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龚州生态园二期规划设计说明

更新时间:2024-04-27 16: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西平南龚州生态园二期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规划设计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产业开始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即将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等经济圈均在全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活动。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倡导在全社会树立“既要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发展观。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有许多共同点。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切受益于生态旅游的人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因此,应把生态发展理论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系列中的基本准则。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在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并达到以发展促进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又以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而更加推动经济发展。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中国休闲度假产业经历了二十多年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休闲度假式旅游及其他商业性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休闲度假旅游业作为当今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各国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的行业,休闲度假产业真正进入“掘金时代”。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休闲旅游度假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走出钢筋水泥、融入自然的时尚之选。据统计,在世界旅游市场构成中,休闲旅游度假占62%,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休闲时代。专家预测,21世纪观光旅游将让位休闲旅游度假,观光旅游是有限的,休闲旅游度假是无限的。中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高水准、高品位的需求,对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导的城市旅游,只有在现有旅游资源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度假体系,才能拥有

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深圳、广州、大连、武汉、东北三省等地纷纷强化城市休闲功能,打造休闲旅游产品。2005年“五一”黄金周,武汉市旅游局第一批授牌的10家“乡村休闲游示范户”接待游客近1.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9万元。东北的三地五方区域联合体推出的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娱乐健身等多条旅游线路,涵盖了休闲、度假、健身、娱乐、观光等多项内容,适宜于各区域、各民族、各阶层的旅游需求。

广西平南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约400公里,利用珠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

本项目基于以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规划,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二、项目规划设计条件 2.1平南社会文化经济自然条件

平南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早在南宋时期,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之七:乐器门、平南乐曾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廓村庄、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曰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从记载中可以知道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一直在龚州大地上萌芽成长。据1986年普查,民族文化有民间舞蹈、木偶戏、八音、采茶戏、粤剧等。其分布大致遍及全县各乡镇,这些音乐、舞蹈、戏剧经历了各个不同翰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推动了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

平南境内土地肥沃,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适宜于农林产品的种植和生长;平南县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其中不少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平南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的石灰石、红砂石、花岗岩、黄金、轴矿等极具开发价值;平南县原有经济门类较齐全,工业和乡镇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平南县内交通较为便利,有西江从县域中部穿过,且电网建设完善。

平南县城现状主要是沿西江北岸和西江大桥南侧沿公路发展,呈现带状结构,分成若干组团:平南县城至丹竹组团、老城区组团、城东组团。城东组团是

平南现场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行政中心的规划,此区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龚州人文生态园的建设,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换言之,广西平南龚州生态园在城东组团的发展中起到龙头的作用,牵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园及绿化建设应该不是用于添充城市室外空地,而是要建立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改善未来生态生存空间。充分考虑到历史传统和城市的特征,功能的完备性以及各层次人群的使用要求和自身特色的树立,将当地文化内涵、社会传统、经济机遇与挑战、规划区的特性融入设计中。

2.2项目区位、规模

规划的龚州生态园二期位于县城北面地段,与县城紧密相连,南面紧靠行政中心及龚州大道,区位条件优越。近邻城区的天然优势,利于整体地块的商业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作为城区周边唯一综合性休闲公园,其在功能上的唯一性将保证其在该区域影响力,从而在游客人数上有一定数量的保证,也对相关产业的开发起到带动作用。且平南至武宜二级路环园而过,对内、对外交通便利,利于在旅游客源上的扩展。

项目规模为270公顷。

2.3项目基地现状

项目地块内的地形主要丘陵地形,多为土岭、土坡,南侧用地内土岭、土坡较缓;局部有自然形成的水塘若干,其他水域面积不大;土质较好易于植被的生长繁衍。基地内没有居民点,无需拆迁。地块中部因取石等原因,地形地貌破坏比较严重,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对它进行修复。现有林园、果园植被长势良好。

2.4机遇

1)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的人群正日益增多,将为旅游度假项目提供庞大的客源;

2)平南紧邻珠三角,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是我国西南地区通往粤港澳地区的东向最便捷通道;

3)平南县旅游业稳定发展发展,旅游市场逐步升温,基地四周旅游景点较多,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体系;

4)基地内可建设土地较多,大部分中心山体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开发,适于开展酒店、商务、会议、游赏、高尔夫练习场、游乐场等项目;

5)具备建设成平南县新城区最大的集游玩、观赏、度假、运动、会议、酒店、餐饮、高尔夫练习场、房地产为一体的复合性生态公园的条件。

2.5挑战

1)平南县城整体旅游开发滞后,旅游产品的系统性不够,虽然景点众多,但景点魅力和竞争力稍嫌欠缺带来的挑战;

2)平南县城缺乏档次较高的旅游及配套区域;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设力度不足,植被单一,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

4)场地有老的火葬场,老百姓对此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需在规划设计中队场地现场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造,形成新的舒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空间环境。

三、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

3.1规划目标

1)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和自然资源环境,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达到美化、净化环境的效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绿地,形成区域性综合生态旅游休闲景观的亮点。

2)通过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使商业开发与城区建设互相促进,为平南县人民及周边县市居民创造一个游玩运动、文化娱乐、度假休闲场所。

3)在满足人们观景、休闲游憩、健身、运动等功能要求的同时,通过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整配套的周边生活环境,带动周边区域地块的商业性开发,从而成为县城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完善的助推器,达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3.2功能定位

根据该项目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及市场开发情况以及类似项目进行分析,用国际化眼光和水准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营销。致力于发展观光型旅游 、体验型旅游、参与型旅游和休闲型旅游。并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合理安排旅游业资源和投入,使其发挥对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带动作用的基础。

开拓旅游业,拟建成集运动、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度假、酒店、会议、饮食及居住为一体的高尚居所和以高、中端旅游客户群为主,并兼及少量低端旅游人群的复合性公园——龚州生态园二期公园。同时兼顾:1)生态价值的保护;2)整合和创造再生,实现公园的人性化和吸引力;3)与周边县城实现可交融。

四、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4.1规划指导思想

基于休闲生态旅游的规划理论,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摆脱传统公园的套路和封闭的管理模式,依托基地的现有山体、湖泊、果林,梳理场地内鱼塘连成一个具有谭、溪、湖、池、沼等形态的湿地景观体系,镶嵌酒店、运动场、高尔夫练习场、企业会所、滨湖会所、房地产等可持续开发经验项目,创建具有生态魅力、公共和社会学魅力、艺术魅力、人性魅力的复合式公园群落,二期生态是一起人文历史公园的延续和发展。龚州生态园的建设提升平南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其城市吸引力。

4.2规划原则

在对本地块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块原有的生态、景观和城市综合资源,通过规划进行保护、开发、强化、渗透。

1) 生态优先及可持续原则

龚州生态园二期的规划与建设应首先考虑对现有生态结构的保护,避免大规模建设对现有生态环境体系进行破坏,保证生态功能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持续增长。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平衡,正确处理自然资源保

6.3.1交通方式:

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绿道)、车辆交通(电瓶车、汽车) 6.3.2交通设计目标: 1)完善与界外交通状况;

2)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建设绿道系统; 3)建立完整的道路网络系统; 4)建立趣味性的活动道路系统; 5)充满活力的动态交往体系; 6)配置专用停车场地;

7)景观与运动双结合增强原公园的活跃系数。

七、专项设计

7.1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块的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小到最低限度。

7.1.1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与目标 7.1.1.1.保护原则

1)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景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

2)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控制环境容量,实现景区舒适、优美、

健康的特色。

3)坚持统筹兼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地利用各种自

然景观资源。

4)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绝不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7.1.1.2.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以建设低维护的人工自然环境为近期目标,以恢复可持续的自然环境为远期目标。

7.1.2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公众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分级保护,实现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 3)增加生态保护投入,使用生态材料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建设中必须确保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材料,不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在生态维护过程中,病虫害尽量采用生物防治,而不施洒农药;尽量采用有机肥料,弃用工业化肥。

4)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确立和完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防护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

7.1.3防灾工程 7.1.3.1 防山洪、滑坡

优先采用生态化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充分利用原土层培养植物,采用植物进行滞洪。对于坡度较大的边坡、山脚面,结合排洪沟、挡土墙等工程做法,截洪、泄洪、防止滑坡。

7.1.3.2森林防火

为保护原有的森林群落,防范森林火灾,结合总体规划和景区功能分区,规划在景区内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复层多功能的防火林带,将可能发生的火灾控制最小范围。设置警告标识在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火灾的地带,起警醒功能。

7.1.3.3森林病虫害防治

从森林生态整体出发,利用森林丰富的生物资源,创造有利于抗性林分

形成和病虫害天敌繁衍的环境,保护森林病虫害天敌,在植被改造上选用良种壮苗,适地适树造林,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及时监测和防治、控制森林病虫害,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7.2种植设计 7.2.1 绿化规划原则

以恢复自然植被为出发点,在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下,优化生态环境,展现森林景观。植被改造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绿为基础,重在色彩变化,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突出重点。

1)生态学原则 植被改造的目的是促进现有植被向顶级群落演替,即改

造后的森林应与地带性植被相似,因此在改造方法和树种选择时,都应遵循生态学原则,做到适地适树,体现地方性。

2)多样性原则 树种选择种类不宜单一,应富变化,不同地形应采取

不同树种,体现多样性。

3)季节性原则 植被改造应注意季节更替,使得四季景象富于变化,

体现季节性。

4)景观性原则 结合功能与各个景区(点)的设计改造植被,体现功

能性与景观性。

7.2.2公园整体植被改造

对改造的植被,根据其场地条件、生态环境和改造目标及主要效能,划分为植被恢复类型、生态防护型、生态景观型。这三种改造类型也体现了一种生态轨迹,人为干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的作用与自然做功形成一种对比,从由人为干扰为主到完全由自然做功的一个渐变轨迹。

乡土植被恢复型

该类型作为植被恢复的核心区域,占历史文化公园的大部分林地,主要措施是增加植物种类,促进植被向地带性植被方向发展。

生态防护型

该类型分布于山脚缓坡处及道路周边30 m范围内,一部分为原有果农种植果树的果园,该类型是自然植被向人工植被的一个缓冲区域。果园的改造结合现有果林,把果园建设成为可供游人采摘的游玩的景点。

生态景观型

该类型处于山脚平地,土层较厚,立地条件较好。以绿色为基调,配以相应的观赏性(观花、观叶,观果等)乡土树种,以增加自然色彩,使之达到生态功能与美化自然协调统一。

7.2.3树种规划

7.2.3.1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2)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尽量恢复天然植被的原则。 7.2.3.2规划树种选择

根据对地块的植被现状分析、对平南县绿地植物应用的现状调查,本绿地系统规划树种选择如下:

景观绿化选择树种主要有:

松木、杉木、桉树、竹子、玉桂、鸟桕、五旺树,天恩树,万寿树,菩提树,春芽树,柏等,原生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树,而且多属斗科种群,如青岗烁、麻烁、大叶烁、红椎、米椎、桐木、板粟等,其它科属种的有樟木、楠木、柯木、鸭脚木、枫木、木连、黄杞、冬青等 乔木。

灌木类有:

盐肤木、野漆、虎皮楠、黄牛木、桃金娘、余甘子、算盘子、黑面神、桐木、路边青、围涎果等。

草木类有:

铁芝箕、五节芝、黄茅草、菅草、大牯草、画眉草、纤毛鸭咀草、蕨类、苔藓、铺地蜈蚣等。

果树类主要有:

沙梨、杨桃、龙眼、荔枝、金桔、柑橙、柿子、桃子、李子、芒果、榄

子、芭蕉、石榴、葡萄、枇杷等。

花类有:

杜鹃、玉兰、茶花、芍药、牡丹、海棠、文竹、铁树、夜合花、丁香、梅、玫瑰、月季、仙人掌、荷花、玉簪、兰、桂花、万年青、紫藤、凤仙等。

药用类:

全县共有药类植物200多种。 水生植物有:

荷花、菖蒲、水葱、香蒲、芦苇等,睡莲、王莲、菱、荇菜、田字苹等,黑藻、金鱼藻、苦草、菹草、狐尾藻等,凤眼莲、大漂、水鳖、满江红、槐叶萍等。

7.3景观元素

7.3.1.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区域设计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统一,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仿木混凝土、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引导系统标识、名称标识、定向指示标识、设施及警告标识。

1)引导系统标识

在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导游图,并标明游人当前的位置。

2)名称标识

名称标识设置于公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3)定向指示标识

定向指示标识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道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4)设施及警告标识

设施及警告标识设置在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

7.3.2.公共设施设计

1)座椅系统

座椅依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现代,材料选用仿

木混凝土、石材等。

2)环卫系统

厕所:分布于各主景点处,服务半径约250米。厕所建筑形式简洁、轻巧,标识明显,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垃圾箱:造型简洁、现代,采用国际流行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主游览路径原则上隔50m设一垃圾箱;次游览路径隔80-100m设一个垃圾箱;人流集中的主要活动区,根据相应的人流量增加垃圾箱设置;在较为清静的游览区中,因游人可能逗留休憩的时间长,仅在园椅附近设垃圾箱。

3)绿道与驿站

顺应现代新型城市建设的需求,在龚州生态园内沿着山脉、水岸建设环形绿道,并在沿途设置若干驿站,提供自行车租赁、小卖售卖等服务。

4)康体设施

在体育公园设置一些康体设施以满足市民运动健康休闲的需要。 5)公共设施分期建设

对于公共设施进行根据公园建设的时序,分期建设、有序改造。

7.3.3灯光照明

配合各个区域的景观风格和氛围进行照明设计,以暖色调为照明主调,光源多选用节能型灯源以节约能源、降低产品损耗率,符合生态要求。

7.3.4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1)建筑最大程度与景观相结合,达到建筑景观雕塑三者融为一体; 2)使用乡土材料、绿色环保材料和科技工业材料,提倡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环保;

3)设计风格依据各个区域位置呈现一定程度的细微变化;

4)建议采用装配式施工方式,避免大规模现场施工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7.4运营管理建议

以公园运营、公益教育和休闲活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考虑公园的可持续管理和运营模式,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1)通过公园魅力,提升公园吸引力,带动发展;

2)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可持续的植被景观,减少维护费用; 3)少投入多产出策略,进行分阶段的集中开发和强化开发; 4)有选择引入商业性活动;

5)局部区域开展有偿康体活动服务; 6)提升市民游人的环保意识,互动维护;

7)地方政府补贴,用税收养护部分重点的公园区域;

8)采用非盈利机构的经费募集方式吸纳资金,用于维护免费开放后的

公园;

9)通过山体、道路或植物进行分隔,减少人员进行边界维护; 10)召集义工和志愿者,宣传平南,宣传平南龚州生态园。

八、经济技术指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4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