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更新时间:2023-10-06 1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2010级政法系思政1班 黄惠嫒 100301113

摘要:对古代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可以从四个阶段去了解:1先秦至两汉时期,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初步接触;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印交流的频繁时期;3隋唐五代时期,中印文化交流达到一个高峰;4宋元明清,这是中印两国交流的复苏及转变阶段。通过了解几个阶段的中印文化交流的特点,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传统的友谊,加强对各自文化的认识,以便今后两国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各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是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中印同属于亚洲大陆且是邻国,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更是两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印度文化;而中国的黄河、长江则孕育了华夏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它们的文化是丰富的,古代中印之间的交流可谓是多样的。下面将通过分时期性的了解它们各自的交流,了解它们在古代的文化交往程度,从而加深我们对两国之间的理解。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这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首先面对的是它们交流的起源问题。据《史记》的《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于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35)奉命出使西域于13年后回国,他在大夏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了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竹杖,当地人告诉他,

这是从身毒国贩卖来的,“身毒“就是指印度,是我国早期对印度一词的音译。由此可见,这则材料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记载,但今后,各学界对此开端也有各种推测,其中影响较广泛的有cina一词,印度古人把中国称作cina(支那),现在也是。在印度,最显著的有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奴法论》中有记载“支那”一词,关于支那,一般认为是中国的秦字。法国学者伯希和对此的考证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这样认为。此外,关于中印文化交流起源中还有月中兔,棉花海贝以及十八星宿等说法,可见中印交流之密切。当然,这时期两国的物质文化交流也逐渐出现:据《西京杂志》中:“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玛瑙为勒,白光琉璃为鞍。”可知,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玉,玛瑙琉璃等。秦汉时,印度音乐也传入中国。在汉译书中记载有萧,笛,琴等乐器。在精神文化方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对此逐步认识了解,认真改造和研究,以至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今也有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印度文化的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同时,中国的丝绸、梨树和桃树也传入印度。在公元1世纪中,桃梨树传入,使梨树在古代印度有“中国王子”之称。《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中国丝绸传入印度,丝绸是中国古代人民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传入也会对印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汉代,中印交流的交通方面主要有三条通道:西域道,滇缅道以及南海道,前两条是陆路交通,后者是海上交通。通过这三条道的交流,使当时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文化,使物质及精神交流更加频

繁,交通的便利给两国的交流带来便利。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在这时期一定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以后对此进一步了解。 二魏晋南北朝

这时期,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已全面展开,政府间也经常往来,如双方的人员往来以及贸易活动、物质文化交流的增多。据《宋书夷蛮传》记载:“伏闻彼国,据江傍海,宫殿庄严。”等,这里可以看出,印度国王高度评价了中国,说明中印两国政府间交流频繁。在物质方面,据《宋书夷蛮传》“奉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等。这说明印度给予中国的物品。但这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佛教文化的大规模东传,佛教人员来华达到高潮。据《高僧传》,这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主要有竺叔兰、法度、鸠摩罗什等,其中鸠摩罗什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最大。鸠摩罗什生于公元344年,卒于413年,,其父鸠摩炎,放弃名利而来到龟兹。他从小热爱佛经,曾亲自到印度学习,对西行求法运动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不仅翻译了大量佛经,而且他和他的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印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贡献。不仅如此,由于佛教的传播,在中国的寺庙数量激增。据《洛阴伽蓝记》统计,北魏太和元年,平城京内寺约百所,四方有寺6478所;神龟元年,洛阳城内有寺已达500所,魏末,洛阳有寺1367所,天下有寺3万余所。此外,不同流派也逐渐出现,它影响着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其中主要影响魏晋玄学、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佛教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因为佛教在哲学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而当时的中国文人希望探索宇宙和人生有关的哲学

本源问题;而佛教与儒家思想关系却很复杂。佛教前期被视为与道教相类似的道术,与儒教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佛教的大规模东传,中印两国的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也广泛交流。文学上,志怪小说的出现,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而对于诗歌,两国都有悠久的诗歌创作传统。中国诗歌也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如谢灵运的诗歌就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从他的文章《因缘义》、《佛知不义众生知义》等可以看出,他对佛家理论是很有研究的,可见他受佛教影响之深。艺术上,印度佛教的建筑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影响,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建立的寺院是洛阳白马寺,它是按照印度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构筑的。科技上,由于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十分发达,因此,印度人来华后就把相关知识传授给中国弟子,使之广泛传播。中国音韵学的出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民俗交流上,印度的传统节日如四月八的活佛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等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以上可见,魏晋南北朝的中印文化交流内容之广,丰富。 三隋唐五代时期

这时期,中印文化交流由于中国的民族大融合,使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首先是求法运动的高涨和佛教的繁荣,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时期。其中著名的是玄奘,它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第一伟人,在他和弟子的努力下,《大唐西域记》完成了,它记叙了西域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宗教、民俗和语言等,为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材料。他不仅丰富了中国儒家经典的宝库,还开创了法相宗,成为一代宗师。玄奘可谓是位伟大的历史

人物。在唐代,中国还成为世界佛学中心。同时,在政府间交流中,王玄策出使印度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前后三次出使印度,他的出使,促进了中印佛教交流,代表了唐朝和印度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是唐代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科技文化交流上,印度历法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印度古代的观测日蚀,月蚀之法更是被记载于中国历史,影响着中国历法。医药方面,《千金方》和《外台秘要》与中印医药交流有关,这两本书的知识都与佛教典籍有关,源于它们的作者受佛教的影响很深。精神文明交流上,印度古代哲学和道教相互发展,相互影响。文学艺术上,唐传奇、变文、建筑也不同层度的进行交流。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度。 四宋元明清

这时期,是中印文化交流复苏、转折时期。由于佛教的逐渐消亡,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不再以佛教交流为主,而是主要以海上商业贸易为主。海上交通和贸易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特别是东南沿海之间的贸易。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也经过印度。元朝虽是历史较短的一个朝代,但它是大帝国,所以与国外还是有交流的,忽必烈时略经南洋,就与印度进行文化交流,所以中印之间交流往来还是很频繁的。明元时期中印海上贸易达到了空前发达,且都以海运为主。据史书记载,当时中国船舶及载运的丝绸、瓷器等货物都通过海运到达印度沿海港口,其中以福建商品居多。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中国输出印度的商品逐渐增多,如丝绸、瓷器、茶及金属等中国物品。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8g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