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

更新时间:2023-11-29 22: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

核扩散问题

核武器产生于二战之中,起先是美德竞相开发(德国最早研制),结果美国胜出德国失败(1945年)。随后苏联利用纳粹德国的设备自行研制出核武器(1949年),英国在美国的帮助下也拥有了原子弹(1952年),而法国几乎是在美国的封锁下自行攻克了核门槛(1960年),中国最终也成功地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就这样,核武器从无到有,从美国一国扩展到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核武器具有惊人的杀伤力,它的毁伤能力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居于首位。美国扔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只有2万吨当量,造成了30万人员伤亡。据说,300万吨当量的核弹可使1000万人口大城市的地面建筑顷刻间一扫而光。正是核武器的这种毁灭性威力,使国际社会对核武器及其技术和材料的扩散始终给予了严重关切。冷战期间,核扩散基本上处于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之下,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主的国际防核扩散机制有效遏制了核武器从五个核大国向其他国家的进一步扩散。但是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与安全环境的急剧变化,核扩散获得新的动力,1998年5月印度、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拉开了冷战后新一轮核扩散的序幕,核扩散再度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核扩散问题就是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

相关背景资料: 1、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原子能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正式成立于1957年10月,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协助不致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简单地说就是确保和平利用核能)。由35国组成的理事会为该组织最高执行机构,总干事由理事会任命。现任总干事巴拉迪(埃及人)于1997年12月1日任职。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国际努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国际检查员的身份督查核保护措施的应用和包括民用核方案在内的核查措施。根据各国所缔结的协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员定期检查核设施,证实有关核原料所在地的情况,核查国际原子能机构安装的仪器和监控设备,证实核原料的库存量。这些和其他所有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独立的、国际的证据,证实各政府在遵守和平使用核能源的承诺。

中国1984年1月加入。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有139个成员。

1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2

2、《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及其附加议定书

1960年和1964年,法国和中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武器,打破了美苏核垄断,美苏因此极为担心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所以美苏等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1968年6月第23届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该条约正式生效,规定有效期为25年,每5年举行一次审议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1995年4月,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审议和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上,缔约国一致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保证不向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扩散核武器和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家保证不研制、不接受、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和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目的就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截至2004年5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字国为187个。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一直没有签署该条约。2003年1月,朝核问题发生后,朝鲜宣布推出该条约。目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面临严重“信任危机”。

1992年3月,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防核扩散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伊核和朝核问题的激化,起权威和效能正在受到严重损伤。

附加议定书:是1997年5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止核扩散,在1970年通过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无核武器国家缔结的《全面保障协定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通过的一个文件。它规定:有关国家必须要向IAEA提供有关核燃料循环和核活动的一切信息,并允许视察员进入这些场所进行核查,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国际原子能机构遵守实施的卫生、安全、实物和其他保安方面的规定及尊重个人权利,并采取一切预防措施保护由此得知的商业、技术和工业秘密及其他机密信息等。显然,附加议定书的目的是用来强化IAEA的保障系统,更好的实施、完成它的核查职责,确保签约国没有隐瞒有关核材料和核活动。

中国于1998年12月31日签署了附加议定书。截至2005年11月,签署附加议定书的国家有106个,但只在69个国家是生效的。

伊朗是IAEA成员和NPT的签字国。1974年,伊朗签定NPT全面保障监督协定,从此伊朗所有和平核活动中的一切原材料及相关设施均接受IAEA的保障监督。

2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3

一、伊朗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伊朗概况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大国,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和经济地位。它地处海湾与中亚这世界两大石油产区的要冲地带,国土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与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相望,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是连接波斯湾和里海、中亚的最佳通道,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在伊斯兰世界历来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历来是大国政治争夺的前沿。对这样一个重要国家来说,美国当然是不会放过的。

伊朗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古称波斯,我国汉代史书上称其为安息。古波斯帝国曾经盛极一时,横跨了欧亚非三大州。19世纪以后,伊朗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维王朝成立。1979年4月1日,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伊朗核发展历史

伊朗核计划发展由来已久,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末开始启动。伊朗核开发最早始于1957年。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以及西方在海湾地区的战略支柱,也是其遏制苏联南下的重要战略屏障,因此伊朗核计划得到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支持,其核技术大部分是从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从70年代中期,伊朗开始修建核电站等核能利用项目。到1979年巴列维王朝倒台为止,伊朗已有6座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

第二阶段: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陷于停顿状态。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伊两国关系日益恶化,美开始采取禁运、制裁等手段极力阻挠各核供应国向伊朗转让民用和两用核技术和核材料。两伊战争期间,伊朗的核设施还遭到伊拉克袭击,毁坏严重。另外,这时伊朗领导层也认为核武器是一个“坏东西”,下令停止核计划。伊朗核能项目因而暂时陷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90年代全面重新启动。两伊战争(1980-1988)中,伊朗惨败,遭受了巨大人员损失,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伊朗领导人决定重启核计划,但由于美国竭力阻挠,一直没能取得大的进展。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政府开始重新启动核开发的计划。当时俄罗斯与中国都是重点合作对象,签订了一些协议,但中国为了表明支持核不扩散的态度,于1997年终止了为伊朗提供核帮助大部分协议。1995年初,伊朗与俄罗斯签署核合作协议,俄开始帮助伊朗建设两座核电站(布什尔电站是目前伊朗正在建造的惟一座核电站,但至今布什尔核电站仍未完工,不过主体工程以及设备安装均已基本完成,预计于2006年投入运行。),并为伊核电站运转提供天然铀,培训核专家。普京就任总统后,伊俄核合作步伐加快。

3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4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伊朗已初步建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具有了较强的核研发能力。与此同时,伊朗还大力发展自己的导弹系统。(见课件伊核问题FLASH,流星是波斯语谢哈布的意译,伊朗流星3A型导弹已于1998年试验成功,流星3B型导弹也试验成功。其他还在研制中。)核计划与导弹计划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威慑。伊朗核计划的发展和导弹技术的不断增强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一直指控伊朗阴谋发展核武器,对伊朗有关和平利用核能的说法大为怀疑,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美国务院发言人鲍彻称,“伊朗如此野心勃勃,耗资巨大的全面核燃料循环计划只有在用于核武器计划时才有用。”国务卿鲍威尔也称,“我们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其他发电手段的伊朗要建造核电站。”在美国眼里,油气资源如此丰富的伊朗发展核电“很不正常”,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核武器。因此,从1980年4月,美伊断交后,美国不断向伊朗施加政治压力,并采遏制政策。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加强了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施压力度。伊朗核问题从此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2、伊朗核问题的发生、发展 伊核问题大事记:

1、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伊核问题曝光。 2003年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在电视讲话中主动宣称,伊朗开始开采铀矿,并正在建造纳坦兹和阿拉克两座核设施,从事铀的生产和提炼、以便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为核发电计划服务。这是伊朗官方首次对外宣布其拥有铀矿及生产、提炼铀的能力,这意味着伊朗已初步具备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因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警觉。

那么,哈塔米为什么要发表这样一个声明,自报家底呢?原来,2002年8月,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首先向媒体披露了一条消息,称伊朗自2000年开始在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2002年9月,美情报机构又依据两幅侦察卫星照片,指出伊朗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建造两个秘密的核设施,证实了此前伊朗反政府组织的说法。随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要求对伊朗进行核查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哈塔米才不得不主动确认。

2、2003年11月伊朗作出让步,宣布暂停铀浓缩活动,12月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伊核问题曝光后,美国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不断给伊朗施加压力,要求伊朗“全面、无条件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终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并公开核计划,以证明其没有秘密发展核武器,并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如果伊说“不”,美就将在联合国发起对伊的全面制裁,甚至提出武力解决议案。其他国家也不断给

4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5

伊朗施加压力,在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伊朗的态度最终软化。11月,伊朗宣布从即日起将暂停铀浓缩活动。12月,伊朗最终签署了NPT附加议定书,为IAEA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突击核查铺平了道路。至此,伊朗核风波暂告一段落。

3、2004年11月,经过激烈交锋,伊朗再次让步,宣布中止一切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 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NPT附加议定书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再次进入伊朗进行详细核查,在核查过程中发现伊朗并没有全面公开其核计划,而是隐瞒了一些事实。于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再次向伊朗施加强大压力。美国指责伊朗“在对国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问题上搞欺骗”,并警告说,“如果它朝着获取核武器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不会对此坐视不管”。英法德三国也发表强硬声明,要求伊朗就此作出解释。伊核问题再次紧张起来。最后,经过双方激烈交锋和较量,最终英法德3国与伊朗达成了一个有关中止铀浓缩活动的协议,由欧盟提供核技术、核原料来换取伊朗放弃铀浓缩活动的建议。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这次伊核问题再次以伊朗的让步而结束。

4、2005年8月,伊朗拒绝接受欧盟提出的解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提议,伊核危机再次发生,并陷入僵局,一直到现在。

为了落实英法德与伊朗达成的协议,伊朗与英法德3国从2004年12月以来进行过多轮谈判,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在这期间伊朗多次威胁要重启铀转化活动。直到2005年8月5日,英法德三国代表欧盟向伊朗递交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提议。该提议承认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允许伊朗发展民用核电计划,但敦促伊朗停止建造位于阿拉克的重水核反应堆,中止所有转化、提炼和加工铀的活动,由其他国家提供核燃料。与此同时,欧盟承诺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技术领域加强与伊朗的合作。按照欧盟的设想,允许伊朗民用核设施进行发电,但伊朗不再生产核燃料,这就使伊朗失去了研发核武器的条件,既满足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要求,也打消了对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疑虑,这项提议得到美国的支持。但伊朗认为,欧盟的提议没有承认伊朗拥有提炼浓缩铀的权利,明显有悖于NPT的规定和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拒绝接受英法德提出的一揽子提议。伊朗新总统内贾德在与安南举行电话磋商时表示,欧盟递交的一揽子提议是对伊朗的“侮辱”,它反映的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殖民主义思维。随后,伊朗恢复了作为铀浓缩准备阶段的铀转化活动。伊朗核问题于是再度升温。

(1)2005年12月,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5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6

(2)2006年1月,伊朗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伊朗此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英法德三国指责伊朗重新恢复核燃料研究导致了伊朗核问题的升级,并提议就伊朗核问题召开由联合国安理会介入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紧急会议。美国表示,伊朗重启核研究计划是对国际社会危险的挑衅,必须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并对其进行可能的制裁。俄罗斯也表示,如果伊朗不暂停与铀浓缩有关的研究活动,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是“可能的”。面对各方压力,伊朗依然态度强硬,表示伊朗决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即使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也不会停止已经重启的核能研究活动。

(3)2006年2月,伊朗开始部分恢复了铀浓缩活动;4月,伊朗官方公开宣布伊生产出了浓度为3.5%的浓缩铀;5月又宣布提炼出4.8%的浓缩铀。

与此同时,伊朗从2006年3月31日开始在南部波斯湾沿岸及附近水域举行了为期1周的以美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作好了应对武力打击的准备。美英媒体则报道,美英开始筹划对伊朗的“有限打击”。

(4)2006年6月1日,美、英、法、德、中、俄通过一个“六国方案”。

面对伊朗核问题的逐步升级,国际社会积极争取政治解决。在中国、俄罗斯的调解下,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外长和代表从2006年1月起多次举行会晤,共同商讨如何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最终六国在2006年6月1日出台了一个促使伊朗停止浓缩铀的一揽子方案。这个方案被人称为“四奖四惩”方案。

只要伊朗切实终止全部核项目计划,六国方案承诺给予伊朗四条奖励:一、国际社会将帮助伊朗建造更多的核电站,除了欧洲国家以外,甚至美国也同意为伊朗提供核技术;二、国际社会将协助伊朗建立一个新的核燃料储存设施,确保提供至少5年时间的核燃料供应;三、保证伊朗的领土完整,暗示美国和以色列不会入侵伊朗;四、给予一系列经济鼓励,美国同意解除对伊朗的一些双边禁令,例如包括允许伊朗购买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所生产的商用飞机零部件,以及美国和欧盟支持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而如果伊朗拒绝草案提议,它将面临严厉的制裁惩罚。包括:一、冻结伊朗在海外的全部资产。二、禁止伊朗高级官员出国访问。三、对伊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四、英法美中俄德将一起行动,共同降格与伊朗的外交关系。

六国要求伊朗在7月12日前答复,但伊朗坚持在8月22日前答复。六国因此决定把伊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讨论。

(5)2006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

6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7

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卡塔尔)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和后期处理的活动,并呼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强调通过政治和外交谈判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对6月初提出的“六国方案”予以肯定;呼吁各国防止转移任何有助于伊朗铀浓缩活动和弹道导弹计划的材料和技术,否则将面临制裁。但伊朗当即表示不怕制裁,拒绝接受,强调其核计划是和平的,不会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伊朗总统内贾德一再强硬地表示,在伊朗拥有核能开发权利的问题上只能“世界向伊朗让步”。

8月22日,伊朗已如期向六国交出了一份灰色答卷,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拒绝六国方案,但其拒绝停止铀浓缩活动的强硬立场没有改变,只是重申要与六国展开认真的谈判。

8月31日,联合国1696号决议规定的最后期限到来,伊朗仍然没有改变立场。 (6)2006年12月23日,联合国通过关于制裁伊朗德1737号决议。

自8月31日1696号决议规定的最后期限过去后,美国一直在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行制裁,但欧盟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仍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并积极与伊朗方面接触。由于伊朗方面一直态度强硬,拒不放弃铀浓缩的立场,2006年12月23日,最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737号决议。决议要求伊朗在60天内立即停止所有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有关的活动,决定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监督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当然决议还规定,如果伊朗暂停铀浓缩和后处理活动,进而遵守安理会决议并满足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安理会将暂停、甚至终止制裁。

但联合国的制裁并没有让伊朗屈服,伊朗仍然继续推进其核计划。内贾德声称,即使再通过十个这样的决议不也会动摇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决心。

(7)2007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通过1747号决议。

由于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第1737号决议要求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的最后期限到来后,伊朗并没有作出相应让步,美英等国随即提出包含更严厉制裁内容的伊核问题新决议草案。2007年3月24日,经过磋商,联合国安理会又一致通过了一个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草案,即1747号决议。新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同时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敦促伊朗立即执行此前的第1737号决议;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朗进口重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继续对涉及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的个人及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并扩大了制裁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

而就在联合国1747号决议通过的前一天(3.23-4.4),发生伊朗扣押15名英军士兵事件,使局势再度紧张,俄媒体甚至连美攻打伊朗的具体日子(4.6)都定下勒,这一事件最终和平解决,伊朗

7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8

释放了15名英军士兵。

1747号决议通过后,伊朗虽然没有改变立场,但并没有关闭会谈的大门。5月23日决议最后期限到来后,伊朗仍坚持原来立场,拒不停止铀浓缩活动。美国希望进一步加大对伊朗制裁,但欧盟和俄罗斯均表示反对,希望通过会谈使伊朗改变态度,随后欧盟就开始与伊朗的新一轮马拉松式谈判,但至今没有进展。从进入9月份以来,伊核局势再度紧张,不断传出美即将对伊朗动武的传闻。

以奥巴马入主白宫为重要节点,美伊关系进入扑朔迷离的微妙阶段。奥巴马政府秘派高官与伊朗高层官员接触,美国女子羽毛球队准备到德黑兰参加比赛(2009.2.5),奥巴拉本人还在接受阿拉伯电视台时表示,如果伊朗松开攥紧的拳头,那么美国也会伸出外交之手。

眼下的情形是,对美国伸过来的橄榄枝,伊朗尚处于观望之中,拳头攥得似乎更紧了。内贾德指出,如果奥巴马想改善同伊朗关系,就应该为60年来美国对伊朗犯下的“种种罪行”向伊朗人民道歉。对于美国女子羽毛球队的来访问要求,伊朗以签证时间不够为由予以婉拒,同时,伊朗还于2009年2月3日,成功发射了首颗自行研制的卫星,以此作为向伊斯兰革命胜利30周年的献礼,引发西方颇多疑虑。

三、伊核问题的实质

伊朗核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国际防核扩散争端问题,伊朗坚持核开发,有秘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嫌疑,从而造成核武器扩散,威胁到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一定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实质上是伊朗国家利益与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的严重冲突。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除公认的五个核大国:美、俄、中、英、法外,公开宣布有核武器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公认有核武器的国家有以色列。此外,疑似有核武器的国家还有巴西、南非等国。对这些国家美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没有进行干涉,而对还处于研发阶段的伊朗却如此的敏感,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国之所以在伊核问题上步步紧逼是因为:

第一,借机削弱伊朗,构建立“中东新秩序”。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的所谓“中东新秩序”,而伊朗的存在成为美国实现这一企图的最大障碍。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遭到严重削弱,伊朗成为海湾地区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而且是这一地区极少数敢对美国说不的国家之一。因此,美国把伊朗看成是全面控制海湾地区,实现中东新秩序的眼中钉,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心腹大患。美国对伊朗核问题大做文章,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借机削弱伊朗,降低其在中东说话的声音。

第二,通过伊朗核问题打压伊朗现政权,以压促变,竭力把伊朗这个中东仇美反美的国家纳入

8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9

自己的政治价值体系。自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胜利后,美伊之间的敌对状态就不断升级。克林顿政府称伊朗为“无赖国家”,在严厉制裁和打击伊拉克的同时也没有放过伊朗。美国国会还曾拨款2000万美元试图颠覆伊朗政权。9.11事件后,美国更把伊朗视为恐怖主义的策源地之一,是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及可以实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七个对象国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卡利则教授认为,事实上美国对伊朗的仇恨胜过对萨达姆的反感,布什打击萨达姆是要在中东搞出一个“民主”国家来,以突出伊朗的专政,鼓励伊朗人民推翻现政权,或者为攻打伊朗铺平道路。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中,伊朗作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中心,是一个比伊拉克还值得警惕的国家。尤其令美国恼怒的是,伊朗通过支持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恐怖主义活动来破坏阿以和平进程。

第三,从能源战略考虑,控制伊朗的石油。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中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出口份额为14%,同时它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五大石油出口国。一旦美国改变了伊朗现政权的性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那么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也就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了,美国就可以借石油制约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伊朗坚持发展核技术及其态度强硬的原因

虽然伊朗一直强调其发展核计划纯粹是为了民用,但实际上并不能排除其有向“核门槛”迈进的企图。伊朗热衷于发展核技术,实际上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下的一种战略选择。

第一,受历史悠久的大国情结作用,举国上下普遍支持发展核技术。从历史上看,伊朗一直是海湾和中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在伊朗历史上曾经数次建立过强大的帝国。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辉煌的成就和发达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衰落的伊朗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二战后至伊斯兰革命前,伊朗又几乎变成美国的殖民地。古代的强盛和近代的衰弱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得伊朗人民强烈要求民族复兴并追求世界大国地位,而拥有和掌握核技术则被其视为大国的象征。伊朗总统哈塔米曾指出,“我们想变得更强大,强大就意味着拥有先进技术,而核技术则是所有技术中最先进的。”所以,现在伊朗民众非常支持政府的核计划。

第二,应对地区安全威胁,防范美国和以色列的需要。在西亚、中东地区,一直以来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拉克与美国都是同盟关系,埃及、约旦与美国也有着实质的紧密关系。1979年美伊关系恶化后,地缘上的不利无疑使伊朗失去了安全感。2001年,伊朗东部的阿富汗也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2003年,美国顺利拿下伊拉克后,伊朗西部的“真空地带”也被美国填补。伊朗成为美国势力围堵下的一块孤岛,随时可能遭受美国的军事打击。另外,伊朗发展核技术也是为了对抗阿拉

9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0

伯世界的夙敌——以色列。多年来,伊朗注重维护巴勒斯坦的权益,对以色列压制巴勒斯坦的各种行径极为不满,坚决不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存在,一直宣称要消灭以色列政权。而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下,已成为中东地区惟一具备对敌国发动核打击能力的国家。以色列拥有的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及核威慑力量,加之与美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关系,使伊朗为了对付以色列,自然会将发展核武器作为自己的一项长期战略。

第三,根据现有国际防扩散机制,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核不扩散条约规定,无核缔约国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核国家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要向无核国家提供技术合作,但无核国家要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在伊朗看来,核不扩散条约赋予其不可剥夺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因此其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底气才格外足。伊朗自始至终都强调它发展核技术是出于民用目的,是行使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到目前为止,IAEA还拿不出伊朗制造核武器的确切证据。即使伊朗已重启铀转化活动,并生产出低纯度铀,这也仅仅是一种低级核活动,与制造核武器还有相当距离。所以,对伊朗实行制裁或军事打击的理由并不充分。

第四,扼守世界油库的大门,拥有抗衡的本钱。

中东、海湾地区是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地,集中了全球石油蕴藏量的2/3,产量占全球的1/3,出口量为全球的65%,可谓名副其实的“世界油库”。据统计,海湾石油蕴藏量约占全球64.5%,全球排名前5位的产油国都在中东。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度分别为51%、60%和99%。其中,美国的25%、欧洲的60%、日本80%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日本学者称,如果中东产油国停止供给日本正常石油供应量的30%并持续200天的话,那么日本将会有70%的财富被蒸发掉。因此,有人形容中东的石油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如果这种形容是准确的话,那么一旦中东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出了问题,“世界经济发动机”就会“熄火”。

中东石油80%是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约占全球石油交易量的40%)。霍尔木兹海峡长约150公里,位于阿曼半岛和伊朗之间,是中东地区通往印度洋的唯一一条通道,素有“世界石油海峡”之称。这条“世界石油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峡,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艘油轮经过,每天有1700万桶中东原油,经此运往全球各地,相等于全球石油总供应量的20%。

霍尔木兹海峡航道非常狭窄(真正的深水航道最窄处只有600米),很容易因人为或意外的事故而堵塞。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容易控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向伊朗本土突出的“人”字形,因此伊朗即使不出动海军,也可以依靠岸上的武器对霍尔木兹海峡形成三面威胁,达到封锁海峡的目的。伊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扼守着“世界油库”的大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能力。只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敢跟其动粗,它就可以通过哪怕是最原始的方式如沉船或水雷封闭

10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1

“世界油库”大门,让“世界经济发动机”熄火,至少也是因油料不足而减速。这是伊朗手中最硬的一张王牌。

第五,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形势是伊朗玩核牌的有利时机。伊拉克战争,美国虽然迅速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伊拉克重建已经使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代价,到目前美军已伤亡3200多人,耗资3000多亿美元。而伊拉克境内活动的国外恐怖分子有增无减,目前已上升到1.3万人。虽然美国内要求撤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布什政府根本无法作出迅速撤军的决定。因为美国一旦迅速撤军,伊拉克的局势可能更加混乱,成为世界上最血腥和恐怖主义的新家。这是美国绝对不愿看到的。短期内美国根本无法稳定伊拉克的局势,再发动一场战争实际已经力不从心。另外,伊拉克战争后,世界油价飞涨,过去三年里,世界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210%。如果再发生伊朗战争,世界油价可能超过每桶100美元,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都无法承受的。伊朗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手中的“石油牌”在目前石油市场这种居高不下的局面下,具有“杀受锏”作用。美国不能不顾忌这个问题。所以,伊朗政府正是看准了这些时机,认为当前同美国强硬打“核牌”并没有太多危险。

第六,英法德等欧盟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并不完全支持美国的强硬立场,也使伊朗有机可乘。

欧盟

自伊核问题发生以来,欧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为伊朗核危机的化解起到了重要作用。欧盟在伊核问题上态度比美国温和,一方面,欧盟和美国一样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铀浓缩的所有活动(因为伊朗拥有核武和核扩散的后果同样对欧洲不利),另一方面在方法、手段上,欧盟主张尽可能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妥善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主张武力解决(所以,欧盟一直在伊朗进行谈判,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欧盟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

首先,出于地区安全和稳定的考虑。欧洲与包括伊朗在内的伊斯兰世界是隔海而居的邻居。如果将来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话,欧盟和伊朗将成为相依的陆地邻居。因此,对于欧盟来说,伊朗拥有重要的地缘位置。伊朗近年发展核武器的野心和在核活动上的升级,对中东地区的稳定是不利的,但伊朗与美国发生武装冲突对欧盟来说更为不利。伊朗境内目前还有来自阿富汗、伊拉克近一、二百万难民,如果美国对伊动武,难民数量会急剧增加,伊朗政局动荡回波及到土耳其和欧洲,甚至将直接威胁欧洲的安全。

其次,处于能源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欧盟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于中东地区。目前,伊朗日产石油为400万桶,在欧佩克国家中位居第二。而欧盟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主,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石油市场动荡不定的现阶段,如果伊核问题升级,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当其冲受害的将是欧

11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2

盟。另外,美国长期对伊朗实行制裁,欧盟坐收渔利,已成为伊朗重要的贸易伙伴。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多亿欧元。欧盟主要大国都与伊朗签油大宗油气合作项目,占有伊朗油气市场的重要份额。显然,欧盟很难割舍这些既得利益,去追随美国。

所以,和平解决核危机,既保证伊朗的独立安全存在,又不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一直是欧盟努力的方向。

俄罗斯

俄罗斯与伊朗关系紧密,伊朗核问题把俄罗斯直接牵扯其中。美俄之间关于俄罗斯向伊朗提供核和导弹技术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在目前的伊朗核危机中,俄罗斯一方面支持美、欧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铀浓缩的活动,并一再推迟布什尔电站的完工时间,向伊朗施加压力(俄罗斯也认为伊朗不该拥有核武器);另一方面,又主张伊朗应该保留核研究能力,支持伊朗和平开发核能,借以牵制美国,反对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被称之为伊朗的“保护人。”

俄罗斯的这种态度是因为俄罗斯在伊朗有重大经济、战略利益决定的。

首先,伊朗的地理位置对俄罗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伊朗与俄罗斯隔里海相望,是俄罗斯进入中东的重要通道与桥梁,又是俄罗斯抵御外部势力侵蚀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底现和前沿。另外,由于伊朗与中亚和高加索各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联系纽带和共同宗教信仰的緣故,伊朗对这些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地区正是俄罗斯致力加强其影响和存在的地区。因此,俄罗斯与伊朗搞好关系不仅有利于俄罗斯增强在中亚和波斯湾地区的地位,而且对俄保持在在其西部、西南部、南部各邻近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意义重大。

其次,俄罗斯在伊朗有重大经济利益。伊朗不仅是俄罗斯长期稳定的武器市场,而且在合作开发核能方面也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布什尔核电站工程总造价10亿美元,而且,伊朗还准备再修建6-8个规模相当的核电站,合同总价值将达到六七十亿美元。如果伊朗的核计划被停止了,显然对俄罗斯是个巨大损失。所以,俄罗斯才会一方面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另一方面又极力支持伊朗发展民用核能。

中国

伊朗核问题本身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中国与伊朗之间隔着巴基斯坦,两国间几乎不存在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伊朗即使拥有核武器,不可能、也不会直接用来威胁中国。所以,中国在伊核问题上可基本处于超脱的地位。但伊核问题也会影响到一些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在伊朗的国家利益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石油利益。中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汽车等

12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3

高耗油产业提速,中国油气消费量和进口量将急速增长。在中国的油气进口来源中,伊朗是大户。2004年,中国从伊朗进口40多亿美元的产品,其中主要是石油及石油产品。伊朗成为中国在中东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也是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伊朗油气资源丰富,总储量居世界第四,中伊进一步开展油气产销合作的空间很大。确保从伊朗获得稳定而且不断扩大的油气供应,对中国保持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第二,商贸利益。中伊两国近年经贸往来日益密切。2004年,两国贸易额较上年增长23%,总额达70亿美元,2005年到达了100亿美元。中国承包了德黑兰地铁工程及其它一些伊朗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在伊朗经商及参加各种工程建设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中国的工业技术相对适合伊朗的经济发展要求。两国继续扩大商贸合作的空间很大。

第三,政治与安全利益。除了不断扩大的石油合作及商贸合作外,中伊在政治与安全领域也有不少共同利益。伊朗是中东及伊斯兰世界主要国家,中国境内、尤其是大西北也有不少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中伊两国密切交往及伊朗保持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国大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不仅如此,伊朗又是中东和伊斯兰大国,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影响大,与伊朗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中国扩大与广大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反恐和反扩散成为国际主题的国际大背景下,这一点对中国尤其有战略意义。

因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坚持三条基本原则。第一,伊朗不应坚持开发核武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必须得到遵守。第二,伊朗合理的安全及经济利益要求应予以合理考虑,不应该剥夺伊朗和平开发核能的权利。第三,国际社会不应谋求以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应通过谈判、沟通和平解决。

伊朗核问题展望

在伊核问题上,虽然英、法、德、俄、中都积极介入了,但都是配角,他们虽然可以起到沟通、协商、劝解的作用,但是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最终还是取决于伊朗和美国这两个主角之间的战略博弈。

从目前来看,美要想对伊动武短期内恐怕还不大可能。

首先,对伊动武的理由并不充分。在拿不出证据表明伊朗制造核武器的情况下,根据NPT的规定,伊朗享有和平开发利用核能包括进行与铀浓缩有关活动的权利。

其次,伊朗综合国力较强,美国动武很可能得不偿失。伊朗不是伊拉克,是当今海湾地区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伊朗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容忽视,所以,从常规的军事角度上讲,美国若对伊动武,很难保证以极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3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4

最后,美国在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牵制了美军大量兵力,再开辟新的战场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短期内美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伊核问题的僵局短期内也不会有大的改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坚持让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的立场不会改变。因为,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只要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来自伊朗的“核威胁”就将大大缓解。道理很简单,铀浓缩是民用核设施和军用核装备都必须经过的一步,低纯度的浓缩铀是核发电的原料,而高纯度的浓缩铀则是核武器的弹药。西方一直将伊朗的核计划理解为军事目的,不相信伊朗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承诺。对于伊朗而言,一旦放弃铀浓缩活动,它的国际地位可能大大降低,西方承诺的各种好处也可能难以落实。伊朗因而将铀浓缩活动视为自己应该享有的“民族权利”,将独立掌握核技术视为关乎“民族自豪感”的政治尊严问题。显然,西方国家和伊朗都极不情愿在铀浓缩问题上先让一步。但问题是,如果双方立场继续僵硬的话,冲突在所难免。

从目前形势发展看,伊朗核问题前景还不明朗。 思考题:

1、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试分析欧盟、俄罗斯、中国对伊核问题的态度及原因.

第二部分朝鲜核问题 一、朝核问题的由来

朝核问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朝核问题大事记(三次朝核危机)

实际上朝鲜的核开发同样是开始于50年代。自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就开始在韩国部署核武器,为韩国提供核保护伞(据说,从1958年开始,美国先后在朝鲜布署了大约2600件核武器)。这成为朝鲜进行核计划的直接推动力,所以,从50年代末开始,朝鲜就在苏联帮助下开始了核研究活动,到80年代朝鲜的核开发已达到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1、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以卫星照片为依据,指责朝鲜在秘密发展核武器,朝鲜坚决否认,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爆发。

朝核危机发生后不久,1991年9月,美国撤出了它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12月,韩朝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从1992年开始,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始对朝鲜进行核查,核查过程中美韩同朝鲜也多次发生摩擦,朝鲜甚至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4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15

相要挟,半岛局势多次恶化。直到1994年10月,美朝通过艰苦谈判,最终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并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而美国方面在10年内(即2003年底之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起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冻结核设施造成的能源危机的补偿。第一次朝核危机暂时平息。

2、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凯利访问朝鲜后,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

《美朝核框架协议》签署后,协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双方在如何执行该协议的问题上又多次发生争执。一方面,美国没有切实履行协议中向朝鲜提供重油的承诺,1997年后答应提供的每年50万吨重油一再推迟,另一方面,朝鲜也没有完全遵守协议,依然在秘密进行核计划。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朝鲜后,美国宣布朝鲜已承认正在推进铀浓缩计划。因此,2002年11月,美国正式宣布,由于朝鲜没有履行19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而朝鲜随后也重新启动了核计划,并于2003年1月退出NPT。朝鲜半岛局势再次紧张起来。

为化解朝鲜半岛核危机,中国政府积极斡旋,2003.8、2004.2、2004.6、2005年7月和9月,中国、朝鲜、韩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在北京先后举行了四轮六方会谈(之所以举行六方会谈,是因为美国不信任朝鲜,要求必须有第三方在场,才与朝鲜会谈。美国称在谈判桌上,朝鲜人最不值得信任。他们在上次会议上明明做过的承诺,在下次会议上又会坚决否认。而你在上次会议上明明没有做过的承诺,他们却坚持宣称你做过承诺。所以,美国拒绝与朝鲜直接对话。)其中在2005年9月的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上,六方一致通过一个《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就解决朝核问题达成共识,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NPT。美国也确认,它没有在朝鲜半岛部署核武器,也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这一共同声明表明朝核问题被纳入了和平解决的轨道,六方会谈成效显著。

2005年11月,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又在北京顺利举行,各方在声明中重申将根据已确定的原则,全面履行《共同声明》,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稳定。但第二阶段迟迟未能举行。(第四轮六方会谈结束后不久,美国以朝鲜涉嫌伪造美元等为由,宣布对朝鲜实施“金融制裁”。朝鲜威胁称,如果美国不取消对朝鲜经济制裁,朝鲜将不会重返六方会谈。)

3、2006年7月,朝鲜发射导弹,10月成功进行了核试验,第三次朝核危机爆发。 就在六方会谈陷于停顿状态后,2006年7月,朝鲜试射了多枚导弹,并称发射导弹“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权力”,不受任何协议和条约的约束。(此前,朝鲜曾分别于1999年和美国,2002

15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21

空导弹。而且,朝鲜民族自尊心极强,又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美国要对付朝鲜比较困难,打起仗来美国是很难对付的。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阴影至今留在美国人心中。

地缘政治困境:朝鲜地处朝鲜半岛,和中国、俄罗斯、韩国接壤,中、俄与朝鲜的关系虽然大不如前,但仍有厉害关系,他们不希望看到半岛发生战争。韩国同样也不希望发生战争,一旦美朝动武,韩国就会成为朝鲜的人质,遭受重大损失。

核污染的威胁:爆发战争,可能造成核污染,严重影响韩日等盟友,及驻日、驻韩美军的安全。 美国不打朝鲜利大于弊。美国不打朝鲜,还可以经常用朝鲜来说事情,用朝鲜问题给中国和俄罗斯找点麻烦,借机要价。反过来又可以用朝鲜问题来控制日本和韩国,利用朝鲜威胁让日本和韩国唯命是从,美军可以继续以此为借口驻扎在韩日。

日本:朝鲜2009年4月5日发射卫星后,日本政府决定将日本单独对朝鲜实施的制裁措施延长1年,同时加大制裁力度。日本政府决定将此前每半年延长一次的对朝制裁措施一次性延长1年,同时决定实施新的追加制裁措施,加强对朝鲜汇款及持现金赴朝的限制,内容包括:将向朝鲜汇款时必须进行申报的金额由现行的超过3000万日元降至超过1000万日元;将赴朝鲜者持现金出境时必须进行申报的金额从现行的超过100万日元降至超过30万日元。日本政府将于下周就这些追加制裁措施修改相关政令。

日本政府在2006年7月以朝鲜向日本海试射导弹为由开始对朝鲜实施单方面制裁,禁止朝鲜轮船“万景峰92”号入港,限制朝鲜官员入境。当年9月,日本政府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试射导弹通过的决议,启动对朝金融制裁。当年10月14日,日本又以朝鲜宣布进行核试验为由,启动了为期半年的追加制裁措施。这些制裁迄今已4次被延长,将于本月13日到期。

韩国:

朝核问题已经走上和平解决的规道,但这并不说明朝核问题已经解决。在朝核问题上,各方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中国和朝核问题

朝核问题是冷战的遗留问题,其关键是美朝关系。而要解决美朝之间的问题,美朝两国必须直接进行直接对话。但美朝之间不存在基本的信任,朝鲜要求与美国直接对话,美国则以对话是徒劳之举为理由而拒绝。中国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中间人角色介入“六方会谈”的进程。六方会谈实际是中国为美朝搭建的一个对话平台,通过多边的形式来解决双边问题。所以六方会谈名为六方,实际上关键还在美朝两方。

21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22

中国之所以担当“中间人”、“调解人”这个角色,是因为:

(1)朝鲜半岛的稳定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朝鲜与中国有1334公里的边界 线,朝鲜半岛从陆地和海洋面对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方向和地区,是中国东面的天然屏障和战略缓冲地。朝鲜半岛发生战事必定波及到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如果半岛被有的大国主宰,中国将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正因为如此,过去我们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选择,成为朝鲜的坚实盟友,现在我们同样不能抛弃朝鲜不管。“唇亡齿寒”的道理使中国不能忽视朝鲜。

(2)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朝鲜发展核武器会使美国借此强化与韩国、日本的军 事同盟,强化在韩国和日本的前沿军事部署;日本也会以朝鲜核威胁为借口大肆扩充军备,甚至也要发展核武;韩国也会大力强化本国军队的建设,从而在东北亚地区掀起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或者也可能是一场核竞赛。这样就会使中国面临严重的军事安全威胁。

保持朝鲜半岛的稳定,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因此,朝核问题发生后,中国才积极介入,促成了六方会谈机制的确立。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和原则是:第一,坚决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二是坚决反对动用武力;三是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中国真的能够对朝鲜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吗?

朝核问题发生后,尤其是中国成功的促成了六方会谈后,外界总是以为中国可以通过与朝鲜的传统关系来对朝鲜施加影响,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想象。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中国对朝鲜不能说没有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其实是有限的。因为:(1)朝鲜发展核武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对朝鲜的安全威胁,而中国并不能为其提供这种安全保证。在国家安全和“传统友谊”两者之间,朝鲜自然会选择前者。(2)中国影响朝核危机的手段是有限的,既不能经济制裁,更不能武力打击。中国虽然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是朝鲜最大的援助者。据一些统计资料,中国大概提供朝鲜所需能源的70%,粮食的40%,因此,中国可以对朝鲜的经济施加强大的影响,但却不能轻易使用经济制裁手段向朝鲜施加压力。朝鲜社会任何的动荡都会波及中国。武力打击对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更不能实行。所以,其实中朝关系的主动权更掌握在朝鲜手中,朝鲜很清楚它在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的份量。2006年10月,它悍然破坏六方会谈达成的共识,进行核试爆就是证明。有人说这是给了中国一记响亮的耳光。即使这样,我们也还是不能抛弃朝鲜,毕竟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所以,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实际上只能充当一个“诚实的调解人”的角色,关键还在朝美双方的态度。

22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23

五、朝核问题为什么回到和平解决的轨道?

首先从美国方面看,选择与朝谈判已成无奈之举。原因有三:

(一)对朝制裁很难奏效。因为朝鲜经济不是外向型的,其外贸规模甚小,即便是切断所有的外贸渠道,朝鲜也仍然可以“战时供应体制”艰苦度日。其实,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在制裁朝鲜。但朝鲜并没有崩溃,反而学到了应对制裁的经验,提高了其抗压能力。这一事实提醒了美国,解决朝鲜问题只能依靠和谈。

(二)朝鲜核试后,美国已无法对其定点打击。因为这将造成核污染,严重影响盟友及驻日、驻韩美军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当前美国深陷中东不能自拔,已经没有精力同时开辟中东和朝鲜两个战场。正因如此,就连曾主张打击朝鲜核设施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也明确主张,要通过外交渠道来解决朝核问题。

(三)布什想在朝核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减少国内外对其外交政策的质疑。自2003年以来,美国就面临着东西方同时作战的困境,两核问题对美国来说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让美国疲于应付。同时美国还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场,难以自拔。国内对布什政府的指责越来越强烈,促使布什政府下决心改变对朝核问题的态度。

2008年10月美国最终向朝鲜作出让步,将其从支持“恐怖主义”名单中删除,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布什政府被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搞得焦头烂额。布什执政几年来在内政外交方面建树有限,因而他极想在朝核问题上“做出点成绩”,为其结束任期留下一点政治业绩。

其次从朝鲜方面看,为了保护国家的战略利益,也必须选择谈判,原因是:

第一,可以缓解制裁压力,解决国内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得到国际援助。长期以来,朝鲜的经济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实际上一直在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如中国一直是朝鲜最大的援助者。据一些统计资料,中国大概提供朝鲜所需能源的70%,粮食的40%。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也给予了朝鲜一定资助。在核试之后,朝鲜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制裁,美国、韩国、日本等国都停止了对朝鲜的经济援助,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故需要通过谈判来构建稳定的国际环境,并争取国际援助。

第二,可以把谈判作前提,敦促布什接受朝美直接会谈,改变其拒绝与朝直接谈判的歧视政策,推进改善朝美关系的进程。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实际上一直希望和美国改善关系,并获得美国的援助,但美国不愿意与朝鲜进行直接对话,也不对朝鲜作出安全承诺。朝鲜于是试图以发展核武器,作为对抗美国的最大筹码。朝鲜认为只要向美国显示其核计划和核能力,美必然会坐下来同其谈判,并出一个可观的价格进行“收购”,朝鲜就可能从危机中得到经济补偿,弥补其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经济困境。朝鲜进行核试验是迫使美国同他谈判的手段。

23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24

六、“朝核模式”能否解决伊核问题

首先,朝、伊在美全球战略中所处地位不同,美国不大可能选择与伊朗谈判。

朝、伊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同。虽然美国也不喜欢朝鲜政权,也曾把朝鲜称为是“邪恶轴心国”、“流氓国家”、“失败国家”、“非民主国家”、“暴政前哨”。美国国内的新保守派也不断呼吁要“改变、改造甚至推翻金正日政权”。但朝位于中、俄、日、韩之间,日韩是美国的盟国,中俄与朝鲜的关系也不如过去密切,所以朝鲜暂时对美战略利益不构成威胁,甚至通过与朝鲜关系的改善,最终促成半岛统一,还会有利于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而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崛起”的伊朗,已成为中东地区唯一挑战美国的地区大国和心腹之患。所以,美国近期不会改变对伊朗的政策。

其次,伊朗没有拥核,促美国谈判的筹码不够。在朝鲜进行核试射之后,朝鲜实际上已成为“有核国家”,美国只能默认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伊朗目前还没有获得核武器,所以让美国坐下来和他谈判的筹码还远远不够。

最后,伊核问题上缺乏有力的居间调停人。在朝核问题上,居间调停的主要国家是中国,中国为化解矛盾扮演了关键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反观伊朗核问题,出面与伊朗直接谈判的是英、法、德3个欧洲国家,它们的立场虽然有别于美国,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充当美国的传声筒,帮助美国对伊朗施压。俄罗斯则明里暗里与美国作对。在伊朗核问题上,实际上不存在一支帮助化解矛盾的国际力量。这也是伊核问题不同于朝核问题的另一原因。

正因如此,所以同样是核问题,同样被美国看作“邪恶轴心”,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在朝鲜已经拥核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面对面与朝鲜谈判,朝鲜也可以被纳入六方会谈的框架。而对尚未拥核的伊朗,美国却坚持将伊朗停止浓缩铀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更不愿将伊朗纳入多方会谈机制。

七、目前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朝美、朝日关系可能会有新的突破,对中国不利。朝鲜长期以来一直在中美之间玩弄传统的外交游戏,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空隙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平壤和华盛顿改善关系之后,它对北京的依赖将立即减少,很有可能把朝中关系置于次要位置。

二、朝鲜半岛有可能实现统一,对中国不利。朝核问题的进展促成了韩朝首脑第二次峰会。2007年10月3日,朝韩首脑在平壤会晤。这次峰会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同意结束停战状态,同意就签署和平协议问题展开谈判。朝鲜半岛战争状态至今有半个多世纪,韩朝双方终于展现出和解的姿态,无疑具有历史意义。这次南北峰会在关于和平协议的谈判框架问题上,提出了韩朝美“三方会谈”的说法,似乎有意不让中国参与这一进程。

24

《核扩散问题》专题讲义28-----25

第三部分两核问题比较 一、两场核危机的共同点

1、从地缘上来说,两场核危机全都发生在亚洲,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对亚洲的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我们中国地处这两场核危机的中间,不可避免地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2、从问题的性质来看,两场核危机都是美国推行战略围堵、政治对抗政策的结果。在这两场核危机中,作为国际社会惟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都扮演着当仁不让的主角。伊朗和朝鲜都是游离于当今主流国际体系之外的国家,两国的政治制度都为西方社会所不容,也都被美国贬为“恐怖主义”和“邪恶轴心”国家。在美国绝对优势的战略围堵、政治对抗、经济制裁的压力下,朝鲜和伊朗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选择了发展核技术乃至核武器的战略,以求在与美国的对抗中获得一种决定性的战略资源。

3、从问题的复杂性来说,两场核危机虽然主要是美国与伊朗、朝鲜的对抗,但是也牵扯到地区安全和其他大国的战略利益。在战略博弈的过程中,地区内国家之间、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与防扩散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也为伊朗和朝鲜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4、从问题的影响来说,两场核危机对地区安全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都具有重大的不利影响。如果解决不好,最后发展到武装对抗的局面,不仅对伊朗和朝鲜的国家安全、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必将对本地区的安全、大国关系以及国际防扩散机制产生巨大的冲击。

二、两场核危机的不同点

我们既要看到两场核危机的共同点,也要看到两者之间具有很多不同点和差异,这对我们客观深入理解和应对两场核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危机的发生机制和时间上来看,朝鲜核问题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明显带有冷战遗产的味道,而伊朗核问题发生于21世纪初,带有鲜明的后冷战时期反对美国单极霸权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2、从核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问题进展来看,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朝鲜已经用核爆炸正式宣告自己跨入了“核门槛”,而伊朗还站在“核门槛”之外。

朝鲜已经退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赶走了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明确宣布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朝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尚未获得国际社会承认的“有核国家”。因此,朝核问题是如何将“已拥有核武器”的朝鲜解除核武装的问题。在朝核问题上,实现半岛“无核化”和要求朝鲜弃核是所有有关国家的共同立场。伊朗目前还没有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直坚持宣称发展核技术是出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it.html

Top