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1-20 19: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均数》教学实录

执教:上渡镇大成小学 覃发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书90~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

平均数;

2、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当我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平均高度

(课件出示)

生:水会变成相同的高度。

师:这个相同的高度就是它们的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比最高处的水要? 生:高。

师:比最低处的水要?

1

生:高。

师:和中间水的高度相比怎么样? 生: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师:对了!这个平均高度代表的是挡板里面四处水高度的平均水平,它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有可能等于中间的。

师:如果给这个平均高度一个具体的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就是一个平均数。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猜猜,平均数会是一个这样的数呢?你见过这样的数吗?它表示什么意义?有什么特点?你会求平均数吗?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平均数。

[评析] :以生活中易见的事例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课件的动画展示让学生更形象地初步接触感知平均数。 二、看书自学,自主探究。

出示自学目标,布置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90~92页

学生安安静静地看书自学,边看边用笔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划上线,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看完后尝试独立完成《美好数学》导学资料中“美好知识”部分的练习题。

[评析]:阅读的时间是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吸收、和探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三、展示交流、知识梳理。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一定有了不少收获。现在我们来做个展示和交流。

1、认识平均数

师:同学们,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2

6 7 2

生:第一排移1个给第三排,第二排移2个给第三排。 生:这样就变成每排都是5个了。

师:对,实际上我们是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那你们知道这个5表示的是什么意义吗? 生:是这三排的平均水平。 师:这个平均水平在数学上就叫做… 生:平均数。

师:也就是说5是6、7、2的… 生:平均数。

师:那这个5是这三排的实际个数吗? 生:不是。

师:对,5不是这三排的实际个数,它只是代表了这三排小球的…. 生:平均水平是5个。

师:对!这个5是为了反映这三排小球的总体水平而虚拟的一个数。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每排小球的平均数是5,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有,我用6+7+2=15,算出小球的总数是15个,一共有3排,15÷3=5。平均每排只有5个小球。

3

师:很好!同学们在求每排平均有几个小球的时候,

懂得通过先求出小球的总个数是15,再除以小球的总排数3的方法求平均数,真棒!

[评析]:概念性的定义,学生会较难理解,但在这一环节中从实例出发,在实例中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将概念性的知识具体化。问题“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和课件动画展示引导学生形象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中的移多补少法。

2、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师:这是四(1)班的两个小组的口算比赛成绩。哪一组的成绩好?试着说说理由。 姓名 正确题数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孙红 14 丁晓 10 周玉 11 李丹 9 合计 44 姓名 正确题数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张华 10 王明 12 赵雪 14 合计 36 生:第一小组,因为第一小组的正确题数多。

生:不对,第一组人数是4人,而第二组是3人比赛,两组的人数不相等,这样只看总数对第二组很不公平。 师:那怎样才公平? 生: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数?

生:用总数÷ 总人数=平均数 师:总数怎么求?

4

生:第一小组的总数就是把孙红、丁肖、周玉、李丹这四个同学口算正确题的个数加起来。也就是用14+10+11+9=44。

生:(可能回答:直接看合计,合计是44,总数就是44了。) 师:对了。合计就是把所有同学正确口算题的个数加起来得到的,所以求总数实际上也是合计。 师:那总人数怎么求?

生:直接数,第一小组共有孙红、丁肖、周玉、李丹这四个同学,所以总人数是4人。

师:那谁来说说怎么求第一小组的平均数? 生:第一组:(14+10+11+9)÷4 =11(道) 师: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怎么求? 生:第二组:(10+12+14)÷3 =12(道) 师:那现在你们觉得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 生:第二小组成绩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组平均每人正确计算了12道题,第一小组平均每人只正确计算11道题,所以说第二小组的平均水平高过第一组的。 生:第二组的平均数是12,第一组的平均数是11,12大过11,所以说第二组的成绩好!

师:对!同学们真聪明!当每组比赛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数的方法判断那组的成绩好!

师:同学们,请观察第一组数据,你们发现它的平均数11比这一组

5

的总数。(50+90)就是小李5个小时加工的零件了。

(学生可能回答:一个50就表示2个小时加工的零件,一个90就表示3个小时的加工零件。)

生:第(2)题的50表示的是小李前2时平均每时加工的零件,只代表小李1个小时加工的零件;90表示的是小李后3时平均每时加工的零件,也是代表小李1个小时加工的零件;

(学生可能回答:50和90都只代表小李1个小时加工的零件。) 师:所以第(2)题在求小李加工零件总数时就不能直接用50+90了!要…

生:要用50×5+90×3求出总数。 师:再用总数÷总时间=平均数了。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么快就掌握了求平均数的窍门!为自己鼓掌!

(学生鼓掌)

[评析]:别有用心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混淆的、疑惑中更深刻地认识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 课后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如: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的求法…

生:特点:

1、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数;

2、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3、它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求法:

11

(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同学们真聪明,短短的一节课就拿下了平均数,真棒! 师:下课!

[评析]:课堂结束前再一次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总结了平均数的特点和求算方法,让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了一次框架是的升华,是对整节课做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评:这节课采用了“美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了“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学生看书自学,自主探究;三、展示交流,知识梳理;回顾课本,深入探究;应用练习,巩固提高”的思路实施《平均数》的教学,遵循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简单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趣味性、生活化与知识相结合 将数学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常见与平均数相关的例子,从生活和数学知识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执教老师通过设计有趣味性的、易见的例子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如;“抽了挡板水会怎样?”、“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口算成绩”等),让学生感受本节可的教学内容,并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2.体现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节课教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也恰当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地方不多讲,如:平均分的方法、平均数的初步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自己看书。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例1。而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执教老师在这知识点上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口算成绩”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力,给学生大胆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后理解,加深了对知识点的体会。

3.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把看书、自学、指导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阅读自学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就能理解的,在这基础上老师帮助学生,巧问“那怎样才公平?”来让平均数的意义呼之欲出!适时的结合学生自学成果回顾课本,让平均数的意义和如何求平均数得到了更深的理解。 4.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有效巩固总结 从生活常见的事例设计,巧妙地从练习中引导巩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如何求平均数,培养了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并立足于平均数的意义设计了练习学生到了对知识的巩固。另外在本节课将要结束时条理性地概括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4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