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艺及措施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12 12: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混凝土施工问题汇总(二)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施工中要区别对待,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干缩裂缝成因及处理措施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干缩裂缝的产生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侧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裂缝一般长20~30厘米,较长裂缝

可达2~3米,宽l~5毫米。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也有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扳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混凝土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是混凝土受到寒潮袭击,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减少水泥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公斤/立方米以下;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高温季节浇筑时可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

控制混凝土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预留温度收缩缝;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人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18大因素

1. 混凝土大都具有大体积混凝土的性质,应重视体积稳定性(水化热及收缩)。混凝土(包括掺不同外加剂的混凝土)在水中一般呈微膨胀变形,在空气中一般呈收缩变形。

2. 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量越大,坍落度大,收缩越大。避免雨中浇灌混凝土。遇有小雨,应采取防雨措施(特别是下料部位)并调整水灰比。

3. 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一般高强混凝土的水灰比较小,对后期干缩有利,但由于水泥浆量或胶凝材料较多以及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比中低强度混凝土收缩大,而且随着强度提高拉压比降低。低水灰比对早期塑性收缩是不利的。

4. 暴露面越大,包罗面积越小,收缩越大。

5. 矿渣水泥收缩比普通水泥收缩大,粉煤灰水泥及矾土水泥收缩较小,快硬水泥收缩较大;矿渣水泥及粉煤灰水泥水化热比普通水泥低,故应根据厚度选择水泥品种。重大工程应进行水化热及收缩试验在进行抉择。

6. 砂岩做骨料收缩大幅度增加。粗细骨料中含泥量越大收缩越大,抗拉强度低,应严格限制。

7. 早期养护时间越早、越长(7~14天),收缩越小。保湿养护避免剧烈干燥能有效地降低收缩应力。注意振捣,特别是在梁板(或墙板)交接处,但不得超振,以防离析和大量泌水。楼板浇筑后立即喷雾,二次压光,覆盖塑料薄膜,加强潮湿养护对控制裂缝很有益处。 8. 环境湿度越大,收缩越小,环境温度越高,越干燥,收缩越大。 9. 骨料粒径越粗,收缩越小,骨料粒径越细,砂率越高,收缩越大。 10. 水泥活性越高,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收缩越大。(掺合料粒径影响具有相同性质)

11. 配筋率越大,收缩越小,但配筋过量则会增加混凝土拉应力。配筋宜细而密,不宜粗而稀。注意在收缩应力集中区,加强构造配筋。预应力结构加强非预应力配筋。

12. 风速越大,收缩越大,注意高空中现浇混凝土,避免炎热季节阳光直射新浇混凝土表面。

13. 外加剂及掺合料选择不当,显著增加收缩;选择适宜可减少收缩,特别是早期收缩。

14. 环境及混凝土温度越高,收缩越大。停工暴露时间越长,收缩越大。

15. 收缩和环境降温同时发生,对工程更为不利。

16. 尽早回填土,土壤是混凝土最佳养护介质。尽早封闭房屋和装修对减少收缩有利。

17. 泌水量大,表面含水量过高,表面早期收缩加大,但应避免混凝土表面早期脱水加大收缩。

18. 用量较少的中低强度等级水泥,水灰比较低,坍落度较小的混凝土,大部分收缩完成时间约为一年。水泥用量较大,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约为2年。混凝土最终收缩完成时间约20年。轻微收缩裂缝的处理与修补不是“质量事故”。

预制箱梁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总有用得到的时候 病害表现

1 混凝土表面出现锈斑、蜂窝、麻面、腹板与底板倒角处有水纹; 2 腹板存在钢筋显影或漏筋; 3 梁体产生裂纹、裂缝;

4 后张法时预应力混凝土张拉问题; 5 箱梁横坡超标;

6 梁板顶部收面拉毛不规范; 7 预制梁锚垫板位置偏差。

1. 混凝土表面出现锈斑、蜂窝、麻面、腹板与底板倒角处有水纹 成因分析:

-模板安装之前未打磨或打磨不足,未涂刷脱模剂;

-混凝土集料不符合规范要求,集料级配差,混凝土搅拌不均匀; -混凝土下料不规范,砂石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

-混凝土在振捣时出现漏振现象,导致气泡未排出,在表面出现麻点; -模板拼装不严,振捣时模板移位,导致漏浆;

-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预防措施:

-现场人员加强质量意识,坚持每块模板安装之前均进行打磨验收,符合要求后才准进行安装工作;

-确保良好的施工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前的

集料级配;

-混凝土浇筑工程中振捣棒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 -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不小于5~10cm;

-对于采用振捣棒及附着式振动器施工,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30cm。

外侧模板打磨

外侧模板打磨效果

内模打磨、拼装

内模安装

2. 腹板存在钢筋显影或漏筋 成因分析:

-钢筋保护层垫块设置数量不足,间距太大,导致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

-振捣时振动器长时间触及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 预防措施:

-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 -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在预制梁侧面加设附着式振捣器保证保护层处混凝土密实。

保护层垫块布设

附着式振动器安装器

专人负责开关附着振动器 3. 梁体产生裂纹、裂缝 成因分析:

-预制梁台座基础不密实或强度较低,引起不均匀沉降导致梁体裂缝; -用标准养护的混凝土试件强度作为施加张拉的条件,可能导致梁体产生裂缝;

-混凝土级配差使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偏小;

-波纹管道于梁宽方向的偏位造成梁端负弯矩偏心而引起的预应力梁端部侧面有纵向裂缝;

-波纹管竖向偏位过大,造成零弯矩轴偏位;

-冬季施工时,蒸汽养护升温或降温速度过快,易引起梁体的温差裂缝;

-堆放时支点位置不当造成梁体处于受扭状态产生裂缝甚至剪断;

-移梁时起吊不规范,与底模表面吸力过大产生裂缝。 预防措施:

-应对底模基础进行处理,加强基础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混凝土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宜过小;保证混凝土较好的级配; -确保混凝土张拉前的弹性模量符合要求;

-将控制张拉的抗压强度试块与梁同条件养护,待强度达到要求时进行张拉;

-波纹管位置、钢绞线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

-蒸汽养护时准备测温装置,控制降温在5~10℃/h,做好升温、恒温、降温记录;

-梁堆放耐支点位置应对称,斜撑应设于翼板根部,不能撑于翼扳外缘;

-移梁从一头轻吊,消除底模表面间真空后再双点起吊; -养护及时,满足养护期要求。

台座及基地横断面

台座钢筋布置

台座制作过程

台座浇筑效果图

洒水养生

包裹养生

4. 后张法时预应力混凝土张拉问题 成因分析:

-张拉过程中发生滑丝滑束或者断丝; -张拉过程中锚垫板压入混凝土内部; -锚垫板后部砼浇筑时未振捣密实; -张拉中伸长量超过允许范围。 预防措施:

-确保每个夹片在工具锚和工作锚上牢固夹持钢绞线,张拉过程中应

两端对称分阶段缓慢张拉,并按要求的持荷时间加压,不应一次性快速达到设计张拉值;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确保锚垫板后部的混凝土浇筑密实度,确保张 拉前的混凝土强度;

-检查预应力钢绞线实际的弹性模量是否和设计值存在差异,每批钢绞线的弹性模量都应经过试验检测; -测量钢绞线读数应认真严格;

-检查孔道位置与摩阻系数是否有较大出入。

锚下混凝土密实示意图

钢绞线试验

钢绞线应力曲线

伸长量测量方法示意图 5. 箱梁横坡超标 成因分析:

箱梁腹板侧模底部对拉丝螺杆未旋紧,底部楔形木块未完全抵住模板的撑架,撑架未调至竖向垂直,导致梁顶面横坡超标。 预防措施:

-在箱梁腹板侧模模板安装完成后仔细检查模板撑架的竖向垂直度,并检查下部楔形木方完全抵住模板撑架下端,下部的侧

-模模板对拉丝应旋紧牢固,不得松动,而且对于浇筑前的梁顶宽度加大测量密度,严格控制梁宽。

横坡调整现场图

横坡示意图

6. 梁板顶部收面拉毛不规范 成因分析:

在混凝土浇筑到顶板时,工人急于结束浇筑过程,未进行严格振捣,未将混凝土水泥浆在表面泛出,仍有大部分粗骨料石子在顶部,收面未做到表面收光就进行拉毛处理,石子显露。 预防措施:

在进行顶板浇筑时,严格进行振捣,混凝土表面应振捣密实,表面泛浆,在对混凝土收光后,待混凝土未达到初凝前进行拉毛处理,使拉毛线条一致、均匀,使梁体混凝土和桥面铺装混凝土良好结合。

梁顶拉毛效果图

梁顶拉毛示意图

7. 预制梁锚垫板位置偏差 成因分析:

-锚垫板安装时没有仔细对中,垫板面与预应力索轴线不垂直; -在安装端头模板过程中,操作工人质量意识淡薄,未对已经发生位置偏移的锚垫板进行纠正;

-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插入式振捣棒触及锚垫板,造成锚垫板的位置发生偏移或扭转。 预防措施:

-在预应力施工前,加强对一线操作工人的技术质量培训,并详细交底;

-锚垫板安装时严格按照设计图要求进行,确保垫板面与预应力索的

轴线垂直;

-严格执行现场技术人员的验收,合格后才准许安装模板; -端头模板安装时,尽量避免碰触锚垫板,对已经发生位置偏移的锚垫板及时纠正;

-锚垫板安装要可靠固定,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严禁振捣棒触及锚垫板,确保锚垫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

锚垫板安装示意图

浇筑完成锚垫板效果图

桥梁安全施工标准化内容 桩基施工

1、桩机作业区域应平整,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设立警示标志,非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入内。

2、钻机安装时,机架应垫平,保持稳定,不得产生位移或沉陷。每台钻机都应在显著位置悬挂操作规程牌,牌上标明机械名称、型号种类、操作方法、保养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 3、护筒埋设高度宜高出地面或水位一定高度。

4、泥浆池、水中施工平台周围应设立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 5、挖孔桩施工时孔口不得堆集土渣、机具及杂物,附近不得有重车通过。孔口四周必须搭设防护围栏,围栏采用钢筋牢固焊制。 6、挖孔桩井孔内必须搭设应急时使用的安全绳和软爬梯,并随桩孔深放长至作业面,不得用人工拉绳子运送作业人员和脚踩护壁凸缘上下桩孔。

7、跨大河施工时,在进入水上施工作业现场入口处设置值班室;水上作业平台必须配备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器材。

8、在通航或禁航河道施工时,按照河道管理部门要求设置通航、警示标志。夜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并配备夜间警示灯。 桩基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防控措施:

泥浆池防护

泥浆池防护

周边防护立面

1-1 剖面图(单位:mm)

警示牌 说明:

1、泥浆池四周设置高出地面0.5m高、1.0m宽的土埂。

2、四周设防护栏杆,栏杆高1.2m、750px两道,立柱间隔2m,外挂安全网和彩旗,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黄底红字。 桩基施工:

桩基施工场地

护筒防护

护筒钢筋网盖

警示牌80㎝×60㎝ 说明:

1 、钻机醒目位置悬挂操作规程牌

(60cm×90cm),规程牌上标明机械名称、型号种类、操作方法、责任人、安全注意事项等。

2、施工场地一定范围内设置安全警戒线,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 3、孔口护筒采用钢板制作,顶端高出施工水位1m~2m,当处于旱地时应高出地面0.3m,底端埋深依据情况而定;护筒加设钢筋网盖或

木板进行防护。 水中施工平台:

防护栏杆

施工栈桥

护筒加设安全网

设置警示牌

警示牌30cm×40cm 说明:

1、沿施工平台周边设置1.2m高栏杆,采用Ф48 mm的钢管焊接,立柱间距1m,与平台型钢牢固焊接,并外挂防护网。

2、深水桩基施工,平台防护栏上每10m配一救生圈;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牌。 基坑施工

1、基坑深度超过5 m 应有专项支护设计,支护设计及方案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基坑施工支护方案要切合实际,能指导施工。

2、基坑宜在少雨季节施工,顶面应在开挖前做好防、排水设施。基坑开挖应按规定要求进行放坡,并依据情况对坑壁进行加固与支护。 3、土质松软层基坑开挖必须先进行支护。开挖时,应观测坡面稳定

情况,当发现坑沿顶面出现裂缝、坑壁松塌或遇涌水、涌砂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4、基坑深度超过2m以上时,坑内应设置供人员上下的爬梯。基坑内作业人员要有安全立足点,垂直作业上下要有隔离防护。

5、基坑周边防护采取双横杆钢管防护栏,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桩时,钢管可打在板桩外侧。

6、基坑开挖出的废碴及时清理运走,周边严禁堆放土石方、机具等荷载较重的物体。

基坑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防控措施:

基坑施工

平面图

侧面图

基坑防护

基坑开挖 说明:

1 、承台基坑挖深超过1.5m时,必须根据土质情况放坡或加设支撑。 2 、基坑周边外0.5m处设置1m高防护栏杆,立柱间距2m,外挂安全网;基坑旁设置警示牌。 墩柱、盖梁施工

1、桥梁墩柱、盖梁施工高度超过3.0m时四周须搭设脚手架,脚手架设计计算书及搭设方案需经过监理工程师的批准。安装脚手架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脚手架应采用φ48钢管脚手架,脚手架立杆、横杆间距应符合要求,并按规定设置斜向剪刀撑,且四角设置缆风绳。

3、脚手架搭设地基应密实,设有方木垫板。脚手架搭设应考虑人员上下的爬梯,爬梯设护栏,爬梯的爬升角度不应超过60度。脚手架

的搭设应随同施工进度进行搭设,顶部设不小于3㎡工作平台,满铺不小于125px厚的木板,四周设置护栏外挂安全网。

4、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超过地面2m以上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绳,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凡患有高血压、癫痫病等人员不得高空作业。

5、施工现场桥梁墩柱、盖梁应设置施工标识牌,标识牌大小为0.7×0.5m,蓝底白字,包括墩台编号、墩高、结构类型、砼等级、施工班组等内容。

危险源辨识及防控措施:

正面图

侧面图说明:

1、脚手架搭设满足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

2、采用单管立杆扣件式双排脚手架搭设,钢管直径Φ48mm。脚手架外侧立面设置剪刀撑,剪刀撑在同一立面上必须封闭,且四面必须同样形成封闭。

3、工作平台四周设置1.5m高护栏,外挂安全网;脚手架四角设置防风钢缆绳,与地基锚固牢靠。 脚手架基础、剪刀撑、爬梯:

脚手架人行爬梯 说明:

1、脚手架基础必须夯实平整,排水畅通;每个立杆必须设置钢底座和垫板(木板或砼预制)。

2、脚手架人行爬梯坡度不大于60度,宽度大于80cm,跨步高度不大于50cm,踏板采用双钢管用万向卡卡接,两侧设扶手。 3、剪刀撑斜杆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cm,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边缘至搭接斜杆杆端的距离不小于10cm。 墩柱、盖梁施工:

爬梯及作业平台

墩柱施工

盖梁施工平台

防护栏杆示意图

警示牌30㎝×40㎝ 说明:

1、作业平台四周设置1.5m高防护栏杆,护栏及上下爬梯挂设安全网。 2、盖梁模板安装应单独设置支撑架,不得支撑在脚手架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6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