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教案__第一册

更新时间:2024-06-02 15: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目:数学教案 (第一册)

1

初中知识复习(1-4)

第一节 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重点:和(差)的立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及应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试根法 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 乘法公式

引入:回顾初中常用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从项的角度变化)那三数和的平方公式呢?(a?b?c)?a?b?c?2ab?2bc?2ac (从指数的角度变化)看看和与差的立方公式是什么?如(a?b)??, 能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吗?(平方―――立方)

32222(a?b)3?(a?b)2(a?b)???a3?3a2b?3ab2?b3···················①

那(a?b)??呢,同理可推。那能否不重复推导,直接从①式看出结果?将(a?b)中的b换成-b即可。(?b?R)▲这种代换的思想很常用,但要清楚什么时候才可以代换

33(a?b)3?a3?3a2b?3ab2?b3············符号的记忆,和――差 从代换的角度看

问:能推导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吗?即( )( )=a?b

由①可知,a?b?(a?b)?(3ab?3ab)???(a?b)(a?ab?b)······② 立方差呢?②中的b代换成-b得出:a?b?(a?b)(a?ab?b) ▲符号的记忆,系数的区别

例1:化简(x?1)(x?1)(x?x?1)(x?x?1) 法1:平方差――立方差 法2:立方和――立方差

(2)已知x?x?1?0,求证:(x?1)?(x?1)?8?6x

▲注意观察结构特征,及整体的把握

二、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与乘法运算是互逆变形。初中学过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等) (1)十字相乘法

试分解因式:x?3x?2?(x?1)(x?2)

2

2233223322333222233要将二次三项式x+ px + q因式分解,就需要找到两个数a、b,使它们的积等于常数项q,和等于一次项系数p, 满足这两个条件便可以进行如下因式分解,即

x+ px + q = x+(a + b)x + ab = (x + a)(x + b).

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1 a 1 b a + b (交叉相乘后相加) 若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呢?ax?bx?c(a?0),如:2x?7x?3

22

2

2

2如何处理二次项的系数?类似分解:1 -3

2 -1

-6 + -1 = -7

2x2?7x?3?(x?3)(2x?1)

整理:对于二次三项式ax+bx+c(a≠0),如果二次项系数a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a=a1a2,常数项c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c=c1c2,把a1,a2,c1,c2排列如下:

a1 +c1

a2 +c2

2

a1c2 + a2c1 = a1c2 + a2c1

2

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得到a1c2+a2c1,若它正好等于二次三项式ax+bx+c的一次项系数

b,即a1c2+a2c1=b,那么二次三项式就可以分解为两个因式a1x+c1与a2x+c2之积,即 2

ax+bx+c=(a1x+c1)(a2x+c2)。〔按行写分解后的因式〕 十字相乘法关键:(1)看两端,凑中间;(2)分解后的因式如何写(3)二次项系数为负时,如何简化

5x?6xy?8y (3)例2:因式分解:(1)?6x?7x?5 (2)(x?y)(2x?2y?3)?2

(2)分组分解法

分解xm?xn?ym?yn,观察;无公因式,四项式,则不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及十字相乘法 两种方法

适当分组后提出公因式,各组间又出现新的公因式,····叫分组分解法 ▲如何适当分组是关键(尝试,结构),分组的原则,目的是什么?分组后可以提取公因式,或;利用公式

练习:因式分解(1)x?9?3x?3x (2)x?4(xy?1)?4y

(3)x?3x?4 (试根法,竖式相除) 归纳: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

3

33222222

作业: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5x?6; (2)x?5x?6; (3)x?5x?6;(4)x?5x?6 (5)3x?2ax?a; (6)x?y?xy?xy;(7)2a?b?ab?2a?b (8)a?64;(9)x?(a?1)x?a

第二节 二次函数及其最值

重点: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韦达定理,给定区间的最值问题 难点:给定区间的最值问题 教学过程:

一、韦达定理(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二次方程ax?bx?c?0(a?0)什么时候有根(判别式?0时),此时由求根公式得,

222222233222262?b?b2?4acx?,求出了具体的根,还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那可以不解方程,直

2a接从方程中看出两根和(积)与系数的关系吗,

?b?b2?4ac?b?b2?4acbx1?x2????

2a2aa?b?b2?4ac?b?b2?4accx1x2???

2a2aa反过来,若x1,x2满足x1?x2??bc,x1x2?,那么x1,x2一定是ax2?bx?c?0(a?0)aa的两根,即韦达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作用:(1)已知方程,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2)已知两数,构造出以两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为1):x?(x1?x2)x?x1x2?0 例1:x1,x2是方程2x?3x?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①x1?x2 ②|x1?x2| ③x1?x2

223322

4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 (5-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

*新阶段学习导入语

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特点等等.

同学们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能够独立生存,能够成为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自我贡献的能工巧匠.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你脚踏实地的认真的学做人、学做事,那么现在请让我们从学习开始?? 1.学习——旅程

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未来的成功在现在脚下!

2.老师——导游

与大家一起开始这一段新的旅程、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一起体会成长与进步的滋味.

5

(2)不等式ax?b?0(a?0)的解集是函数y?ax?b在x轴下方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

范围,即{x|x?x0}.

总结 由此看到,通过对函数y?ax?b的图像的研究,可以求出不等式ax?b?0与ax?b?0的解集.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般形式 ax2?bx?c?(…)0或 ax2?bx?c?(?)0*动手探索 感受新知

思考 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解决 解方程x2?x?6?0得x1??2,x2?3.观察图像可以看到,方程x2?x?6?0的解,恰好分别为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x|x??2或x?3}内的值,使得y?x2?x?6?0;在x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

?a?0?.

围,即{x|?2?x?3}内的值,使得y?x2?x?6?0.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解法 利用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x2?bx?c?0.

?a?0?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ax2?bx?c?0或

(1)当??b2?4ac?0时,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x1和x2(x1?x2),一元二

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x1,0),(x2,0)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1,x2?,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1)?(x2,??);

(1) (2) (3)

(2)当??b2?4ac?0时,方程ax2?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x0,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x0,0)(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x0)?(x0,??).

(3)当??b2?4ac?0时,方程ax2?bx?c?0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R.

31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

(1)x2?x?6?0; (2)x2?9;

(3)5x?3x2?2?0;(4)?2x2?4x?3?0.

分析 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例2 x是什么实数时,3x2?x?2有意义.

2解 根据题意需要解不等式 3x2?x?2…0.解方程3x2?x?2?0得x1??,x2?1.由于二次项系

32??数为3?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

3??2??即当x????,????1,???时,3x2?x?2有意义.

3??*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3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

(1)2x2?4x?2?0;(2)?x2?3x?10…0.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当a?0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 ax2?bx?c?0 ax2?bx?c?0 ax2?bx?c…0 ax2?bx?c?0 ax2?bx?c?0 解集 ??0 ??0 ??0 ?x1,x2? (??,x1)?(x2,??) ?x0? (??,x0)?(x0,??) ? R R ? ? ???,x1???x2,??? (x1,x2) R ? ?x1,x2? ?x0? 表中??b2?4ac,x1?x2.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2.3,学习与训练2.3; (2)书面作业: 教材习题2.3,学习与训练2.3训练题.

*教学后记

32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24-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a或x?a的解法;

(2)了解ax?b?c或ax?b?c的解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不等式x?a或x?a的解法 .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b?c或ax?b?c.

【教学难点】 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b?c或ax?b?c. 【教学设计】

(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a或x?a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 任意实数的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x,x?0,?解决 对任意实数x,有x??0,x?0,

??x,x?0.?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x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 不等式x?2和x?2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x?2的解是x?2或x??2,不等式x?2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x?2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

(1)

33

(2)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一般地,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a,a?;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

???,?a???a,???.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x?1?0; (2)2x?6.

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后求解.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4.1 *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

问题 如何通过x?a(a?0)求解不等式2x?1?3?

解决 在不等式2x?1?3中,设m?2x?1,则不等式2x?1?3化为m?3,其解集为

?3?m?3,即?3?2x?1?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以求出解集.

总结 可以通过 “变量替换”的方法求解不等式ax?b?c或ax?b?c(c?0). *动脑思考 感悟新知

不等式ax?b?c或ax?b?c(c?0)可以通过“变量替换”的方法求解.实际运算中,可以省略变量替换的书写过程.即ax?b?c??c?ax?b?c

ax?b?c?ax?b??c或ax?b?c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解不等式2x?1?3. 例3 解不等式2x?5?7.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4.2. 归纳与小结

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a,a?;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a???a,???.*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2.4,学习与训练2.4; (2)书面作业: 教材习题2.4,学习与训练2.4训练题. *教学后记

34

第二章小结与复习(26-27)

【教学目标】

1.会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2.熟悉不等式的性质,能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范围问题”,会用作差法比较大小;

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不等式性质的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不等式加法法则及乘法法则解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1.本章知识结构

2.知识梳理 (一)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1、应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不等式的主要性质:

(1)对称性:a?b?b?a (2)传递性:a?b,b?c?a?c

(3)加法法则:a?b?a?c?b?c;a?b,c?d?a?c?b?d

35

(4)乘法法则:a?b,c?0?ac?bc;a?b,c?0?ac?bc

a?b?0,c?d?0?ac?bd

(5)倒数法则:a?b,ab?0?n11? abn(6)乘方法则:a?b?0?a?b(n?N*且n?1)

(7)开方法则:a?b?0?na?nb(n?N*且n?1) 2、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作差法

3、应用不等式性质证明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或ax?bx?c?0?a?0?的解集:

22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两根为x1、x2且x1?x2,??b?4ac,

22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表格)

二次函数 ??0 y?ax?bx?c 2 ??0 y?ax?bx?c 2 ??0 y?ax2?bx?c 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ax?bx?c?02 有两相异实根 x1,x2(x1?x2) 有两相等实根 bx1?x2?? 2a ?a?0?的根ax2?bx?c?0(a?0)的解集 无实根 R ?xx?x或x?x?12?b??xx??? 2a??36

ax2?bx?c?0(a?0)的解集 ?xx1?x?x2?

? ?

练习:教材第二章检测题

37

在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 (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 (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f(x)的理解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设计】

(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 (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 (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 (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 (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学校商店销售某种果汁饮料,售价每瓶2.5元,购买果汁饮料的瓶数与应付款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 因为x表示购买果汁饮料瓶数,所以x可以取集合?0,1,2,3,??中的任意一个值,按照算式法则y?2.5x,应付款y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叫做函数关系.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 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设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数集D,如果对于D内的每一

38

个x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把x叫做自变量,把y叫做x的函数. 表示 将上述函数记作y?f?x?.

变量x叫做自变量,数集D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当x?x0时,函数y?f?x?对应的值y0叫做函数y?f?x?在点x0处的函数值.记作y0?f?x0?. 函数值的集合?y|y?f?x?,x?D?叫做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一旦确定,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因此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叫做函数的两个要素. 说明 定义域与对应法则都相同的函数视为同一个函数,而与选用的字母无关.如函数y?x与s?t表示的是同一个函数.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 (2)f?x??1?2x. x?1分析 如果函数的对应法则是用代数式表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得这个代数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

归纳 代数式中含有分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零;代数式中含有二次根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 例2 设f?x??2x?1,求f?0?,f?2?,f??5?,f?b?. 3分析 本题是求自变量x?x0时对应的函数值,方法是将x0代入函数表达式求值. 例3 指出下列各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是同一个函数: x2(1)y?; (2)y?x2; (3)s?t.

x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1.1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观察下面的三个例子,分别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示函数: 1.观察某城市2008年8月16日至8月25日的日最高气温统计表:

39

日 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最高气温 29 29 28 30 25 28 29 28 29 30 由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期x和最高气温y(?C)之间的函数关系.

2. 某气象站用温度自动记录仪记录下来的2008年11月29日0时至14时的气温T(?C)随时间t(h)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C)与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t,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例如,当t?6时,气温T?2.2?C;当t?14时,气温T?12.5?C.

3. 用S来表示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则S?πr2.这个公式清楚地反映了半径r与圆的面积S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R?.以任意的正实数r0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为S0?πr02.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三种. (1)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 (2)图像法:就是用函数图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用图像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 (3)解析法: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

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一是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二是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4 文具店内出售某种铅笔,每支售价为0.12元,应付款额是购买铅笔数的函数,当购买6支以内(含6支)的铅笔时,请用三种方法表示这个函数.

分析 函数的定义域为{1,2,3,4,5,6},分别根据三种函数表示法的要求表示函数.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4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