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旅游指南

更新时间:2023-09-22 02:52: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鳌源龙泉

景点简介

从仪陇城南的龙泉山尾缓步而下,越过仪(陇)平(昌)路,踏上斜坡形的黄土山路向下走去,约莫百余步,路径忽然转向北岩,掉头观看,一个宽敞幽深的岩洞跃入眼帘,使你感觉骤然好像进入一个遐邃宁静的山谷。古老的岩洞犹若一只神奇的吼天雄狮,张开血盆大口,露出一副欲吞日月的架势,简直令人毛骨悚然,欲进辄止稍微走近,洞门深处好几个岩孔,流出晶莹的泉水,飞珠溅玉,淙淙作响,仿佛把人带进了孙大圣的水帘洞,真是妙趣无穷,别有情致。

这个岩洞隐卧在公路下面,洞口宽约60米,高13米,进深14米。内壁左边有独特的青黑色页岩,散落的岩片,好似长江三峡中金盔银甲的岩石。岩壁的正中突起一尊怪石,形如鳌鱼头部。“鳌头”中间一个石穴里,涌出一股银泉,粗若小指,终年流淌不止,即是大旱之年也从不断流,人们称它为“鳌泉”。明代曾有书家临洞游览时,在岩壁上写下了“鳌源”两个大字,每字直径约0.7米。从此“鳌源洞”,这个名字就在仪陇传开了。“鳌源洞”也叫“鳌泉洞”,当地人俗称为“龙洞”。

在“鳌源洞”细流溢出的顶端石壁上,有历代慕名而来的诗家墨客文人雅士即兴吟咏书写的诗章。清代同治年间编纂的《仪陇县志》记载有前清仪陇教谕柳公衣所作的七律《鳌源题壁》。他在诗中描写道:“曲径幽花引翠苔,青泥乳窦豁然开,望中滴滴明珠落。听去珊珊杂佩来......”意思是说,漫步在通往“鳌源洞”的小路上,幽美的山花引出了翠苔满地的岩洞,极目望去,如青褐色的泥土拌以乳头状的小孔所构成的鳌源古洞,豁然开朗,展现眼前,站在洞门外朝里边望去,点点滴泉好象明珠撒落地面一般。然后再细细听来,又好像块块美玉互相碰撞发出了悠扬清脆的声响。廖廖四句,把鳌源龙泉的胜迹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意境深切。

此外,在“鳌鱼”嘴中泻出的清泉下面,还有一口人工开凿的方形小池,盛装着满池的鳌源泉,供人们饮用。鳌源之龙泉水,的确美极了。水味不仅清香醇正,甘冽适口,而且还能爽心润肺,益寿延年。

马鞍古镇

地址: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 景点介绍

仪陇县马鞍镇位于南充市仪陇县东部重镇,素有“西部客家第一古镇”之称,是国家级重点旅游城镇、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故乡、“川北大木偶”发源地。全镇人口5万余人,幅员面积59.6平方公里,其中场镇面积3平方公里。1996年成为了省级重点小城镇。辖区有国家4A级风景区——琳琅山风景区、具有客家风情的民俗古街——红军街、具有特殊意义的红九军政治部遗址和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朱德纪念馆,是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基地,四川省红色旅游“36836”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鞍胜景

仪陇中部的马鞍场,距仪陇县城38公里。它坐落在海拔318米的三星寨之南一座马鞍形的小山垭,早在隋唐时候,垭口上有几间幺店,为巴、仪、营、蓬一带行商小贩来住歇息之所。日后,垭口逐渐繁荣,店铺日益增多,便形成了一个小小集镇。因居于荒山丛林之中,故取名荒山场。 清同治年间,马鞍场更名为永安镇。“永安”含有永远安定,长久太平之意,是吉祥吉庆的象征。那时,永安镇划属大寅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寅县又改称为蓬池县,后废永安镇,仍称马鞍场。马鞍场犹若一条巨蟒横卧在马鞍山下,与新寺、骑龙、柳垭、福临、双龙、石佛等集镇相邻,是仪陇中部的物资集散地。狭窄的街道显得整齐美观、玲珑剔透。场头有座古庙叫做马鞍寺,现在是马鞍小学的校址。

马鞍场与马鞍寺皆因依附马鞍山下而得名。场镇南北两端,各有庙宇一座,北端是三层四角重檐式的“张爷楼”,相传此楼是为纪念蜀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三弟张飞的功绩而修建的,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拆除。穿过张爷楼约行50米,则见四堵突兀壁立的风火墙,每墙约10米高。两墙之间,皆建造了一幢庙宇,其一名曰“禹王宫”,另一名曰“龙母宫”。每堵风火墙下的中部,均有一圆拱形石门,街道就从石门中通过。

马鞍场后的马鞍山的“鞍座”山岩上,过去还修了一座三层楼的观音阁,阁楼四周古树参天,绿茵盖地,露出灰褐色的层顶和赭红色的栏杆,游人登阁览胜,凭栏眺望,龙呈、金鼓、梁中、三星等远近高山险寨,尽收眼底。出观音阁山门,跨入石级小路,缓缓而下,进入禹王宫左壁风火墙沿,直通街心。这就是马鞍古场的一个概貌轮廓。

柏杨湖休闲度假景区 地址:四川省仪陇县杨桥镇 景点介绍

杨桥镇按照 “产业富民,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产业品牌主打“一村一品”,,把现代观光农业与柏杨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积极开发综合旅游,开创渔歌文化。

秋收时节,杨桥镇顺天村柑桔园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挂满枝头的柑桔特别诱人。一把剪刀,一个篮子,享桔园之乐。桔农们忙碌在漫山遍野的柑桔园里采摘、装箱,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桔香味儿。

柏杨湖是国家4A级景区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的组成部分,位于仪陇县杨桥镇,距仪陇县新政镇62公里,与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相距6公里,距仪陇县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7公里,核心景区3平方公里,游程30公里,距“南巴”高速公路直线距离18公里,距“渝广巴”高速公路直线距离4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湖面水域面积达4500多亩,境内森林覆盖面积6000余亩,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四季如春,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天台山(石堡寨)、三级坝、同心岛、葫芦岛、观音滩、阴阳石、燕子岩瀑布、百鸟林等26个景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游客流连忘返,有“小三峡”之美誉,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据当地老人说,柏杨湖是一片神奇的水域,流传着许多不被外人知晓的故事。其中的一个景点石宝寨非常有名,修建于一座孤峰之上。该处三面环水,上山的路仅有一条羊肠小道,极为险峻,山顶面积1万余平方米,与对面的山崖互成犄角。石宝寨最初修建于明代。

据传说,明代晚期,离石宝寨5公里的地方,有个很大的村落,村里有个五通庙,是个香火极盛的地方。恰巧有个游方和尚路过此处,见这里气象不凡,便在五通庙里安顿下来。日子久了,附近人家凡是有个红白喜事,都要前去问个吉凶。

过了几年,村子里忽然长出了漫山遍野的水竹来。当地人大感诧异,皆以为将有怪事发生,便去庙里问个究竟。和尚在村里转了几日,渐渐看出了些道理,知道将有不凡之人降临此处。刚好寡妇韩氏生了个遗腹子,和尚知道不凡之人应在她家,便去化缘以便求证,一见小儿,果然相貌不凡。和尚有辅佐之心,便对寡妇讲了其中原委,叮嘱不可泄露天机。这寡妇是个极为机警之人,便守了这秘密,等待时机以成大事。

此时的明王朝,早已露出了油尽灯枯之象,四海之内,风起云涌,尤其以李自成、张献忠势力为甚。和尚暗自筹划,欲借白莲教揭竿起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几年,韩氏寡妇的儿子意外夭折,村子里的水竹也在一夜之间,尽数枯萎。真是造化弄人,然而木已成舟,举义之事不得不行,和尚和韩氏寡妇便约了时间,纠集教众,杀了地方官吏和当地豪强,凭借石宝寨的天险,自立了门户。朝廷闻知,几经征伐,都无功而返。

后来,经过张献忠和清政府的轮番杀伐,和尚和韩氏寡妇终以失败告终,所有的建筑都化为灰烬,只剩下几处残垣断壁。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把村子改名为水竹村,又在石宝寨的山脚凿刻了许多佛像和石塔。在后来的“文革”中,这些佛像和石塔均遭到破坏,现在只有几处遗迹依稀可辨。

如今的石宝寨,被开垦成了农田,四周的山川覆盖了各种树木,以松柏为主,故而四季常青。石宝寨的下方,是二级坝水库,其中有个叫弯滩的地方,每逢月明星稀,就会出现一朵水莲花,传说只是有缘人才能看见,也不知是真是假。

龙呈古寨

地址:四川省仪陇县义路镇

景点介绍

在仪陇县金城镇东北约50公里的义路镇境内,在场镇一头,东北向耸立着海拔688米的伏虞山,古称龙呈山,与朱德故里琳琅山隔河相望。此山于众丘之中,拔地而起,远远高出周围群山。山巅有二峰,主峰巍巍险峻,峥嵘突兀,好侯一条昂首的苍龙。次峰高峻秀逸,山脊狭长,犹如一只归巢的丹凤。就地貌而言,恰是“龙凤呈祥”的名山胜地,人们象其形,谙其意,便称为“龙呈山”。明朝时候,山上修筑了东西南北四道坚不可摧的石寨门,从此又改称为“龙呈寨”。

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山间云雾环绕,好似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风景绝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诗酒相从,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

880年古山寨屹立山巅

据《伏虞风情》记载,诗曰:

伏虞耸太空,关刀气势雄。

太子育新秀,莲池古贤风。

殿宇香烟霭,鸟语花丛中。

毓灵钟神秀,巴仪第一峰。

伏虞又名麒麟。据当地民间传说,混沌初开乾坤始殿。蜀地为海,大禹治水时疏通了九河,麒麟游至蜀中,力竭功满化着一座高山,古人曰:“麒麟现,圣人出。”麒麟为吉祥神兽,水路两栖,专食草,吞紫阳之气为生,其背有紫薇星图、北斗七星图。而这座高山屹立于群山之中,巍巍然,状似麒麟,古人遂取名“伏虞山”。

沿着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行至山脚,望见远近的山重峦叠嶂,沟壑交错,连绵起伏,周围的松树、柏树等,遮天蔽日。步行约30分钟,可见一座修建于现代的高大牌坊耸立山口,只见雄伟的牌坊上写着“伏虞山”。

一直走到公路尽头,再顺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上山,约摸走10分钟的山路,一面石门赫然出现在眼前。石门上残留着一排小城头,城头下是两扇对开的大门,门柱由厚重的条石垒成。石门两旁,是高过4米,连绵望不到尽头的石墙——这里便是龙呈寨的东门,门楣上书“迎旭门”三个大字。

龙呈寨共有东、西、南、北四道石寨门。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撰修的《仪陇县治》载:“伏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今名龙呈寨。道光中土人山下凿田,得石上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末书“靖康元年知县某某。”据此考之,龙呈寨距今有880年的历史了。

登顶览胜 美景尽收眼底

穿过寨门,寨上修竹茂林,松柏参天,整个峰峦为绿荫所掩盖。沿着石梯攀登,约百步,只见山寨中建有一座庙宇。据道观管委会负责人蒋登贵介绍,宋代大思想家、儒学家程灏,自号明道先生,流寓伏虞山,建明道观。清乾隆年间,巴中县顶山僧人孙彼岸率徒来伏虞山,改明道观为龙呈寺。

在山上至今仍保留着两块石碑,其一是“龙呈山新修观音殿记”,碑身高160厘米、宽95.5厘米、厚16厘米,顶端呈弧形,镌刻有双龙戏珠,漫舞祥云图案,两边为水波菱花连续纹饰。碑文记载,“是山创自明时,前殿后殿,俱以壮观,东廊西廊,无不绚丽,夹杂有观音、老君最为显应??”等语,把庙堂的形势和规模做了扼要介绍。碑末有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季冬月中浣谷旦”的记载,使人知道龙呈山观音殿为公元1771年夏历腊月中旬落成,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了。

另一块石碑早已断成两截,仅上截残碑仰卧地面,碑顶横刻着“灯会万年”四个旧的楷体大字,想必“龙呈寨”上自古以来不但可能有隆重的香斋庙会,而且还年年举办盛况空前的山寨灯会。这充分说明古寨昔日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实为当地一座名山古寨。清教谕丁树诚曾赋诗颂龙呈寨灯会盛况,诗曰:

四海澄清调玉烛,同游盛世;万民安乐捐金钱,再买元霄。

万颗光明珠烛地府,九幽重晓;千寻舍俐塔照人寰,五蕴皆空。

霞蔚云蒸,平地汇成星宿海;花团锦族,凌空幻出火尖山。

国是长春,金虎腾九霄瑞气;城真不夜,烛龙团万丈光芒。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庙宇建筑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

龙呈寨而今复建通明殿武庙、孔圣文庙、道祖殿、七母殿、祖师殿等庙宇,修通了至山腰的公路,添制了部分服务设施。林木繁茂,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使人流连忘返,一年四季,特别是节假日上寨旅游观光、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据说,伏虞山巅有一株三人合围千年菩提树,传说是一云游僧人不远千里携带而来,种植于山顶。高数十丈,树枝繁茂,菩提挂果满枝头,方圆数百里人民视为珍宝。对菩提梵香礼拜,此乃千古奇观也!可惜的是,如今,大树已经被砍伐,但其根生长出幼树数株,现有小碗粗,此乃蜀中罕见之宝树也!

在伏虞山西部有一块长二十丈,宽三丈的奇石,看似一条鱼,当地人称 “伏鱼石”,它横卧于山寨正中,头朝南尾朝北,栩栩如生。石背上天然形成的十几个碗大的圆石窝,形成紫薇星图、北斗七星图。

寨中一座诸葛亭建于林木掩映之中,据传说,东汉末年,獠汉同居,獠人首府设伏虞山上。獠人时时下山骚扰汉民,民深以为怨,刘璋居川,丞相诸葛武侯率师征伐蛮夷,獠人望风逃遁,百姓建诸葛亭于伏虞山以为纪念,现存亭已是原址重建。山中还有几个洞,就是獠人之坟墓,山上建房时曾挖出了一洞,洞中数具尸骨,排放有序,与汉人一人一墓截然不同。

在北寨门下还有一尊“八卦墓”,据寨史记载是这寨中庙内高僧孙彼岸在山洞坐化后,埋葬于此。在八卦墓东崖有神仙洞,相传,唐僖宗时,朱尔道士在麒麟之嘴,坐前山石壁,修炼数十年后成正果,百姓称为仙人洞,时隔千余年其洞至今现在。若置身于洞中,每当旭日东升,则见山下雾海翻腾,飘飘然有吞云吐雾之感,故有:“天生仙人洞,屹立云雾中,妙闻玄机怪,遗址万民颂”,流传于世。“观音井”是寨中的另一奇观,它位于山南岩半腰,终年流淌不断,大旱不枯,用它洗眼,即刻清亮。

世外桃源 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慕名伏虞山,寻古探秘,赋诗抒情,留下了许多诗文佳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5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