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讲义

更新时间:2023-11-13 03: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经济学说史

导言

一、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研究系统的经济思想,范围小于经济思想史) (1)从地域上,这里的经济学指流行于西欧、北美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2)从时间上,主要指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来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3)从内容上,主要指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2、任务

(1)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研究和吸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创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

1、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进程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来划分 (1)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阶段

早期:约翰·海尔斯(英)威廉·斯塔福德(英)

孟克列钦(法) 1621年提出“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晚期:托马斯·孟(英)柯尔培尔(法)

(2)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完成时期 英国:威廉·配第 (产生) 1662《赋税论》

亚当·斯密 (发展) 1776《国富论》 1759《道德情操论》 大卫·李嘉图 (完成) 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法国:布阿吉尔贝尔 (产生) 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发展)

西斯蒙第 (完成) 1819《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3)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产生、发展阶段 第一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时期,

特点:以“注释”和“通俗化”的方式对古典经济学进行隐蔽的修正。

19世纪20年代之前:将斯密理论庸俗化时期自称斯密信徒的萨伊和马尔萨斯。

19世纪30年代: 将李嘉图理论庸俗化时期自称李嘉图忠实门徒的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 第二期:(19世纪30-70年代)进一步庸俗化时期,即庸俗经济学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占统治地位时期,抛弃了“注释”和“通俗化”方式,正式反对古典经济学。 西尼尔(英) 巴斯夏(法) 凯里 (美)

李斯特和罗雪尔(德)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 第三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是资产阶级经济学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而更加庸俗化时期。(边际革命时期) 边际效用学派: 门格尔(奥地利)、

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维也纳学派(心理学派、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英) --英国学派

1

瓦尔拉斯(法)、帕累托--洛桑学派 克拉克 美国学派:(边际生产力论) 马歇尔 剑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 (4)20世纪30年代至今,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凯恩斯革命开始) 2、以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方式为标准来划分 (1)原始国家干预主义阶段 (2)古典经济自由主义阶段

(3)新经济自由主义与现代国家干预主义并存 经济学理论的三次大综合:

第一次,19世纪中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 1890《经济学原理》 第三次,20世纪40年代, 萨缪尔森 1948《经济学》 三、学习意义

1、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

2、适应市场经济,解放思想,提高生活水平。 四、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态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的介绍和科学的评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辨明其理论的真伪,肯定其是,否定其非,既不“骂倒”,也不“拜倒”,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研究经济学说史的方法

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历史、具体、比较、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 西方早期经济学说

西方最早的经济学说是古希腊奴隶时期的经济学说,“经济”一词就是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最早使用,他的《经济论》是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确立了“财富”这一经济范畴的基本涵义,提出了重视农业和分工的思想,同时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商品和价值问题的见解。

在色诺芬之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加图、瓦罗,中世纪的阿奎那也都对财富、商品、货币、价格、资本等问题先后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节 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学说 一、古希腊的经济学说

1、背景:斯巴达寡头政治、雅典民主政治争夺霸权,斯巴达胜利。 2、色诺芬的经济学说 (1)生平:(前430-前354)苏格拉底的弟子,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奴隶主庄园的经营管理者。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2)学说内容:

A、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有用的才是财富。 B、维护自然经济,把农业看作是高于其他经济部门的。 C、对商品经济和货币作用持矛盾看法。

D、关于社会分工的看法(是考察社会分工的第一人) (3)《经济论》

A、有用才是财富。

B、农业的重要性:是所有分工的基础,“经济”一词是由家庭和规律等组成的,意为家庭管理,所以“经济学就是家庭怎样管理社会财富。

2

C、关于农业的生产方法和秘诀。 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

(1)从实用价值的观点来考察分工。 (2)非常重视农业 《理想国》

农业应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轻视商业,认为商业是罪恶之源。 (3)应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认为共产主义是“共产共妻”。 4、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政治学》《伦理学》 (1)《政治学》指出:国家由家庭组成,研究国家之前必先研究家庭,进一步发展了色诺芬“家庭管理”理论,认为“家庭管理”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治家之术”,“聚财之术”。 (2)小商业:W--G--W:为获得使用价值, G--W--G’为实现货币增殖。 (3)在商品价值理论上的重要文献,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问题。 (4)对货币论述:论述货币产生,并分析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 二、古罗马的经济学说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背景:

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期(5-10世纪), 旺盛期(11-15C),晚期(15-17C)。

中世纪:任何社会经济思想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及封建等级制和教会支配地位,对我们理解封建时期的经济思想很重要。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教会占特殊重要地位,这给中世纪的经济打上深刻烙印,当时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是从宗教伦理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各种并教运动和农民起义所提的经济要求,披上了一层浓厚宗教色彩外衣。

二、阿奎那的经济学说 1、简介:(1225-1274)13世纪欧洲著名哲学家,经院哲学家,出生在意大利,先就读意大利后到法国,1259年任罗马教会的神学顾问,被教会誉为“神学泰斗”,著作《神学大全》,集中世纪神学之大成,其经济思想在这部大全中,他对经济问题的阐述,利用基督教教义,吸取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特里亚的思想,从宗教伦理角度述说各种经济问题。 2、学说内容: (1)封建等级观

(2)财富观:赞美私有制,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出于上帝的意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 (3)公平价格论:在阿奎那的经济学说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对西欧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价格以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

(4)货币论: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工具,而不是社会财富的代表。

(5)商业论:西欧自古以来,从奴隶主到封建主对商业持彻底否定态度,阿奎那也继承了前人观点,但采取与前人不同的较宽容的态度,从经院哲学观点证明商业的合理性。

(6)利息论:肯定地租收入,非难高利贷收入,是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传统观念,总的方面肯定”放货取息罪恶论”,具体方面有所改变,冒风险获一定利息合情合理 第一章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是商业资产阶级与封建中央集权结成的联盟。

1、工商业的发展: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工商业的发展为重商主义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2、地理大发现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3

3、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重商主义产生奠定政治基础。 4、文化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为其产生提供文化条件。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财富的来源是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3、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基本原则。 4、生产是创造财富的前提。

5、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保证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重商主义的发展以及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 1、发展

(1)早期重商主义阶段(15-16世纪中叶)

主要代表:英国: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

法国;安·孟克列钦《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 (2)晚期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

主要代表;英国;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法国;柯尔培尔 柯尔培尔主义;

A、一国拥有货币的多寡,决定着该国富裕程度及军事政治实力 B、争取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货币的唯一途径(鼓励出口)

C、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增加其竞争力,发布一系列命令,并检查监督 D、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企业所需工业原料除外) E、主张发展远洋贸易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F、积极发展海军,建立皇家工厂

G、牺牲农业来发展工商业(禁止粮食等农产品输出,允许输入) 2、比较

相同点;

A、研究对象都是流通领域,研究方法都是把经济现象同商业实践结合,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货币财富的积累

B、都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拥有货币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富裕程度和实力大小的标志

C、都认为财富的来源是流通领域

D、都认为对外贸易应遵循多卖少买原则,保持贸易顺差 E、都认为工业生产是为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服务的

F、都认为国家应积极的干预经济生活,这是保持对外贸易顺差,增加货币财富的保证

不同点;

主要是如何保持对外贸易顺差,增加财富

A、早期;特别重视多卖少买中的少买,禁止金银货币出境 晚期;重视多卖,国家允许金银货币出口

马克思主义称早期为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B、早期;对于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发展并不关心

晚期;十分重视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而且还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出口商品生产,马克思主义称早期为重金主义,晚期为重工主义 C、早期;特别重视行政法律手段

4

晚期;更多运用经济手段(关税政策:保护关税) 四、为什么说重商主义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

1、重商主义是最早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说。 2、重商主义是最早吐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经济学说。

3、重商主义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经济学说。 第二章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配第的经济学说

一、配第经济学说产生的原因

1、经济方面:由资本原始积累进入了工场手工业阶段,产业资本代替商业资本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地位。

2、政治方面:封建君主专制政权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方面: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二、配第的生平、著作和研究方法 威廉·配第(1623-1687)“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马克思 代表作: 1662《赋税论》--标志英国政治经济学产生

研究方法:根本方法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方法,承认社会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此外还运用了归纳方法,统计学方法,数学方法。 三、配第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贡献及缺陷 1、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贡献

(1)最先区分了商品的自然价格和政治(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指与价值相等的价格

政治价格指受供求影响与自然价格背离的价格 (2)最先认识到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3)初步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倍加的简单劳动) (4)第一次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缺陷 (1)认为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直接创造价值,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只有和生产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时才表现为价值。

--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与交换价值

(2)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之外,还提出了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的错误观点。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即价值 四、货币理论 1、货币的本质

认为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且都决定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时间,他还认为金银是一般的财富,其他商品是一时一地的财富,同时他还认为贵金属之所以能充当货币,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神秘性质,而是由他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五、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1)配第认为工资的自然基础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配第认为工资只应等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过低或过高都对资产阶级不利。(工资是劳动力价格

5

的表现) (2)政府的工资法律应该随着货币价值和物价的变动而变动,配第认为如果工资不随货币价值的下降、物价的上涨而增加,不仅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 (3)配第的工资理论没有考虑到影响工资的社会历史因素和道德因素。他不仅认为工资是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还认为是工人劳动的价格。 2、地租理论

(1)配第认为地租是农产品的价值扣除了种子和工资之后的余额。 --混同了地租与剩余价值,揭示了工资与地租的对立关系

(2)配第第一次区分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第一次正确分析了两种形态产生的原因。 “土地价格就是一定年数的地租。” 3、利息理论

(1)配第认为利息是货币的租金。货币所有者在让渡货币使用权时收取的补偿。 (2)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地租和供求关系 利息率=地租/土地价格 (3)配第主张利息自由,反对国家法律对利息率的限制。 六、配第的经济政策主张

1、既主张经济自由,又主张国家适度的干预经济生活。

配第认为社会经济生活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增加社会财富。国家经济政策只能顺从、服从,而不能违反规律。他把国家法律分为符合与违反自然规律的法律。

2、反对封建赋税

(1)主张国家的赋税主要由地主来承担,反对有资产阶级过重负担。 (2)他提出了征税的原则:公平、便利、节省。 (3)他把国家的公共经费列为六项:国防费、行政与司法经费、宗教事物经费、教育经费、社会救济经费和公共事业经费,并主张削减前四项经费,增加后两项经费。 3、主张节约劳动,增加人口。

第三章 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

一、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17世纪末18世纪初)

1、经济方面:法国仍是一个以分散落后的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政治方面:法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而且在路易十四统治下,封建集权更加强化,资产阶级还未成为一支独立力量。

3、矛盾方面;法国的重商主义代表柯尔培尔所推行的极端重商主义政策使法国经济陷入深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平、著作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三、财富和货币理论 1、财富论

(1)财富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而谷物则是主要的财富。 (2)财富主要来源于农业,特别是土地的耕种。“法兰西一切财富的来源,就是土地的耕种。” 2、商品的价格

(1)各种商品的价格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2)主张以谷物的价格为基准来调整各种商品的价格比例。 3、劳动价值论

6

(1)变化不定的市场价格背后存在着“真正价值”。 (2)这种真正价值的基础是劳动的耗费。

(3)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形成价值,只有将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时间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部门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4)个人劳动时间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部门,是通过自由竟争实现的。 4、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万恶之源,主张保留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取消货币。 四、以农业为基础均衡国民经济的理论--研究宏观经济的先驱 1、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间应协调发展。 2、以农业为基础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 五、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布阿吉尔贝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1)重农主义

(2)经济学说产生方式:批判、抨击重商主义,与其决裂 (3)强调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性(社会必要劳动第二种含义),宏观先驱 (4)小资产阶级特点:重农、对货币的看法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重农学派(18世纪50-70年代) 第一节 重农学派概述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英国相比,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状况没有根本性转变。

2、政治方面:法国统治者还是封建土地贵族阶级,而且法国的这种封建统治比布阿吉尔贝尔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3、矛盾方面;当时的重商主义政策造成法国政治经济危机。 4、文化方面;法国的启蒙运动对重农主义的影响。 二、重农学派的主要成员

魁奈(1694-1774) 维·米拉波 利维埃 奈穆尔 波多僧正 杜尔哥 三、重农学派的基本特征

1、自然秩序观--理论基础、精髓

(1)自然秩序: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理性)的规则、制度 (2)人为秩序:指违反规律的、不合理的制度

重农学派主张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应当建立在自然秩序之上。 2、重农思想

(1)农业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2)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法国经济才能繁荣。 3、封建主义外观 --资本主义实质,封建主义外观

外观:重农学派维护封建制度的愿望达到了否定封建生产方式的效果 实质: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系统理解。 原因:(1)当时的法国还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他们认为代替封建制度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对封建制度的改良。

(2)重农学派的成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贵族的立场。 第二节 魁奈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著作。

7

二、纯产品学说--魁奈经济学说的基石

1、纯产品;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农产品扣除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的剩余部分。

2、为何纯产品只能由农业生产领域提供?

(1)农业劳动者在土地上进行劳动,土地的自然力参与生产,但不需要任何报酬。这样,由于土地的恩赐,农业劳动产品在补偿生产费用之后还有剩余,这种剩余就是纯产品。(2)其它生产部门由于没有自然力参与生产,不能使财富增值,所以不能提供农产品。(3)既然纯产品是土地赐予的产物,故它应以地租的形式归土地所有者占有。据是否提供纯产品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结果的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3、资本主义大农业是生产“纯产品”的最好形式 --纯产品与土地投资的关系。 (1)仅使用人力的自耕农经营。 (2)使用牛耕的封建租佃制经营。

(3)使用马耕技术的资本主义租地大农场经营。 4、评价纯产品学说;

(1)指出了M来源与生产,并且把纯产品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连接起来.,重农学派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鼻祖。 缺陷;(2)仅把农业作为生产部门, --片面性。

(3)把农产品的获得归结为土地的恩赐 --神秘性。 三、社会阶级结构理论。

按照与纯产品的关系把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级;

(1)生产阶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提供纯产品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 (2)土地所有者阶级;以地租或赋税的形式从生产者阶级获得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国王、地主、官吏和教会等。

(3)不生产阶级;既不生产纯产品,也不占有纯产品 --不结果实的阶级(魁奈),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 四、资本和再生产理论 (一)资本理论

1、把资本称为“预付”,把能提供纯产品的资本称为生产性预付,不能则为非生产性预付。

2、根据生产性预付再纯产品生产过程中循环和周转的方式的不同,把生产性预付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

(1)原预付指的是一次性投入长期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而其价值是逐年转移的,包括农具和各种水利设施。

(2)年预付每年都要预付,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包括种子、肥料、雇工工资。 魁奈在经济学史上是第一次区分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经济学家。 (二)再生产理论--1758 《经济表》- 《经济表》最突出反映了魁奈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是魁奈的全部经济学说的总结、运用,他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把社会经济生活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并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过程,提出认识和掌握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增长的规律及途径的任务。 1、前提条件:

(1)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普遍化,没有小农经济。 (2)生产阶级除支付地租外,不再担任何赋税。 (3)等价交换,价格固定不变。

(4)社会总产品流通只在三个阶级间进行。(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

8

(5)只限于国内流通,不考虑对外贸易。

2、生产周期;以一年收获的农业总产品为循环的起点,又以下一年包含纯产品的农业总产品为终结。 3、评价: 贡献: (1)为社会资本再生产条件进行抽象分析所假定的若干前提表现了他在分析方法上的独创。

(2)从《经济表》分析的起点看,它很得当的,以前一年的收获为生产周期的起点,表明他以正确分析再 生产基础。

(3)全面概括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包括的内容。 缺陷:

(1)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片面的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

(2)没有正确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而是把其划分为工业和农业。

(3)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把工业投资视为非生产资本,又产生了一系列错误。 五、魁奈经济自由主义的特色

1、从自然权利中引申出经济自由,把它建立在公私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2、魁奈的经济自由主义具有鲜明的重农主义特点。 3、主张通过政府作用来贯彻经济自由主义。 4、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很大不彻底性。 (1)谷物贸易中注重输出。

(2)把经济自由主义与封建君主专制联系,有神授特征。 第三节 杜尔哥的经济学说--对重农主义的发展

一、生平、著作 “在杜尔哥那儿,重农主义达到了顶峰”--马克思 1766《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二、发展

1、纯产品:杜尔哥在魁奈的基础上,认为纯产品是对土地生产者的恩赐。

2、社会阶级:认为生产阶级分为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土地耕种者阶级,后者又分为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不生产阶级分为工业资本家阶级和工业薪资阶级。 3、资本理论;用“资本”代替“预付”,且具体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相应收入性质。具体说资本用来购买田产,获得地租;资本用于工业佃资,获得工业利润;资本用于农业企业佃资,获得农业利润。 第四节 两个问题

一、重农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1、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且只有资本主义大农业才提供纯产品)。

2、实行单一税的财政政策(只征收单一、直接的地租税,反对向租地农场主征税,认为其收入用来补偿劳动力,征税破坏生产)。 3、提倡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 二、重农学派与中国经济思想的关系

1、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念,受中国古代的天道论的影响。 2、重农思想与中国的重农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9

3、自由放任思想深受中国古代的“无为而治”论的影响。在重农学派那儿,自由放任与开明君主专制并行不悖。

第五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18世纪中叶)

1、经济上: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形成并得到发展;英国战胜荷兰取得了海上霸权。

2、政治上: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经济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3、文化思想上:受英法两国的自然秩序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影响,受重农学派和英国自配第以来的经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二、从配第到斯密一百年间英国经济学说的发展

1、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1691《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

(1)洛克把利息看作是对别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一种剥削收入。

(2)洛克认为利息产生的原因是货币分配的不均等,即货币占有权的不均等。 2、诺思(Dudley North , 1641-1691) 1691《贸易论》

(1)诺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货币和货币资本,而且使用了资本这个概念。

(2)诺思第一次正确理解了利息,相应认为利息率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3)诺思第一个系统的阐述自由贸易的思想。

3、马西(Joseph Massie,?-1784) 1750《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 (1)马西第一次把利润当作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来研究。

(2)马西明确的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 4、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 1752《政治论丛》

(1)认为利润和利息只是相互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认为利润和利息的高低都是由于工商业发展水平和资本积累程度决定,随着工商业扩展,资本不断增加,利息和利润都必然下降;而低利息、低利润反过来又必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5、斯图亚特(James Steuart,1712-1780) 1767《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

“第一个试图建立经济学体系的不列颠人,是亚当·斯密进入经济殿堂的领路人”--马克思

(1)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的概念,即一国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2)斯图亚特对劳动的两种形式作了区分:创造一般等价物的劳动(产业)、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实在劳动)

三、亚当·斯密的生平和著作(Adam Smith, 1723-1790)

14岁入大学,17岁获硕士学位, 1759《道德情操论》 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中心思想;如何富国裕民 主题;(1)考察分工在国民财富增长中的作用 (2)考察资本在国民财富增长中的作用

(3)从各国的实际发展论证国民政策的正确与否在国民财富增长中的作用 (4)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经济学说在国民财富增长中的作用 (5)研究国家财政在国民财富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节 分工、交换和货币理论

10

一、对分工的分析

1、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和方法。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是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效果。” 分工原因:(1)劳动者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分工可免除工作转移的时间损失,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 (3)机械的发明,使一人多劳。

2、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具有同样的作用。 二、交换理论

交换就是人们之间为了利己的需要所进行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活动。 1、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2、分工程度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三、货币理论

1、货币的产生: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

2、货币的性质:货币也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人人都愿接受的商品,是使交换灵便易行的工具。在历史上,有许多商品充当过货币,最后才固定在贵金属上。货币也是劳动产品,也有价值。 3、货币的职能:(1)流通手段:是货币的首要职能。(2)价值尺度:货币只有通过和商品交换才有价值尺度职能。(3)认为纸币和金属货币有同等作用,纸币比金属货币更便宜,主张纸币取而代之。 第三节 价值理论 一、贡献

1、第一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二者的关系。 “价值含义有二:(1)特定物品的效用(使价);(2)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交价)”

2、认为生产一切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物品的真正价格,是取得它实际付出的代价,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3、第一次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实际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 “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较之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 4、阐明了价值规律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 二、缺陷

1、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大的东西,往往其交换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交换价值大的东西,往往其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

2、购买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对于占有财富并原用以交换新产品的人来说,其价值,恰恰等于它能购买的劳动量。” 3、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第四节 分配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社会阶级结构理论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经济学家。(魁奈、杜尔哥--与纯产品关系)

其划分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及相应取得收入的形式,具体分为:

11

(1)占有资本,用来购买劳动以获取利润的阶级--资产阶级 (2)占有土地,并将土地出租以取得地租--地主阶级 (3)只有劳动本身,以劳动换取工资的阶级--工人阶级 二、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1)工资是劳动所得(报酬),同时他指出这种劳动所得并非劳动全部所得,它只是指仅能维持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2)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 2、利润理论

(1)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创造的价值在扣除了工资后的余额。

(2)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因而是价值的独立源泉之一。 3、地租理论

(1)地租是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的扣除部分。

(2)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因而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因而是价值的独立源泉之一。

(3)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 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

1、直接同资本交换能生产价值,并为资本提供利润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切直接与收入相交换的劳动,即使是对社会有益的也是非生产劳动。 2、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相反是非生产劳动。 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斯密教条

斯密教条是斯密关于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可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的错误观点,由于这些观点被后来许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奉为教条,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错误:混淆了产品价值与新创造价值,阻塞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确道路。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一、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 1、“自然自由的制度”:是以“经济人”的利己本性为动力,以“看不见的手”为协调机制,以自由竟争为必要条件或运行环境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2、A·斯密问题:“利他心”与“利己心”的矛盾 二、对封建残余制度和重商主义的批判 1、对重商主义垄断政策的批判

2、对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特别是保护关税政策的批判 三、自由放任原则下的政府

1、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消费的两大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故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免费搭乘) 2、政府特点:(1)应是一个公正、廉价的政府--小政府

(2)公共工程视其自身的收入维持及便利区域决定由国家还是地方管。 (3)政府经营工商业是不成功的--“政府失效”的依据。 第六节 亚当·斯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

12

二、中国经济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收入低下,下层人民生活贫困,人口不增不减。 2、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的工商业和国外贸易极端落后。 三、中国经济停滞的原因

1、中国极端重视农业,轻视工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束缚了制造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近代中国人极轻视国外贸易,不给予国外贸易正常的法律保护。” 2、中国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家仆、管理等不从事生产劳动者过多也是经济不增长原因之一。” 四、发展中国经济的设想

“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麽更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能力。” 1、中国要通过扩大市场来加强分工。

2、在利用本国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利用国外更多资源,开拓国外更广市场。 第六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一、李嘉图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

1、经济:英国的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技术基础。

2、政治:英国政权仍掌握在土地贵族阶级和上层资产阶级手中,且在议会之中,土地贵族阶级势力较强。 表现:(1)关于《谷物法》的存废的斗争(2)关于货币制度的改革(纸币与金价脱钩)

3、思想文化:继承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观点。 二、李嘉图的生平和著作(1772-1823)

1、1807-1815;货币问题 《黄金的高价是银行纸币贬值的证明》 1809《黄金的价格》:批评政府滥发纸币,要求收回货币券,恢复黄金价,主张实行金本位制。

2、1815-1819:地租、农业保护

1815《论谷物低价格对资本利润的影响》 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1819-1823:从事议会活动,与马尔萨斯论争。 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原理》 结论:

(1)李嘉图学说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党性色彩。

(2)李嘉图对经济学的研究短暂,但对政治经济学各方面都有较深研究,取得了最高成就。 (3)李嘉图坚定的、毫不动摇的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立场上,与土地贵族阶级进行论争。 三、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贡献:怎样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1)李嘉图正确地规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排除古玩、珍宝),比较正确的分析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在价值决定问题上所有动摇不定、莫衷一是的观点。

A、对斯密关于商品价值由交换过程中所购买的劳动决定的观点,李嘉图断然否定。李嘉图认为耗费的劳动与所购买的劳动是不能混同的。前者是不变的标准,后者是变化的标准,但后者变不能影响前者。商品价值只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其价值量与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

13

与生产率成反比。

B、李嘉图批判了斯密关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李嘉图同意斯密关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的观点,但不同意斯密倒转过来的说法。在李嘉图看来,价值是第一性的,收入是派生性的,先有价值,然后才能分配,由劳动创造出的价值无论怎样划分也不会影响价值本身的大小。

C、李嘉图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a、李嘉图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有简单、复杂之分,少量的复杂劳动与多量的简单劳动相等。

b、商品价值不仅直接取决于活劳动,而且还包含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 c、李嘉图认为商品价值不是由实际的个别劳动,而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决定。(必要劳动:最差条件下) (3)李嘉图发现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发现此问题本身也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 2、缺陷

(1)李嘉图虽比较正确的说明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但未提出商品二要素学说。(未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

(2)虽一贯坚持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但他只注重对价值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因此把价值看成是一个永恒范畴,不了解什麽是价值,什麽劳动形成价值,什麽劳动在什麽条件下以及为什麽、何时形成价值。

(3)在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分析上,由于李嘉图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也就不了解同一劳动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是如何同时进行的。同时他所指出的必要劳动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的规定性上都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有本质区别。 (4)由于李嘉图混同了劳动与劳动力,价值与生产价格,使他遇到了两个无法克服的矛盾。 A、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资本与劳动交换)的矛盾 B、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四、李嘉图分配理论的主要贡献及其缺陷 1、贡献 (1)李嘉图对三种收入的分析始终一贯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把三种收入都看成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解因素,认识到地租、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2)李嘉图对三种收入进行了比较正确的定量分析,确立了工资决定于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地租是农业利润超过一般利润的余额。 (3)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利润与地租的对立,有意识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阶级对立。 2、缺陷

(1)由于其混同了劳动与劳动力,故把工资看作劳动价格,并提出了一个错误规律,由于混同了劳动与劳动力,也不能在等价交换基础上正确说明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起源。

(2)由于李嘉图只注重量的分析,忽略质的分析,因而不能从剩余价值本身来研究利润或地租。 (3)由于李嘉图的资产阶级的视野和过于抽象的研究方法,使李嘉图把利润和地租看作是永恒的,因而把三种收入之间的对立及其变动趋势看成自然的、永恒的。 (4)由于李嘉图否认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故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 五、李嘉图的资本积累理论

1、对资本积累的解释:利润仅仅转化为工资。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就是收入中用于生产性(劳动者)的消费。

14

2、资本积累的源泉:利润(李嘉图认为赋税来源于地租,储蓄来源于利润。) 3、如何增加利润来扩大 资本积累

(1)提高劳动生产率 (2)限制非生产性消费(3)发展自由的对外贸易 4、李嘉图对资本积累规律的表述 在增加的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增长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从而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人口过剩和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六、比较成本学说 第一:内容

各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专门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商品的国际分工理论。理论依据:(1)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各国资本(劳动和资源)得到最大利用。(2)亚当·斯密的国际自由贸易理论。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第二、评价: 科学性:

(1)比较成本学说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把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作为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何者为优的尺度和标准,试图论证每个国家的出口都应当从本国的劳动量最小的商品开始,进口应当从本国劳动量最大商品开始,从而每个国家都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 (2)李嘉图论证了在经济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也有进行对外贸易的必要性,从而弥补了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的缺陷。

(3)比较成本学说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缺陷:

(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推理,抽象掉了现实的国际政治关系。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仅仅从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来考察各国的比较优势。 第七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

1、经济;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席卷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小生产者存在。 2、政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理论;其学说不仅继承修正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还批判了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利益。 二、生平、著作

1819《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838《政治经济学研究》 1803《论商业财富》 三、特点、

西斯蒙第一身二任,他既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前期是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信徒,后期是叛逆。

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是怀疑、批判、补充,其怀疑、批判本身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言。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为英国资产阶级所认为的那样美妙和谐,它存在弊病,必须进行改革完善。同时西斯蒙第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怀疑、批判和补充的同时,又开创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四、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1、理论基础(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决定供给) 2、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西斯蒙第是第一个指出并系统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

15

表现;生产与消费不平衡,生产不受消费限制,并远远超过消费能力。

根因;生产无限扩大(内在:追求利润,外在:竞争)和消费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原因:(1)商品为别人生产 (2)劳动与资本的转移刚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消费不断缩小: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 五、西斯蒙第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比较 一、共同点

1、研究对象: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

2、研究重心和方法: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同时又不同程度的运用了抽象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

3、理论本身:两国都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初步的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及其对立的经济根源。

4、局限: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说都包含了一定的错误与庸俗成分。 二、不同点

1、产生的方式和阶级倾向不同 英国:产生不仅早于法国,而且其产生还表现出重商主义向古典政治经济学过渡的特点,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倾向。

法国:不仅晚于英国半个世纪,而且是以激烈的抨击重商主义,与重商主义断然决裂的姿态出现,同时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一开始就具有小资产阶级倾向。 2、理论研究的广度和侧重点不同

英国:广泛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他们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剩余价值的各具体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社会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国际分工与贸易等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法国:缺乏系统性,但是他们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比较重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以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 3、在某些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对立

(1)配第与布阿吉尔贝尔:对货币与财富的看法 配第重视财富的交换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布阿吉尔贝尔重视财富的使用价值(物质内容),而仅把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认为超过了这一职能,货币便成为莞尔之源,主张取消货币。

(2)李嘉图与西斯蒙第: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发展前景 李嘉图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的、和谐的、永恒的,不会有大经济危机,对其前景乐观。

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弊病,不能实现最优配置,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因而对资本主义制度需进行改良。 4、完成的方式和理论归属不同 英国:李嘉图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在资产阶级视野及阶级利益所许可范围内,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作出结论,并发展到顶峰。 法国: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却是以特殊方式结束了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怀疑、批判、补充),与此同时,西斯蒙第又开创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英法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产生 导论:庸俗经济学的产生及演变过程

16

1、含义: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矛盾的增长,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庸俗成分被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加以利用和发展,特别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歪曲和背离,导致了以辩护性为特征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的产生。

2、形成与发展阶段(参导言) 第一节 萨伊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

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欧各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 在其代表作中,汲取并发展了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分,歪曲、篡改和庸俗化了斯密经济学说的科学成分,从而建立了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一套庸俗的经济政策主张。

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首先提出确立研究对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确定了研究对象,科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进展。

(2)又为政治经济学规定了新的定义,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 (3)为了正确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必须把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学和统计学等部门经济学区别开来。

评价:在政治经济学史上,萨伊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以及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科学的主张,并依此为依据,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第一本通俗而系统的教科书,这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普及和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 2、研究方法

把政治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生产、分配和消费(把交换包括在生产中),这就是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所接受的“三分法”。庸俗经济学的体系就是从这里建立起来的。 三、生产的三要素 1、 内容:

(1) 生产的定义: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2) 劳动、资本和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

(3)把劳动过程是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叫作服务,认为效用就是由生产三要素提供的服务共同创造的。

(4)三要素的所有者都提供服务,都能生产效用,因而都是劳动者。 2、 评价

(1) 错误之处:

1、它歪曲了生产的实质。

2、否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割裂了效用与一定物质形态间的联系。 3、不仅把人类劳动与资本、土地等物的作用等量齐观,而且抺杀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 (2)合理之处:把生产劳动划分为理论、应用和执行三种是科学的。 四、价值理论

*对价值的论述是零散的和混乱的,他先后提出效用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而以效用论为核心。 1、 效用论

(1) 认为价值的基础是效用。

(2)物品的效用是由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三要素共同决定的。 (3)把三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同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责怪斯密把劳动作为商品价值

17

的唯一尺度。 *评价: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因素和创造价值的因素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论,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2、 供求论 (1)“价格是测量价值的尺度,而价值又是用来测量效用的”,用价格取代了价值。把效用的决定偷换成价格的决定。价格取代价值,价格又是由供求决定的。效用=价值-价格-供求?..

*评:供求只能影响价格背离价值的方向和程度,不能说明价格波动的基础。用供求论来说明价值,是把问题从生产引向流通,完全背离了劳动价值论。 3、 生产费用论

价格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购买或租用生产三要素必须给它们的所有支付的代价,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也就是由工资、利息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 *评:生产费用论不过是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的进一步庸俗化。

效用=价值-价格-供求?.(-生产费用-三种收入-?-产品的价值-产品的效用)

五、分配理论

(1)内容:劳动、资本和土地在自己职能范围内协同进行生产,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协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因此,每一要素都应从生产的总价值中得到相应的合理收入,即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利息,土地得地租。这样,劳动、资本和土地就分别成了工资、利息和地租的独立源泉。这就是萨伊在分配上的基本公式,马克思称之为“三位一体”公式。 (2)萨伊首分利润为资本的利息和企业主的收入(高度熟练劳动的报酬)╮

(资本效用的租金) 工资利息 地租是超过资本通常利息的余额(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 六、销售理论-萨伊定律 1、内容:(1)他把销售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产品只能用产品来支付”――忽略货币作用,仅为媒介(流通)。

(2)其次,他提出了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基本命题。(生产)

(3)最后,某些产品的暂时过剩是可能的,但整个生产的全面过剩是不可能的。 2、 演译结论

(1) 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多、广泛

(2) 每一个人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3) 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绝不损害国内产业和本国生产。

(4) 仅仅鼓励消费无利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3、 评价

总体来说,萨伊的销售理论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其理论的前提是错误的。(把销售等同于简单的物物交换)。其次,萨伊用以解释某些产品之所以过剩的观点,只不过是一种用想象中种的生产不足来否认事实上的生产过剩的诡辩论。 第二节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著作

1、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资产阶级化的地主贵族思想家。

1789(23) 1803<<人口原理>>

18

在任教期,英发生谷物法废存与货币制度改革争论,他站在土地贵族立场。 2、 理论背景

(1) 英国出现大量的失业和贫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英国的革命热情,私有制被认为是失业和贫困的根源。

(2) 英国产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的斗争更趋尖锐。土地贵族是当时英国国内的焦点,马尔萨斯作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的哪个阶级的思想代表,一方面为整个剥削阶级进行辩护,反对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在剥削阶级的内部斗争中,又站在土地贵族立场上,反对代表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二、人口理论:---私有制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是协调两个比率的保证。 1、内容:

(1) 两个基本前提: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2) 两个比率:人口将按1、2、4、8、16?..这样的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这样的算术基数增加。

(3) 一个结论: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增长是受自然规律限制的,自然规律要求两个增长必须保持平衡,必须抑制人口增长,否则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4) 两种措施:一是积极的抑制,如饥饿、战争、疾病、贫困等。贫困是贫困的真正原因。(参<<名著导读>>88页);二是预防的抑制,又分两种,道德和不道德的。道德的是指不结婚,严守性道德的节制,即禁欲主义。不道德的是指不正当节育,即人为的避孕措施。 (5) 一个规律:人口的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质量的限制,生活质量增加,人口也常随之增加,占优劣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生活质量保持均衡。 2、评价:

(1) 科学:[dxl1]①他把人口问题作为政经学的一个理论问题提出来,认为实现人口与生活质量相平衡是受自然规律决定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②他还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长有一定关系,并指出过剩人口的形成是对就业手段的一种压力。

③他主张从道德上限制人类生殖的本能,节制人口的增长,也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必要的、可行的措施。

④他的人口论的提出及其发展,为社会科学中人口理论的建立奠基,开拓了人口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2) 缺陷:① 他抹杀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规律所起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关系) ②他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歪曲为绝对过剩人口,把造成人口过剩的社会原因说成是自然原因,归罪于工人本身人口繁殖过快,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和贫困的真正原因。(制度、分配)

③马提出的两个比率作为论据出现也是不能成立的。 ④马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是以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为基础的。错误根源在于他的辩护性。

第九章 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进一步庸俗化 第一节 概况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英法资产阶级完全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采取了尖锐化的形式,劳动价值论被无产阶级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因此,彻底抛弃古典经济学,就成了资产阶级的迫切任务。 二、代表人物及理论派别

1、英:西尼尔(1790-1864)—为利润辩解的“节欲论”,反对缩短工作日的“最后一小时论”

19

2、 法:巴斯夏(1801-1850) 经济自由主义的旗手<<和谐论>>--“经济和谐论”“服务交换论” 3、 美:凯里(1793-1879)—“阶级调和论”

4、 德国:李斯特(1789-1846)—“国民经济学”—补充古典 罗雪尔(1817-1894)—旧历史学派

5、 英国:约翰.穆勒(1806-1873)—混合主义与改良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著作

1、生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是19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早年刻苦学习,詹姆斯亲自教授,13岁读李嘉图与斯密著作,少年游历法国,14-15去法国旅游,期间结识萨伊、圣西门。1823-1858任职东印度公司,中年缔结良缘。

2、思想来源:萨伊的经济自由主义,圣西门的空想主义

哲学思想受边功利主义的影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后又接受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他妻子的民主主义思想。

3、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 外加通俗法 二、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自由主义接受者,国家干预也不可少教育)

穆勒综合了斯密以来的资产阶级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了一个折衷混合的理论体系。最大特点:调和(混合)主义。

三、自然生产论和分配历史论:

穆勒从混合主义出发,反对古典学派关于经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观点,他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分隔开来,提出了自然生产论和分配历史论,认为人类社会有两种经济规律,一种是生产规律,另一种是分配规律。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分配规律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规律,因为财富的分配是人类制度的问题,分配取决于法律的习惯,分配规律是根据统治者的意志和感情制定出来的。→ (不废制度,修改法律)改良主义 马义:生产规律不是永恒的,分配取决于所有制

马克思地租理论、平均利润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上。(劣等地主资本家获平均利润,优等地主资本家获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 四、价值理论

1、穆勒庸俗化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否认价值实体的存在,而以交换价值来代替价值。他认为价值是一相对概念,一个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物体本身内在的实体,而只是在交换中所能获得的别种物体的数量。

2、穆勒把商品分为三种,认为他们的价值是由三种不同的规律来决定的。

第一种数量有限又不能随便增加的商品,这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他的稀有性。(文物)价格需求

第二种商品数量可以无限增加,而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他们的价值决定于生产成本。(工业品)成本:C+V

第三种商品供给数量可以增加,而单位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的产品,其价值决定于生产必要供给量中单位成本最高的生产成本。(农产品)(劣等地上的产量)马义.地租理论.最差 五、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1) 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然工资决定于工人阶级的最低生活费用的理论,并把支付工资的这部分资本叫做工资基金。

(2) 在工资水平如何决定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从短期看,工资水平由市场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这种关系即资本对人口的比例。从长期来看,由于工资基金是

20

(4)可以避免论证离题。

缺陷:我们不能高估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抽象) 二、英杰文斯的经济学说

1、生平,著作:1871<<政经学概论>>“苦乐论”“交换论”“效用论”“地租论”“劳动论”,英统计学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之一,数理学派的早期代表。 2、 效用理论

(1) 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分学,快乐与痛苦是经济计算(理论)的最终目的,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满足,是经济学的主要课题。

(2) 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效用是表示物品与个人福利之间的关系,即该物品能够使人产生多大快乐和避免多少痛苦。 3、总效用和“最后效用程度”

(1) 效用是指现有全部商品各单位实际效用的总和。

(2) 一种商品效用随其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一定量商品中最后一个增加量所提供的效用量最小,这一效用量和这一商品增量的比例,被杰文斯称之为“最后效用程度” (3) 最后效用程度决定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尺度。

数学证明:(消费者)设X商品量,U为提供效用ΔX增量ΔU,总效用=U+ΔU=F(X+ΔX),效用程度为ΔU/ΔX,而ΔU/ΔX={F(X+ΔX)-F(X)}/ΔX,如果ΔX无限小,即ΔX→0,那么ΔU/ΔX的极限,或者说U对X的导数du/dx,就是X量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

第三节 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2(洛桑学派) 一、瓦尔拉斯的经济学说

1、生平:1834-1910,洛桑学派的创建者,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2、代表作:1874<<纯粹经济学纲要>>,书中,他把经济学分为社会经济学,纯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三个部分。纯粹经济学是指在完全竞争这一假设前提下,关于价格决定的理论。 3、理论贡献:其经济理论主分为两部分:边际效用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他以边际效用为基础,运用数理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等四个方面,证明一组价格的存在,从而提出了影响经济学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一般均衡理论)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

1、提出问题:为使交换双方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或者达到最优经济效果,需要什么条件。 2、解决问题:商品交换者实现最大效用的条件是:通过交换以后交换双方认为,他们拥有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的比例恰好等于它们价格的比例。 3、价值决定于物品的“稀少性”,所谓“稀少性“就是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满足的最后欲望的强度。--最后效用程度

4、 数学公式说明:Ra1:Rb1=Pa:Pb 或 Ra1:Pa=Rb1:Pb 这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 (三)、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定律|均衡)

1、基本假定和出发点:充分就业,自由竞争;其他因素影响价格(非本身价值) 2、基本思想的表示:ΣPiDi≡ΣPiOi i→求和指标 3、 详细分析(高鸿业<<西经>>上册1996年版353-361页)

4、理论表述:当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得他们的需求和供给相等,即总需求=总供求,竞争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市场的一般均衡才算形成。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瓦尔拉斯称之为“价值”,这种均衡状态被叫做一般均衡。(要素、资本,货币)。他把交换、生产和资本形成理论以及对货币流通问题的论进包括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 二、帕累托的经济学说

26

(一)生平和著作

1、维尔弗里多.帕累托(1848-1923)近代著名的意大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创建者之一。

2、 <<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 (二)无差异曲线

1、前提:序数效用论 (1) 基数效用论及其缺陷

(2) 序数效用论的内容:假定虽然不能用具体数值来表示商品的效用单位,但可以用第一、二等序数来比较不同商品效用的大小。

2、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埃奇沃思)契约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帕累托所倡导的一个理论分析工具,他用图表来表示两种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据的组合对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是相同的。

3、特点:(1)无数条(2)不相交(3)凸向原点,向右下倾,斜率负(边际替代率) 4.评价

(三)帕累托最优化

1、前提: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运用无差异曲线推论出一个完全竞争经济的优效成果,形成所谓帕累托最优化。

2、内容:如果资源配置达到一种这样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 条件:<<西经>>376-399

4、 影响: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者。

第四节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及其流行

1、含义:19C70年代由奥地利的门格尔创立,由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继承发展,以心理分析为主要方法的边际效用学派,流行于19C80年代到20C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趋于衰落,由于其代表人物都在维也纳的大学教书,因此,又称为维也纳学派。 2、 理论来源:戈森定律:边际效用递减(同一种),均等(多种)规律 3、 代表人物:

(1)卡尔.门格尔1840-1921) 1871<<国民经济学原理>>

(2)弗里德里希.维塞尔(1851-1926) 1884<<经济价值的来源与主要规律>>

(3)欧根.逢.庞巴维克(1851-1914)反马义 (后两人为德旧历史学派罗雪尔的学生) 4、 理论的流行及其原因:人物多,反马义有力,用主观而非数学分析 二、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价值主观,缺陷性,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就是某种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是满足一系列递减的欲望或需要中处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边沿上的,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那个具体需要的能力,即满足边际需要的能力。

三、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理论与维塞尔的归属原理(“三位一体论”的主观心理解释) 四、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放弃当前消费的补偿)

第五节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及著作: 1、 (1842-1924)是最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边际革命集大成者,

27

新古典经济学之父。

2、代表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初版,1920年终版,第八版是本世纪初期最流行的标准教科书,为现代西方微经学构筑了基本理论框架。

3、剑桥学派:由马歇尔创立,以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并由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凯恩斯等人继承和发展,综合了各种庸俗经济学方法和观点的一个折衷主义边际学派,盛行于1890-1929年期间。因其思想体系被认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4、 人物:斯拉法(价值革命,用商品生产商品),拉姆奇,罗宾逊夫人,哈罗德,卡恩 新古典综合派—萨谬尔森 二、马歇尔经济学说的主要特点

1、 折中主义:在约翰.穆勒基础上综合各派,经济研究财富,人) 2、 心理因素的基础:(奥地利学派,动机追求快乐) 3、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分析方法(穆勒)

4、 注重“连续原理”的应用(资本与非资本无明确界限,是连续的) 5、使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消:产品市场,厂商:产品,要素市场) 6、 广泛运用均衡分析(静态局部均衡论,动态均衡—目标) 7、 充分运用了数理分析方法。 三、均衡价格论

1、 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 2、 供给价格和供给规律 3、 均衡价格及其形成

28

大体不变的,劳动的需求也大体不变,工资就决定于工人的人数,级差地租Ⅰ:土地肥力不同,位置;级差地租Ⅲ:在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边际收益必须大于劣等地收益。 2、利润理论

(1) 同意李嘉图关于利润率与工资量成反比的原理。

(2) 和李嘉图一样把利润混同于剩余价值,但穆勒是在真正的利润率意义上,把利润理解为剩余价值对预付资本总价值的比例 (3) 据西尼尔的“节欲报酬论”,认为利润是对资本家节欲的报酬,是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把利润分解为利息、保险费(投资决策风险报酬)和管理工资。

评:把利息和利润分为两个范畴,用节欲解释利息,用保险费和管理工资解释利润,这一错误观点为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承袭,并加以形式化。 3、地租理论

和李嘉图、马尔萨斯的观点大体相同,但去掉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中反封建的锋芒,并认为地主利益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是绝对对立的,随着农业的改良,地主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

六、国集贸易理论。

1、首次提出“国际价值论”。

在比较成本决定的界限内,两国间的商品交换比率(国际价值)是由各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2、分析模式

分析模式:分工前:英国国内 毛呢:麻布=10:15 德国国内 毛呢:麻布=10:20

分工后:两国间 毛呢:麻布=10:17

原因:在这一比率下,英对擂麻布的需求与德对英毛呢的需求,正好使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相等。

即:英需1000Х17码麻=德需1000Х10码毛呢

评:穆勒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引入相互需求因素,进一步阐述了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过程,因而是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的补充和发展。

补充: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1、级差地租,是耕种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构成

形成条件:土地有限,有优劣之分 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级差地租1:(1)土地肥沃程度不同(2)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自然条件

边际-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 3、绝对地租:指不依土地优劣为转移的,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 形成条件: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C:V 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限制其他部门资本向农业部门自由转移) 构成:由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构成

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价值不参与整个社会利润平均化;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较低。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时间/必要时间 第十章 德国经济学说

21

第一节 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 一、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

1、时代背景:19C初,德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国家。政治分散,小邦林立。纳税高,外低,压制民族工业。1834年统一关税。

2、生平:(1789-1846)自学成才,1820年国会议员,力主取消国内关税,对外统一关税,由于力主改革,抨击时政而遭容克贵族迫害。 3、 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二、保护主义政策主张

1、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扶持德国工业的发展是李斯特整个经济学说目的。

2、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忽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他要用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3、 适合德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就是保护关税政策。 三、独特的生产力理论

1、 生产力是财富增长的原因

2、财富的生产力是指创造财富的力量,包括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3、 评价:重视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李斯特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以及基于生产力理论而提出的以保护关税为主并包括实行专利政策以保护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制定经济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建议是符合当时德国的经济实际,有利于德国工业的发展。

(2)他把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视为生产力的这种广义生产力论,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为以后的生产力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材料。他对精神资本的分析可以说是人力资本论的先声。

(3)缺:把基督教、王位继承作为生产力源泉过宽。 四、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李斯特提出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更一步证明保护贸易重要性。他说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 (2)畜牧时期 (3)农业时期 (4)农工业时期 (5)农工商业时期。前四个时期需保护,五不要。

局限性:不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 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背景

19C40年代至20C初,由于德国的民族产业资本处于新兴阶段,为了对抗英国发达产业资本的压力,并建立本国的国民经济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出现了以爱国主义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

旧历史学派是19C40-60年代统治德国资产阶级的一个庸俗经济学流派。 二、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威廉.罗雪尔91817-1894)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大学教授,1843年发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概述了历史学派的方法和主要观点,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要素说”:自然、劳动、资本。 2、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耶拿大学教授,1848著<<现在和将来的政治经济学>>,庸俗性、反动性。“交换说”:自然经济、货币交换、信用交换。

3、卡尔.克尼斯(1821-1898)大学教授,1853年著<<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取消了理论经济学。

22

三、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1、否认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普遍的经济规律,推崇历史方法,反对抽象方法。 2、 提出种种历史发展阶段,宣扬庸俗的历史主义。

3、 攻击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 第三节 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背景

1、 19C70年代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更迅速的发展起来,(俾斯麦)在到20C初的这段时间内,先后超过法、英而跃居欧洲首位。

2、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德国政府一方面颁布法令,镇压革命,一方面大搞社会改良主义,以瓦解革命。

3、在此情况下,公开反对社会主义,为私有制辩护的旧历史学派已不再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于是,冒充社会主义的新历史学派就应运而生了。新历史学派是旧历史学派的继承者,是在19C70年代至一战结束前,流行于德国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流派。70-80最流行,90衰落。

二、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古斯塔夫.施穆勒(1838-1917)—工资还受历史、道德、习俗的影响

斯特拉斯堡<<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 柏林大学

2、阿道夫.瓦格纳(1835-1917) 维也纳、弗赖堡<<政治经济学原理>>1876 柏林大学

3、路德维希.布伦坦诺(1844-1931)莱比锡<<现代劳动组合论>>1881-一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慕尼黑大学;1927诺和平奖 三、新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

1、方法:以“历史归纳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还利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2、观点:(1)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以德治国 (2)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以法治国

(3)国家是国民经济的中心,国家必须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生活。 四、讲坛社会主义

1、含义:(1)要信奉一个国家观,相信超越一切阶级之上的国家能调节,保护社会的利益。 (2)劳动者同资产者之间的对立,并非经济上的对立,而是感情、教育和思想之间的隔阂。

(3)社会虽有缺陷,但不必打破现存的关系,只要改革经济立法就可以。 2、实质:为消除革命和资产阶级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进行辩护。 3、 盛行和衰落:以1890年为界。

第十一章 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 (凡勃仑的制度经济学) 一、美国制度学派概述

1、制度学派的含义、方法、实质

含义;制度学派是美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一个改良派别,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30年代是其盛行期,它以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正宗的“叛逆者”面目出现的,它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些表面的批判,主张用改良主义手法来保持资本主义的青春。 方法;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加以具体化。 实质;是历史学派的一个变种。

23

2、主要观点;

都强调历史因素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其经济理论包含有庸俗的历史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学的成分。 3、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自然的、均衡的、和谐的,它存在着一些弊病,制度学派强调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改良来消除这些弊病。

4、代表人物:凡勃仑,康芒斯(1862-1944)密契尔(1874-1948)、货币、物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制度经济学>>(1934) 二、凡勃仑的生平和著作

1、 生平:(1857-1927)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1899<<有闲阶级论>>改良,同情社会主义 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

1、他认为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因此他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2、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也可概括为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

3、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两个主要制度,一个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技术制度,一个是私有财产制度。这两种制度都以人类的本能为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前者表现为:机器操作,后者表现为:企业经营。→更多利润。 4、 资本主义的利润来自于流通领域,因此企业经营和机器操作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生成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四、改良主义的改革方案

机器操作与企业经营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良得到解决,有闲阶级既得利益者都是社会上的保守派,只有技术人员不是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倡导者、领导者。 第十二章 边际革命时期的经济学 第一节 边际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背景 一、边际革命的含义

19C70年代初,几乎同时在欧洲出版了三本经济学著作,带来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所谓边际革命。一本是英国的杰文斯于1871年出版的<<经济学的理论>>,一本是法国的瓦尔拉斯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经济学要论>>,一本是奥地利的门格尔于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他们三人的经济学理论并不一致,也不是一个体系。杰文斯在英国建英国学派,门格尔创立奥地利学派,瓦尔拉斯创立洛桑学派。但他们三人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抛弃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并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抗衡,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 二、社会历史条件

1、古典经济学(传统)的衰落和德国历史学派的局限,不足以应付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挑战,在对其批判中产生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2、 数学(主要是微分法)的发展,为进行边际分析提供了新工具

3、用主观心理感觉来说明经济现象的早期经济学家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奠基。

巴尔本(效用论最早),孔迪亚克(哲学感觉论者),加里安尼(边际分析开端),朗菲尔德(边际生产力理论);安德森,古诺和戈森为边际效用学派先驱。 三、方法(见晏智杰144)

抽象演绎法,数学分析法(数理学派—杰文斯,瓦尔拉斯)

24

第二节 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1 一、概述

(一)产生与发展

1、定义:数理(经济)学派,是19C70年代形成一个资产阶级理论经济学流派,它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是边际效用论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把数理方法作为经济研究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试图利用数学语言和公式剖析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来理论上阐述某些经济学范畴和规律。374页。 2、 先驱者:古诺和戈森

古诺:法数学家,哲学家。1838,用微分法表述了价格决定的条件,双头垄断<<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提出需求函数理论。

戈森:德国经济学家,1854<<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为规范>>,消费生产,用主观主义效用论代替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 创始人:英:杰文斯;法:瓦尔拉斯

杰文斯: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分学,用导数论证边际效用理论。 瓦尔拉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经济学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一般均衡理论,他在1874年出版了<<纯粹政经学纲要>>一书中,把边际效用理论同数学结合在一起,从市场上全部商品的供给、需求的价格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出发,论证了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价格决定问题。 4、产生根源

(1)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需要把个人利己主义,阶级利益调和和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变成用数学方法证明的科学真理。

(2)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也要求对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活动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

(3)按照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很多民族的思想史都经过了由崇尚自然语言,到崇尚哲学语言,最后到崇尚数学语言的阶段。

(4)在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学领域,运用数学语言和工具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5、发展: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经济计量学。 (二)内容和方法 1、 主要内容:

(1) 围绕瓦尔拉斯创立的一般均衡理论,研究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等基本经济问题。

(2) 所谓一般均衡就是全社会的综合最优经济效果,其中分为消费者均衡(P=货币边际效用)和生产者均衡(P=边际成本)以及帕累托协调二者的最优分配规律。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的最优经济效果的问题,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怎样获得最大利润问题。最后,一般均衡研究如何选择一组最优价格,以便使生产者最优经济效果与消费者最优经济效果自动协调起来。 2、方法

(1) 借助数学中的函数形式把有关变量联系起来,用对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的描述,代替对事物的辩证关系的分析。 (2) 用求极值的方法,解答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效用,以及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的问题。如:MR=MC

4、 评价:优点(1)使得理论结论借认导出的一些假定条件更明确。

(2)使得理论所要阐述的各种经济事物的数量关系更精确。 (3)使得推理的每个步骤都显得更完整。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