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更新时间:2023-12-31 16: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经历了从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到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又到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再到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认识,最终到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第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第三,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手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关系(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运行(管理)法制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为主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产权清晰。产权关系清晰,就是要用法律来界定出资者和企业法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是权责明确。出资者享有所有者权益: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三是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受市场调节,参与市场竞争,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

四是管理科学。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相互分离。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第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市场体系: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图 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统一”是指各分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开放”是指城乡各类市场相互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对接; “竞争”是指公开公正公平的经济竞争; “有序”是指市场秩序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 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是解决市场失灵和失败等问题的需要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

(1)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2)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3)由项目审批、分配钱物转向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途径是:精简机构。 目标是: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系。 3、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手段:一是计划手段;二是经济手段 ;三是法律手段 ;四是必要的行政手段 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产业政策;四是收入政策;还有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汇率政策等。

第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第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的含义、基本目标和作用

含义: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力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作用:第一,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二,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社会安定,第四有助于建议好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 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总之,建立健全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目标和基本要求

内容: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方面。

建设目标: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

基本要求: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和建设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现;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

基本原则:从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确立原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公有制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三、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趋势。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构成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它们在性质上的共同点是,都属于私有制经济成份.不同点是指它们在具体性质上各有不同)

第一,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主要依靠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成份,在性质上属于小私有制经济.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是其显著特点;它不具有剥削性质;劳动产品归个体经济劳动者自己所有。

第二,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雇工)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 一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状况。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作用:

有利于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活经济,发展生产 。

第三,外资经济。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外商独资企业。

它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以控制和调节、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提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实行该制度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

按资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其重要表现形式有:个人存款利息;购买股票、债券等获取的股息、红利等;租金;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凭借资本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利润收入。

按经营收入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收益量所进行的分配。它包括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

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它包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

(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1.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

第二,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经营方式);

第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各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中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的组成部分。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3.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4.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5.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一)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二)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由:

1、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具有商品性;若无收益,其所有者不会将其投入经济活动中。

2、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它们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3、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4、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必须指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要素分配。 (三)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分配原则; 2、两者具有同一性。

四、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1)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

(2)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种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 (3)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 (4)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除各种腐败现象;

(5)认真落实扶贫攻坚计划,加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由:

1、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具有商品性;若无收益,其所有者不会将其投入经济活动中。

2、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它们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3、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4、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必须指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要素分配。 (三)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分配原则; 2、两者具有同一性。

四、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1)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

(2)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种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 (3)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 (4)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除各种腐败现象;

(5)认真落实扶贫攻坚计划,加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8j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