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17 1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三则》

教学内容

1. 《论语》知识回顾 2. 《子贡问士》解析

3. 《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4. 《子路问成人》解析 5. 孔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子贡问士》解读,理解儒家“仕”的含义。 2.通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解读,体会事物发展的各阶段人应尽的本分及人生成熟的轨迹。

3.通过对《子路问成人》的解读,理解孔子学说中的完善人格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孔子思想的“仁德”含义 2.孔子三则言论包含的现代思想价值

教学难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

一、《子贡问士》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耻(2),使(3)于四方(4),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5)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6),硁硁然(7)小人哉!抑(8)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士:是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例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此外,士也是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例如:“士农工商”。 (2)行己有耻: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 (3)使:音“始”,出使(音“是”)。 (4)四方:四境的诸侯国。

(5)弟:音“替”,同“悌”。敬顺兄长、友爱兄弟。 (6)言必信,行必果: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

(7)硁硁然:硁硁,音“坑”,状声词,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比喻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

(8)抑:但是、然而。表示转折。

(9)斗筲之人:斗,量器,容十升。筲,音“烧”,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容量都小。比喻人的才识器量狭小。

【语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士?”孔子说:“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出使四境的诸侯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这样可称得上是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党的人称赞他敬顺兄长、

友爱兄弟。”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虽然像小人般鄙陋而顽固的样子!但也称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当今从政当官的人,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那些才识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称得上是士呢?” 【研析】

君子和小人之间还有个士。君子修养好,才识器量就大,足以担当大任,适合居上位;小人修养不够,才识器量很小,鄙陋顽固,何德何能可以福国利民?小人居上位,人民可能同受其害。士虽有修养和才识器量,但还不够宏大精深,适合居中位。如果按照修养和才识器量再分上、中、下等的士,他们可以承担的责任不同。上等的士,可为国家办事,合于君臣之道;中等的士,宗族乡党赞许,合于孝弟之道;下等的士,言行能够律己,但思想、心性和小人差别还不大。 拓展:

士是有所执守不随波逐流的人。能够承担起国家重托,不辱君命,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能承担起这样使命的,也必是有极强操守的。

退而求其次,便是洁身自好,足为一乡之楷模,为社群所称誉的。再其次,也应能言而有信,行必有果,不会随便放倒。这样的人虽也有执守,但其言行未必尽循乎理义,只是尚能有其原则而已,并不足取。再往下,就不足以称士了。

子贡进而再问当下从政者,孔子断然贬之,可知都是无所担当、无所执守的仰禄者。 【延伸思考】

1、在孔子当时,孔子认为许多从政者都才识器量太小,不足以称为士。在太平盛世,如果君主是圣贤、是君子,那么从政当官的臣子就是士了,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修养、才识器量,所以能够胜任。

想想看:为什么孔子的时代,国家无法任用君子、士,使他们在适当的位子上,为人民服务?为什么那些小人都能当官?那时候的君主,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2、在儒家的入世思想中,“学而优则仕”似乎是无庸置疑的道理,但如果乱世无道,就另当别论了。在平常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可以发挥教化、移风易俗、仁民爱物、维护正道纲常的作用,还有舍我其谁、勇敢担当的使命感,是比较务实而正面的处世态度。 比较看看:“小人在朝,君子、士在野”和“君子、士在朝,小人在野”长久以后,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试举世上两个国家为代表作说明。 【参考】

例如前者:贪污腐败、酷刑暴政、贫穷、风气败坏、文字狱等。 【历史故事】 王翱五德具备 王翱是盐山县人。明永乐十三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在会试殿试中王翱都名列前茅。宣德元年,由宰相杨士奇推荐,开始出来做官,直到八十余岁才退休。王翱深得明英宗的敬重,时常召他到便殿应对,英宗恭敬地称他为先生。

王翱为官清廉,他十分痛恨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宣德元年,他担任御史。当时的官吏犯了罪,不论轻重,都可以自赎还职。王翱特地上疏说,赃官只许其赎罪,不许其复职,以惩戒那些贪赃枉法之徒。这个意见被朝廷采纳了。

任右佥都御史期间,王翱曾授命出守镇江,他抑制奸吏,惩罚贪官,深得百姓爱戴。任吏部尚书时,王翱谢绝一切私人请谒,常年住在官衙中,除了每月或年节拜谒祖先祠堂外,从来不回家,以杜绝私弊。他如果举荐了人而不愿被人知道,就说:“吏部难道是买好报怨的地方吗?”

王翱从辽东回京时,有个与他共事的太监很敬重他,送他几颗很好的明珠,他不肯接受。太监笑着说:“大人莫非以为这是贪赃得来的而拒绝我吗?这是先朝皇帝赏赐给我的。”王翱见推辞不掉,不得已收下。待到这个太监死后,他便将这几颗明珠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太监的侄子。

王翱严于律己,生活非常俭朴。他虽然官职很高,但家中贫穷,房屋破旧。后来还是朝廷知道其家境后,为王翱在老家造了一所房子。那时按照惯例,父亲做官,子孙可以得到庇荫。王翱的孙子因庇荫而入了太学,他却不让孙子去应科举考试。王翱对孙子说:“你不要妨碍那些贫寒学子的仕进之路。”在他担任御史时,他的夫人偷偷为他纳了一个小妾。过了半年,王翱知道了此事,对夫人发怒道:“你为什么破了我的家法!”当天就给以钱物,将小妾送回家去。那个小妾终身未嫁。王翱去世后,她赶到盐山奔丧守节,王翱的儿子赡养她终身。

王翱有个女儿,嫁给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妻子对女儿非常疼爱,常接女儿回家住。贾杰对此很不高兴。有一次,他很生气地对妻子说:“你父亲现在大权在握,调我到京城做官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像现在这样,不断来来去去地瞎折腾呢!”王翱的妻子听到女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找了一个机会,趁丈夫心情闲适的时候,对丈夫说起将女婿调进京城的事情,不料王翱听了大动肝火。贾杰终于没有被调进京城。

李贤曾经对人说:“《尚书·皋陶谟》称,为政者有九种品德,王翱就具备了五种:头绪纷繁而能专心致志,遇上扰乱更加坚毅,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性格刚强充实,好强而合乎道义。”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儒家“士层”的相关衔接:

一般认为,儒家认为趋近于圣贤的人格台阶为:士、君子、圣人。孔子最早作了这种人格层次上的划分:“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恶(wū):通\乌\表疑问.哪,何,怎么.恶乎:从哪里,在哪里.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又言:“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圣王”、“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汉贾谊则言:“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为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所以从总体上言,圣人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标准,而士则为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标准也。达不到圣人、君子的水平的人,不妨首先从学习为“士”开始。由于修身与德育的最切近处是“士”,儒家对“士”的这一人格层次十分重视。朱熹说过:“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此言知所以为士,则知所以为圣人矣”。《论语》中对君子人格亦多有论述,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等等。《中庸》说“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唐雎不辱使命》的衔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子贡问:“怎么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回答:“自己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够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行己有耻”是德,“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能,德能兼备,这就是士了。这种士,不一般,数量少,珍稀动物。

子贡想,降低一下要求吧,“敢问其次”,次一等的士呢?孔子的观念一向是以德服人,所以还是德为先。而孝弟又为德之先,不闻《论语》开篇第二章就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吗?所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族里的人称赞其孝顺父母的,乡里乡亲的夸耀他尊敬兄长的,也就可以算作是次一等的士了。这种士,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子贡来劲了,再次一等的士是怎样的?“言必信,行必果”,也算是条汉子,说到做到,起码不虚伪,有信义。不过有一点不好,硁,读kēng,“硁硁然”,像敲击石头一样。这是说明其顽固不化,不管是非对错,固执到底。所以“小人哉”,其实也只能算是个小人。不过,由于有 “言必信,行必果”、不虚伪的优点,可以勉强归入再次一等士的范围,“抑亦可以为次矣”。这种士,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子贡不敢再问更次一等的士了,再次下去,恐怕就有点那个了。那么,现在那些处理政事的人怎么样?“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用鼻子发出不屑的声音:“噫!斗筲之人,何足道也!”,哼,那些器量狭小之人,哪里能称作士呀!筲,读shāo。斗和筲都是容量单位,一斗十升,一筲五升。斗筲之人,形容器量狭小。

哀公篇(一) 人有五仪 (荀子) 原文: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

孔子说:“人有五种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伟大的圣人。” 哀公说:“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并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

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词解

1.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立:有所成就 3.惑:迷惑,疑惑

4.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6.不逾(yú)矩(jǔ):不超出规矩、法度。 [2] 7.而:表修饰。 8.逾:越过,超过。 9.矩:规矩,规范。

10.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

11.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姑且作‘如此’来讲。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D.选段谈了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

2.理解下面选段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孔子在“义”方面思想的理解。(2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第十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5j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