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更新时间:2023-03-20 05: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绘画的审美变迁

摘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美术变异和发展的动力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20世纪欧洲绘画出现众多现代思潮,在绘画精神、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繁衍出对世界理解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对于绘画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审美 变迁 现代 后现代 革新

正文: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绘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则是绘画审美变迁的最根本原因。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否定传统思维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 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得绘画在自身的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20的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至今。

第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现代主义中心在巴黎。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重心转移到纽约。”【1】

一. 从古典到现代

在人类绘画史相当长的年代里,绘画语言建立在人们朴素的现实经验基础上。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总是依据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来理解绘画语言。例如,由于人们朴素的视觉经验是建立在日常观看真实物象基础上的,所以写实性绘画往往易于被人们接受。古典绘画就是建立在这种日常经验之上,当

时艺术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同一的。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迅猛发展,机器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革。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有了质的变化。但随着西方社会各种矛盾的不断加剧,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渐渐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精神积病,深切感受到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冲击和压迫,因此开始激烈地批判传统的文化与艺术,以寻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首先集中于原来被认为完美无缺的理性王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露传统理性的缺陷和虚假。思想从对普遍人性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向对它们的否定和批判,转向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他们冲破传统理性对人的个性的束缚,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的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创造性,开创了现代西方艺术中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2】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便是这种文化批判的形式和成果之一。19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做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成为了现代主义美术的理论基础。

由于现代主义绘画是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应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绘画在对待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艺术家们多采用荒诞、寓意和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当然,也正是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因为它们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这样,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逐渐摧毁了人们感受和理解艺术意义的传统规则,并创造出许多全新的艺术规则。这些规则不再以朴素的现实素材为材料,而是以绘画自身发展起来的审美经验为材料,达到了自成体系、自成规则、自我理解的成长发育阶段。绘画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逐渐形成了

巨大的鸿沟。由此,人们也就越来越“看不懂” 现代绘画了。

在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一群厌倦了正宗学院派传统的青年画家,以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为首为探索新的表现语言聚集在一起展出他们的作品。由于这批作品普遍造型粗犷、色彩对比强烈,明显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引起一些观众的不满,这群艺术家被批评家路易·沃塞尔戏谑的称为“野兽”,从而“野兽主义”得名。野兽派的绘画普遍具有色彩鲜艳,笔触豪放,造型夸张、简练和平面化的倾向。他们强调对画家主观感受的表达,拒绝模仿自然的色彩,追求自由自在的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去抒发感情。虽然他们的绘画素材仍然还是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象,例如人物、风景和静物等内容,但是他们对于绘画主题的阐述,却有明显的抽象化倾

向,而且在他们的作品中还经常大量采用未加

调和的色彩,以使其独立地发挥表现性和象征

意义的作用。对于社会上那些惧怕和极力贬低

野兽派、强调必须以准确描绘的方法“再现”

客观的保守势力,马蒂斯则毫不掩饰地公开挑

战。他指出:“准确地描绘不等于真实。有一

种固有的真实,他必须从所表现的对象的外表

解脱出来。这是唯一有关紧要的真实。”【3】

马蒂斯在这里所说得的“固有的真实”是指艺

术家在面对客观时,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从对象外表解脱出来”,就是不受客观束缚地去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同时,也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已有客观的改造,再造出一种不同于自然客观的新客观,在这种新客观中包含了艺术家的内在真情实感。也就是说,画家在“触景生情”之后的“借景抒情”是唯一有关紧要的。

20世纪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也是这样一位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他彻底抛弃了和谐的传统艺术观念,以惊人的想象力把空间中的物体看成像纸板一样随意弯曲和分割的物体,用儿童涂鸦式的绘画表现非理性的精神,构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则强

调艺术只有摆脱了模仿物象,才能自由地表现

出比具象艺术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他对绘画

和音乐的共通性进行探索,发现了通感在人的

艺术审美过程的功能,进而尝试用单纯的色彩

和形状配置表现各式各样的情感,让观众用自

己的心去体悟,听到画外之音,看到象外之象,

由此而带动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兴起。

可以认为,作为一种不断“创新”的艺术行

为,现代主义绘画从反形而上学、反传统,到反理性、反审美,走上了一条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经验而依靠审美经验进行艺术创造的道路。

二. 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日渐式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代主义绘画已逐渐成为高雅的“精英”艺术,艺术家们的创造和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加之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所追求的艺术语言远非一般大众所能理解,使得现代主义绘画逐渐演变为一种“小圈子里的艺术”,这就为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美术思潮的总称。它的含义并无明确的界定。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为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讨论它的各种可能性。”【4】

早在20世纪初,以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为代表的达达主义者就开创了后现代艺术的先河。1917年,杜尚向纽约

艺术展览会送去了一件奇特的展品:一个题名为

《泉》的男用小便器。这件艺术品犹如一颗炸弹,

既挑战了“什么是艺术”的传统观念,也挑战了传统

的美学理想:在传统的艺术观念、美学理想中,艺

术总是被看得很高雅;而《泉》这件作品却向人们

表明,艺术品或非艺术品只是取决于人如何“选择”

它,或者说它处于什么地方——

放在展览馆里用欣

赏的眼光看,它就是艺术品;放在厕所里用实用的眼光看,它就是日用品。时隔两年,杜尚的又一件惊世之作问世: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复制品上,给画中的女人画了两撇胡子,于是她立刻变成了一个怪物,露出一副阴险和恐怖的面貌。通过这一行为,杜尚向世人说明,艺术只是一种幻觉,艺术品是靠不住的。这样,以杜尚为首的达达主义者“瓦解了许多构成视 觉艺术的最根本的假定:(1)艺术是人手工制作的,(2)艺术是独一无二的,(3)艺术应该是美观的和美的,(4)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5)艺术应该具有技艺或技巧”【5】,并从根本上动摇了艺术存在的观念基础。

与现代主义绘画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绘画不再是那种“精英”式的存在,而把绘画作品和现实生活的界限混淆了起来。现代主义绘画虽然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但它还保留着传统审美观念和艺术传达的特点,而后现代主义绘画却主张把艺术与非艺术的观念颠倒过来。后现代主义绘画首先消解了现代主义绘画奉为信条的艺术自律性,竭力淡化艺术和非艺术的界线,努力填平由现代主义绘画制造的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试图通过“复制”、“互动”等制作方式,使艺术趋向大众化和普泛化。

不过,后现代主义绘画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弥合了绘画与大众的鸿沟,但绘画的审美存在性质却也由此被改变了。绘画的诗意品质让位给世俗化、商品化的消费,绘画的审美距离让位给直接的感官刺激与反应,绘画独一无二的风格让位于各种格式化的时尚,绘画的手工制作特征让位于机械化的复制与传播。

“审美不再是精神饥渴者的诗意家园,而是大众在日常范围内对于物质满足的快乐想象;美从理想精神的峰颠降回到了人世生活的享受之中,成了大众利益的浪漫外观。”【6】对意境和深度的追求,曾经是绘画作品价值的核心,也是绘画的独特审美品格。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大众传媒和各种视听艺术活动的大面积冲击下,诗意的和谐逐渐被人们所冷淡、疏远,直接的视听感官刺激成了艺术传达的主流。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人的价值意识转换,绘画和审美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绘画虽然仍是今天和未来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但绘画和审美所面临的问题也将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 奚静之:《欧洲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2009年版 第309页

【2】 张延风:《西方文化艺术巡礼》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第257页

【3】 郭茂来 秦宇:《有胡子的蒙娜丽莎》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第62页

【4】 邵大箴 奚静之:《欧洲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2009年版 第339页

【5】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52页

【6】 王德胜:《世俗世界的审美图景》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二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61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