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中古史讲义(增加版)

更新时间:2024-03-05 12: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考研中古史讲义

上篇 整体介绍

一、近三年的题型,分值分布以及考察内容

云大全日制攻读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考试内容自2013年开始由云南大学自主命题。

2013年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简答题(7小题,每小题20分,共14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共300分。

2013年是云大第一次自主命题,考察的内容也非常之广泛,包括了中国史(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和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以及《史学概论》的内容。

2014年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12分,共120分)、论试题(共4小题,任选做2小题,每小题40分,共80分),共300分。

2014年考察的内容要小的多,只包括了中国史(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的内容,没有世界史和《史学概论》的内容。

2015年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共300分。

2015年的考察内容包括中国史(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1

的内容。要求考生系统的掌握中国通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分析

1、三年考试的题型、题量、分值变化总结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我们可以看出,云大近三年自主命题来考试的题型,题量,分值总的来讲没有什么变化,但内部分值结构还是有细小的改变。就题型而言,2013年和2014年,有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三种,但2015年新增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但是从内容上讲,史料标点及分析题不算新题型,历史学的特点决定,题型基本就只有这四种,至少2015已经确定是这四种题型。

题量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那也是内部的调整,如名词解释13年是7小题,共70分,14年是10小题,共100分,而15则是8个80分;简答题13是7小题,共140分,14年是10小题,共120分,15年则是6小题,共90分;论述题13年是3小题,共90分,14年是2小题,共80分,15则是3小题,共90分;15年还新增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共40分。

题型、题量总体恒定(15新增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没有超出大纲预定范围,以后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2、三年考试的知识点变化分析

纵观前两年的的试题,我们可以看出,云大两年自主命题以

来知识点有变有不变。先说不变,主要是政治史一直占最重要的

2

地位,近两年都是如此。其次是经济史,仅次于政治史。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两项分值在总分中比重高达85%以上,远非其它专题可比。2015将新增史料标点及分析题不是制度方面的内容,这个不变为我们备考提供了指针:政治史是我们考试的重中之重,凡是有关政治方面的,巨细无遗,都要掌握。

再说变化,这个变化就政治史而言,有下降的趋势。2014年政治史内容考察的分值要比2013要少的多,经济方面的内容呈上升的趋势,对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所上升,总体呈多元化趋势。但这不能因此认为政治史不重要,而是要我们眼光放得比以前要更宽更远。

3、对未来考试的分析和预测

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可能会发生误导。有鉴于此,我特别申明,预测不是暗示对基本知识的复习,而是建议考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复习。

下面我从专题和断代两个方面预测今年考试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专题预测:根据近两年的情况,政治史仍然会是考试的重点,至于具体内容,首先,我们可以与朝代结合起来考虑,即重点关注一起没有考过的内容,如:东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门阀制度的兴起和衰落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增的史料分析题与政治史结合的非常密切。经济史考察的内容也很重要,如13年考过盐铁会议和两税法,14年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经济建

3

设的原因等,今年也不排除会考曹魏屯田制、租庸调制等。其次,13年的试题告诉我们,出题者往往会跳出惯常的思维模式,在你容易忽略却又比较重要的地方出题,如13年的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我们既要答出大陆的研究观点,又要答出海外的研究观点,大多数考试只答出了前面而忽视了后面。民族专题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如13年考到了蒙藏院,14年考到了孝文帝改革,今年也许还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昭君出塞、澶渊之盟、金瓶抽签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问题应该当做一个重点问题。社会结构作为一个专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某些断代史中,甚至成为理解历史发展线索的一把钥匙,14年云大古代史就考到了有关宋朝城市化的内容,这方面的考点还有许多,如: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魏晋南北朝时间士族的兴衰与庶族的兴起、等等。

断代预测:不建议划分重点断代,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比较重要的断代进行预测。对近两年的试题进行疏理,发现先秦以前的断代史几乎没有考到,如果论可考内容,春秋战国更为重要,西周次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各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各国的变法,都要特别予以关注,当然还有诸子百家。西周可考者,比较少,比较重要的有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国野制等。汉唐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朝代,近两年都有考过,如13年考的盐铁会议和两税法。明朝的内容比较多,但考察的比较少,所以很重要,值得注意的还有北魏(14年考过孝文帝

4

改革)和辽金,秦隋两朝代都很重要,秦朝13年考过,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隋朝没有,故值得重视。宋朝14年也考过,宋以后的历朝考得内容很多,重点也比较多,都要认真复习。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预测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对上述内容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其他朝代和内容可以弃之不顾,如果是这样,那这场考试也就太简单太容易对付了。所以,我个人的重点预测,并不是要放弃其他内容和朝代,而只是为大家复习提供一些自己的看法,甚至刚刚考过的宋朝,也未必不在考察之列。

二、主要教材及其使用

(一)教材与参考书目

13年和14年云大都有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但今年云大没有指定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目,看中国通史即可(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即可。 (二)使用方法

第一、先易后难。我们先从容易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开始复习起,从一些容易记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开始,慢慢的围绕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将一些偏、难的历史问题用我们知道的历史把它们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整体。 第二、先断代后专题。历史学有专题史和断代史之分。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这两种的区分还是很重要的。专题史是对更长时段内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纵向关注;断代史是对某一时期的某一朝代所面临问题的叙述,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5

民族等多方面,可以称为横向关注。教材一般以断代史为序,分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可以使我们很容易了解各朝代的历史特征,对历史有个整体的认识。而专题史可以使我们对长时段内某一专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掌握这一问题发展规律,加深对历史发展特点的认识。两者关系中,我们要以断代史为经,专题史为纬。

第三、适当裁剪。可以对每本教材进行瘦身,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其中许多与考试考试关系不大的节次可以略读,与考试无关的则不必阅读。

三、古代史的特点及复习方法

(一)特点 1、时间性

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时间性,即所有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以时间为线索加以贯穿的。明白这一点,无论是对平时复习还是参加考试都尤为重要。当然时间是个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指某一具体的年代,也可以指某皇帝在位之时,也可以指某一朝代,甚至可以指某一断代,平时复习要将所有知识点尽量与时间挂钩,以时间为经,既可以将同类内容的专题贯穿在一起,形成专题史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不同内容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断代史的立体认识。如果分不清时间归属,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谈不上对某一朝代和某一断代的真正了解,缺少时间概念,回答问题时将杂乱无章,反之,则清晰有序,条理分明,容易得高分。

6

2、组合性

所谓组合性,是指一般断代史的知识有几大专题组成,这些专题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某一断代的基本知识框架结构。一般而言,一下专题是断代史不可缺少的:政治史、制度史(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制度)、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认识到这一点,每个断代的知识和内容就不是一团乱麻,而是一块清新的板块拼图,我们可以按图索骥,有针对性的建立起对某一朝代或断代的清新认识。 3、特殊性

上述专题是构成历史的基本骨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事实上,当时的历史也是如此。但是我们所学历史并非当事人所写,而是后人对前人的认知。以后人的眼光来看,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教材中的每一断代史一方面基本上有诸专题构成,但另一方面,有根据每一断代的特点,在上述专题基础上,或增或减。如史前时代就比较特殊,完全以人类进化为线索,主要是以经济、社会变化为线索,但作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还没出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每一断代经常出现,且作为最重要的内容的君主专制和重要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付诸阙如。总之,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意所有朝代的共性,也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要关注每一断代的独特性,如果能将两者与时间恰到好处的结合到一起,对中国古代史也就了然如胸了。

7

(二)、复习方法 1、先抽象后具体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复习中国古代史,应以时间为线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专题,缺乏对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很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 2、一面为主,以点为辅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者而言。具体而言,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体的考试点,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3、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原始社会到1949年以前的整个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这其中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科技科对外关系等。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只需带一支笔和一张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8

当然,按照朝代顺序的回忆做的足够好以后,你就可以变换回忆的主题了。可以再以人物或专题为线索,进行回忆。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回忆某个人物的事迹或某个专题,如汉武帝、唐太宗、汉与匈奴的关系、唐宇突厥的关系等。如果能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并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整个历史将化为你自己的知识,任由你使用发挥。无论纵向、横向还是简答、论述都会无往不利。 4、相互比较,适当裁剪

对教材有充足的了解以后,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农业生产工具在整个古代社会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商代耒耜、春秋铁器,汉代犁铧、唐代曲辕犁、筒车等。其他内容亦应如此处理。这样经济方面的内容比之教科书要大大减少,掌握难度也大大降低。 5、固定时间复习

这个固定时间主要指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保持连续性。尽量保持每天一读,这样始终保持对古代史的感觉,同时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效果会更好。时间长度也最好固定,比如说每天抽三个小时看历史。

9

下篇 具体内容详解

第一章 史前时期

第一部分:已考内容、重点、难点及今年预测

1、已考内容:新石器时代(2014云大名词解释第一小题,具体内容详解参考仝晰纲的《历史学考研词典》和长孙博的《历史学名词解释》)

2、重点、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裴李岗、仰韶、大汶口、河姆渡、良渚文化 3、预测:名词解释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

1、各种原始人和旧石器时代的分类 2、各种文化与新石器时代 3、传说时代

第三部分:具体知识点(在通史中归纳总结)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10

3、传说时代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第四部分:思考题

名词解释:远古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氏族公社、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半坡遗址、丁村人(●)、禅让制

层累地造就古史说:1923年“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了“层累地造就古史”说,引起史学界的激烈争论。他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帝王都是从神演化成人,古史中所讲的古史是由不同时期的神话一层一层的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上所载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层累地造就古史”为考辨古史传说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国伪辨史上划时代的发展。

二重证据法:中国近代史学方法术语。最初由王国维提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遗文相互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我国之旧籍相互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即将出于不同观察和来源的史料相互验证(主要包括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历史真相的办法。

氏族公社:它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

11

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大体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 禅让制:尧舜时期,按照军事民主制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形式,有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平等、首领由部落大会选举的民主制度,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落时代晚期部落首领的权力正逐步加强。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第一部分:已考内容、重点、难点及预测 1、已考内容:无

2、重点、难点:甲骨文、金文及西周的几种制度。 3、预测:本章内容主要适合名解,西周可以出简答,一般不会出史料。关注西周的几种制度。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西周的经济制度

3、夏遗址、商甲骨文、周青铜器铭文 第三部分:具体知识点

1、夏朝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

12

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

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3、西周

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第四部分:思考题 1、名解

①、二里头文化 ②、少康中兴 ③、盘庚迁殷 ④、井田制、国野制 ⑤、国人暴动 ⑥、有亡荒阅

二里头文化: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此后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掘的有偃师二里头、夏县东霞冯等遗址。在这些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最具典型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 宗法制度: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地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周王、诸侯、卿大夫都以此类推。宗法制只适用于同性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连接起来

13

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之间的亲疏、等级、分封与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有亡荒阅:周灭商以前的法律之一。周文王为了达到灭商的目的,针对商朝收容逃亡奴隶的做法,制定了关于搜捕逃亡奴隶和惩治藏匿逃亡奴隶者的法律,即“有亡荒阅”,法律规定:凡有奴隶逃亡,搜捕后交还原主,任何人不得擅自收留藏匿。这项法律确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得到其他小国奴隶主的拥护和支持,对于孤立商纣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盘庚迁殷:商朝自仲丁至阳甲,多次发生王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政局动荡混乱,商朝逐渐衰落,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衰败局面,巩固商朝的统治,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毅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了殷(今河南小屯)。此后商都一直在殷,历史上称商又为殷商。盘庚迁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商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国人暴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周厉王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并禁止国人谈论国事,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只能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举行暴动,攻入皇宫。参加这次暴动的以聚居在镐京的国人

14

为主,故称“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波及整个京畿,沉重打击了周王室,西周统治从此一蹶不振。

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州服务。百工和官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野制:西周实行国野制,它产生与周初的武力征。“国”即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过程中建立的,国中贵族执掌国政,由士农工商组成的国人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权利,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即郊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居民多为灭姓亡氏的被征服者,处于被统治地位。国野之别是宗族组织对宗族以外居民的歧视和统治,战国以后,国、野之称除标志地域不同与城乡区别外,已无政治意义。

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是一个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研项目。该工程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11月获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7o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