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

更新时间:2024-01-28 01: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利用规划学》

实习指导

实习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时间:2011年11月

实习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状态、特点,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任务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本实习使同学们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报告的编写。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态的分析

这一部分分析要以二级地类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态;比较详细地论述各类用地的基本情况、利用特点以及形成目前利用状态的主要原因。在报告中要分别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进行论述。

(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收集10多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统计资料,从动态变化中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方面与不合理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耕地减少,森林、草原退化,非农业建设用地超占等等问题,最后得出具体的分析结论。

(三)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通过内业的资料分析,结合外业勘察,初步确定规划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今后进行整治、改造的主攻方向。

(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主要是分乡镇分别计算下列指标,阐明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产业布局状态。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利用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2.土地利用率:即巳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全县土地利用的程度。 3.农业利用率:是指大农业(农、林、牧、渔)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大农业的发展程度。

农业利用率=(大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耕地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其所占耕地面积之比。反映耕地的利用效率及程度。

1

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总耕地面积)×100%

5.粮食作物复种率:是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粮食占耕地面积之比。反映粮占耕地的利用效率。

粮食作物的复种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占耕地面积)×100% 6.建设用地率:是建设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建设用地占地情况。 建设用地率=(居民点及工矿企业占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7.载畜量:指每平方公里草地所放养的牲畜头数。反映牧草地利用程度。 草地载畜量=放养各种牲畜总头数/放养草地面积 草地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容许载畜量 (五)土地生产率分析

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状土地利用水平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现状土地生产率分析,并与全省或相同条件县的生产率比较,用于评价本县生产率的高低;与生产潜力比较,可得出生产潜力的大小,为发展生产提供依据。现状土地生产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单位播种面积产量:用以反映农业技术与精耕细作水平。 播面单产=作物产量/作物播种面积

2.耕地单产量(产值)=总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

3.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效果的总和指标,它是按农村总人口平均的农村经济纯收入。

农村人均经济纯收入=农村个人所得总和/农村平均人口

4.人均占有各类农产品产量:用以反映人们对各类农产品的占有水平和消费水平。 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用以表明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创造的价值水平. 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6.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土地盈利率):用以表明单位面积土地的收入水平和对土地的贡献。

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7.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用以表明单位面积草地的生产能力。

8.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或产值:用以表明单位面积水面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水平。 单位面积水面水产品产量或产值=本县水产品产值或产量/全部可利用水面

9.人均占有各类农产品产量:包括粮、棉、油、瓜菜、肉、蛋、奶、鱼、果品(干鲜果)

2

等,用以反映本县人民对各类农产品的占有水平和消费水平。

10.单位土地面积的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及总收入。 (六)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是土地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经济效益的总和是土地的生产率,即单位用地面积上的总产值。 2.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对当地土地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可从下列两方面来研究:

(1)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现实生产潜力之比。 (2)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中可以发现人类是否违反了自然规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后果。

(七)土地利用现状总评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对当地土地利用做出如下结论: 1.土地利用的主要成绩及土地资源特点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从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方面,提出如何发挥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的途径,以及如何改进土地利用的方式,增加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2)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方面,提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配置意见,研究各部门土地保证程度以及具体措施。

(3)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方面,讨论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提出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意见。

4.提高土地宏观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1)各类用地面积开发的可能性 (2)各类土地深度开发的可能性及措施 (3)提高土地生产力主要途径

3

实习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目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对农林牧各业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通过评价,摸清每一评价单元对各业生产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定位、定量、定时安排各项用地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绘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县级土地适宜性评价,掌握评价的过程、程序、评价所需资料的收集、评价方法等基本知识。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所需资料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地形地貌图等。 2.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评价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区域性和差异性原则;②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的原则;③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相结合,以自然属性为主的原则;④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⑤生产实践性原则。

3.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与系统的确定

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确定进行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评价系统。 4.土地评价因子的选择

因子选择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即聘请部分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就当地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排序、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由规划人员根据咨询结果进行讨论确定。

在因子选择中,要遵循下列三个原则:①选择对土地利用起主导作用的因子;②考虑因子的稳定性;③考虑当前技术装备条件下,所选因子的可测量性。

5.评价因子指标与指数的拟定

评价指标的拟定是指评价因子对农林牧各业限制强度的划分。指标划分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土地评价成果的质量、科学性和实用性。由于地域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同地区不可能采用完全一致的指标,故评价因予指标的拟定要考虑因地制宜、作物要求和当地参评因子的大小三个方面来确定。

4

6.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由影响土地生产力诸因素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评价的对象和基础图斑。同一评价单元的土地属性基本—致,不同单元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最终结果是通过评价单元反映出土地质量在地域空间上的差异,并落实到地面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上。所以说,划分土地评价单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①以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 ②以土壤类型为评价单元; ③以土地类型为评价单元。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有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 (一)定性法

定性法又称综合分析法。评价人员依据评价目的及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对评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逐个进行分析,对照评价因素分级表,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进行评定归类,确定每个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类和等。具体作法及步骤是:

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②选择评价因素,拟定评价因素指标,编制土地评价因素分级表; ③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制定出土地适宜性类、等的标准;

④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评定各评价单元的等级位置。所谓对号入座就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跟各评价单元土地性质评价结果的分级指标进行匹配,找到该单元应定的等级位置,最后确定其适宜性类和等;

⑤填图、编图、量算面积、制表登记统计、编写评价报告、提交成果。 (二)定量法

定量法又称“数值法”,这是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这种方法引入数学概念,减少评价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的结果更科学、更切和实际。常用的定量法有指数法、评分法。

1.指数法:

本方法是随所选择的评价因子根据等级指标的情况,赋予相应的指数,其目的在于:一

5

方面表示各评价因子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将以形状特征表示的评价因子数量化,同时把各评价因子之间的不同计量单元无量纲化,使其之间具有可比性。具体做法是:先按评价因素分级表中各评价因素的限制强度的大小,定出其相应级位的指数,然后按评价单元逐各地评定,确定其级位和所得指数值,最后根据指数和的多少确定适宜等级。

指数法中的运算可采用等权平均和加权平均二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加权指数和法,具体步骤是:

①资料的收集; ②划分评价单元;

③参评因子的选择,拟定评价因子指标,确定各因子权重; ④编制参评因子分级表,并定出相应级位的指数; ⑤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评价过渡表); ⑥确定各种用地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可用指数和表示); ⑦计算各评价单元指数和 A=∑ai*pi 式中:A—加权平均指数和;

ai--各评价单元的单因子指数; pi--各因子的权重分数; i——因子编号;

⑧确定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类、等; ⑨评价结果汇总;

⑩绘制评价图,编写评价报告。 2.评分法(又称百分制法):

首先按照所选择的评价因素对农林牧利用类型、土地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并给分,然后评出各评价单元诸因素的分数和,再按总分的多少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类等。评分法习惯用闭合式百分制,即把最好的评为100分,最坏的评为最低分或零分。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的整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成果有:土地适宜性评价图、评价成果汇总表、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图的编绘

土地适宜性评价图是评价结果的直观体现,图上反映各土地评价单元对某种利用类型的适宜状况及适宜程度。其编绘方法如下:

6

1.编图资料的选取

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依据的主要资料有:土地评价单元图和各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有关文字材料,同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

2.上图内容

①底图内容:行政界限、居民点地理位置、河流网、公路、铁路以及高程点。 ②专题内容:主要是指土地适宜性分类等级体系,将各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表示在图上,最终反映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

3.编图方法

①根据土地评价单元图,转绘各土地评价单元的界限及相应的编号。 ②确定各评价单元图斑的适宜性类、等,并做注记。

③将评价类、等相同的,并相互连接的评价单元图斑进行归并,经注记、清绘、整饰成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④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

根据编图内容的特点,它的表示方法宜用底色和注记组合的方式来表示。 ⑤图面设计

(二)评价成果汇总表的编制

评价成果汇总表的设计必须既表现各适宜类、等土地的面积,又能看出各等地的结构,统计表竖列为评出的适宜性类、等,横列为行政单位,表中数据为各乡镇、各适宜性类等土地面积及结构状况。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的编写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书应反映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步骤,还应有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内容。编写的具体内容有:

1.引言

2.土地组成要素分析

3.影响土地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4.土地评价因子和等级标准的确定 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分类系统 6.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7.土地评价结果汇总及评价结果分析 8.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9.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7

实习三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目的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在全面考虑生产与生活需求,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优势,协调主导产业与各基础产业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生产率、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因素,对各业用地面积在规划期内的增减进行测算,确定规划期末的各业用地规模。

本实习就是通过对某县土地需求量的预测,掌握未来人口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方法。 二、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就是从现有人口状况出发,应用科学的方法推算规划期的人口和发展趋势,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预测主要包括:规划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三个方面。

(一)总人口预测

总人口预测是确定规划区内规划期末的人口总数,它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两部分,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预测。

1.自然增长法

这种方法所需资料少,计算比较简单,对预测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自然增长法是:假定规划区在若干年内人口总数按一定的增长率增加,或者是若干年平均下来按一定增长率增加,具体公式是:

P=B×(1+K)N+(-)G

式中:P—规划期的人口总数

B—基期的人口数 K—年平均增长率 N—规划总年数

G—规划期内的机械增长数 2.回归方程预测法

回归方程预测法是利用历年人口统计资料,预测未来某年人口数量的方法。这种方法依据的数据资料较为充分,因而与自然增长法比较,有更高的精度。并且利用回归方程法,可以预测出规划期人口数的上限和下限,得到一个人口数的预测区间,使预测结果具备一定的弹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指数回归方程、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等。

一次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是:P=Bo+B×T

8

式中:P—规划期人口数

T—年代数 Bo、B—待定参数 具体步骤是:

①根据历年资料,在直角坐标系中作散点图; ②判断散点图,确定回归方程形式; ③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参数; ④对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检验; ⑤利用回归方程预测规划期的人口数; ⑥误差估计。 (二)城镇人口预测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建制镇上的人口。它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平衡法

是把现状城镇人口分为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根据城镇工业总产值指标和劳动生产率指标,确定同期的基本人口数;再根据城镇性质、规模、就业条件及服务设施术平,来确定服务人口的比例、被抚养人口的比例,进而推算规划期城镇总人口数。公式如下:

Z?J1?(W1?W2)式中:Z—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

J—规划期末基本人口数 W1—服务人口所占比例 W2—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

2.城镇/乡村增长差法

这种方法考虑的基点是城镇人口的增加,根本的原因是人口由外围农村向城镇转移,得出的一个经验公式,设城乡人口增长率的差异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是一个常数,人口迁移形式稳定,得到:

N(t)?T(t)?dR(t?1)?U(t?1)T(t)式中:U(t)----t年城镇人口

T(t)----t年县内人口

9

d------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增长率之差 R(t-1)—上一年农村人口 U(t-1)—上一年城镇人口

此方法适用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区。 (三)农村人口预测

农村人口等于总人口减去城镇人口。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1.粮食总产量预测

根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的历年粮食总产量资料,采用回归预测法进行预测,确定未来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的水平。

2.粮食总需求量预测

根据规划末年的总人口数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确定规划年所需的粮食总量,如有外调任务的地区,再加上外调粮食数量。

3.粮食单产预测

根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的历年粮食播面单产资料,采用回归预测法确定规划目标年粮食单产水平。

4.复种指数的确定

结合历年当地的复种指数,组织有关人员共同研究确定规划目标年的复种指数。 5.粮经比例确定

通过对历年粮食作物所占耕地面积与经济作物所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对有关人士的调查咨询,确定规划目标年的粮经比例。

6.根据以上资料,预测耕地总需求量 (二)园林牧地需求量预测

园林牧地的需求量预测主要是应用部门规划法进行,在部门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协调来确定。

(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需求量预测 1.居民点用地预测

居民点用地预测是在对村镇体系现状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人口、经

10

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对居民点建设提出的要求,确定规划区内居民点占地规模。预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部门规划法

部门规划法就是根据城镇建设部门制定的城市和村镇规划确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在调查、分析、验证的基础上,确定各乡镇居民点用地规模。

②人口定额指标法

规划期末,居民点建设用地应为同期各类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和。但在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规划资料不全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中更多使用简易的常规方法即人口定额指标法,具体计算公式是:

Z=C×J1+N×J2 式中:Z——居民点建设用地

C、N——规划期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人口数量 J1、J2——城镇和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定额

③人口与用地面积回归法

此方法常用于城镇用地面积预测,城镇总用地面积的大小,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居民点总面积与人口规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根据历年不同年份人口规模和总用地面积做出散点图,从图上各点分布情况得知城镇居民点的人口与总面积间构成正相关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在坐标中用直线表示出来,即为构成回归直线方程:

Y=A+B×X

式中:Y—居民点范围内总用地面积

X—居民点范围内的人口规模 A—回归常数 B—回归系数

此方程的求解同人口预测中的回归预测。 2.独立工矿用地预测

独立工矿用地是指居民点用地以外的各项建设用地。独立工矿主要包括工矿、交通、水利等行业,工矿企业用地又由冶金、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诸多企业部门的用地组成。此预测方法主要有:

①部门规划法

部门规划法就是各用地部门在制定本部门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部门用地发

11

展规划,并根据土地资源的供给情况,在反复协调的基础上,确定各部门的用地指标。

②用地定额指标法

根据规划期间,各部门新建和扩建的规模遗迹国家制定的各行业用地定额指标,求出各部门、各项目建设新增用地数量,最后预测出总的独立工矿用地规模。用地定额指标参考《山西省建设用地定额指标》。

③灰色预测模型法

灰色预测模型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模型,随着其应用日趋广泛,形式日趋成熟,极适用于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在土地预测方面也得到多方应用和证实,能客观地反映某项建设用地本身独立增长的规律。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模型。在应用这一方法时,请参考有关资料。

(四)土地利用平衡研究

在以上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耕地的保有量进行分析,并对各类用地进行平衡协调,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12

实习四 土地利用分区

一、目的

为了优化配置各类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协调好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从而达到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土地用途转变的目的,依据土地基本用途和利用管理措施的不同,结合本地实际对辖区内土地进行分区。

本实习就是通过对某县土地进行分区,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土地利用规划本质上是空间规划,它的核心是各类用途土地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分区方案中要对分区依据、类型、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土地利用分区类型和方式,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用二级分区,其中一级用地区依据土地的基本用途划分,二级用地区则依据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划分。从全国范围看,一、二级用地区的类型一般有: 1.基本农田保护区

是为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制定的区域。 2.一般农地区

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 3.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是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含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下同)和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 4.独立工矿区

是为独立于城镇村的采矿用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 5.风景旅游用地区

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区域。 6.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是指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河湖及蓄滞洪区、滨海防患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 7.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是为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区域。主要包括依法认定的各种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区域。

13

8.林业用地区

是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 9.牧业用地区

是为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 三、分区步骤和方法

1.分区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一定程度上是对规划方案和结果的体现。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区是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一下原则: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利用方式、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和整治、保护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与上一级分区界线相协调,并尽量保持下一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2.分区方法

常用的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和聚类法。

(1)综合法:又称经验法,是一种定性分区法,主要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要求具体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

(2)因素法:因素法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区,再将地域相连的类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域名称。

(3)叠置法:又称套图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件齐全的情况。具体操作时将有关相同比例尺图件上规划界线重叠在一起,以确定共同的区界。对于不重叠的部分要具体分析其将来的主导土地用途并据以舍取。

(4)聚类法:是一种定量分区方法,是根据“物以类聚”带的道理,对土地利用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分区步骤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按照准备工作、拟定分区指标、分区划线、整理分区成果几个步骤进行。

(1)准备工作

包括拟定分区方案,收集、整理分区所需资料和图件。具体分区时,应依据下列资料: 作为编制规划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程、规章和计划、技术等资料。 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或土地利用现状加上部分土地的适宜性评价资料(现状不合理

14

需作调整的和待开发土地的评价资料)。

土地需求预测资料,各产业主管部门的用地计划和初步拟定的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城镇规划、村镇规划、各种保护区规划以及其他专项用地规划资料。

具体划分哪些用地区以及分区名称的确定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总的要求是一个地域内的用地类型不宜过多。

(2)拟定分区技术指标

分区技术指标应反映各类用地区对土地数量、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要求。

土地数量要求是对土地面积、集中程度的要求。用地区的类型不同,对土地数量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农业用地区(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划分用地区要求的土地面积较大,土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而建设用地要求的土地面积较小,土地集中连片程度较低。一个用地区的最小面积要求多大,用地区内主导用途的土地比重要求多高,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实施管理的可能性及便利与否来确定。

土地质量要求是对土地适宜性、限制性的要求。农业用地区对地形、温度、水分、土壤等有严格的要求。建设用地则对土地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埋深、洪水危害、坡度等有一定的要求,划分用地区必须考虑这些要求。

土地区位条件要求是对土地与居民点、交通线距离等的要求。建设用地对土地区位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拟定分区指标时要予以考虑。

(3)分区划线

这一步是具体划定各类用地区的界线,一般采用图纸叠加与分区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图、城镇规划图、村镇规划图、各种保护区规划或其他专项规划图等叠置在其上面,根据叠置的情况划定部分用地区的界线,再利用分区技术指标划定其他用地的界线。

分区划线过程重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城镇、村镇、工矿区及各种保护区规划,业经批准且用地界线明确的,再用地论证认为合理后,按批准界线划分;如果用地论证认为不合理,要同有关规划的编制部门进行协商,经协商修改并报规划部门批准后按修正界线划分;虽经批准但用地界线不明确的,在协商后按协商界线划分。

采用主导因子法,利用分区指标进行分区划线。主导因子是以土地方向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即可以将其划入该类用地区。例如,若把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80﹪作为划分农业用地区的临界值,则当分区对象的耕地面积比重为80﹪以上时就

15

可以将其划分为农业用地区。

分区对象的主导因子如不明显,则在综合分析后划分用地区。

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按照农用地优先的原则,一般要把质量最好的土地优先划入农业用地区,依次是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各类建设用地区要尽可能利用质量较差而又能满足建设要求的地段,以保护农用地。

特殊用地可以划分单一的用地区,也可以按“复区”处理。复区,即符合用地区,以重叠或复合形式出现,例如,自然保护区可以与林业用地区重叠,划为复区。

用地区是按土地基本用途划分的,区内允许少量非基本用途的用地存在。

分区划线要便于管理。例如,不要把一个完整地块分割划入两个用地区,分区要尽可能利用明显线状地物等。 4. 整理分区成果

土地利用区初步划定后,以土地详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各用地区的面积,其中重叠区应单独统计,各区统计面积要同初步拟定的用地指标结果进行对照检查,如二者不相协调,应分析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修正用地区界线或用地指标,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各类用地区划后,相应确定各区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等。

16

实习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

一、目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是规划工作的重要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部门的土地利用需求状况和土地资源供给总量,通过反复的平衡协调,制定全县各部门土地利用宏观控制指标,它是国民经济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方案的编制,掌握方案编制的方法。 二、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导言

简述规划编制的目的、意义依据、规划基期和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区的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主要叙述规划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的地貌特征以及土地总面积等;

2.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水资源状况、矿产资源以及土壤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规划期的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主要作物种类、名优土特产品以及生产规模、工矿企业生产概况、交通条件等。

(三)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叙述规划基期各类用地的数量、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在叙述中,要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叙述。

2.土地资源特点:主要叙述土地资源本身存在的特点,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两部分。 3.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4.土地资源潜力。

(四)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和目标 1.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2.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和战略重点 3.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

17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1.人口发展规划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主要叙述八大地类结构调整前后的数量、分布及变化状态。主要内容包括:①耕地、②园地、③林地、④牧草地、⑤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⑥交通用地、⑦水域、⑧未利用土地

3.土地开发整治规划

主要叙述土地开发整治的数量、类型及其分布。 4.建设项目用地配置

主要叙述全县各重点建设项目的名称、占地数量、位置。 5.土地利用分区 ①地域分区

根据规划区的地貌特点,将规划区划分成若干个地域区,并分地域论述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各类用地的组成、结构、数量、土地资源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措施。

②用地分区

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性,将全区分成若干个用地区,并对每一个用地区进行论述,说明其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和今后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①法律与行政管理措施 ②经济手段 ③计划管理

18

实习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一、目的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层规划,它既是省、地级规划的具体落实,也是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中反映了县域土地利用在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上的变化,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成果。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在稳步进行中,探索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意义重大。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规划图的编制,掌握图件编制的方法。 二、总体规划方案图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以定性、定量、定位的方式体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之间,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在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到图数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数,即指一个县的各种土地面积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变化情况;所谓图,即指这些数布局在什么地方,其形状、位置、面积、质量及利用方式与程度等。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不仅可以为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该地区的投资环境提供了方便。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内容

根据地图所反映的内容分类,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属于专题地图,其主要内容有2个,即地理基础要素和专题要素。

①地理基础要素:一般包括行政区界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斑、主要地名、等高线(计曲线),高程点及注记、地物要素及注记、风景旅游点及文物古迹、主要矿藏、地质灾害易发区、交通能源等线性基础设施、河流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蓄洪滞洪范围等标识。其标识方法除应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编绘图件的相关标准。

②专题要素:主要包括占地面积大的用地单位的权属界线、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位置与范围、地类界线、土地用途分区及界线、中心城区规模控制线和扩展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范围等,图面配置要素包括图名、图廓、图例、风玫瑰、比例尺、面积汇总表、

19

相邻行政区及界线、县级行政区域在上一级行政区域的位置示意图、规划期限、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编图单位、编图时间等。

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绘的主要内容为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用途区应依据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而划定,原则上各用途区不相互重叠,土地用途区可不覆盖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具体分为八大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的方法

传统的手工方式存在可变性差、可保存性差、图件质量不易保证等缺陷,目前,计算机制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本次实习以MAPGIS为例,结合山西省河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介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

(1)基本要求

①真实准确:真实是指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遗漏必须表示的规划要素;准确是指确保规划图具有一定的数学精度,特别是要强调定位、面积、界线的准确。

②内容完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除了基础底图要素外,还必须将各项规划要素落实在具体的图面空间上,以完整地反映规划意图。

③实用性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宏观控制和具体管理服务的,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准备工作

①资料收集与评价。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地图制图规范,河津市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相关图件、表格和各种应用性文字资料成果,河津市上一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总体规划图,并实时收集国家和省市下发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最新规范性文件和要求。资料的分析、评价的重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现势性、完备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主要依据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编图人员对制图区域地理背景的认知水平;通行的编图规范。

②编写制图大纲。制图大纲旨在指导具体的编图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地图的名称、用途及使用对象;制图资料及使用说明,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的专题内容及表示方法;图例设计,制图综合原则;成图方式及数量和种类等。

③人员组织。编图成员不易太多,分工要明确,各成员要注意及时沟通、密切协作。

20

(3)现状图的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以同比例尺的现状图为底图的,同时,土地利用现状图也是规划修编的成果之一,因此,有必要先行编制2005年河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①确定图件的比例尺。主要根据县域面积大小及南北跨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规划要求等因素来确定图件比例尺的大小,还要符合挂图的实际尺寸需求。根据与河津市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商,最终确定为1:20000的比例尺。

②进行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管理需要,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形成规划基础数据。规划基数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3个,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二级类13个,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三级类33个。按照基数转换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图斑进行属性和参数的调整,并确定相应的图例系统。

③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和实际情况确定最小图斑面积。一般的标准比例尺(如1:25000、1:50000、1:100000等)都有相应的最小上图斑的规范文件,河津市情况特殊,只能参考1:50000和1:100000两种比例尺,折中处理。同时考虑到河津市图斑极其零碎,不能完全按照规程上的要求进行图斑取舍,应保证图面上图斑不至于太稀少和太稠密,总体上既要符合规划要求,又要美观,这一点要灵活掌握。

④图面检查和整饰。需要添加的要素还很多,要全面检查,补充缺少的要素,并进行图面整饰,达到艺术性的效果。 3.4规划专题内容上图

①对涉及的全部规划内容和底图有关的上图内容,进行科学的系统分类和编排,最后确定一个完整的图例系统。

②将规划内容绘制在底图上,并且首先要标绘农业用地,尤其是其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因为农业用地是主体,规划的目的在于保护耕地,同时又保证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的需求。除了上文所述的八大用途分区外,重点标绘中心城区规模控制线和扩展线、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区、重点建设项目,这三个专题要素都有相应的专题图件,可以直接添加有关文件到总体规划图的过程中去。中心城区的规模控制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一定要同有关部门积极协商,并且要做到图数一致。规程要求的其他要素亦不可遗漏。

③图面整饰。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的要求进行图面整饰,整饰内容包

21

括图名、图例、风玫瑰、编制单位、图廓要素等。整饰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图例设计的分类分级系统清楚,符号图形、色彩具有逻辑性和象征意义;大面积着色用较浅淡的颜色,小面积图斑宜较深的颜色,色调柔和,令人赏心悦目;注记排列、大小应注重其工艺性、增加艺术效果。总之要使图件既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又能增强规划内容的显示力。

4.经验教训

①资料收集应充分、评价应扎实。充分占有资料和认真评价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现势性是保证编图质量的基础。

②一定要多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既要满足实际需要,又要符合上级要求。

③灵活运用规程。比如关于坡度25°以上不能划入基本农田的规定,在很多山区县就做不到,毕竟上级下发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确定的。还有一些有关图例颜色的规定也不美观,可以在同一色系内适当变化,保证出图效果。

④在输出成果图之前,先要做出图试验,包括线型,字体大小,颜色等要素的检验,看是否合理。可以在作图时先画出线段比例尺,在作图时就可以看到出图的大致尺寸效果,还可以在Photoshop软件中原比例预览MAPGIS生成的图片。

⑤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保密性,同时由于制图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一定要注意阶段性地备份数据。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