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柳城象山社区村史

更新时间:2024-07-01 15: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象山村史回望

一、 基本概况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社区位于晋江支流西溪下游河畔,依山傍水。高速公路南石支线南安市区东出入口处,省道308公路、?江北大道?、泉州江滨南路江北大道连接线、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南石支线贯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南安市区东大门,柳城街道东部,地理位臵重要。东起八尺岭立交桥;西至帽山社区相邻;南至霞美镇交界山;北至西溪右畔。象山居委会设在董埔,聚落在复泉山→南山→俺梅岭→虎龙口→小山→西溪南岸→复泉山形成的丘陵河谷间。象山社区居委会所在地位于省道308线公路董埔地段北侧。有三个自然村董埔自然村(包括董埔、小山、倩内)、象山自然村(包括下大厝、霞堡、中堡、新村、狮头),东山自然村(包括傅厝、李厝、吴厝、林厝、王厝),16个村民小组,2000多户,人口7300。全村面积7338亩,其中耕地1515亩(人均耕地0.23亩),山地4080亩,交通用地300亩,水域125亩,企业用地360亩,生活及其他用地958亩。农作物主种水稻、地瓜,花生、水蔗、蔬菜等。林果有松木、相思树、樟树、桃李、龙眼杨梅、芒果等。主要经济收入:农林业、养殖业、企业、外出经商、服务业、废品收购、水果生意。村里有医疗所、南安污水处理厂、东山电灌站、象山中心小学、东山小学、幼儿园、老人协会2个等。 二、 村庄形成

象山各姓氏的祖先大约于400至800年前,分别来自泉州,

晋江,安溪,永春,本市丰州、霞美陆续迁入象山。 象山境内一山形如卧象而得名,靠山近水,山明水秀,土地肥沃。明山、碧水、沃土哺育象山世代村民。

黄氏是燕山始祖忠勇公五房武贤公后嗣黄殊、黄宜兄弟,明嘉靖年间,由南安丰州迁入开放繁衍八尺岭董埔。溪口柱由美林溪口村迁入,中堡由柳城鹭江大埕村迁入。

傅氏开基祖傅忠,明宣德年间公(元约1430年)由丰州西山村惠童二房迁入八尺岭东山繁衍。

林氏开基祖林朝宗,明嘉靖年间由安溪蓬莱迁入开放繁衍下堡。

高氏开基祖向兴公,明崇祯年间由晋江安海迁入倩内。 李氏开基祖李史,明嘉靖年间由永春桃源太平永肇公五世迁入八尺岭东山。

吴氏大约于宋嘉定(公元十二世纪)由泉州金埔迁入八尺岭东山。

王氏明永乐年间由霞美长福村大同迁入八尺岭东山。 唐氏开基祖唐鼎,明嘉靖年间由安溪县蓬莱镇温泉村开放繁衍八尺岭董埔唐厝。

东山林氏开基祖敬川(贡生),清初由丰州桃源埔锦迁入东山花塘山边。 三、 历史沿革

象山明清两代除东山为泉州府南邑二十二都其他均为三十二都,民国期间为董埔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7废除保甲

制、成立象山乡政府设书记乡长,隶属十四区(今大霞美)。1950年前废除保甲,各角落成立农会设农会主席,1950年至1953年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没收分配土地。1953年至1954年成立党支部、选举乡民代表。1954年至1957年开始农村合作化,先后成立互助组(若干户组成设组长)、初级社、高级社(已角落为单位设社长)。1958年成立象山公社(小公社),下设四个大队并设立党支部(倩内、南山、象山、东山)设书记、大队长隶属美林公社。1964年?四清?后撤销象山公社,改为象山大队设书记、大队长,(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增设象山大队革命委员会,书记兼任革委会主任),隶属城关公社;1982年撤销象山大队,成立象山村民委员会设书记、主任,隶属溪美镇。1999年隶属柳城街道办事处,2012年6月撤村建居,成立象山社区居委会。

四、主要姓氏

象山是个多姓氏聚居的村庄,辖区内有黄、傅、林、高、李、王、吴、唐、陈九个姓氏。均为汉族居民。数百年来,各姓氏的象山人和睦相处,共同开拓、谱写象山的辉煌村史。历代象山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因而不断繁荣和发展。特别是近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和发展,象山人由原来的单纯务农发展到广开就业渠道、多种多样的谋生手段。因而象山取得飞跃发展,人的素质大幅提高,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成倍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而今,越过温饱线的象山人正在快马加鞭奔小康。

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全社区2000

多户,人口7300人。居民中,黄姓约4400人,占全社区人口的60℅;傅姓约1000人,占全社区人口的14℅;林姓约700人,占全社区人口的9.6℅;高姓约450人,占全社区人口的6℅;李姓约400人,占全社区人口的5.5℅;王、吴、唐、陈姓350余人,占全社区人口的4.9℅。

五、历代名人

象山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历代均有名人显世。 傅潜光 授明左都督、夫人吴氏御封一品夫人,东山人。 傅畴和 晚清龙溪县令(今漳州市),东山人。

傅维早 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泉州开元寺、东西塔重建工程师,东山人。

傅轶青 国家著名航天和火箭专家,北京航天学院教授,美国宇航协会高级会员,硕士生导师,入编《世界名人录》。东山人。

傅若斌 台湾地区军衔上校组长,东山人。

傅维葵 正厅级干部,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教导员,中共泉州团队南安办事处主任,接管国民党南安县政权,中共南安县首任书记,东山人。

黄连川 原鲤城区人大主任,董埔人。 黄印册 原尤溪县人大主任,董埔人。

傅孙扁 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某集团军水兵独立大队大队长兼参谋长,中航厦门外轮代理公司党委书记,东山人。

黄应元 原泉州邮政局局长,董埔人。

傅阳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员、双博士,

东山人。

林金海 原永春县副县长,东山人。 傅清秀 导航和雷达高级工程师,东山人。 黄 良 石狮海关关长,董埔人。

傅维尖 东山人,1948年8月参加革命斗争,曾任南安县诗山游击队队员,参加了安南同(安溪、南安、同安)革命根据地的解放战争和迎接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闽中、闽南的战斗。1949年9月南安县城解放后,随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任晋江军分区南安县大队码头区中队战士,参加了南安县第六区(码头区)的清匪反霸斗争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斗争。1949年11月16日,南安匪首陈丁酋、张振闽纠集匪徒400余人在国民党特务的指挥下偷袭码头区公所,在保卫区公所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1岁。

傅秋水 东山人,生于1930年,1949年7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南安县码头区警备队队员,参加了南安县支援前线、清匪反霸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斗争。1949年11月16日,南安匪首陈丁酋、张振闽纠集匪徒400余人在国民党特务的指挥下偷袭码头区公所,在保卫区公所的战斗中被捕,随后在南安县八都山被敌活埋杀害,壮烈牺牲,年仅20岁。

六、 风俗民情

象山风俗简朴、道德、文明、向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旧风陋习被摒弃。

1、 节日

酿成大病,无法医治,最后英年早逝。村民死亡率很高,特别是碰到传染病,村民更是胆战心惊,死亡率高得吓人。据现在的老人们讲,四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传染病,相当可怕,有的说是鼠疫,有的说是脑膜炎病,传染速度快得惊人,许多人离开人世,均是青壮汉子。今天抬着别人出门,还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躺着让别人抬出门,悲惨至极。

四十年代以前,由于贫穷生活条件低劣,天灾疾病,缺医少药,造成象山人口增长缓慢。能活过七十岁的人聊聊无几。真是应了唐朝大诗人,文学家杜甫的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相当一部分家庭三代人见不了面,四代人见面的实属罕见。

到了五十年代,象山的经济有所复苏,村民的衣食有所改善,多数象山人一日三餐稀饭可以保证,衣着谈不上华丽,但较以前有明显进步。贫困仍然笼罩在象山人头上。全村不见一辆自行车,村民离不开肩挑背扛两条腿走路的老传统。直至六十年代富裕一点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在村里极其显眼,不仅平日外出方便,有时三更半夜村民有人急病,急需进县城医院抢救,病人家人便来敲门求助。一辆自行车虽说是极其普通的交通工具,有时却能起到极不寻常的作用。

五十年代是农村体制变革时期,经历了土地改革分田地村民人人有田种,生活较以前有改善。人类自从产生私有制以来,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时几千年,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严重地束缚农村的发展。政府认为,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沿着大家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因此,就有了互助组互相帮工。由互助组很快发展到农村初级生产社,土地和劳动力都分红,进而发展到农村高级生产社,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全部按劳动力分红。并对农村中那些没儿没女,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保证这部分人能维持基本生活。俗称?五保户?。基本上每隔半年时间农村管理体制调整一次,前进一大步。毛泽东主席实施贯彻这套农村经济政策

出发点是好的,让农民早日富起来,防止两极分化,走大家共同富裕道路。到了公元一九五八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如当时的城关公社,以县城溪美镇为中心,方圆数十里,人口二十余万。农民的一切财产都归集体所有。土地归公,农具归公,不准私人饲养家禽家畜,猪、羊、牛、鸡鸭都归公。

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村里的树木除果树外几乎全部伐光。青壮年下河淘铁沙、烧木炭、炼钢铁。炼铁土高炉到处可见,真是轰轰烈烈。全民大炼钢铁既无技术,又无设备,炼出来的?钢铁?其实是毫无实用价值的炉渣。确是劳民伤财。既浪费了人力,又破坏了矿产资源,毁坏了树林。农村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大炼钢铁,严重冲击农业生产。甚至成熟的庄稼烂在地里也无人管,饥饿又向村民袭来。

公元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俗称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大面积的干旱、水涝,外加人为因素,使饥饿的村民有如雪上加霜。全国陷入贫困期,生活物资相当短缺,毛泽东主席自己也过着清贫生活,三餐粗菜淡饭,三年不吃肉,以示与民共甘苦。象山每个村民都面临着艰苦渡日的考验。所有的生活物资均是凭票供应,买米要粮票,外出进饭店吃饭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烟要烟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总之,买什么东西都要票。凭票购买少量的东西,不足维持正常生活。

一九六一年,农村经济政策有所调整,由人民公社一级管理改为以队为基础(即生产队)三级管理(即公社、大队、生产队)。并重新分配给村民少量土地,俗称自留地。让村民在自留地里种菜,种少量粮食作物,供村民补充集体经济的不足。

由于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社会物质财富有所增加,村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物资供应仍然是求大于供。政府仍然坚持凭票计划供应。生产关系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是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农业科技仍然落后,对发展农业生产没有明显作用。农民仍然存在着消极怠工出

工不出力现象。农具商店里,锄头越来越轻,粪箕、尿桶越做越小,小得容量相当于原来的一半。问其原因?店主明确回答:大的没人买。

公元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冲击城市和政府机关,狠斗?走资派?,冲击工业生产。?文革?对农村的影响不大,只是大搞?破四旧?,大量的文物(祖祠、宫庙、族谱等)遭受破坏毁失,农业生产仍然稳定。由于生产关系没有大的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仍然是不能任人满意。

毛泽东时代,村民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尽管生活水平很低,但维持基本生活的衣食有保证,社会治安非常好,村民非常信仰政府,基层生产大队基本可以村民自治。

公元一九七六年公历九月九日,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去世,被称为?四人帮?的王、张、江、姚被抓。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一次大转折。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翻天复地的大变革。由坚持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很快过渡到市场经济。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施政方针。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多渠道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根据当时农村形势和农民要求,以土地承包到户的形式把原来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同时,提出三十年不变。农村生产管理体制的根本变化,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蓬勃生机。村民在属于自已的土地上大显身手,精耕细作,较农业合作化时期产量大幅度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继续飞跃发展。发达的农业科技给村民送来优质高产种子。农用化肥品种增多,肥效提高,同时能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施用不同品种的化肥。优良的种子、高效的化肥对高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如虎添翼。到八十年代的中期,水稻的亩产量已经由原来的四百斤猛增到八百至一千斤。象山人彻底告别一日三餐稀饭照人影的时代。粮食自给有余,村里没有缺粮户。吃干饭已经成了农家的家常便饭。家庭日常费用开支不用卖粮食,另有其它经济来源。村里不见人穿补丁衣服。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有商店,一般生活用品都可在村里购买。人口增长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社会物质基础等因素决定。五十年代,经济有所复苏,社会比较安定,尽管象山人仍然处于贫困,但人口处于上升状态。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的时间,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好转,生活安定,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起来,医疗条件的改善。

八、老生产工艺

1、制糖

村民每年在地里除栽种水稻外,兼种豆类、甘薯、油麻、大小麦、瓜、菜等。并大量种植大蔗,供制糖用。六十年代以前,村民制糖十分麻烦,劳动强度大,并非一家一户能单独完成。首先,由村里十至二十个青壮汉子把地里的大蔗砍倒,捆扎好挑到糖铺,妇女用月牙形的夹刀剥去蔗叶,劈去蔗尾,重新捆好堆放一起。进入第二道工序就更麻烦了,即榨汁。榨汁的具器比较复杂,两个微带锥形的园锥体(俗称车公和车婆,优质花岗岩制成),车公、车婆上部直径约八十公分,下部直径约七十五公分,高八十公分。车公车婆上下均装有轴,轴直径约三十五公分。车公上轴长约六十公分,车婆上轴短。车公、车婆上部圆周打有等距均匀的十六个长方孔,孔深约五公分,每个孔楔入一块若大于长方孔硬柴制成的方形木块称叶仔,露出表面六公分。车公、车婆立在平板石上,称底槽,底槽周围有槽沟(接蔗汁用)。底两旁各立石柱一根,顶部套约二十公分厚木板一块(称车帮),两头各开方孔一个套在石柱上,中间两,圆孔套住车公、车婆轴心作定位用。车公上轴开两个相差九十度的长方透孔。上孔穿弧形圆木一根,长5米、直径三十公分。圆木另一端伸至离地面一尺(圆木俗称车舵)。车公上轴另一长方孔楔入一节方木,并用粗麻绳与车舵多用股麻索连接,用木杠搅紧以固定车舵。整个这套器具称蔗车。蔗车装配调整完便可以榨蔗。榨蔗由三人操作(放蔗、拾粕、赶牛)。同时用两只牛拉动蔗车,套在牛肩上的巴担通过

绳索和车舵连接,年青强壮脚步快的牛走在外,老弱脚步慢的牛走内圈。赶牛人鞭子一抽牛拉动车公转,通过车叶将动力传至车婆跟着相向转动。放蔗人将大蔗插入车公车婆之间,大蔗随着车公车婆转动直往前走而被挤出蔗汁。第一遍蔗榨完,要反复榨第二遍、第三遍,以便将蔗汁榨干,榨第二遍叫做二过粕,不像第一遍那么简单,要在车公车婆接触处挂一个附件。此附件前为十公分方孔通过斜面过渡到另一端只有四公分大小的方孔,蔗粕从大孔进小孔出,通过牛拉车公硬将蔗粕拉出小孔,挤压出蔗汁。然后进行三过粕。这个循圈共榨十捆蔗,重六百至八百斤。称一壶。一壶榨完之后换牛进行第二个循圈。

煮糖,俗称熟糖。煮糖在屋内进行(糖铺),安装五个大铁锅。将蔗汁倒入锅,锅底烧之大火炼蔗汁缩水,加入少量壳灰去杂质,制成浓度较大的半成品,舀出放在大桶中。次日凌晨将半成品倒入锅中继续煮,称熟糖,一锅盘过一锅,最后一锅最成熟,已炼成糖糕,此时最容易澎涨溢出,油呆一撒糖糕迅速收缩,熟糖师傅舀出少量糖糕,手一抹浸入水中凭手感知糖已煮好,舀出倒入漏内(土瓷烧制下有活塞孔的圆锥体)。事过二天主人便将糖抬回家,拔出活塞架于陶瓷罐上排下糖水剩干糖。糖成深黄沙色,质差价廉。主人为提高糖质卖好价钱,便将漏里糖挖松捣碎抹平,上面盖上一层田土合成的泥浆,十天后取去上面土皮,将糖倒出晒干,便成白糖挑到市场卖。

老祖宗发明并延用到五十年代这套如此麻烦低效的传统制糖方法实不可取。六十年代,政府兴建糖厂,采取机械制糖,大大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村民只要将大蔗剥叶劈尾捆绑装车运至糖厂,以重计价。

2、收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稻子成熟季节,村民扛着谷桶、拿着梯子,谷桶帐(细麻布制成的穿于竹竿围在谷桶边防谷粒掉地),把梯子斜放在谷桶内,村民举起割下的稻子一把一把地打在梯子上,一把往往要打八至十下,方能将谷粒打净。累得手痛腰酸。

着一位书生。那书生来到岭下,因山峦重叠,一时方向难辨。刚好迂见路旁田里有一位农夫跪着拔草,这书生傲气十足,坐在马上用鞭子指着田里的农夫高声问道:?喂,田趖,田趖,要过八尺岭从倒落(哪里)??农夫抬头一看,见是个傲蛮无礼的书生在问路,他非常气愤,便有意教训他一下,即随手指另一条路说:?从那走?。结果,书生绕了老半天的?冤枉路?,还是找不到过八尺岭的路。此刻,书生自知有失。于是,便转回头下了马,拱着手礼貌而又柔和地问:?老叔公,老叔公,我要过‘八尺岭’应该从哪条路才走得通??农夫欢喜地站起来说:?知错必改圣人也!早这么称呼,不用是说‘八尺’,就是‘一丈’也过了。?于是便把书生引上正路。书生红着脸,对农夫连声道谢。

如今八尺岭改建,原来的徒坡降低了,改建了立交桥,建设了象山公园。是村民夏天休闲乘凉的好去处。

2、穴尾宫传说

位于南安县八尺岭东山腹船山下穴尾宫。晋江支流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湖头五斗山,流经现穴尾宫处。因河道拐弯,河水流速减缓,上游随河水漂来的尸体常停留于此,不再向下漂流。天长日久此处成为群鬼聚居之地,但无人住所。相传某朝,东西溪合流处溪口人傅某科举榜上有名,朝廷封官,骑马前往就职赴任,路经此处,马立地不前,傅某认为是鬼神拦路不放行,立即下马跪地求情,当场许愿待其赴任后立即返回,筹措资金,为拦路鬼神修筑住所。起身后上马,马继续前行。傅某就任后不失前言,

返回修建穴尾宫。因该宫位于一座山脉的宝穴龙尾,供奉万公万妈,故称穴尾宫万公妈。

穴尾宫建成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旅居海外侨胞傅若廷返乡探亲时,在他的倡议下,筹措资金重修穴尾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村村拆庙烧佛,穴尾宫也在此浪潮中消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丰州张坑村许永定做生意,求穴尾宫神明能保庇赚到大钱,结果由于经营有方,赚了不少钱,在本村第一个建了洋楼,购臵小车,并有数额较大的银行储蓄。为答谢穴尾宫万公万妈的庇佑,便来与村民联系,由他本人负责筹集建筑材料,八尺岭东山村有家铸造厂老板出工资,重新在原位与原型相似建起穴尾宫。

历代村民及外村百姓敬奉穴尾宫万公妈,香火不断。祈求穴神保平安。逢年过节、四乡五里的新生儿童新婚夫妇路过此地、村民新添或出售猪、卖羊都要敬谢穴尾宫万公万妈,以求早生贵子、儿童健康成长、乡里平安、五谷丰登、生意兴旺。

3、英洪墓传说(洪庭桂墓)

英都人英洪墓的族人为其建墓,从英都寻墓地到此,看八尺岭东山有墓穴宝地,便想方设法和东山族人交朋友后施计夺之。据村民世代口传,英都人运三船谷到后溪乾,故意将船打破弄沉,捞出湿谷,借八尺岭东山族人的庭晒之,晒干后东山的房子储存,

长期不运走,东山人因贫穷缺吃,不断用英洪人寄存的谷子食之。日长月久,英洪人得知谷被食之大半,便来讨要,东山人无力归还,英洪人大喜,与其谈判,叫八尺岭东山人腾地让英洪人建墓。据传此墓规模庞大,历时十三年完工,耗资无数。因建墓时间太长,故专为建墓工人修住房,称馆。据说墓建成之后下堡林氏鸡不鸣、狗不吠。下堡人得知与英洪墓有关,便开箭潭射之墓穴,英洪人立碑坊,企图挡住箭潭,但未能奏效。

洪庭桂,字德馨,号芹谷。翁山东二房九世。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戊戌科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生明弘治甲子年九月廿一日,卒明万历甲戌年九月廿一日,享寿七十一岁。葬南安廿二都八尺岭脚东山村。妻涂氏、王氏附葬。公元二千零七年春,公路308省道新辟复线,洪庭桂墓在规划线路之内。翁山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以洪庭桂是翁山洪姓登进士第一人,又是首编翁山洪姓世次昭穆之先贤,洪氏宗族诸多文化赖其发端,保留墓葬意义重大,决定将其迁回英都,归葬于恒坂洪山内金交椅陵园。卜吉五世东轩祖墓之后方,座乙向辛兼辰戌。是年初夏迁葬竣事。从兹魂归故里,泽被家山。

十一、宫庙

1、锦溪庙(王公宫),董埔、象山供奉。 2、温府公宫,董埔供奉。 3、岭安宫,东山供奉。 4、太尉公宫,东山傅姓供奉。

5、雷爷公宫,东山李、林、吴姓供奉。 6、八尺岭土地公宫,东山傅姓供奉。

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社区支部委员会 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址: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象山社区书记:黄东星撰写:支部秘书人员电话:

主任:黄福安

0595-86354020 邮编:3623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8c.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