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2 19: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设计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二初级中学 郭爱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二、重点难点: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酒精灯、烧杯、镊子、火柴、玻璃棒、蜡烛、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高锰酸钾、浓硫酸、石块。 教学过程

【引言】教师做一个小魔术(魔棒点灯),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没有用火柴就能把酒精灯点着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探究】

一、看课本80——81页的内容并完成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实验,证明物质燃烧时三条件缺一不可。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论。 实验一

器材:木棒、石块

操作过程:点木棒 、点石块。 现象:木棒燃烧,石块不燃烧。 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

器材:小蜡烛,玻璃杯。

操作过程: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待其将要熄灭时拿开玻璃杯,反复几次。 现象: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下将要熄灭。拿开杯子后重新旺起来,如果不拿开杯子,便会完全熄灭。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在氧气存在。 实验三

器材:纸条、木棒。

操作过程:分别将木棒和纸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一个更容易被点燃。 现象:纸条更容易被点燃。

结论: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重点讲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课堂小结]: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回答)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二、认真看课本82——83页的内容并完成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小小消防员”:将若干根蜡烛点燃,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把你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 灭火的方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教师小结]:知道这些标志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场所搞一些恶作剧,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 三、分析应用 深化理解

将下列灭火措施原理的标号填在各小题的括号内 A、 隔绝空气 B、移开或隔离可燃物 C、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1)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 )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 (3)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4)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 ) 四、当堂训练

1、火灾时,引起身上衣服着火了。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板书设计]: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灭火的三种方法。

(1)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教后反思: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儿,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满堂生色,不在于将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正襟危坐。教师有更重要的工作,便在于创设条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注意到了这一基本点,主张通过诱发、诱导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产生学习或者说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8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