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基础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26 03: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育学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 5 ABBAC 6 一 10 CCCCC 11 一 15 BDBDB 16 一 20 DACDB 21 一 25 ACACC 26 一28 ACB 1.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育论》 D. 《教育论》 2.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A. 《康德论教育》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漫画》 D. 《爱弥儿》 3.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培根 4. 柏拉图的名著是(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伦理学》 D. 《爱弥儿》 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学记》 D. 《劝学》 6.“洞穴中的囚徒”隐喻来自( )

A. 《法律篇》 B. 《爱弥儿》 C. 《理想国》 D. 《教育漫话》 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8. 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中庸》 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 )

A. 《论语》 B. 《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 《劝学篇》

10. 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 )

A. 《孟子》 B. 《学记》 C. 《说文解字》 D. 《论语》 11.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中庸》

12.“出自造物主之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名 言出自(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13.“教育要先行”出自( )

A.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 《学会生存》 C. 《大教学论》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14. 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胡适

C. 胡克勤 D. 察元培

15.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观点的是( )

A. 生物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关系起源说 16.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大约是在( )

A. 公元前 B. 18世纪

C. 19世纪中叶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勒图尔诺 B. 孟禄 C. 高尔顿 D. 达尔文 18. 主张“天命”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9.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观点是( )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D.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0. 下列哪一种教育学仍然没有跳出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传统( )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制度教育学 21. 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 )

A. 社会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民族性

22. 后来的教育要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说明教育的 ( )

A. 永恒性 B. 生产性 C. 继承性 D. 阶级性

23.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 生物起源说 B. 神话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24. 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

A. 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B.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C.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D. 教材和教法 25.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 )

A. 教育内容 B. 教育对象 C. 教育手段 D. 教育原则

26. 后来的教育是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这说明教育 发展具有( )

A. 地域性 B. 民族性 C. 阶级性 D. 继承性 27.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

A. 政治方向问题 B. 发展生产力问题 C.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 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是( )

A. 文化教育 B. 实验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 D. 制度教育学 (三) 简答题

1. 夸美纽斯的贡献是什么?

2.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一 5 ABBAC 6 一 10 CCCCC 11 一 15 BDBDB 16 一 20 DACDB 21 一 25 ACACC 26 一28 ACB (三) 简答题

1 答: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但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不同。

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编写了优秀的教科书,如《母育学校》 、《世界图解》等。

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夸美纽斯所提出的直观性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教学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则等。

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学校的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要使教学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他详细谈到了班级授课制问题,他规定了学日和学时制,学生每天必须到校学习,在每学时的智力活动之间安排半小时的休息,对学生的学习要经常考核,在学年结束前要举行隆重的学年考试,以便决定学生是否升级,他要求为每班学生安排一个教室和一位教师,教师必须面对全班进行集体教学而不做个别指导。

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第六,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家。《大教学论》还阐述了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问题,并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他提出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和语文教学法问题,提出了直观教学,认为在艺术教学和语文教学上应强调模仿和反复练习。

2. 答: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1) 反对思辨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基调是规范的伦理学,主要讨论教育应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在论述方式上充斥了形而上学的演绎和论辩,而在对人与教学方法的说明上,闪烁着经验科学的光芒。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魅力,人们开始崇尚经验事实、研究客观规律,原来高雅的形而上学遭到贬斥。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经验常识,实验教育学者对它进行尖刻的批判,认为它不过是乌托邦的文献、大杂烩等。(2) 提

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确立了从教育经验上升到科学教育学的可靠途径即观察与实验。(3) 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提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解释和验证实验结果,最后把实验结果引人教育实践。(4) 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如智力测验、学业成绩的标准测量等。

3. 答: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l) 教育即生活。克服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隔离。使学校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使儿童不仅仅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2) 教育即生长。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生长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自身的活动。生长是连续的过程,其目的不在过程之外,而在过程之内。所以,教育的过程,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本身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有一定的内在条件,如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这是潜力、进一步的条件,要求人们尊重儿童所具备的条件和可能性。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指社会条件,生长指内在条件,教育即经验问题, 的改造则同时强调两者。经验不仅指内容,还是载体,强调人的主动性。

(4) 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建成一个雏形的社会,社会生活应深入学校。

(5) 做中学;反对灌输。如果知识不能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便是空谈心主义、 园艺、烹调等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

(6) 学生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一)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 5 ABBCC 6 一 10 BCCBD 11 – 15 BDDCD 1.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

A. 2500年 B. 2000年 C. 1500年 D. 1000年 2. 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3.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隋唐 4. 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末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末 5. 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 系统性 B. 制度性 C. 元阶级性 D. 等级性 6.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

A. 文字的产生 B. 阶级的产生

C. 生产力的发展 D. 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 7.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 )

A. 人类社会的出现 B. 交往的出现 C. 学校的出现 D. 语言的出现

8. 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

A. 具有宗教性 B. 以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主 C. 基础教育是义务的 D.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9. “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

A. 义务教育思想 B. 终身教育思想 C. 素质教育思想 D. 民主教育思想 10.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

A. 铁制农具的出现 B. 阶级的分化

C. 宗教的产生 D. 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出现

11. 强调在教育内容中应大力安排古典文化作品的教育流派是( )

A. 实用主义 B. 永恒主义 C. 自然主义 D. 结构主义 12. 最早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教育家是( )

A. 赞可夫 B. 凯洛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维果茨基

13.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满足不同年龄受教育者的教 育需求。这阐明了现代教育的( )

A. 未来性 B. 科学性 C. 生产性 D. 终身性 14. 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 )

A. 教育的民主化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多元化 D. 教育的终身化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 )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日本 16. 1995年我国提出了( ) A.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B.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 教育“科教兴国战略” D. 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17. 在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人们逐渐认识到把全部教育活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 上的危险性。在这种情况下,米亚拉雷等人提出了( )概念。

A. 教育的科学研究 B. 教学艺术

C. 复数的教育科学 D. 单数的教育科学 18.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世俗性 19.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普鲁士 20. 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 )

A. 非义务教育 B. 继续教育 C. 社会教育 D. 高等教育

21. 1990年3月,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

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提出全民教育最主要的具体目标是( )

A. 扩大幼儿的看护和发展活动 B. 至2000年普及并完成初等教育

C. 提高学习成绩,使年龄组认可的百分比达到或超过规定的必要学习成绩的 水平 D. 降低成人文盲率

22.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A. 实现教育平等 B. 实现全民教育 C. 提高教育效率 D. 提高教育效益 23. 古代形态下的教育的特点有( )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B. 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C. 教育发展较快 D. 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4. 以下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与生产芳动相脱离的特点( )

A. 原始社会 B. 古代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25.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是( )

A. 教育制度 B. 教育规模 C. 学校课程内容 D. 教育模式 (二) 论述题

1. 从“教育”词源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一 5 ABBCC 6 一 10 BCCBD 11 – 15 BDDCD 16 一 20 ACADB 21 一 25 BADBC

(二) 论述题

1. 答: (l) 中文“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两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词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口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 西文“教育”的词源。 从西文本身去分析,它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可以看出,中国更强调从外部来促使儿童获得知识,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吸收器”或“存储器”,记诵式的教学由此而来,这是教育中的“外际论”;而西方更强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的作用贵在启发,而不是把结果直接告知给学生,这是教育中的“内发论”。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二)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 5 DBBBC 6 一 10 CDBBA 11 一 15 BBCAB 16 一 20 CABDD 21 一 25 AACCB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爱尔维修 B. 华生 C. 本尼迪克 D. 高尔顿 2.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属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个体因素决定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4.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决策者的观念 B. 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政治制度 D. 社会需求 5. 在原始社会,新生一代的抚养任务属于( )

A. 学校 B. 家庭 C. 社会 D. 家族

6. 在协调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社区 B. 家庭 C. 学校 D. 政府 7. 不属于社会教育途径和形式的是( )

A. 街道 B. 社区 C. 校外机构 D. 家长会 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是属于( )

A. 原始社会的教育 B. 古代社会的教育 C.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D.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9.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

A. 社会交往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自我修养

10.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

A. 教育传递一保存文化功能 B. 教育传播一交流文化功能 C. 教育选择一提升文化功能 D. 教育创造一更新文化功能 11. 不属于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内容和方式的是( )

A. 开家长会 B.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

C.建主家长委员会 D. 举办家长学校 12. 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

A. 科学技术状况 B. 社会生产力水平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价值观念 1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受( )因素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传统舆论 14.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是( )

A. 生产劳动 B. 社会实践 C. 教育 D. 体脑结合 15. 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A. 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 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 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 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16.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 文化传统 B. 受教育者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 教育的规模 17.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A. 社会生产力 B. 文化传统 C. 社会制度 D. 科技水平 18.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它的(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永恒性 19. 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 社会经济基础 B. 社会政治制度 C. 社会文化 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沟通家长与子女感情的桥梁,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 )

A. 家长学校 B. 学校开放日 C. 家长的思想修养 D. 理解和尊重

21.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 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

A. 相对的独立性 B. 一定的超前性 C. 一定的滞后性 D. 绝对的超前性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 )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2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 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思想称为(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决定论 D. 自然发生论 24. 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教育是( )

A. 学校教育 B. 社区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行会教育 25.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

A. 决定作用 B. 提供物质前提 C. 提供心理前提 D. 主导发展方向 26 一30 ABBDB 31 一35 DBDAC 36 一40 CBBDC 41 C 26. 决定人们受教育权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制度 D. 文化传统 27. 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政治基础 C. 社会文化 D. 科学技术 28. 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育是( )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自我教育 29.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 )

A. 经常性访问 B. 学校开放日 C. 家长会 D. 家长委员会 30. 在制约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

A. 经济制度 B. 政治制度 C. 人口制度 D. 文化制度

31.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

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说明教育具有( )

A. 生产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社会制约性 32. 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是( )

A. 经济条件较好 B. 家庭环境良好 C. 家长文化程度高 D. 孩子比较听话 3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形成( )

A. 教育系统 B. 教育集团 C. 教育合力 D. 教育网络 34. 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制度 C. 文化背景 D. 科技水平 35. 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关系中发挥( )

A. 制约作用 B. 支配作用 C. 主导作用 D. 决定作用 36. 教育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是( )

A.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相互对立相互剖裂的关系 37.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

A. 强制性 B. 自发性 C. 系统性 D. 计划性 38.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39. 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是(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学校因素 D. 个体因素

40.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的首要特点是( )

A. 科学性 B. 强制性 C. 生活性 D. 规范性 41.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

A. 政治方向问题 B. 发展生产力问题

C.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三) 简答题

1.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 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4.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 教育的政治功能。 6. 教育的经济功能。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一 5 DBBBC 6 一 10 CDBBA 11 一 15 BBCAB 16 一 20 CABDD 21 一 25 AACCB

26 一30 ABBDB 31 一35 DBDAC 36 一40 CBBDC 41 C

(三)简答题

1. 答: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如各种学校的比例、关系等。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

2. 答:(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3. 答: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是文化化的过程。人类的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说来,表现在:

(1)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以马斯洛(A. H. 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

外铄论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J经验论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 (J. B. Watson)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斯金纳(B. F. Skinner)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各领风骚,难分轩桎。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交互作用论,即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P),行为(B),环境(E)三者交互作用来共同决定的。

(四) 论述题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即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另外,学校也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一5 ABABB 6 一10 ACCCA 11一15 CACDC 16 一20 CDDDA 21 一25 DCDBB 26 一30 DABCC 31 一33 DDD

1. 原始社会的原始自然经济决定着其教育目的具有( )

A. 公共性 B. 等级性 C. 阶级性 D. 私有性 2. 《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3. 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

C.教育必须为王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4. 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 教育元目的论 5.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宗教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社会本位论 D. 教育元目的论 6. 下面持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孔德 C. 柏拉图 D. 迪尔凯姆 7. 下面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凯兴斯坦纳 D. 萨特 8.“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教育元目的论 D.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9.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的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涂尔干 10. 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 教学 B. 生产劳动 C. 团队活动 D. 课外活动

11一15 CACDC 16 一20 CDDDA 21 一25 DCDBB 26 一30 DABCC 31 一33 DDD

11. 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是指教育的( )

A. 终身性 B. 国际性 C. 公共性 D. 民主性 12.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 )

A. 教育目的 B. 经验方针 C. 经验政策 D. 教育目标

13.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这是教育的( )

A. 隐性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显性功能 D. 文化功能 14. 表示各种教育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的是( )

A. 社会性教育目的 B. 目的性教育功能 C. 功能性教育目的 D. 发展性教育目的 15.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 )

A. 普及义务教育 B. 扫除文盲 C. 促进人的发展 D. 增强国力 16. 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的是( )

A.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 神学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17. 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 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 教育无目的论 D.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18.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畸形劳动 B. 私有制 C. 社会制度 D. 社会分工 19.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20. 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的是( )

A. 社会生产力水平 B. 历史发展进程

C.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D. 教育价值取向和理想 21. 教育目的能否实现,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 )

A. 社会的进步 B. 学校的发展 C. 学生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2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展生产力 B. 巩固社会制度 C.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D.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3.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24.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 )

A. 重要前提 B. 重要条件 C. 重要中介 D. 物质基础 25.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是( )

A.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没有差别 B.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C. 教育目标可以取代教育目的 D. 教育目的可以取代教育日标 26 一30 DABCC

26.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

A. 教育途径 B. 教育内容

C. 教育方法 D. 教育方针

27.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

A. 政治制度 B. 科技水平 C. 经济基础 D. 文化传统 28.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王国维 D. 胡适 (二) 简答题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三) 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试评析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2.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当代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一5 ABABB 6 一10 ACCCA 11一15 CACDC 16 一20 CDDDA 21 一25 DCDBB 26 一30 DABCC 31 一33 DDD

(二) 简答题

1. 答: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兴趣的全面发展。

(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 指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多方面的需要,而人的现实需要结构则反映着人的发展水平。

(4) 指人的自由发展,它包括才能、能力、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是不自由地缺乏个性。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不完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社会化达到较高阶段,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实现并得到全面发展。

(5) 个人社会关系普遍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2. 答:(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飞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

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三) 论述题

1. 答: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 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个人本位论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主张教育应促使人的个性化;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需要、规范,主张教育应促使人的社会化。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本来,同一社会的人都生活在大致相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需要共同遵循的社会生活规范,但不同个体又有独特的社会生活境遇、生活经历和主客体 关系。所以,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个性化的过程。或者说,个体的社会化同时也就是他的个性化,反之,个体的个性化同时也就是他的社会化。真正现实的人,都是作为社会的人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统一,都是作为受社会制约、 规范的人与作为受个体需要和追求驱动的人的统一。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任何社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延续和繁荣,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规范,使他们认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也应看到,以社会规范个性与压制个性是不同的,培养个体的整体意识与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是不同的,对社会的凝聚力与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是不同的。社会本位论恰恰忽视了这些差别,他们主张的社会化不是与个性化统一的社会化,而是非个性化的社会化。涂尔干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双重人格,一是“个体我”,一是“社会我”。他把“个体我”与“社会我”事实上对立起来,用塑造“社会我”来排斥“个体我”。

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讲,其实并没有必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达到某种统一,但这种统一必须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和一劳永逸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就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就有一个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就有一个以谁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的问题。因此,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在实践层面,教育目的最终是促使人的发展。

2. 答: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现三个方面。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目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芳功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4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