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03 04: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目 录
一、“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 4 (一)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 .................................. 4 (二)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 .............................................. 5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 .............................................. 6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初步形成 .................................. 7 (五)高技能人才结构趋向合理 ...................................................... 8 (六)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 ...................................................... 9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9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 (二)东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3 三、国、境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 17 (一)各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17 (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共性分析 ........................................ 20 (三)各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 22 (四)香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 23 (五)对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24 四、“十二五”期间******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25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 ........................ 25 (二)优化外部环境,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 26 (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体和院校基础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
1
培养力度 ............................................................................................. 28 (四)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 31 (五)加大高技能人才的交流、引进与合作力度 ........................ 33 (六)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 35 (七)创新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 36 (八)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 37 (九)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 38 (十)做好高技能人才基础性工作 ................................................ 40 五、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 41 (一)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建设 ............................................................ 41 (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 42 (三)莞邑高技能人才教育工程 .................................................... 43 (四)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 43 (五)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44
2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为东莞高水平崛起提供人才保障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提出:?广东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1的强大支撑?。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符合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更好地服务于?三重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东莞高水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根据东莞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布局要求,为科学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市人力资源局与市委党校联合组成?******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组,从今年2月份开始对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展开全面深入的调研。课题组结合东莞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访了近60个部门、镇街、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此外,还先后到香港、深圳、珠海、中山、顺德、苏州、无锡等境内外先进城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普查、
1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岗位上熟练掌握专门知识与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生产
的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或具备相应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的劳动者。
3
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课题组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旨在了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落实状况,以及企事业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为完善当前我市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等提供决策参考。
一、“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东莞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高技能人才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培训培养等,我市高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0年底,全市技能人才达到71881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23421人,分别比2005年底增长56.74%和46.7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17.17%,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也有进一步改善。
(一)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
2
发放企业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81.95%;发放员工调查问卷1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70份,有效回收率87.39%;发放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调查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73.33%。
4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市实现高水平崛起和?三重建设?的必然要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6”29号)以及中共******委、******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委发“2011”10号)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要求,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任务,从扩大宣传、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二)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
随着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规章、政策的出台,一个有利于高技能劳动者成长的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围绕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工作措施的逐步落实,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受到尊重的社会氛围得到加强。调研组根据企业问卷调查,企业认为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作用?较大?和?非常大?的比例占到80.89%。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或技术改造和参与
5
并担任主要成员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分别占78.69%和45.81%。在得到企业认可的同时,高技能人才受到企业重视的程度也逐步提高,选择?非常重视?的占45.35%,选择?很重视?的也达到37.21%,两者的总比例为82.56%。员工问卷调查显示,高技能人才感受到的企业重视程度较高,选择?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的共占65.67%,有84.51%的高技能人才认为个人价值在企业得到或基本得到体现。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
根据企业问卷调查,市场招聘是企业高技能人才来源的主要渠道,占67.18%;其次是普通院校和中高职院校,占比47.85%;再次是自我培养,占比45.71%;最后是校企合作培养和其它方式,占比15.64%。从中可以看出,本土培养是打造东莞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
1.职业院校及在职培训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基本体现
我市依托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并鼓励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全市现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公办1所,民办2所,高职学校在校生11091人。全市有30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4所,下同),其中公办19所,民办11所。中职学校在校生50531人(不含在外市中职学校就读学生人数)。学校开设了30多个专业种类,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全市中职学校有教职工2845人,专任教师2317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10人,中级职称103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6
90.3%。?双师型?教师790人,占专任教师34.09%。鼓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立培训的目标任务、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实训管理等,通过订单培养、冠名班、工学交替等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2.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基本得到发挥 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企业自主培训,占比80.37%;其次是委托专门机构培训,占比19.63%,其中送员工到国、境外培训占比3.07%。高技能人才对企业培训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37.52%;企业认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效果非常好和较好的达69.47%。熟练的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将是?十二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初步形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一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行。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等级构成的技能劳动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技能人才评价的政策法规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到?十一五?末期,全市技能劳动者有212861人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06322人次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二是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
7
步健全。东莞探索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市已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7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30余人,全市开展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职业(工种)超过117个,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达24个模块,遍及全市分级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已经形成。三是高技能人才竞赛活动蓬勃开展。政府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10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720万元竞赛专项资金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先后组织开展54个工种竞赛,6473人参赛,649人获得奖项,推动了行业、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的深入开展。四是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力度。2012年7月我市出台《******优秀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暂行办法》,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并在申请入户、子女就学、参与市劳动模范或五一劳动奖章提名等方面优先考虑,促进了全社会重视高技能人才观念的形成。
(五)高技能人才结构趋向合理
从抽样企业高技能人才结构分布情况看,东莞高技能人才结构呈现合理化趋势:一是年龄结构趋向合理。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1.00%,18—30岁的占比41.34%,31—40岁的占比45.33%,41岁以上占比12.33%。40岁以下总占比为87.67%,高技能人才呈年轻化趋势。二是性别比例趋向合理。80后和90后年龄段的女性高技能人才较男性多,而70后、60后和60前的年龄段的男性高技能人才则较女性多,这表明新生代高技能人才中女性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三是学历结构趋向合理。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占比40.33%,而大专
8
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占比59.67%。从持证的比例情况看,技能等级越高,学历相对越高,高级技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高大42.78%。四是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截止2010年底,我市全行业高技能人才123421人,其中第二产业人数达到73571人,占比59.61%;其次是第三产业48566人,占比39.35%。这和东莞制造业强市、服务业大市的城市定位相符。
(六)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
围绕提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我市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并以此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458606人增加到2010年的718817人,技能人才占全市从业人口的比例由11.79%提高到16.87%,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数量由2005年的13209人增加到2010年的23536人,占技能人员的总量的比例由2.88%提高到3.27%;高级技工由2005年的70872人增加到2010年的99885人。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17.17%。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的重视下,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高技能人才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层次有所改善,分布范围逐步扩散。但是,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来看,我市?重学历、轻技能?、?重使用、
9
轻培养?等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尽合理,培养投入总体不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培训模式、内容、师资力量难以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等。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短缺
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市技能人才占整个从业人员的份额仅占16.87%,远低于深圳25.95%的比例及发达国家50%以上的标准。作为制造业城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仅为17.17%,与国内其它经济发达地区15—20%的比例相当,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根据?十二五?人才规划,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为23.50%。以静态不变的现有技能人才总量计算,高技能人才需要达到217176人,目前尚缺口93755人。从微观上看,根据抽样企业问卷调查,57.36%的企业存在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中制造业缺口最大,占高技能人才缺口总数的67.34%;其次是建筑业、信息传输业、居民服务业等。从工种需求看,自动化操作、高级模具师等工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较为突出。按高技能人才技术等级分,高级工缺口为45.29%;其次是技师,缺口为30.94%;再次是高级技师,缺口为23.77%。
2.技能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10
一方面,高、低层次技能人才比例失衡。 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技能人才队伍初中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全市技能人才中初级工所占比例达到63.08%,中级工所占比例为19.75%,而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比例仅为17.17%,技能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而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较为合理的技能结构为?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较能发挥技能人才组合效率作用。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大龄技工多,青年技工少;单一技能的多,复合技能的少;通用工种多,数控车工等技术性强的高技能人才少,计算机、信息网络、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比较匮乏。随着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更新,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这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企业和院校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仍很薄弱。技师学院数量太少、规模太小,高级技校的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实训场地、实训设备难以满足东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现行的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和学制单一,教育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跟不上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结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根据抽样企业问卷调查,仅有30.38%的企业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高达69.62%的企业没有开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评价和使用体系仍不完善。从个人问卷调查中高技
11
能人才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情况看,高技能人才持证比率较低,这也使其在薪酬福利和晋升渠道方面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单一,未能有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业绩考核未落到实处,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相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整体氛围。
4.高技能人才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市场经济造就了企业逐利行为的畸形发展,在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方面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存在重使用轻待遇、只使用不培养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一是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企业是高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也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该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但目前我市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无视《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不愿意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即使提取也存在严重的挪用现象,真正用于技能人才培训的比例极低。二是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政府在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上存在认识误区,忽视政府投资主导作用,按国家政策规定投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直接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费更少。三是社会的投入动力不足。一些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意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贷款。
5.高技能人才政治、物质待遇低
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使用待遇政策执行不到位。为合理确定技能人才的使用和待遇,省市政府部门已在相关政策中予以明确,但有的用人单位并没有得到落实。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与专业技术人才的
12
差距较大。从政治待遇看,有67.24%的高技能人才并不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即使在企业管理岗位上的高技能人才,17.13%为班组长(底层管理者),10.52%为车间主任或技术主管(中层管理者),仅有5.13%的高技能人才是厂长或经理(高层管理者);从物质待遇看,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大相径庭,其中,月工资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21.33%,3000—5000元的占比44.67%,5000—8000元的占比23.67%,而8000元以上的仅占比10.33%。高技能人才的实际待遇不高,有待较大的提升。
此外,高技能人才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现象,劳动、交通、建设、质监、安全管理等部门职能交叉,分散管理教育培训及相关事宜,导致各类资格证书重复管理和政出多门现象突出。
(二)东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机制因素、环境因素,又有用人单位因素和高技能人才个体因素。
1.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存在认识误区
一是人才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人才标准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人才范畴并不包含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工人,对广大技能劳动者的作用也没有足够重视,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像东莞这类二线城市,这种人才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产生许多人不愿当工人,当工人也不想钻研技术的消极心
13
理。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导向不科学。由于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缺乏正确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文科类、第三产业类等专业,而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工科类、技工类专业学生比较缺乏,存在学非所用和本土大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就业的现象,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导致培养和使用脱节的情况较严重。
2.东莞环境凝聚力欠高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景观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城市环境凝聚力总体欠高:一是工资待遇的吸引力不够。据员工问卷调查,有66.00%的高技能人才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不及周边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二是生活配套措施跟不上。有57.89%的高技能人才反映东莞城市交通问题突出,另有高达73.51%的高技能人才反映东莞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城中村?尤为严重。三是文化教育配套有待进一步发展。据企业问卷调查,有47.33%的高技能人才受子女教育问题所困扰。东莞至今都没有一所国际学校,缺乏对国(境)外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四是再学习环境欠佳。东莞再学习环境不及大城市有竞争力,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平台太少,学术交流、沙龙等活动开展不起来,图书馆的专业书籍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五是个人提升空间狭窄。员工问卷调查显示,有54.00%的高技能人才把自我发展空间和个人价值体现视为最看重的要素。东莞产业层次低,缺少高层次产业园区,产业链、配套产业对于个人成长也不利,自我发展和增值空间太小。
3.高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体制性障碍
14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员工问卷调查显示,自我学习是高技能人才获取技能的第一渠道,其次是技能培训、师傅带徒弟和学制教育。目前,东莞高技能人才主要靠自发分散成长,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由于受比例、年龄、资历限制和技师考评没有形成制度化影响,许多优秀青年技术工人即使达到了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这是导致东莞高技能人才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职业培训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传统培训组织体系已被打破,而市场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尚未形成。我市社会力量职业培训机构虽然为数不少,但在办学理念、机构设施、专业设臵、培训模式、办学规模上存在不少问题。三是政策力度疲软。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的确立,确实打开了职业教育的新思路,但仍未完全解决工人的成长通道问题,技师、高级技师的地位和身份不明,无论高技能人才如何出色,他们仍然是工人。这样的角色定位问题较大,也不符合实际。
4.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做层次划分,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二流教育和?扫尾工程?,把职业院校看作是二流学校,这导致职业院校在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作用方面尚未真正体现出来。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招生制度不合理。自2010年始,******招考办出台新的招生政策,将中职学校定为第三批录取学校,而且必须等普通高中二次补录完毕,学生办完注册手续后,方进行中职学校的录取工作。这样的招录政策人为造成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现状,严
15
重影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激励政策不合理。政府对普通高中招生、毕业给予重大奖励,各镇街、各学校、各媒体对高考成绩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参与技能竞赛获奖等却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政策。而且国家为引导中职毕业生就业,在招生政策中却设臵录取比例,使中职考生读大学受到国家招生指标的硬性限制。三是职教考评不合理。在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中,评价学校的主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教师的主体是管理者和专家,评价学生的主体是教师,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容易产生误导性评价和出现评价偏差。
5.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与科研人员相比,技能型人才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严重挫伤了高技能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表现更甚:一是重物力轻人才。在对资源、资本的认识中,企业往往?见物不见人?,没有认识到技能人才也是生产力。二是重学历轻能力。对人才的认可,一味按中专(甚至大专)以上文凭或初级(中级)以上职称为据,忽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认定,使一批能力很强而文凭不高的高技能人才没有得以统计和选拔使用。在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上,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三是重资历轻才能。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片面强调资历而忽视才能的倾向,以致大批有创新能力高技能人才不能得到及时选拔使用。四是重?所有?轻?所用?。企业片面地看本身有多少高技能人才,忽视了对?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对外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利用。五是重使用轻培养。不
16
少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养、忽视甚至不愿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现象,单纯依靠院校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0.82%的企业没有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员工问卷也显示,每年参加企业培训的次数在两次以下的高技能人才高达60.36%,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职工缺乏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企业不敢做?为他制作嫁衣裳?的风险投资有关。
6.对高技能人才缺乏配套的激励保障机制
近年来,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逐步得到东莞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但问题是,一方面,媒体的报道显露出东莞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高级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收入待遇却提高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莞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到位。在企业内部,与科技人才相比,技能人才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偏低,应享受的待遇得不到落实,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且比较普遍。而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由于其技能的专业性很强,所承担的失业风险也相应较大。待遇低与风险大的反差,导致许多青年工人想改变职业身份,加入到待遇高、风险小的管理者行列和专业技术人才行列。
三、国、境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一)各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也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以德国为代表的双
17
元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本位模式及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
1.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模式
早在1938年,德国就开始正式实行了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即青少年在完成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就必须接受职业教 育。其中始于 1948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中最主要的方式,享誉世界。所谓?双元制?是指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在选定一个具体的培训职业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该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从教学组织上可以分成三种形式 (参见表 1):
表1 德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办学形式 ?双元制?教育 普通职业学校教育 学习地点 学制 比例 66% 企业和职业学校 通常为三年 职业专科学校 两年制或三年制 27% 7% 企业外培训机构教育 企业外培训机构三年制 和职业学校 2.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
法国对所有教育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也都按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大纲组织教学,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有职业高中、技术高中和学徒培训中心等三
18
类。职业高中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和职员,分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学制。技术高中的第一年是基础学习阶段,课程与普通高中相同,后两年实施分科教学。学徒培训中心多由地方政府、工商业组织、企业和各种职业协会主办,在教学和财政上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本科后三个层次。专科职业技术教育由大学技术学院(IUT),一些技术高中或职业高中附设高级技术员班(STS)进行。本科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分属政府各部的 100 多所工科学校和大多为私立的几十所经商科学校为培养基地。本科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准备攻博者开设科研入门级理论课程,为准备就业者开设应 用课程。
3.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本位模式
由劳动省主管的企业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职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传统上是企业的任务,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如何进行职业教育。许多大中型公司都设有负责企业内教育的部门,丰田、松下、东芝等大公司甚至有自己的大学,并已成为企业终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培训一般分为:新员工教育、骨干员工训练、经营者训练、监督者训练、技工训练和技师训练六类。在日本的企业教育中,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在企业内的实际工作中平滑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种?边工作边培训?(Training on Job)的独特制度。
4.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
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市场不仅决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类型、课程、学制和专业设臵等,而且促使学
19
校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英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培训很少干预,而是依靠市场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英国的职业教育属于自由放任模式,国家和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几乎互不干预。英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美国的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的管理制度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澳大利亚的成人技术继续教育(TAFE)模式也属此列。TAFE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个覆盖全社会和全体义务教育以外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共性分析 1.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法律保障
以上四种模式的代表国家虽然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采取的方式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立法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 1969年颁布《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日本《职业训练基本法》,美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法》(1962 年)、《综合就业培训法》(1973 年)、《就业培训合作法》(1983年),法国1919 年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阿斯杰法》,英国在《1918年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和《1973年就业和训练法》中对职业教育进行规范。
2.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
德国由于近年来培训岗位紧缺,许多青少年找不到培训岗位,因
20
此,联邦政府实行了大量的措施以保障青少年的职业培训机会。此外,联邦政府和德国经济界还在 2004年6月签订了《德国职业培训和后备专业人才国家协定》,有效期三年。该协定为德国经济界定下的有约束力的目标是:在今后三年中,每年要提供 3万个新的培训岗位和2万5千个就业入门训练。根据协定,经济界和政府有义务与各联邦州一起为所有愿意和能够参加培训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优先介绍年轻人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使是不易介绍成功的青少年也应该有机会参加职业培训并进入职业生涯。
3.成才途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英国政府在2000年10月底建立了旨在激励人们终生学习的?学习直达快车系统?,其学习快车系统建在商店、体育和社区中心以及雇主许可的场所。美国普遍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并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并重及有条件沟通的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其它教育之间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澳大利亚的 TAFE 更是面向所有的成人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
4.终生学习的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之后送入就业市场,而新型的职业教育则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意愿、兴趣和创造力。从终生教育的观点出发,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转化为以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为己任。
21
(三)各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1.将技能人才培养视为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提高本国的经济竞争能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是各国采取的重要对策。因此,竞争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竞争,这就意味着,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如美国政府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解决失业问题、促进?机会均等?和?地区再开发?的经济措施,以及为争取、保持美国在世界竞争中优势地位的政治手段,从立法、经费、机构等方面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等值地位
努力扭转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低层次、面向社会下层和被轻视的状态,追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法国《技术教育方向法》,明确提出要在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之间建立等值关系,以便使技术教育文凭的持有者符合于公共职务要求。英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的关系。 3.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联
任何职业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与经济界的合作,随着经济结构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战略思路。如英国政府大力提倡教育与工商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并要求教师到工商企业中去进行工作体验。法国职业教育文凭的设臵由各行业法国专家构成的职业咨询委员会与教育部门共同确定,使培训内容与实际要求相适应。美国社区学院的
22
生存之道就在于其随时顺应经济发展的变化,课程设臵和专业设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日本的企业教育更是依靠企业内部力量培养技术工人,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受到产业界的普遍认可。
(四)香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香港企业最重要的特征是拥有大批动手能力很强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并通过他们不断地消化改进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及时了解世界各行业的动态,掌握市场行情,增强企业活力。香港政府于1982年成立香港职业训练局,统筹香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业训练局同时具有咨询和执行任务的双重职能。训练局须向政府提供意见,以便订立所需措施,确保香港建立一个全面而能配合其发展需要的工业教育及训练制度;训练局也负责制定及推行训练计划,每两年对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状况和需求作一次调查,政府据此制订人才培训计划,训练操作工、技工、技术员及技师,确保香港各行业有足够的受训职业技术人才。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辖高峰进修学院、才晋高等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院、知专设计学院、工商资讯学院等13个机构,它们大致相当于内地的大专、中专和职业高中、技校三个层次,所开设专业内容广泛涉及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这些学校的学科专业设臵有针对性很强的实习操作课程,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技巧,学以致用,使许多受过职业培训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便可成为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具体开设专业及学
23
习形式政府不进行干预,由职业训练局及所设各学院与训练中心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训练局及其所设各学院和训练中心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香港职业技术教育为香港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技能人才。职业训练局每年培养19 万人。毕业生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香港经济建设最雄厚的资本,对推动香港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促进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对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1.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学校等各方面的主体,这些主体在职业教育上的权利、义务需要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如对政府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承担的管理、经费投入、企业如何参与培训、个人如何获得职业教育的机会、学校的职业教育职能规范。
2.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如何使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3.职业教育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终生职业教育理念已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
4.在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结构上,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或城市的比例构成。我们在着力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同时 也必须考虑到经济的发展还需大量的普通技能劳动者。
24
四、“十二五”期间******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市经济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和?三重建设?的要求,以转变高技能人才发展观念为前提,以紧密联系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以实施?莞邑高技能人才?战略为抓手,以创新政策支持为基础,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技能人才开发和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选拔、评价、激励、保障和引进机制,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统筹规划,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倾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大市和强市,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总量与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与我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并把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
25
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整高技能人才工作考核方法,通过精选人才工作绩效考核、人才资金投向考核等关键工作指标,建立面向全市的定量化和动态化的考核体系。完善人才工作奖励机制。通过设立各类奖励方式,对在高技能人才开发、选拔和评价工作中,组织、宣传和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或单位给予认可和奖励。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部门牵头,人力资源部门具体负责,宣传、发改、社保、科技、财政、经信、公安、教育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研究解决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开展高技能人才在培养引进、流动配臵、权益保护等方面工作落实情况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构建统一、标准、规范、高效、优质的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优化外部环境,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率、作用发挥和高技能人才在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1.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舆论氛围
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对推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高技能人
26
才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促进高技能人才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加强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建立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为培训设臵专业、企业招聘人才、高技能人才合理选择职业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建设和完善?东莞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为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开设专门服务窗口,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险关系代理、代管档案等一站式贴身跟踪服务,畅通高技能人才资源流动渠道。三是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人才服务企业进行合理的重组,组建人才服务集团,提供跨地域的人才服务。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设立和运作,制定并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制定高技能人才服务机构的等级认证及相关业务服务规范。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臵。与知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开发高技能人才服务项目,努力满足不同高技能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培育市场化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企业集群。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资源发展管理机制建
27
设。简化人才资源管理的各类程序,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服务主阵地作用,深化市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3.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切实维护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权益,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逐步突破高技能人才的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具备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探索为包括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建议社保局对高危工种高技能人才的医保待遇予以倾斜。提高高技能人才福利水平,特别是解决好外来高技能人才的子女就学问题。
(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体和院校基础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各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明确职责、明晰事权、通力合作,构建高效、规范、长期的多元化、市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做好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促进企业办好自有培训机构,着重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培训。二是企业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企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目标,依法建立健
28
全职工高技能培训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职工正常的职业资格等级晋升机制。企业开展高技能培训的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中落实,做到专款专用,对在高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制定《******技能大师评选表彰办法》,组织开展技能大师评选表彰活动,对品德高尚、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授予技能大师荣誉称号,并在大型和知名企业中筹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四是建立企业培训师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探索名师带徒弟和技术交流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菜单式?、?定单式?培训,鼓励并支持企业通过出国培训 (研修)和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资源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2.发挥职业院校及在职培训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段教育中不少于50%的比重,重点发展我市产业紧缺的二产类专业,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夯实基础。二是大力推进技工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衔接贯通。进一步做好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对口衔接,建立两者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接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及高新产业,优化培养过程。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收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比例。三是发挥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作用,提升办学层次,在现有规模上积极发展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骨干名牌专业。四是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平台建设。积极贯彻《民
29
办教育促进法》,完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市场,发展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培训市场的完善和成熟。组织举办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师资培训班,促使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教师持证上岗,规范师资管理;建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考核评级机制,细化招生、宣传、培训等环节的标准要求,明确办学导向,提升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
3.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一是成立由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和院校代表、有关方面专家参加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二是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促进技术交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企业要结合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定单式培训?、?委托式培训?,实现从招生、培养、实训、就业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增强技工院校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鼓励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对于接受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支付职业院校实习学生报酬、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将作为我市?高技能人才企业培训基地?,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
4.以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创新高技能人才发展载体
一是推进?职业技术培训园区+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具有产
30
学研特点的职业技术培训园区化发展态势。鼓励技工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兴办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共享办学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共建产学合作机构、共建培训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冠名赞助技工院校。二是探索建立职业技术培训联盟。深化推进技工院校与省级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对接合作,不断优化教育培养资源,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培训联盟,建立大型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支持产学研合作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鼓励职业培训联盟成为融资主体,政府以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完善担保机制,建立风险基金等联合性措施,努力推动企业职业培训联盟加大高技能人才的风险投资力度,降低人才开发成本,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培训办学模式。
(四)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1.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改革
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在国家法律政策指导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实施的评价和认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
31
工作体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建设,建成一批质量过硬、信誉良好、认可度高、行业权威的品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覆盖面,推动企业职工参加鉴定,将新兴职业(工种)纳入鉴定范围。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完善考核鉴定程序,规范考核鉴定行为。加强命题管理,建立题库,保障考核鉴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考评机制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一方面,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原则,推行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考评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考核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总结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进一步突破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条件限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骨干人才,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或高级技师考评。此外,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臵,加强技能训练;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
32
(五)加大高技能人才的交流、引进与合作力度 1.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与服务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通过同业交流、兼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为高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依托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以及企业集团,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构建合理流动、切实保障、有效激励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2.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出台引进高技能人才最新政策。把过去那种用户口、身份、档案、单位固定控制的管理模式向灵活化、服务化方式转变,突破以?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刚性?引进的常规做法,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引进机制,做到固定用人与流动用人、专职用人与兼职用人相结合,做到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体稳定与适当流动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大对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引进培育高技能人才猎头公司机构,将相关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业务,特别是重大人才项目的筹办、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外包给人才服务企业,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与
33
高级?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猎头公司?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我市引进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行业技师协会和区域性技师协会,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协会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吸纳高技能人才,整合行业协会在人才集群开发工作中的作用。
3.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力度
一是实施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促进、开发东莞职业技术培训与港澳台知名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交流项目,着力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形成良性互动新机制。二是探索建立莞港澳台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利用国外(境外)优质职教资源开展师资培训,积极吸引省外、国外优秀企业与技工院校共同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及培训基地。设立高技能人才进修专项资金,每年资助本市优秀技工院校在校生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到海外著名职业技术培训院校、跨国企业、行业协会实习和见习。三是推进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国际化。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高校来莞办分校或培训机构,建立国际化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职业技术院校来莞合作办学、设立分校、建设独立院校,吸引政产学研合作院校来莞设立职业技能培训院校或特色专业。
34
(六)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1.加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奖励力度
政府要加快制订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一是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建立重大决策高技能人才咨询机制,遴选一批符合条件且本人愿意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咨询专家。在高技能人才中优先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崇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等。对获得?******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技师?或?******杰出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优先推荐?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二是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评审和市拔尖人才评选范围。执行高级技师退休后与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同等享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有关政策,尽快实现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企业职工享受相应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待遇。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底薪制?。规定对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术工人的最低工资。
2.引导和督促企业完善激励办法
一是强化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企业根据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二是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发放岗位津贴和奖励。允许企业探索实施有利于鼓励技术骨干创新创造的收入分配制度。对参加科
35
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从成果转化收益中,通过奖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奖励。三是鼓励企业对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可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也可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四是鼓励企业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出国进修。五是鼓励用人单位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七)创新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1.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
一是大力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带头人的作用,并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建议将高技能人才配臵状况作为企业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二是建立?首席技师?选拔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库,定期开展首席技师选拔活动,对象为本市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在本行业、领域中贡献比较突出、影响带动作用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一线技能岗位高技能人才。对获取的选手授予?******首席技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在管理期间,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
2.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
36
以创建?东莞技工节?为契机,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程序、参赛条件、竞赛职业(工种)的选择、竞赛内容、竞赛后的激励方式等,拓宽高技能人才选拔渠道。对获得国际、国家级和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名次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对取得省级一类技能大赛前10名、省级二类技能大赛前5名以及市级竞赛前3名的职工,授予?******技术能手?称号,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对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前3名以及市级竞赛获得第1名职工,按程序推荐申报?******五一劳动奖章?,并优先参加高级技师考评;对取得市级竞赛决赛前6名的,可优先参加当年的技师考评。
(八)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1.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通过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及民办培训机构,围绕技能型紧缺专业和我市支柱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技术工人以及具备条件的社会人员,开展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和鉴定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鼓励中小企业与培训基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实习实训服务。
2.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7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东莞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以及社会筹集等方式,建设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所需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各级财政按规定安排资金和配套资金。
3.搭建高技能人才开发服务平台
出台《******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认定33家市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按照省级示范基地的标准要求,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认定1个集职业培训、技能实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示范基地;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制定建设标准、条件和管理办法,依托条件较好的行业协会或大中型企业建立2个技师工作站,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平台;依托专业力量比较强的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建设2个职业技能竞赛基地,促进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形成常规化;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级职业院校设立1个职业开发应用研究室,重点组织研究开发新职业标准、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三大领域;推进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市高级技工学校两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九)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从目前我市的实践来看,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四方负担
38
机制,是比较可行并符合实际的一种运行模式: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议政府从城市教育费附加的职业教育费和人才基金中划出不低于30%的比例,设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训、鉴定考核、评选竞赛、奖励津贴、教材开发等项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建议政府财政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中,择优支持与我市主导产业、行业及大项目、大工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我市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议技工院校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外聘教师工资待遇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改革技工院校拨款制度。结合教学改革、设施设备更新及物价变动等因素,逐步增加设备专项经费拨款。加强技工院校经费使用绩效监管。加强技工院校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逐步使其制度化,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效益。二是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保证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票据融资、信用互助、联合信托和科技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或技能创新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重点解决中小科技企业技能创新的资金需求问题。三是培训机构合理收取培训费用。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可按照实际培养成本,经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提高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各界以及海外人士对培
39
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研修、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支持。五是建立企业技能创新种子基金。以市财政专项为主,建立以使用性投资为重心的企业技能创新种子基金,用于对技能创新型企业的补贴投入。以镇街或园区为单位,以大型民营企业为主、其他投资机构为辅,出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基金投资企业技能创新,形成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十)做好高技能人才基础性工作
一是做好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不断完善我市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统计分析,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组织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实施?双师型?师资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到2015年,各类职业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水平不少于80%。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技能人才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者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相关专家队伍。成立高技能人才研究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开
40
发,实现长期的理论支持与不断的政策创新支持。规划不同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开展技能型人才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估,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
五、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一)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建设
一是实施?东莞高技能百人计划?。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20个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技能创新团队,100名高技能领军型人才。对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技能创新科研团队,市财政给予相应的技能创新启动资金资助。对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市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资助。对入选国家级、省级的高技能人才,市财政提供配套资金,各镇(街)、园区根据财政实力,相应提供配套资助。二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倍增工程。发挥产业发展优势和遵循技能人才发展规律,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民用核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结合我市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五年倍增计划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好规划,并确定人才需求目录,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优惠政策。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开发研究院建设工程。结合东莞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推进与国内重点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密切合作,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职业技能开发研究院,开展职业技
41
能开发,探索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技能开发研究院。
(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加快建设好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设备投入专项资金,?双向招标?购买设备及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未来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选择特定专业,以招标等形式支持企业购买新设备,再由企业招标合作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实施技师工作站建设工程。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实现高技能人才、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的对接,有效发挥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研发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争取5年扶持一批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市财政对技师工作站的设立和运作提供一定额度的资助。三是推进区域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分期分批建设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特色专业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技工院校-港澳台职业教育-园区?培训就业链条。放宽政策,支持技工院校进驻园区尝试,协助技工院校实施与港澳台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合作。四是推进技工院校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经费纳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骨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建设若干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匹配、优质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科研、
42
技能鉴定、社会服务功能的整合。?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5个技工院校基础性实训基地。鼓励技工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合作领域,建立企业实训基地。
(三)莞邑高技能人才教育工程
一是实施?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为目标,重点选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的技术骨干,积极争取高技能型公司提供岗位或联系国内外职业技术培训院校为技术骨干提供国际化培训。二是实施大学生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围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考核部门、人力资源市场和大学生组成的?职业技能?培育就业工作机制,为来莞的大学生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经培训取得证书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大学生,市人才发展资金应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对接收这些大学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市人才发展资金应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
(四)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一是推进技工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开展技工院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引导技工院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技工院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专业建设以适应我
43
市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为重点,在着力打造电子、计算机、模具、汽车、家具、服装、印刷、会计、物流、酒店管理等一批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探索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化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计划到2015年,建设10个有特色的骨干专业。二是制定市级骨干专业建设和评价标准。建立市场预测、专业评估、课程设臵、质量控制、实训实习、就业指导等有效机制,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骨干专业建设情况检查,实行绩效评价,确保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取得实效。
(五)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一是创建省级示范技工院校。加快技工院校建设,逐步完善技工院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和专业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争取建成省级示范技工院校。积极鼓励民办技工院校申报省示范院校。通过院校资源整合,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技工院校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实施技工院校能力建设计划。全面提升技工院校学校办学水平,加强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建设。根据东莞产业发展需求,争取到2015年,建成5个设备配臵符合现代企业使用要求的、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技工院校骨干专业实训中心。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以职业技能、从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重点,实施对院校学生应知应会并重的技能鉴定,促进理论、技能和职业素养平衡发展。三是探索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集团
44
建设。到2015年建设2个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集团。健全技工院校与中高职院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实验实训等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制,实验实训等资源共享机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制协调运作。四是推进新兴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围绕现代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在现代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建立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探索职业标准延伸使用机制,并承担和开展新职业试验性培训工作,将其培训补助扩大至全社会范围。五是支持和引导企业内部培训的社会化延伸。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在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企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市场化发展。扩大企业培训、评价自主权,根据职业特点和岗位使用要求,灵活运用考核鉴定、考评结合、业绩评审等方法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逐步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六是完善政府购买职业技术培训成果机制。制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及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七是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联合教育等部门,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组织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作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程序、参赛条件、竞赛职业(工种)的选择、竞赛内容、激励方式。积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国家技能竞赛,使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
45
而出,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竞赛优胜者在调入、晋级、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建立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
46
正在阅读: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4-03
浅析半自动焊技术在长输管道焊接的应用03-05
强化能力提升确保履职成效_在市政协会议小组讨论时的发言09-07
UPS不间断电源毕业设计06-01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带图详解 完整版第二十章 习题答案(18)09-29
高中英语比较级总复习学生版07-18
6Sigma项目之板内阻抗板件质量改进05-18
《电子商务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试卷答案05-26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05-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调研报告
- 队伍建设
- 技能
- 人才
- 计算机网络试题(B)参考答案
-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
- 魁星110kV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20140707 - 图文
- 制药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对策措施
- 娄底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娄政发〔2008〕3号
- 国际贸易教程计算题举例
-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5
- ABAQUS瑞利阻尼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英语暑假作业:(17)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试卷北师大版3
- 小学二年级体育《跳绳》教学设计 - 图文
- 2017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单元测试题
- 高考理综高考理综应试技巧
- 2014电大企业文化第二次 - 0001(课程代码5108315)
- 长沙理工大学水力学水力学考试题答案 - 图文
- 读书活动方案及总结
- 有机小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例范文
- 2013年研究性学习活动评比结果 - 图文
- 行政管理学—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