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风格
更新时间:2024-02-13 10:3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姜文电影中的反讽艺术探究
摘要:在票房成为电影号召力的今天,中国电影如何突破世界电影商业化带来的瓶颈,在“商业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生存成为了中国电影导演亟需解决的问题。姜文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电影导演的一员,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有新的追求,他坚持使用反讽艺术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对现实主义规范进行超越和颠覆。本文结合电影反讽的特征,以反讽为切入点,主要分析姜文导演的四部电影,试图展现姜文电影的风格艺术特征,揭示其独特之处。
关键字:姜文;反讽艺术;探索
目录
1.导演姜文作品与成长经历分析 .................................................................................................... 1
1.1 导演姜文作品分析 ............................................................................................................ 1
1.2 导演姜文成长经历分析 .................................................................................................... 2
2.姜文电影中的反讽艺术 ............................................................................................................. 4
2.1 浪漫青春的幻想反讽-《阳光灿烂的日子》 ................................................................... 4
2.2 荒诞苦逝的人性反讽-《鬼子来了》............................................................................... 5
2.3 浓墨重彩的影像反讽-《太阳照常升起》 ....................................................................... 6
2.4英雄梦想的悲剧反讽-《让子弹飞》................................................................................ 7
3 从美学角度分析姜文电影反讽的艺术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 7
4 结论 .............................................................................................................................................. 8
参考文献........................................................................................................................................... 9
1.导演姜文作品与成长经历分析
1.1 导演姜文作品分析
1963年,姜文出生于唐山。1984年,21岁的姜文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开始活跃于中国影坛的时候,作为表演系科班出身的姜文也崭露头角,作为演员在他们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83年到1990年的八年里,姜文主演了八部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影片。如《红高粱》、《芙蓉镇》、《春桃》等。
1992年作为演员已经成绩斐然的姜文,将深深触动自己内心的小说《动物凶猛》改变成电影剧本,试图作为在电影创作中有更多话语权的导演去填充自己的不满足,去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就有了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故事发生在文革中的北京,主要讲述了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渡过自己的青春,主人公在此过程中也由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故事。影片画面优美,演员表演朴实,对孩子们青春期的困惑和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细致的描绘。
1993年8月23日,《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开拍,1994年1月22日完成拍摄。尽管自决定开拍后,姜文面临资金、演员等一系列的困难,拍摄期间还曾因资金不到位而面临一度停拍的困境,但是在姜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影片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拍摄,并在公映后获得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赞誉。《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很多国际奖项,荣获第五十一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新加坡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在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中被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首部作品的成功无疑给姜文增添了无比的信心,也为姜文谋划拍摄下一部影片奠定了基础。
1998年,姜文的本命年,36岁的姜文并没有满足自己在话剧和影视上的成就,开始筹备拍摄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的故事素材取自小说《生存》①,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一个小山村“挂架屯”的农民“马大三”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最后整个村庄被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姜文参与了剧本的改编创作,在实际电影中只是借用了小说抗战的历史背景,把“挂甲屯”作为一个封闭的环境来讲述故事。影片用黑白胶片拍摄,色调明暗对比强烈,后期剪辑干净麻利,细致地刻画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人们对待生存与死亡的态度和方式,其中影片里演
员精彩的表演和衔接紧密颇具黑色幽默的对话尤为精彩。
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看,《鬼子来了》从主题表现、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上跟我国以往抗战类型的电影具有很大的不同。姜文将影片的主题放在了关注人性上,而不是弘扬反法西斯抗战的正义性和必胜性上,因此影片在价值取向上与国产电影的主旋律产生表层上的严重背离,所以《鬼子来了》即使在国外获得了诸如“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c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奖项,到目前,在国内《鬼子来了》仍然没有取得公映权。
在此后几年内,导演姜文进入蛰伏期,或者说是又一个积累的阶段。不过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姜文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停歇,先后主演了《天地英雄》、《绿茶》等五部影片。
2007年,姜文在积淀七年之后,花费一年时间拍摄完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素材创作源来自于小说《天鹅绒》。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但是,姜文并没有将电影拍摄成体现“文革”这一特殊历史背景的一般的传统控诉模式,影片的主题也不是原著中所要表达的爱情,而是抓住了人的欲望和命运这个具有永恒意义的元素,然后放在一个特定时代中去凸显的表达。影片主题还是姜文一直关注的人性,故事确也普通,正如姜文所说讲了一个“碰巧发生在中国的可能属于全世界的故事”。
实际电影拍摄中因为原著小说只不过是一个短篇,并不能构架起一个饱满的电影框架,姜文把小说作进行了大的改动,将故事分成独立成章而又互为悬念的四个段落,跳出了小说的时空局限,人为的撕碎了时间,在地域上更是走天涯跨海角,辗转于云南高原和新疆的戈壁,姜文用电影将故事编织成了一个真相和悬念来回不停交替递进的命运史诗,影片的片名《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主题的一种点睛表述,带有昂扬向上或者无奈委婉的情感色彩。《太阳照常升起》荣获2007年中国娇子年度新锐榜年度电影。在叙事及视听表达上,《太阳照常升起》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和自由浪漫的想象力,比之于姜文的前两部作品表现得更加成熟,同时也更显得个性化。
1.2 导演姜文成长经历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人生体会,那么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没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体味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深度的作品。姜文电影之所以具有突出的风格和明显的个人特色,自然与他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和感悟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
姜文出生于唐山,六岁之前生活在唐山姥姥家。姜文最初接触到电影就是在农村,在那个时期,农村中看电影就犹如一场盛大的活动,这种看电影的气氛给了姜文深刻印象,在姥姥家看电影的兴奋和到别的村里看电影犹如历险的刺激,让姜文在不知不觉中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僧懂,也成为姜文电影情感记忆的起点。姜文的母亲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在唐山时,就经常带着姜文去看电影。姜文的父亲是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姜文六岁到十岁的时候,离开唐山随着父亲到贵阳和湖南生活过。在部队时,部队会经常放电影,姜文不仅看了很多影片,并且很用心的注意放映员如何倒片,如何放映,回来以后自己找东西模仿,这种游戏性质的活动给了童年姜文无比的欢乐。在姜文的童年时代,他所有的游戏几乎都和电影有关,陷在电影里出不来了,看完电影,不光自己偷偷模仿电影里的桥段,而且记住电影台词并模仿人物说话。这种无意识的游戏让姜文意识到了角色的不同,甚至在模仿中发现了很多以后影片拍摄中摄影的技巧,比如平视和俯视的不同。
不过姜文的童年经历并不是都是欢快的,幼时姥爷因为成分的不公待遇,以及自小辗转的生活经历,让天生敏感的姜文感知了人间的冷暖和体会到世间的炎凉,使得姜文的心智和情感过早的独立和慢慢成熟起来。这可能也是姜文一贯保持独立思考和昂扬情感的起始,也是姜文作品一直关注人性、人生的重要情感源头。姜文在谈到为何要拍《鬼子来了》时,曾说“我之所以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35年来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了恐惧?为了摆脱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35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很想把他表现出来,正好有这么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这其中一方面有小时候在唐山老家经常听人们讲述“旧本鬼子”故事的经历和记忆,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正好符合了现实生活中姜文想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惴惴不安心理梳理的需求。通过《鬼子来了》这个故事,姜文想把生活中的那把“武士刀”握在自己手里,以便自己可以掌握控制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伴随的那种恐惧感。
少年时代辗转的生活经历为姜文带来了丰富的阅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朋友英达,英达的父亲英若城是人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在交往中受到了英若城等老一辈艺术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姜文于是喜欢上了表演。在中学毕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未被录取后,第二年姜文报考中戏被破格录取。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表演实践,极大的提高了姜文塑造人物和表演的能力。特是对台词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揣摩上,姜文曾在采访中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说“我觉得只有在把词掌握透了,它不是一个负担的情况下,你才可以自信,完全深入到里面去,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够了你才能根据这些思路去出神入化,即兴发挥。上中戏的第一年就是这种训练,你上台来,不要直接告
篇二: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青岛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指导教师: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李珊艺术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 2005级2班 14050092任庭义
2009年 6月 20 日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前言 ........................................................... 1
一、电影的文学性。 ............................................. 3
(一)、电影的文学性内涵。 ................................... 3
(二)、电影文学性的表现形式。 ............................... 4
二、姜文电影所体现的文学性 ..................................... 4
(一)、改编自小说后作者的自我表达 ........................... 4
(二)、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 5
(三)、印上色彩的记忆书写 ................................... 6
(四)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方式 .................................. 7
(五)、文学手法的运用及人文关怀 ............................. 8
三、文学性对姜文电影的意义 .................................... 10
结论 .......................................................... 12
参考文献 ...................................................... 13
致谢 .......................................................... 15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李珊
指导老师 任庭义
【摘 要】文学性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比较笼统、广泛、似可体会而又难以言传的概念。电影的文学性,不仅仅指吸纳文学剧本和文学的时空表现手段,更在于通过这些纽带,用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学精神,来弥补视听语言与生俱来的平面性、浅表性,以提高其艺术品味。姜文导演的三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均体现了电影的文学性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作品改编自小说,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印上色彩的记忆书写,人文关怀,叙事风格和方式,对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等方面。电影的文学性只是电影特性的一个方面,姜文电影中的文学性对姜文的电影产生了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影 文学性 姜文的电影
Jiang Wen movie's literariness analysis
Movie and televison director Li Shan
Tutor Ren Tingyi
【Abstract】The concept literariness which graduated in the long-term learning process is the humanity form which is quite general, widespread, easy to realize while difficult to explain. Movie's literariness, not only refers to the buying in literature script, the literature space and time performance method, but also lies in the links with the literature mind demand, the rational thinking, the human nature concern and metaphysics spirit, making up the seeing and hearing language born that way flatness, the shallow table, enhances its art to savor. Director Jiang Wen's three movies "Sunlight Bright Day", "Devil Has come", "the Sun Raises As usual" has manifested movie's literariness characteristic, mainly displays in the work reorganization from the novel, to the typical character image's mold, a color memory writing, the humanities concern,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way, the literature rhetorical device's utilization, the first person narrates and so on aspects. Movie's literariness was only one aspect of movie characteristics, in Jiang Wen movies ,literariness has had the important meaning.
【key word】Movie literariness Jiang Wen's movie
前言
当前的主流电影以商业大片为主,《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等以巨大的投入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获得可观的票房收入;而像《二十四城记》、《南京!南京!》等的个人化的作者电影依旧有些冷门。在当前电影内容与风格多元化的背景下,回视作为2007年下半年引领中国票房收入之一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其他几部有《色戒》、《投名状》、《长江七号》、《集结号》),电影以其绚丽的画面、迷乱的情节、异域风情的音乐使其脱颖而出,引起观众、影评家,以及电影理论者的关注。笔者在读片过程中感到影片中有一种文学性的意味,于是结合当前中国电影的类型、内容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思考,并在纵向上思考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鬼子来了》(未在中国大陆公映)、《太阳照常升起》中所体现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 1891—1982)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的本质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当今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风行和文化研究的繁盛,出现了“文学性扩张(蔓延)”之说[1] 。文学性扩展到其他领域,人们从宇宙、世界、人生、社会、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等方面探究文学性。而电影与文学的联系,是随着电影本身及电影理论的发展不断受到电影理论家们的重视。
电影从产生之初即分为两种风格:卢米埃尔兄弟的写实主义和梅里埃的戏剧舞台形式。在我国电影发展初期,电影便与戏剧的联系密切,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郑正秋在《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一文中认为,影戏非有文学的意味、艺术的价值是不会成功的
[2]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巴赞在他的论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1950)的长篇文章中分析了电影和小说这两种形式之间意义深远的美学交流[3]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们展开了对“电影的本性”与“电影的文学性”的讨论,张俊祥在《用电影手段表现的文学》中提出了电影应该具有文学价值,遭到郑雪来的反驳,认为电影不是传统意义的美学,它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随后电影的文学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被很多电影理论家认可并被认为是衡量一部电影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4] 。电影的文学性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一段时间被忽[1] 胡丽芳.游移的“文学性”——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性”)的研究思路的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2]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75.
[4] 杨菊.重提电影文学性——兼论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审美价值误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122-125
篇三:尔雅影视鉴赏
《有话好好说》开场姜文在(c)。
?
?
?
?
2 A 打架 B 吃饭 C 追女友 D 谈话 电影《有话好好说》中饰演知识分子的是:(d)
A 姜文
B 李琦
C 傅彪
D 李保田 ? ? ? ?
3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比较喜欢逻辑理性的东西。()
? ?
4
《有话好好说》中饰演书商的演员是谁b
?
?
?
?
5 A 姜武 B 姜文 C 李保田 D 张国立 《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中书商代表的是什么意识形态d
A 青年、边缘意识形态
B 主流意识形态
C 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
D 市民意识形态 ? ? ? ?
6 《有话好好说》被称为(c)风格的电影。
? ? ? ?
7 A 相声 B 戏剧 C 小品 D 都不对 《有话好好说》电影里面同时存在市民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dui
?
?
8 《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王家卫x
? ?
9 在香港电影中,喜欢用晃镜头的是(c)。
? ? ? ?
10 A 陈可辛 B 关锦鹏 C 王家卫 D 李宇森 下面有关电影《有话好好说》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片子中用了大量的晃镜头 dui
B 片中青年赵小帅是一名个体书商
C 姜文主演的
D 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 ? ? ? ?
11 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反映城里人生活的影片是下面哪一部:(a)
A 《有话好好说》
B 《红高粱》
C 《一个也不能少》
D 《英雄》 ? ? ? ?
12
晃镜头的画面很稳定。(x)
? ?
13
电影《有话好好说》中李保田饰演的张秋生是一个知识分子,代表的是精英意识形态。dui
? ?
14
《有话好好说》中电脑是被厨师摔坏的。x
?
?
15电影《有话好好说》的导演是:(b)
A 冯小刚
B 张艺谋
C 陈凯歌
D 王家卫 ? ? ? ?
提交作业 暂时保存
电影的大众文化性(一) 待做
1 中国的娱乐片讨论“艰难的观念转换”发生在哪一年:(b)
A 1958年
B 1988年
C 1978年
D 1968年 ? ? ? ?
2
正在阅读:
姜文电影风格02-13
我真想回到过去作文500字06-16
成本会计108-21
濮阳市家具卖场分布图07-24
励志减肥语录02-07
宾馆财务管理制度12-12
2014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及答案06-30
大学物理工科教材习题(附答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