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浮士德》是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3-08-28 10: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浮士德》是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歌德创作《浮士德》,前后经过了六十余年,而这六十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大变动之中。

浮士德,从一个人的小书屋中走出来,到两个人的世界到官场生涯到美的精神世界到广阔的发现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在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与文艺复兴的发现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自由,个性应该解放是有一定契合的。

全书以浮士德的思想变化为主要线索,以天主与魔鬼的赌约、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为主要矛盾和冲突。第一部到第二部是主人公从现实世界走向了政治舞台、神话世界和大自然,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浮士德毕竟是中世纪的书斋中走出来的,他身上仍有明显的旧的痕迹,他性格充满了矛盾,但是从书斋中走出来后,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世人生,浮士德的精神境界在攀升,整个过程和浮士德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运动。

《浮士德》是大悲剧中套着许多小悲剧,包括着知识悲剧、爱的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作为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一生对知识探求知识换来生命的不满足。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牢笼的象征,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示了歌德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既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精神的写照,也是歌德早年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的体现。在二人世界中,体现了纯感官的享受短暂而罪恶,但它又是人性实在性的一个证明。浮士德厌恶莱比锡下层酒馆的放纵生活,放弃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做是早期资产阶级“享乐人生”口号与主张的否定,同时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新资产阶级所作所为进行批判。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浮士德企图通过政治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然而封建王朝的腐败,使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在这里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的宫廷体验和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经验。在18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封建制度已面临崩溃的时候,仍有许多启蒙思想家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寄托在为封建王朝服务时所做的改良上。歌德通过浮士德的政治悲剧,否定了这条路。而在美的悲剧,浮士德与爱伦的结合告诉我们无限制地追求美,最后也是要失败的。人世间只有美的幻影,并没有美的实体,美的追求与幻灭提升了浮士德的境界。希腊罗马的空想性,海伦最终的消逝集中有力地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者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些思想家通过艺术改造社会的主张。在最后的事业悲剧中,浮士德肯定了改造自然这一事业的意义。他的那种试图通过劳动来建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无害无灾的人间乐园的思想,其实质就是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思想的反映。

浮士德人生中的五个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精神世界探索道路的历程,种种

经历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探索道路上的坎坷和磨难。

浮士德,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继承者,一生贯穿着批判精神和辩证精神,一生也在不停地探索真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浮士德精神产生的时代根源。浮士德身上,浓缩着资产阶级精神世界探索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4h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