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02 17: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2010年英德市教育局

《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总体规划

一、英德市教育现状分析

1、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优质学位紧张。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在同类山区属中等水平,我市初中生升高中阶段入学率69%;2005年我市高中优质学位共有14700个。与《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近年由于义务教育普及和高中的扩招,我市存在高中从初中,初中从小学大量抽调骨干教师的现象,造成教师在不同学段的拔高使用,专业素质与学段教学要求的距离较大。

3、课堂教学水平偏低。我市课堂教学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能力比较低,未能构建课堂新型的师生关系。

4、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德市地处山区,地域大,人口密度小,曾花大力气进行布局调整,撤消中小学校75所,撤消高年级留下低年级小学153所;但小学分布仍很分散,一人学校(指一所学校只有一名教师,下同)、二人学校、三人学校的现象仍存在,六人学校大量存在,教师调配受到制约,存在着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错位现象较为严重。

5、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英德市高中专任教师教龄三年以下的有350人,占专任教师的42%,教师队伍年龄过于年轻,骨干教师严重不足,培养任务极其艰巨。

6、骨干教师外流严重。据统计,近五年流失骨干教师275人。

7、学校领导、班主任岗位培训不足,教师培训效率不高。学校领导在缺少培训的情况下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在工作中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引,教育与教学管理水平受到影响。班主任培训工作比较欠缺,管理水平偏低。此外,财政对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培训费用转嫁到教师身上,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

8、师德师风建设仍须加强。部分教师依法治教,依法从教的观念不强。部分教师工作作风散慢、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工作效率较低。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拟通过五年的实践研究,以山区农村的价值取向和基层、民间的视角进行探讨,建立本土性的又具推广价值的崭新的山区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教师得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专业化水平适应达到山区教育发展的要求。

1

2、具体目标

①大多数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核心理念和核心行为之一,教师学习职能成为大多数学校的日常职能。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基本条件得到改善,终身学习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②全市民主、开放、立体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基本覆盖全市,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率明显高于其他类似山区市。

③全市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其师德师风素质、教学能力素质、课程建设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条件和发展需求。全市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到99%以上。

④市内外的教师培训资源特别是本市特有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的整合度、开发度、共享度明显高于类似山区市。

⑤我市教师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不仅物质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大多数教师能领略到农村生活和教师生活的乐趣和魅力。

⑥研制出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方案、学生改革评价方案。开发出《英德市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和《学生成长记录袋》。

⑦实现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我市中考、高考成绩达到同类山区的先进水平。

⑧形成一批密切度和鲜活度较高的研究成果,如随笔、论文、案例、报告、提案、课件、资料专集、资源库和校本教材等。教师成果的层次、数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从文化建设的维度,探讨山区本土文化传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探讨进行学校文化重建、教研文化重建、教师学习文化重建的途径。进行本课题自身的文化建设,从理念、行为、符号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2、从经济状况的维度,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可行途径,探讨多渠道筹集教师培训资金的方法等。

3、从方式方法的维度,探讨创建书香校园,创建品牌学校,进行参与式培训、行动教育的具体途径及实施细节。

4、从资源整合的维度,探讨如何开发山区农村特有的自然和社会、显性和隐性、有形和无形的教师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探讨引入、利用、整合外地丰富资源的途径。重点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远程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声像资源的应用途径。

5、从教师生活的维度,研究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途径。进行正规学习和非正规(日常)学习的研究。进行教师余暇生活与教师专业发

2

展的关系的研究。

6、从情绪体验的维度,探讨情绪情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探讨如何提升教师的精神状态,如何提高山区教师的责任感、尊严感与幸福感。

7、从人群类型的维度,探讨对学校领导、教师(分中年以上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职工以及村小教师、城镇教师、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的培训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等。研究总结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引入学生、家长的视角,探讨促进山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建议。

8、从组织形式的维度,探讨市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学研究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及中小学自身及相关机构如何促进山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探讨如何建立促进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型组织。重点研究自主自愿自发的教师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模式。

9、从学校类型的维度,探讨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措施。

10、从培训内容的维度,探讨适应山区学校和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的新内容、新技能,构建山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内容体系。

11、从政策制度的维度,进行有利于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的方面的创新研究,探讨如何提供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保障,进行发展性人文性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进行研究成果的政策、制度表达的研究。

四、具体措施

1、创新机制,构建良好的环境。

⑴运用“村小教师专业发展优先区”策略,实施“村小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工程。

⑵以“项目管理”为载体,探索全新的课题研究管理模式。经申请批准,确立课题各子项目负责人。参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项目策划、协调、研究、推广工作。

⑶建立“项目研究室”运作机制。经申请由市批准,在申请人所在学校挂牌建立“项目研究室”进行研究。由“研究室”负责人在本校或本市择优挑选研究员,由市发给本课题特约研究员证书。

⑷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学校联管、教师走教”策略。力推教师自发组织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⑸确立一批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发挥其探索、创新、示范、辐射作用。 ⑹构建、强化片、片区教研网络,强化片中心教研组的组织教师进行片本研修的职能。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队伍。

⑺推行学校间的“互助联谊培训”,建立一批联合培训基地。

3

⑻注重“引入外脑”,积极寻求省教研室的专业支持,构建与省教研室合作研究的绿色通道。

⑼开展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⑽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确保教师培训经费的优先地位,力争教师培训经费逐步达到占年全市教师总收入的3%。

⑾实施校长、教师聘任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人事制度。 ⑿积极争取、制定教师培训的倾斜、扶持政策,在政策制度层面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修改、完善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定,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开明、宽容的政策、制度环境。

⒀制定一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制度。如“七有”本课题研究制度:有机构、有课题、有计划、有措施、有经费、有检查、有档案。设立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要求及继续教育签证制度。

⒁建立一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市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办公室。在各镇、校设立教师专业发展联络员等。

⒂指导学校和教师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 ⒃开展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师群体的评比活动。

⒄更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评比的内涵,在评比项目、内容上注入人文内涵,进行“学生喜欢的学校”、“教师满意的校长”、“学生最满意的教师”及“魅力学校”、“魅力教师”、“快乐教师”等评比活动。

⒅设立英德市教育奖励基金会,对先进的教师、学生等进行奖励。

⒆实行我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考评制度,在部分学校进行教师教学水平职级制试点工作。 2、变革方式,打造多样的平台。

⑴组建庞大的我市“山区教师专业发展讲师团”,进行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跨学段、跨区域培训。

⑵开展“教师点菜、优师下厨”的“菜单培训”。

⑶“人文培训”和“学科培训”并重,构建“和谐培训”。

⑷更新培训形式,力推多元、开放、高效的培训形式。力推光盘培训、参与式培训。 ⑸更新培训授课教师(组织者)。推行行政领导、学校领导“优先”担任授课教师。进行讲座时,单人主讲与多人主讲相结合。

⑹对全市所有45岁以下的教师和局机关干部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⑺以信息中心为龙头,以市信息教育学会为核心,进行信息技术与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建立英德市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网和资源网。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培训,要求所

4

有中学、中心小学、市直小学70%以上的教师在2008年前学会制作课件。

⑻开展创办教育强镇活动,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⑼扎实推进学洋思、衡水工程。

⑽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设立校长及名教师的论坛、沙龙等。 ⑾实施“教师语言表达提高工程”,制定“教师忌语”。

⑿推进我市教师读书活动工程。成立我市中小学教师读书指导中心,为全市教师推荐读书目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及学生读书活动(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诵读会、座谈会,进行优秀读书心得、书评及读书先进单位、个人评比活动等)。

⒀运用“教师学习日常化、生活化”策略,倡导走出对正规学习的过分依赖,力推“方便学习”、“随时学习”、“随地学习”,使“常态学习”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

⒁实施教师“减负工程”,给教师创造更多的余暇时间用于自主学习、自主创造。 ⒂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生存状况,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力促教师从习惯性生存向智慧性生存转变。

⒃倡导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指导学校举办“学习性节日”(如论坛、展览、讲演、表演等)。

⒄强化原来教研活动的学习性,进行教研活动方式的变革尝试。力推“前移后续”的教研活动方式,开展“磨课”、“磨题”培训活动;以“案例研究”、“反思研究”等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⒅由2007年起,举办“美好教育——英德市教育系统教师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⒆开展“学习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征画”活动。

⒇开展“十个一”行动研究(每校有一个课题,每人每年读一本书,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考评,每学科每周进行一节研究课,每学年评一批标兵,每季度出一期简报,每学年举行一场报告会,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进行一次教师考试,每学期个人及学校写一份总结)。

3、转变定位,赋予崭新的内涵。

①改变农村中小学的定位,试行把学校办成“现代思想观念的传播中心,农村社会发展的智力策源地,乡村基层的公共服务基地”。在培训中注意引入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

②强化本课题研究为行动研究的定位,转变课题研究模式,形成本课题独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

③明确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定位,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实现校本教研向校本研修转变。

5

④改变学校行政领导的角色定位,促使其从行政型向专业型转变。

⑤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试行从师生关系、课程运作、工作方式三方面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研究原则

1、大人本原则:在研究实验中引入“尊重教育”、“和谐教育”理念,课题研究以促进与课题相关的所有人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把行政领导、学生、家长、有关专家都纳入大人本的范畴,注意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以上人员的作用。

2、大校本原则:在实验中注重进行与时俱进,富有生机的课题研究,既要有本土视野,又要有全国视野及国际视野,进行前沿特征鲜明的课题探讨,把一切相关资源、条件、环境等因素都纳入“校本”之中,注意发挥省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把市相关单位纳入“校本”行列,进行大校本集成创新研究。

3、发展性原则。站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明确研究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教师专业成长内容、途径和方法。

4、实践性原则。引导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其教育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升华性原则。落实好“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升华过程。使教师从以往的只注重知识、能力层面,提升到丰富教师情感、提高理论素养、强化批判思维、注重工作反思的更高层面上,尽快探索出多元培训与山区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规律。

6、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做到理论支撑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数据处理科学,使研究成果可信、可靠和有推广价值。 六、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为主。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自2006年3月开始启动,历时5年,计划到2010年8月完成,分五个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启动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课题总动员及培训。“项目研究室”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的申报、选拔与任命。课题及子课题申报、立项并各自制定规划。

2、试点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7月)

挑选试点学校,制定试点校实验计划。主要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创新培训方法和途径,组织各种专题研讨活动,跟踪调研实验情况。初步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教师培训的内容体系和运作模式。

6

3、铺开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按照“示范带动、协同攻关、区域推进”的模式,总结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大面积推进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4、提升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改进课题实验工作,注重研究成果、模式的理论提升和过程优化。 5、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10年7月)

总结、提升各种研究成果,评选实验先进学校和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八、预期成果 序号 起 止 时 间 成 果 名 称 《英德市教师读书心得集》 《英德市读书报告会优秀演讲录》 《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英德市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山区教师的成长与快乐——英德市教师优秀随笔集》 成果形式 文集 光盘 文集、画集 光盘 文集 方案 方案 文集 文集 日记 档案 文集 文集 文集 网络资料 报告 1 2006、8—2007、7 2 2007、8—2008、7 3 2007、8—2008、7 4 2008、8—2009、7 5 2008、8—2009、7 6 2008、8—2009、7 7 2008、8—2009、7 8 2008、8—2009、7 9 2009、1—2009、12 10 2009、1—2009、12 11 2009、1—2009、12 12 2009、1—2009、12 《英德市教师评价改革方案》 《英德市学生评价改革方案》 《英德市教师优秀案例集》 《英德市实验教师优秀论文选》 《山区教师的一天》 《英德市教师发展记录袋》 《英德市教师成长个案》 13 2010、1—2010、8 《“美好教育”——英德市教育系统教师年度人物事迹选》 14 2010、1—2010、8 15 2007、1—2010、8 16 2010、6—2010、8 九、组织机构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赖来新

副组长:饶秀萍、陈汉明、陆自强、钟智伟、何赞省

《课题研究提案、建议集》 《英德市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 《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成员:熊伙培、李振民、曾垂裕、林昌敏、陆小剑、龙伟金、赖展夫、黄观荣、梁炤、

7

朱文华、刘锦华、朱玉坤、涂小清、李小曼、杨丕武、罗大定、朱汉旗、邹云来、成金兴、黎国强、胡克绍、梁浪

2、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组长:熊伙培

副组长:罗春、谭俊杰、周福康、朱专强、缪红虹、谢志伟、林怡新

成员:朱文华、刘锦华、朱玉坤、曾垂裕、林美芳、涂小清、李小曼、罗程广、罗大定、邓桂钊、陈文增、张寿娣、钟菲菲、林仙营、刘厚金、罗志勇、李龙

执笔:罗春、谭俊杰、林怡新 3、成立市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办公室。 主任:何赞省 副主任:成神玉

成员:谭俊杰、许春叶、罗小丽 3、成立课题研究顾问组。

省教研室全体人员及华师大张俊洪教授。

英德市《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办

2006年11月18日

8

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6—2010年英德市教育局

《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总体规划

二OO六年十一月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5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