新闻工作者个人缺乏自律意识。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随时会受到各种不

4

同的诱惑,有些工作者经不住金钱的考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报道失实的新闻,误导读者的视线。由于人们大多对记者的采访比较反感而不配合,而新闻工作者面对媒体的发稿压力,为了完成任务,采取不当手段获取采访机会伤害了被采访者的心理。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另外有些新闻工作者求真务实精神丧失。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当今社会普遍趋于浮躁,有些记者一味的追求时效性,追求轰动效果,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深入调查,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如“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这一假新闻,《新文化报》记者完全听信当事人的一面之辞,未作进一步作认真细致的核实便匆匆见诸报端,酿成大错。正如事发后《新文化报》刊文向读者致歉所说的——“轻信,不止是对事件当事人说辞的轻信,更为致命的是对自己工作态度、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的轻信让我们铸成大错!”[8]

(二)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从事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的人员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已非常严峻,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近年来,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种种表现越来越多,如不能尽早加以制止并给予科学正确的引导,长此下去,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在市场经济营运过程中下,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行为,使其自身及其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为追求轰动效应、吸引眼球,争夺受众,许多媒介的编辑方针和基本取向是取悦大众,愚弄大众,用煽情的手法来处理新闻,制造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藐视正统新闻应该奉行的“公正、客观、平衡”等守则,极尽虚实夸张之势,将新闻和娱乐混为一体,诉诸于大众感官的刺激。为了谋取私利,一些报刊等媒体标新立异,成了少数记者、编者垄断的阵地,具有明显的个人化、情绪化倾向。

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好处,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受贿行为。[10]行贿者以各种形式贿赂新闻工作者,严重地腐蚀了新闻队伍,导致新闻记者敬业精神的丧失和拜金主义的盛行,不仅给我国的新闻事业造成极大危害,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稳定也必将产生不可

5

参考文献

[1] 周永萍.《从造假新闻看新闻职业道德缺失》[J].中国电视,2005(09). [2] 李晓历.《论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其危害》[J].鸡西大学学报,2007(05).

[3] 徐铸成.《新闻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4] 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5]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二版.

[7] 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 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 王永亮.《传媒精神》[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 关岩德.《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J].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12] 冷述美.《媒体管理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13] 杨立川.《论我国当前新闻媒介的不正当竞争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4] 胡忠青.《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J].今传媒,2006年第6期.

[15] 曾嘉.《关于报纸新闻庸俗化倾向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02). [16] 曾凡斌.《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构》[J].视听界,2005年第3期.

[17] 陈敏.《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关键性因素分析》[J].新闻界,2006(01).

[18] 方奇志.《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9] 杨秋芬.《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理论与当代,2005(7).

[20] 沈正赋.《新闻界信用缺失的生成原因及其对策——我国新闻可持续发展系列研究之一》[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8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